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双关

1.关于双关的古诗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歌《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丝”为何可理解成“思”呢?其实,这是古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法——双关语。

在古汉语中,运用双关语的诗词歌赋很多,古汉语中双关语这种修辞手法有其的运用特点和一些规律。 一、古汉语中双关语的表现形式 双关语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方式。

具体地说,就是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有意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两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类似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箭双雕、指桑骂槐。 双关语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语义双关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这里不再详述。在古汉语中的双关一般表现为谐音双关。

所谓谐音双关,是指利用一个词音同或音近而兼顾两种不同事物,言此指彼的修辞手法。谐音双关是民歌极喜运用的方法,最早见于《诗经》,并大多与比、兴兼用。

如《有梅》:“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有梅,顷筐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此诗反映了女子感叹韶光易逝、盼望有人早日托媒求婚之情。“梅”谐“媒”,同时又以梅子不断减少喻青春将逝,实为谐音而兼比喻。

在古汉语中,谐音双关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音形皆同的谐音双关。

这种谐音双关的词,音形皆同,只是表达的意思不同而已。例如,晋代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之《春歌》云:“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

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这里的“苦心”音形相同,而要表达的意思不同,表面上说的是树的苦心在天天生长,其实表达的是人的苦心在天天增长。

将女孩子幽怨、思念、痛苦的心情表露无遗。 (二)音同形不同的谐音双关。

这种谐音双关的表层词与要表示的深层词只是音同而字形不同,这种情形在古汉语中出现得最多。如: 1、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古时西南地区民歌最为发达,男女的结合,往往通过歌唱来实现。

在恋爱时,更是用唱歌来表情达意。作者在诗中利用“晴”与“情”同音构成双关,寓意男女之间绵绵的情意。

2、晋代乐府民歌《子夜歌(其一)》:“始欲识郞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这里的丝、悟都是谐音双关,“丝”谐“思”,犹言织妇对自己心仪的情人的思念;“悟”谐“误”,指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耽误了一段本应美好和悦的爱情。 3、晋代乐府民歌《子夜歌(其二)》:“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悠然”是“油燃”的谐音,寓意纵然明灯高照,但没有情人相伴,也是徒劳枉然;“期”是“棋”的谐音,寓意“欢别”之后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真如一盘下不完的棋。

其凄美、哀怨之情跃然纸上,入木三分。 (三)隐语谐音双关。

这种谐音的深层含义是指一种不能明言的事件或人物命运等。如: 1、《红楼梦》第五回:“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诗中的“林”中挂的“玉带”,“雪”里埋的金簪,加上前面两句诗,暗示了林黛玉、薛宝钗的命运。

2、晋代乐府民歌《子夜歌(其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这里的“匹”,以织丝不成匹段隐喻情人不成匹配,佳偶不能天成,永远成为人生的憾事。

如泣如诉,动人心魄,令人油然生出怜惜、感慨之情。二、深刻理解古汉语中双关语的现实意义 掌握并深刻理解好古汉语中双关语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特点和规律,对于学好古汉语,理解古汉语的博大精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可以深刻理解古汉语精妙的遣词造句的艺术魅力。在古汉语、古诗词特别是古民歌之中,大量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运用谐音双关来隐晦而又贴切地表达反抗压迫、反抗旧礼教、追求爱情的朴素思想,既生动又活泼,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

如晋代乐府民歌《子夜歌(其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简单的一个丝(思)字就比较隐晦地表达了织妇对情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其遣词造句的艺术魅力可见一斑。

又如,《乐府诗集》之《西洲曲》:“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这里的“莲子”、“莲心”都是谐音双关,“莲子”谐“怜子”,即爱你,隐喻爱情的纯洁;“莲心”谐“怜心”,即爱怜之心,隐喻怜爱之深透,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语言婉转动人,呈现出成熟的艺术技巧。

(二)可以深刻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意思。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和艺术的需要,古汉语通过谐音双关能起到一种隐语的作用。

如《史记·淮阴侯列传》“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中“背”即暗示韩信将起兵造反。如果不知道这个“背”字是双关语,就不能深刻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意思。

