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裕翰诗经

1.《诗经~扬之水》的全文出处及译文

原载:《诗经别裁》,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

扬之水①,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一章)

扬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二章)

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②。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三章)

①朱熹曰:“扬,悠扬也,水缓流之貌。”

②范处义曰:“楚轻于薪,蒲轻于楚,以喻王益微弱,不特不能令大国,亦不能令小国矣。申,平王之母申后之家,在陈、郑之南,迫切于楚,故戍守之也。”“甫也,许也,与申同为姜氏,亦平王之母党也。‘彼其之子’,指诸侯而言,谓当戍而不往者。”王应麟引《大雅·崧高》“维申及甫,维周之翰”,曰“申、甫之地,为形势控扼之要”。又引《左传·成公七年》楚子请申、吕以为赏田事,曰“楚得申、吕而始强,兹所以为周室之屏翰欤”。按甫即吕。又,蒲,毛传曰“草也”,郑笺则曰蒲为蒲柳。当以毛说为是。“不流束蒲”,是极言其微也。又“束薪”云云,《诗》多用来拟喻婚姻,而婚姻也常常是政治力量的结缘,用在“扬之水”之喻中似乎也有这样的含义。

可以引来与这一首诗作对比的,有《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此诗很能够代表秦地风气。班固讲汉事,犹引《无衣》,曰“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耳”(《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许谦说此诗云:“平居暇日,情意之孚,恩爱之接,固已彼此交得欢心,一旦同在战阵,昼识面貌,夜记声音,而左提右挈,协心力战,可以扬威而制胜,不幸而败,亦争取为死,此王者之兵所以无敌也。”《无衣》固奉王命而出征,但彼时秦乃将兴将盛之邦,本当有如此义勇之气,若《王风·扬之水》,则是一个国事日坏的局面,虽王命,而无力已如“扬之水”。

诗序曰:“《扬之水》,刺平王也。不抚其民而远戍于母家,周人怨思焉。”此说大抵可据。姜炳璋曰:“申、许为中国门户,楚不得申、许,北方未可窥也。今用重兵扼之,未始非东迁后之要务,然申于晋、郑诸国为近,而于周差远,平王既不能正申侯之罪,号令四方,复遣京旅远戍仇国,只觉侯国之民安堵如故,而王畿之民奔走不逞,更代无期,归期莫卜,戍者所以怨也。”戍申、戍甫、戍许,本是固边之策,或曰王畿之民不当远戍,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怨声之出,关键似乎仍不在此,是国人对国事失望,对国君失掉信心,乃所以有从军之怨也。秉国者失去国人的信任,又如何可以号令天下。故也可以说,有《扬之水》之怨,而王室不能不微了。

“扬之水,不流束薪”,比也。欧阳修以为:“曰激扬之水其力弱不能流移于束薪,犹东周政衰不能召发诸侯,独使国人远戍,久而不得代尔。”邓翔曰:“王者下令如流水之源,所以裕其源者,盖有道矣,故势盛而无所不届。今悠扬之水至不能流束薪,何足以用其民哉。”如此解释,不惟说此诗通,用以说同题的《郑风》和《唐风》,也大抵合于诗意,即它是用来拟喻势力微弱。至于“扬之水”之扬,曰“激扬”,曰“悠扬”,似乎都不错,但是就诗意而推敲,则仍以“悠扬”之释为切。

当然这里很可能还有音调相同的一面。刘玉汝曰:“《诗》有《扬之水》,凡三篇。其辞虽有同异,而皆以此起词。窃意诗为乐篇章,《国风》用其诗之篇名,亦必用其乐之音调,而乃一其篇名者,所以标其篇名音调之同,使歌是篇者即知其为此音调也。后来历代乐府,其词事不同,而犹有用旧篇名或亦用其首句者,虽或悉改,而亦必曰即某代之某曲也。其所以然者,欲原篇章之目以明音调之一也。”“以此而推,则《诗》之《扬之水》其篇名既同,岂非音调之亦同乎。”

2.出自《诗经》的成语

A 【哀鸿遍野】比喻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灾民到处都是。

(《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爱莫能助】虽然同情,但无力相助。

(《诗经·大雅·荡之什》:“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 B 【白驹空谷】比喻贤人在野而不出仕。

后亦比喻贤人出仕而谷空。(《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

) 【暴虎冯河】赤手空拳打老虎,没有渡船要过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蛮干。

(《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 【俾昼作夜】把白昼当作夜晚。

指不分昼夜地寻欢作乐。(《大雅·荡》:“式号式呼,俾昼作夜。”

