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中鱼类意象“果穿闻鸟啄,萍破见游鱼”(《履道新居二十韵》),“俯观游鱼群,仰数浮云片”(《新秋喜凉,因寄兵部杨侍郎》),“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观游鱼》)。履道池中的游鱼,常常是诗人静观独赏的对象。 “鱼”也是诗人园林诗中蕴涵特殊意味的重要意象。在鱼的身上,诗人找到了自我的影子。 可以说,“鱼”是白居易自我形象的又一对应物。白居易常在诗中写“鱼乐”,以此寓写洛阳中隐生活的闲乐,并以鱼的从容、自由、遂性表达自己对生命最高境界的理解和追求。 元和年间,诗人有“上有和鸣雁,下有掉尾鱼。飞沉一何乐,鳞羽各有徒”(《续古诗十首》其九)的诗句;长庆二年(823),中书舍人任时有句:“栖凤安于梧,潜鱼乐于藻”(《玩松竹二首》其一);宝历元年(825),苏州刺史时,有“鱼依藻长乐,鸥见人暂起”(《郡中西园》)句。 当远离政治中心、置身于洛阳的闲乐生活中时,诗人更对“鱼乐”深有感触,多有写鱼乐处,如“兽乐在山谷,鱼乐在陂池”(《咏所乐》),“鱼跳何事乐,鸥起复谁惊”(《春池闲泛》),“信风舟不系,掉尾鱼方乐”(《官俸初罢,亲故见忧,以诗谕之》)。可见,诗人认为鱼之乐在于深依于藻、置身陂池、掉尾,着意于鱼的乐得其所、无所牵累。 邓析《邓析书•无厚篇》云:“夫水浊则无掉尾之鱼。”鱼有掉尾之乐,正见水之清澈和鱼的自由快乐。 鱼乐在藻,亦有出处可寻,《诗经•小雅•鱼藻》篇:“鱼在在藻,有颁其首。王在在镐,岂乐饮酒。 鱼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镐,饮酒乐岂。 鱼在在藻,依于其蒲。王在在镐,有那其居。” 此赞美周王建都镐京饮酒作乐,以鱼在藻中之乐比兴周王乐在镐京。那么,诗人白居易为何如此热衷于写鱼乐呢?看其大和七年(833)所作《咏兴五首•四月池水满》诗: 四月池水满,龟游鱼跃出。 吾亦爱吾池,池边开一室。人鱼虽异族,其乐归于一。 且与尔为徒,逍遥同过日。 尔无羡沧海,蒲藻可委质。 吾亦忘青云,蘅茅足容膝。况吾与尔辈,本非蛟龙匹。 假如云雨来,祗是池中物。 “人鱼虽异族,其乐归于一”,诗人写鱼乐,实是写己乐。 诗人在人与鱼之间找到了极为重要的相似处。鱼不慕大海,委质于蒲藻;我不恋“青云”,寄身于“蘅茅”。 鱼、我都不以蛟龙自居,甘为池中之物,“池”中逍遥适性又自由安全。对诗人来说,其所依之“蒲藻”“蘅茅”“池”,就是散地洛阳的“中隐”生活。 《唐宋诗醇》卷二十五评此诗曰:“会心不远,熟读蒙庄,方有此悟境。” 《庄子•秋水》篇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 诗人退居洛阳,任职分司,无世务萦怀,悠然于园林,逍遥乎山水,“游山弄水携诗卷,看月寻花把酒杯”(《忆晦叔》),“洛城内外六七十里间,凡观寺丘墅有泉石花竹者,靡不游”(《醉吟先生传》)。诗人这份闲游之乐与池中游鱼从容之乐何其相似!《秋日与张宾客舒著作同游龙门醉中狂歌凡二百三十八字》诗,有“荷衰欲黄荇犹绿,鱼乐自跃鸥不惊”句,就以鱼乐自跃、鸥鸟不惊,来写闲适文人心无挂碍的生命姿态。 《池上闲吟二首》(其二):“非庄非宅非兰若,竹树池亭十亩余。非道非僧非俗吏,褐裘乌帽闭门居。 梦游信意宁殊蝶,心乐身闲便是鱼。虽未定知生与死,其间胜负两何如?” “心乐身闲便是鱼”,诗人直接将自我与鱼划等号,我就是鱼,表达自己对中隐之生命状态的真切感受。 《逸老》诗中又写道:“胸中一无事,浩气凝襟抱。飘若云信风,乐于鱼在藻。” 古稀之年的诗人超越了生死的烦恼,无俗事系怀,惟浩气在心,自觉比限于陂池浮藻中的鱼还快乐。“游”在庄子的思想里,是精神得到自由解放的象征。 从深层来理解,“从容出游”的“鱼乐”,正是一种身心自由的生命体验。“鱼鸟人则殊,同归于遂性”(《春日闲居三首》),“鱼跳何事乐,鸥起复谁惊”“飞沉皆适性,酣咏自怡情”(《春池闲泛》),“双凤栖梧鱼在藻,飞沉随分各逍遥”(《梦得相过援琴命酒因弹秋思偶咏所怀兼寄继之待价二相府》),诗人一再以鱼在池藻中的自由遂性来表达自己对生命适性境界的理解和追求。 鱼之乐,因为它逍遥适性,更因为它远离祸患。