1.谁知道苗族的芦笙的来源据文献记载,芦笙已有3 0 0 0 多年的历史。 远在唐代,宫廷就有了芦笙的演奏。当时芦笙被称为"瓢笙"。 清人陆次云在《峒溪纤志》一书中,对芦笙的形制和苗族男女"跳月"时演奏芦笙的情景作了具体的描绘:"(男)执芦笙。笙六管,作二尺。 ……笙节参差,吹且歌,手则翔矣,足则扬矣,睐转肢回,旋神荡矣。初则欲接还离,少且酣飞扬舞,交驰迅速逐矣?由此看出芦笙在古代苗族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 远在唐代时期,贵州少数民族人民就开始制作芦笙,并涌现了不少的优秀芦笙吹奏家。古代进京朝贡者,就曾带着芦笙到宫廷演奏过,得到朝廷官员的高度赞赏。 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卢沙瑶人乐,状类萧,纵八管、横一管贯之”。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瑶人之乐有芦沙、铳鼓、葫芦笙、竹笛。 ……芦沙之制,状如古萧(按指排萧),编竹为之,纵一横八,以一吹八,伊 其声。”明代卢沙写作芦笙。 明代钱古训《百夷传》:“村甸间击大鼓,吹芦笙,舞干为宴”。明代倪辂《南诏野史》载云南滇中苗族“每岁孟春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唱和,并肩舞蹈,终日不倦”。 此外,明代邝露《赤雅》、清田雯蒙斋《黔书》等均有记述。到了清代,文人陆次云在其所撰的《峒溪纤志》一书中写到:“(男)执芦笙。 笙六管,长二尺。……笙节参差吹且歌,手则翔矣,足则扬矣,睐转肢回,旋神荡矣。 初则欲接还离,少则酣飞畅舞,交驰迅逐矣。”这一段记载,可以看到清代时,贵州少数民族的芦笙吹奏技巧和芦笙舞蹈动作精彩极了。 自古以来,芦笙吹奏,都要配合舞蹈,边吹边舞。不过根据各地区习俗的不同,芦笙的演奏也有所差异。 贵州黔东南苗族地区的"踩芦笙",规模宏伟,芦笙高大,芦笙队伍演奏的芦笙,音乐丰富,乐声雄厚,气势磅礴,动人心魄。芦笙手们一边吹,一边熟练地做出倒立、滚翻、吊挂、倒背、爬竿、叠罗汉等高难动作。 有的地区则以芦笙独舞和双人舞见常,旋律明快,节奏自由,技巧娴熟,引人入胜。有的地区芦笙较小,男吹女舞,节奏平稳舒缓,耐人寻味。 这些不同风俗的芦笙技艺,汇聚成一束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奇葩,代代相传,永不衰退。 另外,芦笙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民族乐器,而且是苗族男女青年成婚的重要"媒介"。 通过它能使豆蔻年华的青年,互相了解,产生爱慕,结为伉俪。每当风清月夜,有情的小伙子手捧心爱的芦笙吹一首婉转悠扬的爱情曲,姑娘们闻声,就心领神会,以清脆的歌声相对,这种恋爱方式,外行人是听不懂的,内行人,一听自明。 因此,芦笙在苗族人民心目中是神圣的,珍贵的,家离不开它。 芦笙被苗族人民视为密友良伴,苗家男子人人会吹,女子个个能舞。 每逢劳动之余或婚嫁喜庆之日,都要吹奏芦笙和跳芦笙舞,逢年过节时,数十支甚至上百支芦笙齐鸣,雄壮而洪亮的乐声十余里外都清晰可闻。在苗家,每年都要举行几次盛大的芦笙节(苗语称基别,为汉语爬高坡之意)。 节日里,苗族人民盛装前往,各寨芦笙手云集芦笙坡,平时寂静的青山翠谷,顿时汇成芦笙歌舞的海洋,满山遍野,一望无际。在黔东南的谷陇地区,每年的农历9月27日—29日,要举行三天芦笙节,这已成为苗族的传统节日,参 加芦笙节的苗家男女达几十万人,不仅本地的芦笙手竞相参加,就是附近几个县、百余里以外的邻州邻县的芦笙手,也披星戴月、带着干粮赶来参加献艺。 在欢乐的节日里,芦笙的吹踩声,男女的对歌声,此起彼伏;男女青年在一起互诉衷情,赠送信物;老年人笑谈丰收,妇女们尽情歌舞,而最吸引人的要算是芦笙乐队的竞赛了,几十个芦笙队,每两队一组进行比赛,既有个人表演,也有集体吹跳,芦笙手边吹边舞,舞步时而活泼有力,时而诙谐风趣,时而旋转如飞,一曲紧接一曲,芦笙不停,舞步不息,无新曲者败北,曲多音亮的芦笙队获胜,他们的芦笙被挂上红色缎带,得胜的寨子和个人受到人们的尊敬。