又如,由于历史的原因,古人在表达爱情时,往往不明说,而是通过双关语的手法隐晦地表达。如李李商隐的诗歌《无题》就属于这种情况,通过春蚕吐丝(“丝”与“思”谐音双关)、蜡炬。

2.举世公认、一语双关是什么意思

举世公认:全世界都承认

一语双关:一句话包含两个意思。

出处:浩然第86章:”又转脸看看弯弯绕这伙子人,一语双关地说:'我再宣布一声,谁想浑水摸鱼,挑拨是非,那是办不到。“

扩展资料:

四字习语由来

成语一共有5万多条,其中96%为四字格式,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字以上的成语。如“五十步笑百步”、“闭门羹”、“莫须有”、“欲速则不达”、“醉翁之意不在酒”等。

成语一般用四个字,这大概是因为四字容易上口。如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就以四字句为多,古代历史《尚书》,其中四字句也有一些。

后来初学读的三、百、千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后两种即全为四字句。《四言杂字》《龙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

这虽然是训蒙书,也足以说明四字句之为人所喜爱、所乐诵。古人有些话,本来够得上警句,可以成为成语。只是因为改变为四字,比较麻烦,也就只好把它放弃,作为引导语来用。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成语

3.语文:借代、双关、互文、赋比兴各代表什么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解析: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双关 古典诗歌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中的“丝”是谐音双关,实指“思”,“泪”是语意双关,表面上指烛泪,实际上暗指相思之泪。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中的“晴”是谐音双关,表面指一种天气状况,实际暗指“情”,即情思。 双关 古典诗歌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

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中的“丝”是谐音双关,实指“思”,“泪”是语意双关,表面上指烛泪,实际上暗指相思之泪。“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中的“晴”是谐音双关,表面指一种天气状况,实际暗指“情”,即情思。

Ⅹ、互文 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的运用一般来讲有两种表现形式: 其一是有时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

从这个角度讲与“变文”是一致的,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掌握了它,有时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求”(《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

又如“求全责备”这一短语,其中“全”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责”就是“求”的意思。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其二是有时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这是其在结构上的特点。

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互相呼应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

即“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迢迢”“皎皎”互补见义。

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遥远而明亮的牵牛星与织女星啊!”,并非牵牛星只遥远而不明亮,也并非织女星只明亮而不遥远。这类互文,只有掌握了它的结构方式,才能完整地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

如只从字面理解,不但不能完整而准确地把握其要表达的内容,并且有时会令人进入迷宫百思而不得其解。下面结合常见的一些诗文来具体谈一谈互文的具体应用。

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上逢李龟年》) 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

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赋比兴 赋比兴是对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表现手法的总结。

其后的诗歌继承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就是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示出作者的态度。

如《诗经·伐檀》中,“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缠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狟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描写一群伐木的奴隶替奴隶主砍伐檀木制造车子,在艰苦繁重的劳动中联想到奴隶主不劳而获,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

《诗经·硕鼠》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如《诗经·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涟漪”就属于“兴”,它引出了下面的叙述。“兴”和“比”常常联系起来在一篇诗中运用。

如《孔雀东南飞》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兴”,又是“比”。

4.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的修辞方法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此句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晴”同“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寸草心”和“三春晖”来比喻母爱的伟大】

《白桦》是一首纯粹描写自然景物的现代诗。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在描写景物的同时也含有诗人自己的情感。

《诗经·采薇》主要是借景物的变化来表达自己离家的时间已久,有点像汉乐府《十五从军征》里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以上是千秋给您的答复,如果满意敬请采纳,不胜欢欣~】

5.诗经里斯羽什么意思

张开翅膀。

出自国风-周南-螽斯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注释:

1、螽(zhōng终)斯:或名斯螽,一种直翅目昆虫,常称为“蝈蝈”。一说“斯”为语词。

2、诜(shēn 身):同莘莘,众多貌。

3、振振(zhēn真 古音):茂盛的样子。

4、薨(hōng轰)薨:很多虫飞的声音。或曰形容螽斯的齐鸣。

5、绳绳(mǐn):延绵不绝的样子。

6、揖(jí集 古音)揖:会聚的样子。揖为集之假借。

7、蛰(zhé哲)蛰:多,聚集。

翻译:蝈蝈张翅膀,群集低飞翔啊。你的子孙多又多,家族正兴旺啊。蝈蝈张翅膀,群飞嗡嗡响啊。你的子孙多又多,世代绵延长啊。蝈蝈张翅膀,群聚挤满堂啊。你的子孙多又多,和睦好欢畅啊。

