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风云诗经

1.诗经中《风雨》的诗意

《风雨》鉴赏 这是一首风雨怀人的名作。

在一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早晨,这位苦苦怀人的女子,“既见君子”之时,那种喜出望外之情,真可谓溢于言表。难以形容,唯一唱三叹而长歌之。

三章叠咏,境单纯。而艺术的辩证法恰恰在于愈单纯而愈丰富。

从诗艺、诗旨看,《风雨》都具有丰富的艺术意蕴。 蕴涵性的顷刻,包前启后。

在情境的选择上,诗篇不写未见之前绵绵无尽的相思之苦,也不写相见之后载笑载言的欢聚之乐,而是重章渲染“既见”之时的喜出望外之情。而这一顷刻,正是最富于蕴涵性的顷刻。

读者透过这位女子难以形容的望外之喜,既能想见她在“既见”之前,白日的“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和夜间的“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之情;也能想见在“既见”之后,夫妇间的“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和“维士与女,伊其相谑”的融融之乐。以少许胜多许,以顷刻蕴过程,这是构思的巧妙。

哀景写乐,倍增其情。每章首二句,都以风雨、鸡鸣起兴,这些兼有赋景意味的兴句,重笔描绘出一幅寒冷阴暗、鸡声四起的背景。

当此之时,最易勾起离情别绪。赋景之句,也确成写情之语。

风雨交加和夜不能寐之无聊;群鸡阵啼和怀人动荡之思;鸡守时而鸣与所期之人盼而不至,可谓契合无间,层层映衬。然而,正在这几乎绝望的凄风苦雨之时,怀人的女子竟意外地“既见”了久别的情郎;骤见之喜,欢欣之情,自可想见。

而此时凄风苦雨中的群鸡乱鸣,也似成了煦风春雨时的群鸡欢唱了。这种情景反衬之法,恰如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董斋诗话》)。

这一手法,确实不唯见诸《小雅·采薇》,而是《诗经》中诗人的常用之法。 炼词申意,循序有进。

诗篇的结构是单纯的,三章叠咏;诗人的易词写景却是讲究的,它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的不同感受。凄凄,是女子对风雨寒凉的感觉;潇潇,则从听觉见出夜雨骤急;如夜的晦冥,又从视觉展现眼前景象。

易词写景的这种微妙性,姚际恒《诗经通论》曾有精到的分析:“‘如晦’正写其明也。惟其明,故曰‘如晦’。

惟其如晦,‘凄凄’、‘潇潇’时尚晦可知。”诗篇在易词申意的同时,对时态的运动和情态的发展,又有循序渐进的微妙表现。

关于时态的渐进,姚氏说,“‘喈喈’为众声和,初鸣声尚微,但觉其众和耳。‘胶胶’,同声高大也。

三号以后,天将晓,相续不已矣。”民间尚有“鸡鸣三遍天将明”之说;《风雨》的三章相叠,或许正是以此习惯规律为基础的。

随着时态的发展,怀人女子“既见君子”时的心态也渐次有进。“云胡不夷”,以反诘句式,语气热烈,言其心情大悦;“云胡不瘳”,言积思之病,至此而愈,语气至深;末章“云胡不喜”,则喜悦之情,难以掩饰,以至大声疾呼了。

天气由夜晦而至晨晦,鸡鸣由声微而至声高,情感的变化则由乍见惊疑而至确信高呼。方玉润说:“此诗人善于言情,又善于即景以抒怀,故为千秋绝调。”

(《诗经原始》)实当此之谓。 象征意象,一诗多解。

《风雨》的诗旨,今人或主“夫妻重逢”,或主“喜见情人”;联系诗境,前说更合情理。然而,汉代经生的“乱世思君”说,却在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毛诗序》曰:“《风雨》,思君子也。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焉。”

郑笺申发之曰:“兴者,喻君子虽居乱世,不变改其节度。……鸡不为如晦而止不鸣。”

这样,“风雨”便象征乱世,“鸡鸣”便象征君子不改其度,“君子”则由“夫君”之君变成为德高节贞之君子了。这虽属附会,却也有其文本依据。

因为,“君子”,在《诗经》时代,可施诸可敬、可爱、可亲之人,含义不定。因此,把赋体的白描意象理解为比体的象征意象,就可能生发“乱世思君”的联想;而把“风雨如晦”的自然之景,理解为险恶的人生处境或动荡的社会环境,也符合审美规律。

故后世许多士人君子,常以虽处“风雨如晦”之境,仍要“鸡鸣不已”自励。南朝梁简文帝《幽絷题壁自序》云:“梁正士兰陵萧纲,立身行己,终始如一。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郭沫若创作于五四运动退潮期的《星空·归来》中也写道:“游子归来了,在这风雨如晦之晨,游子归来了!”从现代接受美学看,这种立足文本的审美再创造是无可非议的;而《毛序》的这一“附会”,也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性的误读”。

