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两千多年前成书的《诗经》中,就已经提出“夙夜在公”(意思是从(1)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从两干多年前提出的“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再到今天中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都体现着一种“为公”的思想和理念。 这既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基本特征不变的特点,又体现了传统文化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②文化的发展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当代中国**提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既是对传统文化“为公”思想的继承,同时又是对传统文化的发展,赋予了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2)①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创新是文化继承的必然要求。 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3)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因此,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实践,在当代就要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②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大胆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为我所用。 ④文化发展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既要反对那种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反对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略。 2.“被之僮僮,夙夜在公”中“被”的读音应该是怎样的“被之僮僮,夙夜在公”中“被”的读音是:bì。被:同“髲”,首饰,发饰。 出自:《诗经·国风·召南·采蘩》,作者不详 原诗: 采蘩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释义: 什么地方采白蘩,沼泽旁边沙洲上。采来白蘩做何用?公侯之家祭祀用。 什么地方采白蘩,采来白蘩溪中洗。采来白蘩做何用?公侯之宫祭祀用。 差来专为采白蘩,没日没夜为公侯。差来采蘩人数多,不要轻言回家去。 于以:问词,往哪儿。一说语助。蘩:白蒿。生彼泽中,叶似嫩艾,茎或赤或白,根茎可食,古代常用来祭祀。涧:山夹水也。山间流水的小沟。宫:大的房子;汉代以后才专指皇宫。 扩展资料 主旨: 这是一首反映人们为祭祀而劳作的诗,主要叙写为了采办祭祀所需的用来燎烧的蒿草,主人公大费周章地去寻找和采办的经过和完成祭祀过程的辛劳。 作品影响: 诗经开启了中国数千年来文学的先河,亦开创了中国多年以现实主义为主的文学作品。胡适认为《诗经》“确实是一部古代歌谣的总集,可以做社会史的材料,可以做政治史的材料,可以做文化史的材料。万不可说它是一部神圣经典”。 胡适强调训诂,“如戴震、胡承珙、陈奂、马瑞辰等等,凡他们关于《诗经》的训诂著作,我们都应该看的。”例如:“黄鸟于飞”之句,“于”字不是“往”,而是“焉”,指“在那儿飞”。胡适还认为《嘒彼小星》一诗是描写妓女送铺盖上店陪客人的情形。 《诗经》不仅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有形的历史阶段——四言诗,且这种体式影响波及了后世各代的诗歌创作:一,后代的五、七言诗,尤其五言诗,是在它基础上的突破与扩展;二,即便在五、七言时代,也还有作者创作了不少四言诗,沿袭了《诗经》形式。 从诗歌的节奏韵律上说,《诗经》也为后世诗歌创了先例,尤其在诗歌的押韵形式与韵部等方面,为后世诗歌提供了范式与典型,这在诗歌创作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