扩展资料:

原文赏析: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前两句描写,后两句颂祝。而叠词叠句的叠唱形式。是这首诗艺术表现上最鲜明的特色。如果说,“宜尔子孙”的三致其辞,使诗旨显豁明朗;那么,六组叠词的巧妙运用,则使全篇韵味无穷。

《诗经》运用叠词颇为寻常,而《螽斯》的独特魅力在于:六组叠词,锤炼整齐,隔句联用,音韵铿锵,造成了节短韵长的审美效果。

同时,诗章结构并列,六词意有差别,又形成了诗意的层递:首章侧重多子兴旺;次章侧重世代昌盛;末章侧重聚集欢乐。

平中暗含波折;六字炼得甚新,诗意表达圆足。另外,在朱熹《诗集传》中,《螽斯》是比体首篇,故用以释比。

其实,通篇围绕“螽斯”着笔,却一语双关,即物即情,物情两忘,浑然一体。因此,“螽斯”不只是比喻性意象,也可以说是《诗经》中不多见的象征性意象。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国风·周南·螽斯

6.懂[诗经]的进来,不懂的也进来

硕鼠 注释并 译文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题解] 这首诗表现农民对统治者沉重剥削的怨恨与控诉。

诗人骂剥削者为田鼠,指出他们受农民供养,贪得无厌。农民年年为剥削者劳动,得不到他们丝毫的恩惠,只得远寻“乐土”,另觅生路。

所谓“乐土”在当时只是空想罢了。 [注释] 1、硕鼠:就是《尔雅》的鼫(食shí)鼠,又名田鼠,啮(涅niè)齿类动物,穴居河川沿岸,吃豆粟等物。

今北方俗称地耗子。这里用来比剥削无厌的统治者。

“硕鼠”解作“肥大的鼠”亦可。《郑笺》:“硕,大也。

大鼠大鼠者,斥其君也。” 2、贯:侍奉。

三岁贯女:就是说侍奉你多年。三岁言其久,女:汝,指统治者。

方玉润《诗经原始》:“三岁,言其久也。” 3、逝:读为“誓(《公羊传》徐彦疏引作誓)”。

去女(汝):言离汝而去。杨树达《小学述林》卷一:“此诗本表示决绝之辞。

三家作誓,用本字也。《毛诗》作逝,用假字也。”

4、爰:犹“乃”。所:指可以安居之处。

5、德:恩惠。 6、直:即“值”。

得我直:就是说使我的劳动得到相当的代价。 7、劳:慰问。

8、之:犹“其”。永号:犹“长叹”。

末二句言既到乐郊,就再不会有悲愤,谁还长吁短叹呢? [参考译文] 大老鼠啊大老鼠,千万莫吃我黄黍!三年小心服侍你,无人肯把我照顾。发誓就要离开你,去那遥远新乐土。

新乐土啊新乐土,那儿有我好住处! 大老鼠啊大老鼠,千万莫吃我麦子!三年小心服侍你,我的恩德谁记起?发誓就要离开你,去那遥远新乐地。新乐地啊新乐地,我的位置在哪里? 大老鼠啊大老鼠,千万莫吃我禾苗!三年小心服侍你,无人肯把我慰劳。

发誓就要离开你,去那遥远新乐郊。新乐郊啊新乐郊,谁人还会长哀号?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东方未晞,颠倒裳衣。

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

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东方未明》选自《诗经·齐风》。

是周代在齐国京都地区(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广为流传的一首民歌,它描写了在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压榨下,奴隶们被强迫服苦役的痛苦生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的残暴,诉说了奴隶们受压榨的痛苦,反映了奴隶阶级的怨恨和反抗心声。 全诗分三章,每章四句,共十二句四十八字组成。