2.诗经《风雨》的意思

意思是:风雨交加冷凄凄,鸡儿寻伴鸣叽叽。

终于看见君子归,烦乱心绪怎不息?风狂雨骤声潇潇,鸡儿寻伴声胶胶。终于看见君子归,相思之病怎不消?风雨连连天昏濛,鸡儿报晓鸣不停。

终于看见君子归,心里怎能不高兴? 中心思想:写一位女子与久别的丈夫(或情人)重逢的喜出望外之情。 春秋时期无名氏《国风·郑风·风雨》,原文为: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

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背景,古代学者多主张“思君子”说,而现代学者多主张“夫妻重逢”说或“喜见情人”说,认为此诗是一位女子等待丈夫或情人而作的。

赏析: 全诗三章。第一章从感觉寒意写风雨,第二章从听觉来写风雨。

风雨急骤之貌从何而来,这对于独处于“小屋静“之下的盼归人而言,听到风雨声就可明了。风雨潇潇,加之鸡鸣声声不息,扰乱着夜的清静,扰乱着女人的心境。

最后终于在疾风暴雨中的看到丈夫回到了她的身旁,她那积思之病顿时痊愈了。百般相思,千般怅痛,万般怨恨,刹那间化作轻风流云而逝。

第三章,应该是黎明时分了。因为鸡叫三遍即天明。

全诗三章可以看作鸡叫三遍。按古代计时制度,一夜分五更,鸡从半夜起叫头遍,那时是三更时分,鸡叫三遍应该是五更时分了。

“风雨如晦”,其意即指白天刮风下雨,天色暗得像黑夜一样。 因此这当然是天明的时候了。

天明时分,丈夫回来了。这一章视觉、听觉一齐感受风雨之苦,渴盼之苦。

虽然带进了一身寒气,但妻子仍然是抑制不住的喜悦跃上眉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风·郑风·风雨。

3.诗经《风雨》的译文

诗经·郑风·风雨》赏析【原文】风雨凄凄①,鸡鸣喈喈②。

既见君子③,云胡不夷④?风雨潇潇⑤,鸡鸣胶胶⑥。既见君子,云胡不瘳⑦?风雨如晦⑧,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译文】 风吹雨打多凄凄, 雄鸡啼叫声不停。 既已见到意中人, 心中怎能不宁静 ! 风吹雨打多潇潇, 雄鸡啼叫声不停。

既已见到意中人, 心病怎能不治好! 风吹雨打天地昏, 雄鸡啼叫声不停。 既已见到意中人, 心中怎能不欢喜!【注释】①凄凄:凄凉冷静。

②喈喈(jiē):象声词,鸡呼伴的叫声。上两句是兴。

它创造了一个孤寂悲凉的气氛,烘托出女子思念丈夫的痛苦心境。③既:终于,用在这里颇有“突然”的意味。

君子:妻称丈夫。④云:语助词。

胡:何,怎么。夷:平。

指心情由焦虑到平静的变化。⑤潇潇(xiāo):形容风雨声猛烈而急促。

⑥胶胶:象声词,鸡呼伴的叫声。⑦瘳(chōu):愈,病好了。

这里指心情一下子变得愉快了,如陡然病愈。⑧晦:夜晚。

这句说,风紧雨急,天色阴沉,就象夜晚。【说明】 这首诗写妻子乍见到久别的丈夫时的喜悦心情。

在一个风雨大作、天色阴沉的日子里,她的周围除听见鸡叫声外,一切是那么沉寂,那么悲凉。可怕的寂静使她更加怀念阔别的丈夫。

谁能想到就在这当儿,丈夫忽然到家了,霎那间她的一切忧愁烦恼,化为乌有,真象大病霍然得到痊愈,高兴得叫她没法说。诗人在三章中用了夷,瘳、喜三个字,便把这个思妇一霎那间感情的起伏变化传达出来了。

使我们不能不佩服这位无名诗人“善于言情,又善于即景以抒怀。”。

4.诗经《风雨》,《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注释:1.黍 :一种农作物,即糜子,子实去皮后叫黄米,有黏性,可以酿酒、做糕等;2.离离:庄家一行行排列的样子。3.稷 :谷子,一说高粱。

4.行迈:远行。迈,行、走; 5.靡靡:迟迟、缓慢, 犹疑不决的样子。

6.中心:内心;7.摇摇:心中愁闷难忍。8.谓:说;9.悠悠:遥远、渺茫;10.此何人哉:这(指故国沦亡的凄凉景象)是谁造成的呢?;11.实:籽粒;12.噎 :食物塞住咽喉,哽咽。