) 【必恭必敬(毕恭毕敬)】形容态度十分恭敬。(《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 【不敢告劳】努力做事,不诉说自己的劳苦。比喻勤勤恳恳,不辞辛劳(多用在自己表示谦虚)。

(《小雅·十月之交》:“黾勉从事,不敢告劳。”) 【不稼不穑】泛指不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可救药】病重到已无法用药医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诗经·大雅·生民》:“多将熇熇,不可救药。”

) 【不愧屋漏】原谓独处于室时,亦慎守善德,使无愧于心。后转谓心地光明,在幽暗之处也不起邪念、做坏事。

(《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不稂不莠】既不象稂,也不象莠,比喻不成材或没出息。

(《小雅·大田》:“既坚既好,不稂不莠。”) 【不日不月】①没有期限;②不选择时日。

(《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不忮不求】不嫉妒,不贪求。(《邶风·雄雉》:“百尔君子,不知德行。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C 【长舌之妇】常用来指多嘴多舌、喜欢说长道短、搬弄事非的女人。

(《诗经·大雅·瞻卬》:“妇有长舌,维厉之阶。”) 【惩前毖后】惩处以前的过错,戒慎今后再犯。

(《周颂·小毖》:“予其惩,而毖后患。”) 【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

(《诗经·邶风·旄丘》:“叔兮伯兮,袖如充耳。”) 【绰绰有裕】形容非常宽裕,用不完。

(《诗经·小雅·桑扈之什》:“此令兄弟,绰绰有裕。不令兄弟,交相为瘉。”

D 【大发雷霆】①暴怒,发泄出强烈的怒气;②大发脾气,高声训斥。(《小雅·采芑》:“戎车啴啴,啴啴焞焞,如霆如雷。”

) 【丹凤朝阳】喻贤才逢明时。(《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冈。

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德音莫违】别人的好话不要不听。

(《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 【独行踽踽】孤零零地一个人走路。(《唐风·杕杜》:“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

) E 【耳提面命】形容恳切地教导。(《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 【二三其德】形容三心二意。(《诗经·国风·卫风》:“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 F 【风雨漂摇(风雨飘摇)】形容动荡不安,形势很不稳定。(《诗经·国风·豳风》:“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 【风雨凄凄】凄风苦雨,倍觉凄凉。

(《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 【风雨如晦】比喻社会黑暗,局势动荡。(《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肤如凝脂】皮肤像凝固的油脂。

形容皮肤洁白且细嫩。(《诗经·国风·卫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 G 【高高在上】形容领导者脱离群众,不深入实际。(《诗经·颂·闵予小子》:“命不易哉,无曰高高在上。”

) 【高山仰止】崇敬仰慕。(《诗经·小雅·桑扈之什》:“高山仰止,景行行之。”

) H 【翰飞戾天】飞到高空,比喻仕宦的飞黄腾达。(《小雅·小宛》:“宛彼鸣鸠,翰飞戾天。”

《小雅·四月》:“匪鹑匪鸢,翰飞戾天。”) 【鹤鸣九皋】鹤鸣于湖泽的深处,它的声音很远都能听见。

比喻贤士身隐名著。(《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胡天胡帝】①原形容服饰容貌如同天神,后表示极其崇高尊贵;②用于贬义,形容言语荒唐、行为放肆。

(《诗经·国风·墉风》:“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J 【今夕何夕】今夜是何夜?多用作赞叹语。谓此是良辰。

(《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进退维谷】前进和后退均已穷尽而无所适从。

形容处境艰难,无退身之步。(《诗经·大雅·荡》:“人亦有言,进退维谷。”

) 【兢兢业业】形容做事谨慎,勤奋刻苦,认真负责。(《诗经·大雅·荡》:“兢兢业业,如霆如雷。”

) 【赳赳武夫】雄赳赳的武人,亦比喻勇武果敢的人。(《诗经·国风·周南》:“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 K 【孔武有力】非常威武有力。(《诗经·国风·郑风》:“羔裘豹饰,孔武有力。”

) M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做事无不有个好的开端,但很少有坚持到底的。(《大雅·荡》:“天生烝民,其命匪谌。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明哲保身】原义是指明于事理的人善于自保,有褒义;现在则指为了保住个人利益回避原则斗争的庸俗作。