诗人常以鱼游深水来表达自己远离祸患、明哲保身的思想。 长庆二年(822),为中书舍人的白居易,又自请外任杭州刺史,究其原因,《旧唐书•白居易传》载:“凡朝廷文字之职,无不首居其选,然多为排摈,不得用其才”,“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宦情衰落的白居易看到社会危机,朋党倾轧,两河再乱,预感到自身的不安全,便主动选择任职外郡的吏隐生活。在自长安赴杭州途中,白居易有《马上作》诗, 他写了置身朝廷的感受:“一列朝士籍,遂为世网拘。 高有罾缴忧,下有陷穽虞。每觉宇宙窄,未尝心体舒。” 诗句“杭州五千里,往若投渊鱼”,将远离长安任职杭州的自己,比作是投入深水的鱼。“虽未脱簪组,且来泛江湖。 吴中多诗人,亦不少酒沽。高声咏篇什,大笑飞盘盂。 五十未全老,尚可且欢娱”,杭州的闲。 2.诗歌中的韵级是什么韵,包括韵腹(主要元音)、韵尾和声调,与韵母和韵部有区别。韵母包括韵头、韵腹和韵尾,不包括声调,韵部是指押韵字的归类,包括韵腹和韵尾。是韵书的基础,无论何朝何代编纂韵书,都立有韵部,按韵归字。 编辑本段内容 韵这个概念来自于诗歌。自有诗歌起,就有韵的事实,但是上古并无韵的概念,因此,顾炎武称“考自汉魏以上之书并无言韵者,知此字必起于晋宋以下也”。也就是说,上古有押韵的事实和现象,但是人们并未对此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因而也没有指称这一现象的术语。 后代的文人逐渐注意到诗歌韵文同声押韵形成韵律美的音韵现象,才逐渐出现了韵的概念。押韵的意思,是句子中相对应位置的字,收声相同,称为押韵。所谓收声相同,就是说字的音节末尾的部分相同。 汉字的一个音节由声母、介音(也就是韵头)、韵腹、韵尾、声调五部分组成,(刘复称之为“头颈腹尾神”五分),那么 五部分中哪些部分相同就算作“收声相同”?这可以从古人的用韵实际中归纳出来。从诗歌押韵可以看出,收声相同就是指音节主要元音(韵腹)、韵尾和声调相 同,就称为押韵。其中,宋词和元曲的用韵,还可以不同声调通押,因此可以看出“韵腹加韵尾”是押韵的基本单位,为了便于称呼,就把音节中韵腹加韵尾的部分 称为“韵基”。 韵书所谓韵,就是押韵的韵。韵基相同是同韵的基本要求,不同体裁的韵文对押韵要求不同,有的仅要求韵基相同,有的不 仅要韵基相同,而且要求声调相同。因此,不同的韵书韵的概念也有不同,如《切韵》系韵书是区别声调的,他的韵,是韵基、声调相同的字。《中原音韵》是不区 别声调的,他的韵仅是韵基相同的字。因此辨别古书中“韵”的概念,须视情况而定。 韵部是比较晚起的一个概念,在清代古音学出现之前,韵书和音韵学只称“韵”而不称“韵部”。所谓韵与韵部,实际是内 涵与外延的关系,汉字之间具有韵基相同的关系,就叫“韵”;具有同韵关系的一组字,就形成一个“韵部”。在清代以前,无论韵还是韵部,都可以叫做“韵”。 从清儒开始,一般韵基相同的一组字,就称为“韵部”,而“韵”则专指韵基、声调相同 编辑本段韵部 韵部,与汉语音节的声部相对,特指狭义上的韵母,由汉语音节的韵基和韵调构成。 韵基(普通话)包括:a\o\e\ai\ei\ao\ou\an\en\ang\eng\er\i\u\v;其中:e读作“鹅”或“也”尾韵,v读作“鱼”。 韵调(普通话)包括: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轻声五种。 3.古代诗歌中的"韵"何意思【进退格】 亦称"进退韵"。诗韵术语。邻韵通押特殊格式的一种。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有辘轳韵者,双出双入。有进退韵者,一进一退。"魏庆之《诗人玉屑》引《缃素杂记》说,唐代郑谷与僧齐己、黄损等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辘轳,一曰进退。"进退格是两韵间押,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韵,第四、第八则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寒"、"删"或"鱼"、"虞"等,一进一退,相间押韵,故称。 