译文: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生出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恍惚不安。

了解我的人知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浩渺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抽出穗儿来。

缓慢地走着,心中如酒醉般昏昏沉沉。了解我的人知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

浩渺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结出粒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难过,哽咽难言。

了解我的人知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浩渺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5.带有风云雨雪的古诗谁知道啊

春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春雨——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春花——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春夜——更深月夜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春水——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春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景——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春游——东风知我欲山,吹断檐间积雨声。

春思——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春寂——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春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春梦——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春恨——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

春归——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春日迟迟,卉木萋萋。

仓庚喈喈,采蘩祁祁。迟迟:缓慢。

卉木:草木。萋萋:草茂盛的样子。

仓庚:莺。喈喈:鸟鸣声众而和。

蘩:白蒿。祁祁:众多。

《诗经·小雅·出车》时在中春,阳和方起阳和:春天的暖气《史记·秦始皇本纪》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 乐府古辞《长歌行》阳春白日风在香晋 乐府古辞《晋白绮舞歌诗三首》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晋 乐府古辞《盂珠》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秀:秀丽。屯:驻,聚集。

南朝宋 谢灵运《入彭蠡湖口》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变鸣禽:鸣叫的鸟换了种类。两句写冬去春来,鸟儿已经替换了。

南朝宋 谢灵运《登池上楼》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覆春洲:落满了春天的沙洲。杂英;各种各样的花。

芳甸:郊野。南朝梁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洛城:洛阳城。

风日:春光风物。道:说。

唐 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海曙:海上日出。

梅柳渡江春:梅柳渡过江来,江南一片春色。淑气:春天的和暖气息。

转绿苹浪:使水中苹草转绿。四句意谓:彩霞伴着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绿柳把春意带过了江面,黄鸟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阳光催绿了苹草。

唐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唐 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唐 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唐 李白《早春寄王汉阳》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唐 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唐 李白《落日忆山中》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唐 李白《送祁昂滴巴中》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唐 李白《古风》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唐 李白《金门答苏秀才》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唐 刘昚虚《阙题》飞雪伴春还,善庭晓自闲唐 刘昚虚《积雪为小山》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意为:道路被白云遮断,春景与青青的流水一样绵延不断。唐 刘昚虚《阙题》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唐 李华《春行即兴》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

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前两句形容花色红,柳絮素。后两句谓日色渐长.春色淡远,唯听鸟雀调嗽,无人来往,独有柴门而已,唐 杜甫《春运》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燕支:胭脂。

荇:荇菜,一种水生草本植物。唐 杜甫《曲江对雨》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萱草:一种古人以为可以使人忘忧的草。

此句说萱草萌芽,侵陵雪色。漏泄:透露。

唐 杜甫《腊日》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唐 杜《远怀舍弟颖观等》春城而色动微寒唐 杜甫《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而色动微寒。”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朝:早晨。

唐 杜甫《清明二首》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唐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阳和:春天的和暖之气。唐 钱起《春郊》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汀:水岸平地。

唐 戴叔伦《苏溪亭》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半;多数。未匀:参差不齐。

唐 杨巨源《城东早春》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唐 张籍《春别曲》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此是清明时节的景色描写。唐 李山甫《寒食二首》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两句写白雪等不及春天到来,已穿树飞花装点早春之景。唐 韩愈《春雪》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天街:京城里的街道。草色遥看;春草始生,微微露出一点细芽,远看一片新绿,近看却似不见。

绝胜;远远胜过。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芳菲:美盛的花草。

唐 韩愈《晚春》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唐 韩愈《感春五首》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唐 杜牧《怅诗》:“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一夜风:一夜春风。

唐 王涯《春游曲》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飒飒:风声。唐 李商隐《无题四首》寒随一夜去,春还五更来唐 史青《。

6.《诗经》共有多少篇

《诗经》本名《诗》,又名《诗三百》, 汉代儒家列为经典之一。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约编成于春秋中叶,产生于今陕、晋、豫、鲁、鄂等地'反映500年间社会现实。

共三百零五 篇,分“风” “雅” “颂”三类。《风》有十五国风,《雅》有《大雅》《小 雅》,《颂》有《周颂》《鲁颂》《商颂》。

《国 风》部分,学者一般认为是民间诗歌,多揭 露阶级压迫和剥削,反映人民的劳动和爱情, 最有价值。《雅》《颂》部分,或宴会乐歌,或祀 神祭祖,虽也有些暴露时政之作,但以歌功 颂德、宣扬天命为多。