3.《诗经 小雅 角弓》全诗

小雅 鱼藻之什 角弓

书名:诗经 作者:不详

骍骍角弓,翩其反矣。兄弟婚姻,无胥远矣。

尔之远矣,民胥然矣。尔之教矣,民胥效矣。

此令兄弟,绰绰有裕。不令兄弟,交相为愈。

民之无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让,至于已斯亡。

老马反为驹,不顾其后。如食宜饇,如酌孔取。

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

雨雪瀌々,见晛曰消。莫肯下遗,式居娄骄。

雨雪浮浮,见晛曰流。如蛮如髦,我是用忧。

4.君翰出自楚辞哪句

楚辞里并没有同时带君翰两个字的句子,只有带君的:

1. 楚辞.九章.怀沙 : 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2. 楚辞.九章.惜往日 :君含怒而待臣兮,不清澈其然否。

蔽晦君之聪明兮,虚惑误又以欺。 君无度而弗察兮,使芳草为薮幽。 不毕辞而赴渊兮,惜壅君之不识。

楚辞我会背屈原所做的那一大半,里面是绝没有翰字的,其他像宋玉,贾谊,刘向,东方朔写的部分我也读熟的,应该也没有这个字,而且这个字出现在楚辞里也不合适,跟文风不符。

您会不会记错了,不是离骚里的,而是诗经里的,诗经的大雅和小雅里有许多带翰的句子。

或者不是翰,而是同音的字,比如瀚。

5.诗经 常武 翻译与赏析

《大雅·常武》出自《诗经》,赞美了周宣王率兵亲征徐国,平定叛乱,取得重大的胜利。

诗人满怀激情,借助精巧选词,串联比喻、排句,饱蘸笔墨,歌唱王师。朱熹有一段绝好的分析,他说:“如飞如翰,疾也;如江如汉,众也;如山,不可动也;如川,不可御也。

绵绵,不可绝也;翼翼,不可乱也。不测,不可知也;不克,不可胜也。”

(《诗集传》)作品原文 常武 赫赫明明(1)。王命卿士(2),南仲大祖(3),大师皇父(4)。

整我六师(5),以脩我戎(6)。既敬既戒(7),惠此南国(8)。

王谓尹氏(9),命程伯休父(10),左右陈行(11)。戒我师旅,率彼淮浦(12),省此徐土(13)。

不留不处(14),三事就绪(15)。 赫赫业业(16),有严天子(17)。

王舒保作(18),匪绍匪游(19)。徐方绎骚(20),震惊徐方。

如雷如霆(21),徐方震惊。 王奋厥武(22),如震如怒。

进厥虎臣(23),阚如虓虎(24)。铺敦淮濆(25),仍执丑虏(26)。

截彼淮浦(27),王师之所(28)。 王旅啴啴(29),如飞如翰(30)。

如江如汉,如山之苞(31)。如川之流,绵绵翼翼(32)。

不测不克,濯征徐国(33)。 王犹允塞(34),徐方既来。

徐方既同,天子之功。四方既平,徐方来庭(35)。

徐方不回(36),王曰还归。注释译文注释 (1)赫赫:威严的样子。

明明:明智的样子。 (2)卿士:周朝廷 执政大臣 。

(3)南仲:人名,宣王主事大臣。大祖: 指太祖庙 。

(4)大师:职掌军政的大臣。皇父:人名,周宣王太师。

(5)整:治。六师:六军。

周制,王建六军。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

(6)脩我戎:整顿我的军备。脩,习;戎,武。

(7)敬:借作“儆”。 (8)惠:爱。

(9)尹氏:掌卿士之官。 (10)程伯休父:人名,宣王时大司马。

(11)陈行:列队。 (12)率:循。

(13)省:察视。徐土:指徐国,故址在今安徽泗县。

(14)不:二“不”字皆语助词,无义。留:占“刘”字,杀。

处:安。 (15)三事:三司,指军中三事大夫。

事与“司”通。绪:业。

姚际恒《 诗经通论 》:“谓分主六军之三事大夫,无一不尽职以就绪也。” (16)业业:高大的样子。

(17)有严:严严,神圣的样子。 (18)舒:舒徐。

保:安。作:起。

(19)绍:戴震《 诗经补注 》:“如‘夭绍’之绍,急也。”游:优游,与“绍”对文,指缓。

(20)绎:络绎。骚:骚动。

严粲《 诗缉 》:“王乃舒徐而安行,依于军法日行三十里,进兵不急,人自畏威,徐方之人,皆络绎骚动矣。” (21)霆:炸雷。

(22)奋厥武:奋发用武。 (23)虎臣:猛如虎的武士。

(24)阚(hǎn)如:阚然,虎怒的样子。虓(xiāo):虎啸。

(25)铺:韩诗作“敷”,大。敦:屯聚。

濆(fén):高岸。 (26)仍:就。

丑虏:对敌军的蔑称。 (27)截:断绝。

(28)所:处。 (29)啴(tān)啴:人多势众的样子。

(30)翰:指鸷鸟。 (31)苞:指根基。

(32)翼翼:整齐的样子。 (33)濯:大。

(34)犹:通“猷”,谋略。允:诚。

塞:实,指谋略不落空。 (35)来庭:来王庭,指朝觐。

(36)回:违。译文 多么威严多严明,王对卿士下命令。

太祖庙堂召南仲,太师皇父在其中:“速速整顿我六军,备战习武任务重。布防警戒切莫松,救助南方惩元凶。”