【辘轳格】 亦称"辘轳韵"。诗韵术语。与进退格同为用韵的一格。辘轳韵者,双出双入。即律诗第二、第四句用甲韵,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先用"七虞",后用"六鱼"等,双出双入,此起彼落,有似辘轳,故称。 【葫芦格】 亦称"葫芦韵"。诗韵术语。与进退格同为用韵的一格。葫芦韵者,先二后四。如"东"、"冬"通押,先二韵"东",后四韵"冬"。先小后大,有似葫芦,故称。[/color] 4.请各位高手指点一下什么叫诗词中的韵,什么叫韵脚(二)隔行韵。句与句间隔一行押韵,一般都在诗行的双句押韵,叫做押双不押单,或者说拗上不拗下。隔行韵有第一句起韵的,如果是四句的,一、二、四句押韵。如: 春眠不觉晓, (x—iɑo) 处处闻啼鸟。 (n—iɑo)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sh—ɑo) ——孟浩然《春晓》 一、二、四句的“晓”、“鸟”、“少”押ɑo韵。 也有首句 不入韵,从第二句起才定韵的。如: 三日入厨下, 洗手作羹汤。 (t—ɑnɡ) 未谙姑食性, 先遣小姑尝。 (ch—ɑnɡ) ——王建《新嫁娘》 二、四句“汤”、“尝”押ɑnɡ韵。 隔行韵较之排韵更有高低抑扬的变化,用韵也更方便,而且韵与韵之间间隔音节并不多,韵律感依然是很强的,所以古诗、现代诗和民歌的绝大多数都用这种押韵形式。 三、双句韵。每两句为一个单位互押,如一、二句用一个韵,三、四句又转一个韵。例如: 三边没有树石头少, (sh—ɑo) 庄户人的日子过不了。(l—iɑo) 天上无云地下旱, (h—ɑn) 过不了日子另打算。 (s—uɑn) 羊群走路靠头羊, (y—ɑnɡ) 陕北起了**。 (d—ɑnɡ) 领头的名叫刘志丹, (d—ɑn) 把红旗举到半天上。 (sh—ɑnɡ) 草堆上落火星大火烧,(sh—ɑo) 红旗一展穷人都红了。(l—iɑo) 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sh—ɑn) 陕北红了半个天。 (t—iɑn) 紫红犍牛自带耧, (l—ou) 闹革命的心思人人有。(y—ou) ……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上面几节诗,每两句为一个单位互押(其中只有第四节与第三节通押江阳韵)。诗所押韵辙的顺序是:遥条辙(ɑo韵)、言前辙(ɑn 韵)、江阳辙(ɑnɡ韵,包括三、四两个小节)、遥条辙(ɑo韵)、言前辙(ɑn 韵)、油求辙(ou韵)。 (四)间隔韵。这种押韵的方式是没有定规的隔几行押韵。如: 也许它真的是一片海, 我是一朵灼热的浪花; (h—uɑ) 当我知道它是瀚海, ——我才发现: 我是一粒炙干的沙。 (sh—ɑ) 青春呢? 贮在了茫茫的沙浪里, 只有沙枣 向我吐露幽幽的情话, (h—uɑ) ——在这高高的天山下。(x—iɑ) 我是一粒沙。 (sh—ɑ) 如果我能补偿过去, 我愿一身分作两下: (x—iɑ) 一半儿搀进胶土里, ——铺就绿茵松软的苗床; 一半儿拌进水泥中, ——凝成大厦金属的骨架。(j—iɑ) ——杨牧《瀚海━—写给我的年青时代》 全诗共分三节,押“发花”辙。第一节“沙”与“花”间隔两行;第二节“话”与第一节末一行的“沙”间隔三行,“下”和“话”没有间隔;第三节的“下”与“沙”间隔一行,“架”与“下”间隔三行。这种没有定规的隔几行押韵,用韵非常自由。至于到底隔几行押韵好,则依具体情况而定,以不影响表情达意同时读起来依然铿锵和谐为度。 换韵就是诗句中 韵脚有改变就是换韵 5.汉语诗歌通用的韵有哪些诗韵,是做诗所依据的韵书,一般指《平水韵》,平、上、去、入四声一共106韵。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对于押韵的限制多与少、严与宽的不同而已。这也是诗歌同其它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 ⑴麻韵:a,ia,ua ⑵波韵:o ⑶歌韵:e ⑷皆韵:ie,üe ⑸支韵:-i ⑹儿韵:er ⑺齐韵:i ⑻微韵:ei,ui(uei) ⑼开韵:ai,uai ⑽模韵:u ⑾鱼韵:ü ⑿侯韵:ou,iu(iou) ⒀豪韵:ao,iao ⒁寒韵:an,ian,uan,üan ⒂痕韵:en,in(ien),un(uen),ün(üen) ⒃唐韵:ang,iang,uang ⒄庚韵:eng,ing(ieng),ueng ⒅东韵:ong,iong 6.