芦笙节期间,还同时举行斗牛、赛马等娱乐活动,更增加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芦笙在苗族青年们的恋爱生活中占有一定位置,苗家后生与芦笙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当他们约会姑娘时,芦笙便是“红娘”,当他倾吐爱慕之情时,芦笙又成了一种美妙的“语言”。 往往姑娘们劳动归来,掩上窗户在灯下绣花,忽然听到了一种熟悉的芦笙音响,就会一跃而起,穿户踏月而出,向那发出音响的地方疾步奔去…… 芦笙表演随着时代的变迁,芦笙的形状和演奏技巧,除保持了原有的风格外,有了新的改进。如今的芦笙有六管、十管及十二管的,其长度有二尺、五尺及一丈多的;其芦笙曲调,除保持原来的古朴、悠扬之外,曲调多变,节奏明快,特别是伴之深沉、雄浑的芒筒声;使芦笙的声响和音量加重,格外委婉动人。 其跳和舞姿的变化更大,不但跳步踢腿刚健有力,而且舞姿潇洒自如,动作优美。早在五十年代,贵州少数民族优秀芦笙选手们就先后到苏联、波兰等国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风靡了国外。 现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芦笙会更是规模空前,少则几千人,多则几万人;十几万人。十里外,便能听到嗡嗡悠扬的芦笙吹奏的声音。 每逢重大喜庆节日,数以万计的群众自发相。 2.苗族的芦笙节是怎样的芦笙会 古龙坡会,又叫芦笙会或芦笙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 此节每年举办两次,一次是农历正月 十六,祈丰年;一次是八月十六,庆丰年。苗族很看重这两个节日,据说就是在最困难时期, 也没有空过一次。 到时不用动员,人们都穿着民族服装,从四面八方赶到坡会地点刚参加完刘三姐故乡柳州八月十五鱼峰山歌会,我们又急忙乘车去大苗山,是为了赶上融水香粉八月十六的古龙坡会——芦笙会。 融水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部。 1952年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当时称大苗山苗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大苗山苗族自治县,1965年改为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是个多民族地区,居民除苗族外,还有瑶、侗、壮、汉等民族。 融水山青水秀,这里的苗族、侗族,都善吹芦笙,故有“芦笙之乡”的美称。 古龙坡会,又叫芦笙会或芦笙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 此节每年举办两次,一次是农历正月十六,祈丰年;一次是八月十六,庆丰年。苗族很看重这两个节日,据说就是在最困难时期,也没有空过一次。 到时不用动员,人们都穿着民族服装,从四面八方赶到坡会地点:融水香粉。每次活动都超过万人,规模不小。 不用说,我们参加的是丰收节了。苗家是很好客的,我们的车还没停稳,热情的主人就为每人斟上满满一碗自制的土酒——米酒。 敬完一碗敬第二碗。这种酒不是烈酒,不透明,黄澄澄的,甘冽,好喝,喝则必醉。 我们怕醉,不敢多喝,便推辞说:我们不会喝。但主人不让,说不行,得喝四碗。 我们问为什么。主人说,这是苗家的规矩:走路来的客人用两只脚要敬两碗酒,坐汽车的要喝四碗酒,因为汽车有四个轱辘。 瞧瞧,这明显是现编的,无非是让客人多喝酒罢了。 我们到时,镇上已经有不少人了。 坡场四周,香粉河边,姑娘们一帮帮,一群群,穿红着绿,充满了节日气氛。 近午时分,节日活动开始。 先是有人吹响五六支一丈多高的大芦笙,声音传得很远,表示庆祝会正式开始。接着,各寨的芦笙队,由“芦笙头”带领进入会场,围成一圈,呜呜地吹了起来。 苗族芦笙队的组织很有意思,一支芦笙队(有的地方叫芦笙堂)通常由高音芦笙三支,上中音芦笙七八支,中音芦笙七八支,低音芦笙一支,倍低音芦笙二支和大筒四个,中筒两三个,小筒三个组成。阵容比较大。 最小的芦笙队的组成,也要有十二件乐器,即高音芦笙六支,中音芦笙三支,低音芦笙二支,大筒一个。