前两章以琅琅上口的语言形式,反复咏唱,下面试作翻译: 东方漆黑天未亮,颠颠倒倒穿衣裳。倒倒颠颠穿衣裳,公爷召唤催得慌。

东方曚昽没放亮,颠颠倒倒穿衣裳。倒倒颠颠穿衣裳,公爷命令催得慌。

作者向人们描绘了这样一种情景:东方还没有透出一丝光亮,夜里仍是一片漆黑。突然从奴隶主那里又传来了讨厌的吆呼声,召呼命令那些尚在睡梦中的奴隶们马上起来去干活。

严厉、急促的呵斥,逼得奴隶们摸着黑穿衣裳,弄得上下衣服颠倒,错乱不堪。他们拖着没有消除疲劳的身体,开始了又一天繁重的苦役劳动。

末一章,则像特写镜头一样,勾画出一幅奴隶们在监工的严密监视下苦苦挣扎的活生生的画面:砍折柳条编篱圃,监工吹胡又瞪眼。不分清晨和黑夜,起早贪黑苦役难! 作者选取了一个普通的劳动场景,把奴隶们的悲惨生活集中而又概括地展示给读者。

从而使人们如临其境,仿佛看到饱经风霜的奴隶们艰难地砍折来一捆又一捆的柳树枝条,给那大片的菜园编上篱笆围墙。而奴隶主的监工走狗,却盛气凌人,吹胡子瞪眼,整天恶狠狠地监视着奴隶们干活,致使奴隶们没有一点儿喘息的机会。

他们像牛马一样,不分白天黑夜地被奴隶主奴役驱使,过着非人的痛苦生活。作者以情纬文,直抒胸臆,感情激越地表达了奴隶们对奴隶社会徭役制度的强烈的不满情绪。

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现实生活,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感受到奴隶们心底隐藏着一种压抑已久而行将喷发的愤怒。正因为作者是从奴隶的身世遭际出发,抒发对于现实的愤懑,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因此对统治阶级确实有一种活生生的鞭辟入里的揭露和批判作用,使读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需要说明的是,据《毛诗序》解释:“《东方未明》,刺无节也。朝廷兴居无节,号令不时,挈壶氏不能掌其职焉。”

《郑笺》则说:“挈壶氏失漏刻之节,东方未明而以为明,故群臣促遽,颠倒衣裳。”一直到南宋的朱熹也认为,《东方未明》是“诗人刺其君兴居无节,号令不时”(《诗集传》),终没有跳出汉儒的窠臼。

一切从封建诗教出发,所以解诗就难免瞎子断匾、盲人说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如今人们对《东方未明》的认识和评估,已经真正贴近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准确把握了作者的赋诗真谛。

《齐风·东方未明》在结构形式和艺术手法上也很有特点。其一,《东方未明》为乐歌,在结构上回环复沓。

第一章和第二章中有些句子只换了一个或几个字。例如“东方未明”与“东方未晞”、“颠倒衣裳”与“颠倒裳衣”、“颠之倒之”与“。

7.诗经螽斯注音

首先,针对你说的古音,只能是中古音,因为上古音的调值已经不可考。根据宋本广韵

振:广韵目次:上平十七眞

小韵 反切 声母 韵母 声调 平水韵 等呼 韵摄 韵部 国际音标 罗马字

眞 侧邻 章 眞A 平声 眞 开口三等 臻 眞A tɕĭĕn cjin/tjin

广韵目次:去二十一震

小韵 反切 声母 韵母 声调 平水韵 等呼 韵摄 韵部 国际音标 罗马字

震 章刃 章 眞A 去声 震 开口三等 臻 眞A tɕĭĕn cjinh/tjinn

中古时候,振有两读,平声和去声,根据文义,古代那些给诗经作注释,特别是注音工作的人,根据文义,以当时的中古音去推测上古音,所以有了振读平声,实则上古音的调值不可靠,弄百度百科的那些人,估计是从古代孔颖达的疏或者其他的训诂学文献上找的。记住,上古音,到了中古音已经发生很大变化,而中古音到近古音,也有嬗变。

对于古籍,不必非得改读以求押韵。

上一篇
卡农诗经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