古诗词中的这些字音,你都读对了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 【正音】“车马”, 要念“jū马”。古人没有“车”(chē)的读音,古人的“车”字只有两个读音:一个是jū,押鱼韵;另一个是chā,在诗里押麻韵。 “飞鸟相与还”的“还”,念xuán。中国字有时候不止一个读音,不同的读音有不同的意思。还,念huán 时是“还家”的意思,念xuán 时是在空中飞翔的样子,所以这里应该念xuán。 “欲辩已忘言”的“忘”,这里不念第四声wàng,而是平声的读音,当做动词,念wáng。 7.现代提鱼诗:中国画描写金鱼的诗句描写金鱼的诗句有: 1、金鱼玉带罗襕扣,皂盖朱幡列五侯,山河判断在俺笔尖头。得意秋,分破帝王忧。----元代:伯颜《【中吕】喜春来_金鱼玉带罗》 2、白鸥欲下,金鱼不去,圆叶低开蕙帐。轻风冷露夜深时,独自个、凌波直上。幽阑共晚,明珰难寄,尘世教谁将傍。会寻织女趁灵槎,泛旧路、银河万丈。----宋代:朱敦儒 《鹊桥仙》 3、台中鼠子直须谙,信足跳梁上壁龛。倚翻灯脂污张五,还来啮带报韩三。莫浪语,直王相。大家必若赐金龟,卖却猫儿相报赏。----唐代:崔日用《乞金鱼词》 4、鱼且能自由,人却为囚徒。----近代:夏明翰《金鱼》 金鱼和鲫鱼在分类学上同属于一种(Carassius auratus) 金鱼起源于中国,也称“金鲫鱼”,近似鲤鱼(Cyprinus carpio)但它没有口须,是由鲫鱼进化而成的观赏鱼类。金鱼的品种很多,颜色有红、橙、紫、蓝、墨、银白、五花等,分为文种、草种、龙种、蛋种四大品系。在12世纪已开始金鱼家化的遗传研究,经过长时间培育,品种不断优化,现在世界各国的金鱼都是直接或间接由中国引种的。 在人类文明史上,中国金鱼已陪伴着人类生活了十几个世纪,是世界观赏鱼史上最早的品种。金鱼易于饲养,它身姿奇异,色彩绚丽,一般都是金黄色,形态优美。金鱼能美化环境,很受人们的喜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观赏鱼。中国的金鱼主要是在鲫鱼上发展而来。而彩色鲤鱼传到日本后得到很大重视。 在一代代金鱼养殖者的努力下,中国金鱼至今仍向世人演绎着动静之间美的传奇。金鱼在我国民间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到过年的时候家里买上两条金鱼供着,寓意在来年金玉满堂、年年有余。 8.诗歌中什么是韵在诗词之中,韵就是韵脚,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作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几乎没有不押韵的,即使是民 歌也会押韵。 一首诗有没有押韵,一般人都能觉察出来。但是“什么是韵”,说起来就很复杂了。 在古代,对“韵”的理解非常复杂,但是现代汉语中出现了拼音 和字母,对于韵的概念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古代诗词中所谓“韵”,与现代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大致相同。 在现代汉语拼音中,一个汉字一般由声母和韵母两部分构成,如“工”字拼成 gong,其中g是声母,ong是韵母。要注意:声母总是在前面,韵母总是在 后面。 再看“冬”,“同”, “聪”等字的拼音,会发现它们的韵母都是ong,所以,将它们称为同韵字。 汉字一字一音,每个音隶属于不同的韵,即现代汉语拼音中所说的韵母。 同韵母的字在一首诗词中被用于一部分句子的末尾,就叫“押韵”。这样会使 诗歌具备节奏感和音乐感,读起来既顺耳又动听,借以增加诗词的艺术感染 力。 因押韵的字都在句子的末尾,所以又称其为“韵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