形式以四言为主,杂 以三五六言,也有七八言等。普遍运用赋、比、兴手法,其优秀篇章,语言丰富多彩、朴素优美、音节和谐,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辑注较备。《毛诗》 为古文诗学,魏晋以后通行,有汉代郑玄的《毛 诗笺》、唐代孔颖达的《毛诗正义》、清代 陈奂的《诗毛氏传疏》。

宋代朱熹的《诗集传》则杂采《毛诗》《郑笔》,间有三家诗义。《诗 经》对中国2000多年来的文学发展有深广的 影响。

7.什么是诗经

《诗经》是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原名《诗》,因 其收录了305篇作品,人们又称它为“诗三百”,后来被儒家尊奉为经典之 一,故而称为《诗经》。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诗经》即已编订成书, 而其具体作品的产生大约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

孔子曾云:“吾自卫反 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看来孔子 对《诗经》的编订有过一定的贡献。

“诗三百”均为配乐演唱的乐歌,主要来源于民间采集和公卿列士的投 献,再经周王朝各代王官乐师加工而成。《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排。

这是根据入乐时音乐特 点的不同而划分的。《风》,亦称《国风》,共包括15国风,按当时不同地 域的诸侯国命名,因而所谓国风即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地方乐曲。

这一部分共收诗160篇。《雅》即“正”,是指王畿内宫廷贵族所用的标准音乐,它们 相对于各地的“土乐”自然要以“正乐”相标榜。

其中因又有一些具体的区 别,故而又分《小雅》和《大雅》,分别收74篇和31篇。《颂》是祭神祭祖 时所用的歌舞曲,是典型的庙堂乐章。

三类中以国风和小雅中的部分作品文 学成就最局。《诗经》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美刺(赞美和讽刺)诗、爱情婚姻诗、农 事征役诗、周民族史诗等等,其中尤以前两类成就最高。

美刺诗表现了诗人悯时伤乱、愤世哀民的思想感情,具有很强的 批判性和斗争性。它们或借史讽今:“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大 雅•荡》),或直斥佞臣:“取彼谮人,投畀豺虎。

豺虎不食,投畀有北。 有北不受,投畀有吴!” (《小雅•巷伯》)甚至直接把奴隶主剥削阶级 比成贪婪可憎的大老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魏风•硕鼠》),对他们的不劳而获发出了愤怒的抗议:“不稼不穑, 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姮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魏风•伐檀》)婚恋诗最突出的特点是“各言其情”,无论是“男悦女之词”还是“女 惑男之语”,也无论是写青年男女思慕幽会,还是写弃妇的悲伤悔恨,都情 真意挚,感人至深。 如《诗经》的第一首《周南•关雎》,描写男子对“窈 窕淑女”的狂热追求已到了 “寤寐求之”、“辗转反侧”的地步。

又如《郑 风•溱洧》,描写男女青年在郊外幽会曰:“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充 满了甜蜜和温馨。又如《鄘风•柏舟》,一方面写女子对男子的痴情曰: “之死矢靡它!” 一方面又写她对父母干涉的不满:“母也天只,不谅人 只! ”这些描写全从胸中涌出,使人感到中华民族于远古时期,在爱情上曾 是相当热烈开朗、真率执着的。

《诗经》在艺术上也有很高成就。它具有朴素的现实主义特色和朴实 自然的艺术风格。

它的创作原则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春秋公 羊传》卷十六)和“男女有不得其所者,因相与咏歌,各言其伤”(《汉 书•食货志》),因而写的都是眼前事,心中情,朴素自然,真实生动。 它善于使用生动形象的赋比兴手法。

朱熹在《诗集传》卷一中解释道: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 先目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其中,赋当然是一^切文学最基本的描述手 段,而比兴则是构成诗之特色的重要手段。

《诗经》用比,得心应手,“或 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文心雕龙•比兴》)。 如《卫风•硕人》形容庄姜之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瓤 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兴是为了起兴 发咏,故而带有联想、象征、寄寓、烘托、渲染的意味,如诗经的第一篇 《关雎》就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鸟儿雌雄的和鸣来起兴,引出对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种男女之情的感发,十分生动自然。

诗经在语言句式和篇章结构上也独具特色。在词汇上它多用虚词、语 气词、双声叠韵词。

在句式上它以四言为主,每句二拍,杂以一、二、三、五、六、七、八言,“短以取劲,长以取妍,疏密错综,最是文章妙境”(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在篇章结构上它常采用联章复沓、回环往复 的手法,再加之韵脚和谐,声调铿锵,非常便于入乐,并能产生强烈的音乐 美。

凡此种种都对后世的诗歌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尤其是注重现实描写的传 统成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流派的源头,更具有深远意义。

8.为什么《诗经》中《风》最重要

诗经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当产生于春秋时期。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