不论乐队大小,都以其中最小的那把芦笙为领奏笙,由技艺高超的芦笙手执吹,苗族称之为“芦笙头”。 所以你看到芦笙队,不用问,谁手里的芦笙最小,谁就是芦笙头。在芦笙乐队中,芦笙头有绝对的权威。 芦笙头的芦笙不响,芦笙手们谁也不敢动芦笙。 芦笙响了。 浓妆艳服的姑娘们鱼贯上场,围着芦笙翩翩起舞。苗族叫踩高堂。 芦笙舞名目繁多,如锅转、扫地、背水、织布、滚麻、滚地龙等等。今天的舞场上,姑娘们有时扫地,有时背水,有时织布,舞步较简单,却很优美。 舞蹈中,姑娘们个个手里藏着自己一针针绣成的花腰包,边跳边物色意中人。小伙子们就吹得更起劲儿了。 据说芦笙舞中最精彩的是锅转舞。它舞蹈技巧要求很高。 要在滚烫的铁锅上横放一根约三指宽的扁担,舞者吹奏芦笙,笙管上放着一碗牛肉汤,跳时不能泼洒出来,如今能跳的人很少。 坡会的高潮是芦笙赛。 参加比赛的都是各村寨挑选出的最好的芦笙手,他们吹奏技艺都很高。比赛时,个个使出全部本领。 为了赢得姑娘们喝彩,芦笙手们常常因此争得脸红脖子粗。争执的结果,自然是谁的芦笙吹得最好,谁就赢得了姑娘们的芳心。 比赛结束后,参加坡会的数百支芦笙一起合奏,人们的感情被声声芦笙和姑娘们的华丽打扮所感染而达到沸点。只听呜呜的芦笙响彻山谷,群情激动,场面十分壮观。 在芦笙场上,最惹人注目的是姑娘们的打扮了,一个赛一个。她们多穿短衣长裙。 衣服的各个部位,都配上花边和飘带。上衣开襟,下身穿深蓝色的百褶裙。 小腿上穿镶有花边的套筒。人人手戴银镯,一般戴一到三只,多的戴四五只。 颈脖上套项圈,由小而大,可套五六只之多。耳环也是必不可少的饰物。 最突出的是头饰,好多姑娘的头上都插着由五六支羽毛形银片制成的银角,在阳光下闪烁着银光。她们带着几分矜持,几分羞赧,微微一笑,那种朴实的、古典的、健康之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芦笙节是少女节,是她们炫耀青春、赛娇比美的节日。正是由于这些着意打扮、美丽活跃的少女,才把节日衬托得如此华丽缤纷,充满活力。 此外,参加芦笙会,斗马是不能不看的。我来到斗马场,只见场上正中有一匹母马,又从场外两边各牵来一匹公马,在快要接近母马时,两马突然挣脱主人,昂首翘尾,勇猛地扑到一起,高耸前蹄,奋力厮咬。 旋又跌扑在地,滚成一团。人们随着两马相斗,发出了阵阵笑声。 斗马很激烈,有的交锋几个回合,就能分出胜负,有的则要斗几十个回合,才见分晓。败者退出,胜者又与新上场的马再斗,直到最后分出胜负,获胜者的主人要受到奖励。 斗马是民间的一种娱乐活动。很奇怪,那年我到菲律宾访问,在山地民族部落中,见过一次斗马,也是用一匹母马来调情,与我国广西融水苗族斗。 3.《诗经》是什么体裁《诗经》是民谣体,来自于最底层百姓的生活,如原生态歌曲一般,直 白,透明,简单,和谐。 没有文人的矫饰造作,天真朴素,自然剔透,雅正 纯真,琴瑟友之,无轻薄之意,有清透之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 人,在水一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里 的水和其伴生的植物,起伏于“风、雅、颂、赋、比、兴”之间,几乎每一 首诗开端,都由水和植物来“比兴”。 诗韵悠扬,荡起乐符,演奏着相思、怀 人、悼亡、嘣恋等人生体验和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由此径走入圆满 之境。 4.谁知道芦笙舞的文化,介绍一下芦笙舞是一种历史久远的舞蹈形式,在上古传说中,常常把人类的生存、繁衍和葫芦联系在一起,《诗经》中的:“君子阳阳,左执簧”,是关于吹奏笙簧起舞的最早描述。后来慢慢发展成现在芦笙的样子。芦笙舞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也是苗族人民最喜爱的民间舞蹈,名人倪骆著《南韶野史》中有“每孟岁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合唱,并肩舞蹈,终日不倦”的记载。在《黔苗诗说》中更有诗为证:“晓妆斜插木梳新,班驳花衣紧裹身。吹动芦笙铃响处,陌头踏月唱怀春。早筑霜场合牡牛,争言善祝赛丰收。童男童女齐施彩,嘹亮芦笙舞不休。”