王诏尹氏传下令,告谕程伯休父依令行,士卒左右列成队,告诫全军申军令。沿那淮岸急行军,巡视徐国察隐情。

诛其祸首安人民,三司就职工作勤。 多么威严多伟大,神圣天子亲出征,从容镇定向前进。

不快不慢按兵法,徐方慌张乱阵营。王师神威震徐方,雷霆万钧压头顶,徐方骚动大震惊。

周王奋威用武力,如天动怒雷声起。前锋部队如猛虎,虎怒吼声震大地。

大军屯聚淮水边,擒获顽敌向前逼。切断淮水沿岸路,王师驻此扫顽敌。

王师强大兵马众,迅捷如鸟掠长空,势如江汉水汹涌。如山之基难动摇,如川之流滚滔滔。

军营绵绵排列齐,战无不胜难知底,大力征讨定淮夷。 王的谋略无不中,徐国投降来归从。

徐国臣服成一统,胜利应是天子功。四方叛逆已平定,徐国入觐来王庭。

徐国改邪已归正,王命班师返京城。作品鉴赏 此诗题目特别,《诗经》大多是取首句语词为题,有的虽不是首句,但亦是诗中的语词,而“常武”一词不见于该诗,故说诗者议论纷纭。

《 毛诗序 》谓其意是“有常德以立武事,因以为戒然”; 朱熹 《 诗序辨说 》申此说“盖有二义:有常德以立武则可,以武为常则不可,此所以有美而有戒也”,对此,姚际恒《诗经通论》驳道:“诗中极美王之武功,无戒其黩武意。毛、郑亦无戒王之说,然则作《序》者其腐儒之见明矣。”

王质《诗总闻》谓“自南仲以来,累世著武,故曰常武”:方玉润《 诗经原始 》以为“常武”是乐名,他说:“武王克商,乐曰《大武》,宣王中兴,诗曰《常武》,盖诗即乐也。”近人或以为古常、尚通用,“常武”即尚武,与诗旨正合。

按:《序》与朱说明显牵强附会,姚批驳极是。王质误会南仲为文王时人,故有此说,亦不足取。

惟后二说较为合理,可供参考。 此诗为宣王时之作,有诗中两个人物为证:一是南仲,同见于《出车》,亦见《鄦惠鼎》(称“司徒南中”),《汉书·人物表》与《后汉书·庞参传》所载《马融上书》都认。

6.“薄污我私,薄翰我衣.我仆脯矣,云何吁矣”出自何典,什么意思

薄污我私,薄翰我衣.

出自《诗经.国风.周南.葛覃》

意思是:“勉力洗好内衣与外衣”。薄 :勉力。 污 :清洗。 私 :燕服,女子平时错所穿的衣服。 澣 (huan4):同“浣”,清洗。 衣 :礼服,女子出嫁后拜见舅姑(即今所谓“公婆”)以及到宗庙拜见时所穿的衣服。

我仆脯矣,云何吁矣

出自《诗经·周南·卷耳》

意思是:仆人精疲力又竭,无奈愁思聚心上!其中:痡(pū 扑):因劳致病,人过劳不能走路。 云:语助词。云何:奈何,奈之何。吁(xū 虚):忧愁。

7.除却《诗经》和《楚辞》之外,现存最早的古代诗歌总集是

《玉台新咏》 它是继《诗经》、《楚辞》之后中国古代的第三部诗歌总集。

①《古诗源》 是唐之前古诗最重要的选本,由清人沈德潜选编。选辑了先秦至隋各个时代的诗歌,也包括一些民歌谣谚,共七百馀首,分十四卷。

其中古逸一卷,汉诗三卷,晋诗三卷,宋诗二卷,齐梁诗二卷,陈、北魏、北齐、北周、隋诗各一卷。唐以前的诗歌中,比较著名的篇章(除《诗经》《楚辞》外)基本都已选录在内。

编者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前清诗人,诗论家。 ②《昭明文选》 又称《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

