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督教的三大支柱是( )信、望、爱,是基督徒生命的三大支柱,藉此构成基督徒完全、正直、丰富、得胜的人生。 所以保罗对哥林多教会特别强调说:“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林前13:13) 信是到神面前去最近的路。 信神才能亲近神,“你们亲近神,神就必亲近你们。”(雅4:8)相互亲近才能进到神里面,与神合一。 如不藉着主,就不能到神那里去(约壹4:4-6)。所以信使我们得到神。 在爱里就是天堂,没有爱的地方就没有神,就是地狱。凡有爱心的,都是由神而生,并且认识神(约14:7),没有爱心的就不认识神(约壹4:8)。 爱是认识神最短的路。因为神就是爱,住在爱中就是住在神里面,越活在爱里,对神的认识就越清楚、越具体、越实际。 所以爱使我们认识神。 盼望就是基督徒的目标,基督徒若没有盼望,则他所信的便是徒然枉然,真比众人更可怜。 我们的经历也指出:若基督徒失去盼望,终将离教背道;小者为基督里的逃兵,继续与世界为伍,享受罪中之乐;大者为基督徒里的叛徒,成为撒但工具,专与基督对抗。基督徒唯一荣耀与永远的盼望,乃是耶稣基督自己(西1:27)。 所以保罗勉励腓立比教会说:“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直跑。”(腓3:13-14)这标竿预表耶稣,也是保罗的盼望。 彼得在书信中也认为“直等到天发亮,晨星在你们心里出现的时候,才是好的”(彼后1:19),这晨星预表基督,也是彼得的盼望。有了这些盼望,就能支持我们走完这段十字架的道路。 凡人都有生有死,但外邦人生一次,死两次(一次肉体死,一次灵死),基督徒生两次(一次从母腹生,一次从圣灵生)死一次,这是人所共知的真理。在圣经中有两处说到:“出生入死”的问题:[约5:24]:“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那听我话、又信差我来者的,就有永生,不至于定罪,是已经出死入生了。” 约一3:14:“我们因为爱弟兄,就晓得是已经出死入生了。”;信是基督徒对神应尽的本分,爱是神对人的恩惠;没有信将一无所得,没有爱也算不得什么。 有人说,信与爱是基督徒的两个翅膀,靠它可以飞到天堂,得到那美好的盼望。 神所以要保罗特别强调信望爱三者,因神有对头——撒但,是父的对头也是子的对头,它常用各种火箭射击基督徒。 感谢神,藉着他的光照,使我们在[弗2:12-21]里,从反面看见撒但惯用的火箭为怀疑、惧怕、灰心三种,而神正好以信望爱三个盾牌来抵挡撒但三种火箭的攻击。以信心抵挡怀疑,以爱心抵挡惧怕,以盼望抵挡灰心。 这是使徒保罗特别的经历见证,愿我们在神的话语里,得到启示与勉励。 一、以信心抵挡怀疑 撒但对基督徒最历害的手段不是逼迫与陷害,乃是使我们怀疑神,受不信的捆绑。 在基督徒的生活里,常有许多事情潜进来,使我们发生怀疑,起内在的冲突。怀疑最易缠累基督徒摆脱不了罪,尤其当我们初信时,先怀疑神的存在,认为神是人构想出来的虚谎,根本否定了有神。 咸谢神!从我们所接受的救恩和许多事证里,相信神确是存在的。第二步在读经的时候,叫你在神的话语里打问号;以不信的恶心怀疑神的话,越不信越读到自己里面去,不仅从主那里得不到什么,反成为撒但的工具。 靠已意解经,所得到的结论,不是神原有的旨意,而是自己所企望的主见。第三步怀疑神的爱,求不到又怀疑神的能力。 主的门徒多马,不信耶稣复活,直到亲眼看见才相信。施洗约翰是主的先锋,但当他被囚在希律的监牢中的时候,仍不免对耶稣发生怀疑:“哪将要来的是你吗?(太11:3)疑惑的人不要想从主那里得到什么(雅1:7)。 我们再换个角度来看保罗的信心,保罗发下心愿要把神的福音带到罗马去,他祈求神:“能得平坦的道路往你们那里去。”(罗1:10)神是答应他的要求,罗马去成了,但不是平坦的路,而是沿途的狂风大浪,并且受着捆锁。 在属世的眼光看,保罗是囚犯被押解向罗马,在属灵的眼光看,他乃神所正式差遣的仆人,到罗马去传福音。奇妙得很,神的道路真是高过人的道路,神就利用这样的机会,叫保罗越发放胆向犹太人的领袖、罗马的官员传神的道。 由于保罗的信心,使同船的二百七十六个人也都得到释放,亚基帕对保罗说:“你想稍微一劝,便叫我作基督徒啊?”(徒26:28)这是如何大的信心果效,感谢赞美神!保罗的健全意识与他对神的信心,留给我们今天美好的榜样。 二、以爱心抵挡惧怕 已故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惧怕本身最可怕。” 如果你没有怕的意念,也许根本不会产生可怕的事实。很多人怕生病,也正由于怕才病。 撒但向人拜访的名片就是惧怕,你接受了就替撒但留了地步,它就乘隙而入。尤其已经得救的人,往往患得患失,怕神的责备,怕的人谋算,怕自己失败等。 其实这是不必要的惧怕,“我们的心若不责备我们,就可以向神坦然无惧了。”(约壹3:21)主不会撇下我们,也不丢弃我们,所以我们可以放胆说:“主是帮助我们的,我必不惧怕,人能把我怎么样呢?”(来13:5—6)如果说我们还有惧怕,那就是因为我们背弃了主的道,良心上有亏欠,才让撒但在我们里面掌权。 在爱里没有惧怕,有爱的地方没有惧怕,“我们若照他的命令行,这就是爱。 2.诗歌的形式是什么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标准给多种多样的诗歌大致分以下形式: ① 按内容性质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等。 ② 按语言格式的不同,可分为:歌谣(民歌、民谣、儿歌、童谣)、楚辞、格律诗、自由诗等。 ③ 按历史发展的顺序,可分为:古体诗、新体诗、近体诗、新诗等。 ④ 按题材的不同,可分为:咏史诗、军旅诗、山水诗、田园诗、乡土诗、城市诗等。 ⑤ 按与其它体裁相结合的不同,可分为:散文诗、寓言诗、童话诗、谜语诗、赋、骈文、诗体小说、诗剧等。 ⑥ 按篇幅长短可分为:长篇叙事诗、小诗、微型小诗等。 形式,即体式,指诗歌的语言结构的组合方式,它是为内容服务的,有时奇妙的形式能够造成特殊的艺术效果,有助于读者理解诗意、加深印象。朱光潜先生认为:“诗的实质是语言所表现的情思,形式是情思所流露的语言。”语言是表现思想感情的工具,语言形式实际上也是诗人思想性格的外化,是诗人的一种生命形式。人既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人的思想性格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因此,诗歌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存在形式。 3.教育的四个支柱是什么教育的四个支柱 下一个世纪将为信息的流通和储存以及为传播提供前所未有的手段,因此,它将对教育提出乍看起来近乎矛盾的双重要求。 一方面,教育应大量和有效地传授越来越多、不断发展并与认识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知识和技能,因为这是造就未来人才的基础。同时,教育还应找到并标出判断事物的标准,使人们不会让自己被充斥公共和私人场所、多少称得上是瞬息万变的大量信息搞得晕头转向,使人们不脱离个人和集体发展的方向。 可以这么说,教育既应提供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动的世界的地图,又应提供有助于在这个世界上航行的指南针。 根据对未来的这种展望,仅从数量上满足对教育的那种无止境的需求(不断地加重课程负担)既不可能也不合适。 每个人在人生之初积累知识,尔后就可无限期地加以利用,这实际上已经不够了。他必须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 为了与其整个使命相适应,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可以说,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学会求知,既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处,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一些活动中进行合作;最后是学会做人,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当然,这四种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一个整体,因为它们之间有许多连接、交叉和交流点。 但是,在一般情况下,正规教育仅仅是或主要是针对学会求知,较少针对学会做事。而另外两种学习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有时也被看作是前两种学习的一种自然而然的延伸。 然而,委员会认为,在任何一种有组织的教育中,这四种“知识支柱”中的每一种应得到同等重视,使教育成为受教育者个人和社会成员在认识和实践方面的一种全面的、终生持续不断的经历。 委员会的委员们从一开始工作就明显地感到,为了迎接下一个世纪的挑战,必须给教育确定新的目标,必须改变人们对教育的作用的看法。 扩大了的教育新概念应该使每一个人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这意味着要充分地重视教育的作用,就是说使人们学会做人,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作用,不再把教育单纯看作是一种手段,是达到某些目的(技能、获得各种能力、经济目的)的必经之路。 学会求知 这种学习更多的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既可将其视为一种人生手段,也可将其视为一种人生目的。 作为手段,它应使每个人学会了解他周围的世界,至少是使他能够有尊严地生活,能够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进行交往。作为目的,其基础是乐于理解、认识和发现。 即便那种没有直接目的去学习的情况愈来愈少,但由于学习有用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变得很重要,学制越来越长、空闲时间越来越多,这将使越来越多的成人能够去感受知识和个人自学带来的乐趣。扩大知识可以使每个人更好地从各个角度来了解他所处的环境,有助于唤起对知识的好奇心,激发批判精神并有助于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去辨别是非。 