可见,芦笙舞早已是苗族人民传统节日中的重要活动内容了。 苗族芦笙舞基本上可分三类: 1.群众性的芦笙舞。苗语叫“究给”。每当节日,苗胞都涌上芦笙场跳芦笙,芦笙舞队由一支庞大的芦笙队伴奏或领舞,芦笙队呈“一”字型排开,原地吹奏,群众围着芦笙队舞蹈或是由芦笙队带头行进,边舞边吹,群众跟在后面形成圆圈舞蹈。有的芦笙队中还配有芒筒,使芦笙舞曲更加浑厚雄壮。这种形式的芦笙舞,不限人数,男女老少均可参加,舞蹈动作跟随芦笙乐曲变化,一般比较简单。男的动作矫健潇洒,女的轻快柔美,随着苗家姑娘身体的跳动,佩带的银饰发出和谐悦耳的声响,更增添了浓郁的苗族风格。 2.表演性芦笙舞。苗语叫“丢捞比给”。这是一种男子竞技性的芦笙舞,多半在传统节日里举行,舞曲明快,节奏强烈,动作的技艺性较高。舞中动作非一般人能掌握,多半由各村芦笙能手参加比赛。黔西北地区这类舞蹈最有代表性,比赛时,多为一人独舞或两人一组边吹边舞,有斗鸡步、老虎下山步、快步等,还在快速中作出跳跃、旋转、矮蹲等动作,尤以蹲转技巧为最。每逢比赛时,群众围观者甚多,情绪十分热烈。 3.风俗性芦笙舞。这是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一种群舞形式。这种舞蹈也只有未婚男女青年参加。各地跳法不同,其中以黔东南丹寨、凯里等县的“讨花带”和黔中地区的“牵羊”最有特色和代表性。“讨花带”是在男女共舞中,男青年边舞边吹着优美的芦笙曲,乐曲表达的内容是:“好朋友,好朋友,给我花带,给我花带,拴在芦笙上,拴在芦笙上”。然后,姑娘也边舞边把自己绣好的精美花带,拴在自己相爱的小伙子的芦笙上。“牵羊”的形式也饶有风趣,舞时,男青年在前面边舞边跳,姑娘们在后面踏着节奏舞蹈。与此同时,男女青年们也在相互观察和试探着,绕场数周后,姑娘们就开始把自己的花带系在自己看中的男青年的后腰上,然后,姑娘牵着花带的另一头,跟着男青年后面继续舞蹈。这时,有趣的场面出现了:有的男青年身后同时牵着四五位姑娘,队形好似孔雀开屏,优美别致,十分好看;而有的男青年身后却空无一人。这时,英俊善舞的小伙子,就可以从中选择到心爱的姑娘了。 5.有关笙的事.笙 shēng 【名】 (形声。 从竹,生声。本义:簧管乐器)同本义〖shengareedpipewindinstrument〗 笙,十三簧象凤之身也。 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谓之笙。——《说文》 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 ——《尔雅》 笙长四尺。——《风俗通》 三人吹笙,一人吹和。 盖小者。——《仪礼·乡射礼记》注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小雅·鹿鸣》 又如:笙弄(弄笙);笙簧(簧管乐器);笙咽(笙的音质失调);笙竽(笙和竽);笙匏(笙和匏);笙筑(笙和筑);笙暖(对笙簧加热,使音质清亮);笙籁(笙和籁。古管乐器);笙镛(亦作“笙庸”。 古乐器名) 笙歌 shēnggē 〖playingandsinging〗 和笙之歌 泛指奏乐唱歌;笙歌鼎沸(形容音乐歌舞热闹非凡) 笙管乐 shēngguǎnyuè 〖folkpipe-windmusic〗用民间管乐器演奏的音乐,以笙、笛子、唢呐等奏出主旋律,用鼓、钹、二胡、云锣等伴奏 笙磬同音 shēngqìng-tóngyīn 〖unisonofmusicalinstrumentshengandchimestone〗指音声和谐。语出《诗经·小雅·鼓钟》:“鼓瑟鼓琴,笙磬同音。” 后比喻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 笙磬同音,惟房与杜。——《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赞》 笙 :乐器名称 别称雅号:“芦笙” 应用谱号:低音谱号,不移调记谱。 结构组成:主要由笙簧、笙苗(即笙体上的许多长短不一的竹 管)和笙斗(即连接吹口的笙底座)三部分构成。 使用材质:笙簧:古代用竹制,现代多用响铜;笙苗:多用紫 竹制作,每一竹管的下端嵌接有木制笙 脚以装簧 片; 乐器特色:古老的中国民间乐器,属于簧片乐器族内的吹孔簧 鸣乐器类,是世界上现存大多数簧片乐器的鼻祖。 