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原三十卷,后李善作注时析为六十卷。

分为赋,诗,骚,七,诏,册,令,教,文,表,上书,启,弹事,笺,奏记,书,檄,移,对问,设论,辞,序,颂,赞,符命,史论,史述赞,论,连珠,箴,铭,诔,哀,碑文,墓志,行状,吊文,祭文38类。所选多大家之作,时代愈近入选愈多。

其中以楚辞、汉赋和六朝骈文占有相当比重,诗歌则多选对偶严谨的颜延之、谢灵运等人作品,陶渊明等人平易自然之作则入选较少。作品划分的类别,则能反映汉魏以来文学发展、文体增多的历史现象。

编者萧统(501-531)是南朝梁文学家。字德施,南兰陵(今江苏武进西北)人。

武帝长子。 ③《玉台新咏》 它是继《诗经》、《楚辞》之后中国古代的第三部诗歌总集。

收录作品上至西汉、下迄南朝梁代的诗歌总集。历来认为是南朝徐陵在梁中叶时所编。

收诗769篇﹐计有五言诗8卷﹐歌行1卷﹐五言四句诗 1卷﹐共为10卷。除第 9卷中的《越人歌》相传作於春秋战国之间外﹐其馀都是自汉迄梁的作品。

《玉台新咏》在流传过程中﹐曾经一些人窜乱﹐所以有人怀疑此书非徐陵所编﹐而出于稍后的人之手。但此说尚不足以成为定论。

据徐陵《玉台新咏序》说﹐本书编纂的宗旨是“选录艳歌”﹐即主要收男女闺情之作。从内容的广泛性看﹐它不如成书略早的《文选》。

但它和“以文为本”作为收录标准的《文选》比较﹐也有独自的特色。如它不如《文选》那样选录歌功颂德的庙堂诗。

入选各篇﹐皆取语言明白﹐而弃深奥典重者﹐所录汉时童谣歌﹐晋惠帝时童谣等﹐都属这一类。又比较重视民间文学﹐如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就首见此书。

④《西昆酬唱集》 中国西昆体诗集。2卷,宋初杨亿编。

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杨亿等编纂《册府元龟》。在修书之余,他们写诗唱和,并把这些诗编辑成集。

集中缀辑杨亿与刘筠、钱惟演等17人唱和诗248首,其中杨亿、刘筠、钱惟演3人的诗占4/5以上。集中以五七律诗为主。

诗的内容有反映作者们流连光景、优游岁月的生活,如《别墅》、《夜讌》、《直夜》等;有咏前代帝王和宫廷故事的,如《始皇》、《汉宣》、《宣曲》等;有咏男女爱情的如《代意》、《无题》等;更多的是咏物诗如《鹤》、《梨》、《柳絮》、《萤》等。一般题材狭窄,诗情贫乏,但在当时影响很大,学子纷纷效法,流行一时。

作者杨亿 (974~1021)北宋文学家,诗歌作家。“西昆体”诗歌主要作家。

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属福建浦城县)人。 ⑤《乐府诗集》 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由宋代郭茂倩所编。

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

它搜集广泛,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 作者郭茂倩,字德粲(《宋诗纪事补遗》卷二四),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宋史》卷二九七《郭劝传》)。

劝孙,源明子。神宗元丰七年(1084)时为河南府法曹参军(《苏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志铭》)。

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以解题考据精博,因此为学术界所重视。 ⑥《中州集》 金诗总集。

金代元好问编。10卷﹐辑录作家 251人﹐作品2062首。

其中除“南冠”类收入忠於宋王朝的留金使节或官吏朱弁﹑滕茂实等5人的84首作品外﹐全系金人诗。编选始於金亡前夕(1233)﹐金亡不久已有初稿﹐成书於蒙古海迷失二年(1250)。

其材料来源有二﹕一是编者凭记忆和旁搜远引所得﹔二是依据金人魏道明和商衡的金诗选──《国朝百家诗略》(元好问自序)。由於金朝立国后长期据有中原﹐中州(今河南一带)是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当时人常以中州人物之盛自豪﹐故此集取名《翰苑英华中州集》﹐又名《中州鼓吹翰苑英华集》﹐通称《中州集》。

编者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汉族,山西秀容(今山西忻州)人。

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七月初八。 作者徐陵(507~583年),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徐摛之子。

南朝梁陈间的诗人,文学家。早年即以诗文闻名。

八岁能文,十二岁通《庄子》、《老子》。长大后,博涉史籍,有口才。

今存《徐孝穆集》6卷和《玉台新咏》10卷。 由以上可以看出,①④⑤⑥从年代上皆晚于②③。

而②昭明文选的描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