从这种观点出发,让我们再次强调,每个儿童无论他在那里,都应使他能够以恰当的方式学习科学而且终生成为“科学之友”在中等和高等教育中,入门培训应向所有大、中学生介绍科学进步和当代思想模式所提供的各种手段、概念和参照方法。 然而由于知识涉及到方方面面,并且始终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试图想什么都知道愈来愈做不到,而且在基础教育之后仍保持对所有学科的教学也不切合实际。 不过,专业化学习,哪怕是未来的研究人员的专业化学习也不应排斥对普通文化知识的学习。“今天,一个真正受到全面培养的人需要有广泛的普通文化知识并有机会深入地学习研究少量的学科。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应该促进这两个方面同时发展”。因为普通文化教育使受教育者能接触到其他语言和知识,首先就有助于交往。 专家封闭在自己的学科中,可能对他人所为不感兴趣。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他都会感到难以与人合作。 另一方面,文化教育作为超越时间和空间将各个社会联系起来的纽带,势必会使受教育者了解到其它领域的知识,从而有助于充分发挥各学科之间的协同作用。特别是在研究方面,某些知识的重大进展就是在各学科的交叉领域中产生的。 为了解知识而学习,首先要求要学会运用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来学习。特别是在电视图象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青年从小就应开始学习将注意力集中在人和事上。 传播媒体的新闻报道从一项内容到另一项内容变换很快,观看电视节目时以转换频道方式跳过广告节目的情况如此常见,其实这些都不利于发现过程,因为这一过程需要时间,需要加深理解。学习集中注意力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形式,也可利用生活中的种种机会(游戏,到企业中去实习,旅游,科学实验课……)。 另一方面,记忆力的训练是避免完全受传播媒体传播的即时信息影响的一种必要的方法。如果以为我们如今已拥有巨大的信息贮存和传播能力,记忆力就不再有用了,那将是很危险的。 当然,对于应“记牢。 4.诗中华文化的灵魂周笃文1.下列对中华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诗对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尚书尧典》中的诗乐结合的理论,到后来的《诗经》、《乐记》都被尊为经典.B.隋唐以来朝廷以诗赋取士,因此古诗的地位更加显赫,也对中国人文化心理的影响极大.C.古典诗词集汉语言文字声情意象之美,精练、美听、微妙,美不胜收,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D.古诗构建的美学理念,渗透到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诗成了构建民族气派、传统风格的重要“基因”.2.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代上从帝王将相,下到渔父耕夫,吟咏古诗成了中国人文化生活的首选,因此可以说是中国人的“诗歌情结”.B.文章举例翔实,分析透彻,巧妙引用,含蓄典雅,说明古诗是中华文化的支柱、灵魂乃至积淀为潜意识的存在.C.美国诗人庞德非常欣赏汉诗的“意象叠加”与“错乱语法”,并用来突出意象的视觉性与空间的对位关系,认为是对上帝与人生最好的觉解.D.古诗中丰富的营养,可以增长知识,启迪智慧,丰富思想,陶冶情操,鼓舞斗志,培育浓厚的文化气质,给读者带来良好的审美享受.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用杜甫的诗句,高度赞扬了杜甫在诗歌创作中尊重前贤、勇于创新的可贵做法,及其因此而取得的骄人成绩.B.如音乐、绘画、戏剧等其他艺术,甚至医药典籍等都深受诗歌影响.如戏剧本质就是诗剧,唱腔、对白多为韵语,处处诗意洋溢.C.作者充分肯定古诗的作用,号召人们虚心学习古诗,勇于探索,锐意创新,为中华诗词的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D.自古至今,很多名人高度评价中国古诗,如1920年罗素对西湖之美赞不绝口,认为西湖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其绝顶之美赛过意大利.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模拟题答案 1.B 2.C 3.D。 5.支柱是谁唱的支柱 陈柏宇&;洪卓立 支柱 演唱:陈柏宇&;洪卓立 就爱歌词网: 攀山者接受几多引诱 太多风景想望透 跌下了的人 各自各漂流 给世界掉弃再下游 失足者寄望身边某某 留下见谅已经足够 谁愿这一秒逗留 修补这缺漏 毕竟已是成全着爱 令心中富有 谁在失足跌下时 此刻有着靠倚 轻轻拥抱就示弱时 来用爱 建造每公分的支柱 不需说话已觉 宽恕 期望差点破灭时 此刻扣着尾指 能遗忘恩怨 爱令创伤复原 倍觉热暖 失足者跌下只因放纵 谁愿理会错的一纵 谁愿安抚这倦客 抽泣的颤动 伤口会被爱缝合上 再不敢刺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