发音清越、高雅,音质柔和,歌唱性强,具有中 国民间色彩。 芦笙,是苗、侗、水、瑶、仡佬等族单簧气鸣乐器。 古称卢沙。苗、侗、水语都称梗 。 苗语又称嘎斗、嘎杰、嘎东、嘎正等。侗语又称梗览、梗览尼、梗劳等。 瑶语称娄系 。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四川等省区。 历史悠久,形制多 样,音色明亮、浑厚,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民间常用于芦笙舞伴奏和芦笙乐队合奏。经过 改革,已在民族乐队中应用,可独奏、重奏或合奏,有着丰富的表现力。 关于芦笙的起源,民间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在重峦叠翠的苗岭山下,在清澈碧绿的清水 江畔,在山明水秀的苗家山寨,很早以前住着一对老夫妻,阿爹叫篙确,阿婆叫娓袅,他们40岁才生下一个姑娘,取名榜雀。 姑娘心灵手巧,长得比孔雀还美,比黄莺还会歌唱,苗 家后生都很喜欢她,而榜雀暗地却爱上了青年猎手茂沙。勇敢的茂沙武艺高强,曾杀猛虎为 父报仇,射鹰精为民除害。 有一次,杀死白野鸡怪救了一位姑娘。姑娘得救了,茂沙也走远 了,这姑娘原来就是榜雀,父母见到爱女无比高兴,热泪盈眶。 榜雀因找不到茂沙而茶饭不 香、容颜憔悴。多才多艺的老阿爹,采金竹、削簧片,做出一支精巧的芦笙,用它吹出优美 的音调,篙确老爹又教寨子里的青年做芦笙、吹芦笙。 赛芦笙那天,远近苗寨的青年都赶来 参加,终于引来了头插白野鸡翎的茂沙,榜雀一眼就认出了他,篙确老爹请他到家里做客, 榜雀精神焕发,与茂沙畅叙衷情,两人结为美满夫妻。 在锦绣的侗乡,传说芦笙始于三国时代。 孔明出兵进犯侗家寨,以战鼓为号。当时侗族首领 孟获,则令人凿竹吹音,作为纠集人马、进攻或退却的信号,后来逐渐地演变为芦笙。 在一些地区的侗歌中,还记述着制作芦笙的详细过程,说是开始曾用木头削制簧片,吹不出 声音来,继而改用竹子或牛角制作,虽发了音,但吹起来太费力,后来孟获的儿子从战甲上 取下一些铜片,仿岩洞滴水声,将其锤得很薄,装在芦竹管上,才发出动听的声音来,从而 相继制成了各种大小不同的芦笙。 在我国乐器史上,芦笙出现的年代较葫芦笙为晚,公元12世纪初南宋时期,芦笙的前身“卢 沙”才见于文献记载,当然在记入史籍前还有着相当长的岁月。 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 有:“卢沙,?人乐,状类箫,纵八管,横一管贯之。”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七)乐 器 条中记述更详:“瑶人之乐有卢沙、铳鼓、葫芦笙、竹笛。 ……卢沙之制,状如古箫(指排 箫),编竹为之,纵一横八,以一吹八,伊嘎其声。”上述记载表明,卢沙的外形虽与排箫 相似,但演奏方法却与芦笙是一致的。 在广西一带的瑶族等少数民族中,同时存在着卢沙和 葫芦笙两种乐器。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也有:“辰、源、清州蛮……农隙时,至一二百 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在前导之。” 芦笙一词作为乐器之名,始见于明代文献。明 代钱古训《百夷传》中写道:“村甸间击大鼓,吹芦笙,舞干为宴。” 在明代倪辂所著《南 诏野史》中,记载着进入滇中的苗族“每岁孟春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唱和,并肩舞蹈, 终日不倦。”明代田汝成的《炎缴纪闻》也有:“峒人,暇则吹芦笙。” 明代邝露《赤雅》 中也有:“侗……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即芦笙),长歌闭目,顿首踏足,为混沌舞。” 清代田雯蒙斋《黔书》载:“其笙截竹为管者六,通其节而栉比之,……又截竹径尺,衡绾 于六管之御而吹之。” 芦笙是从葫芦笙演变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