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歌道不尽的

1.道不尽的母爱

母爱的散文

【在(完美的晴天)的大作中提到:想飞,心却倦了。

不知从何时起,年轻的心总渴望独立。多少次,试过逃出父母双翼的庇护,独辟一条荆棘丛生之路,在暴风雨中镀炼自己的翅膀。

也许,老天爷发现了我这一贪念,让我进了这一所全日制的高中,终于可以摆脱妈妈的唠叨了。

高高的教学楼,宽畅的食堂,拥挤的超市,陌生的面孔,一切令我新奇而兴奋。然而,当一切都熟悉后,一种难以忍受的孤独和空虚却占据了我的心。繁重的学习让我感到压抑和沉闷,孱弱的身体使我整日昏昏沉沉,我感到痛苦,想回一次家,但昔日的壮志豪情使我忍了下来。

秋天似乎来得很早,刚入秋,就感到一丝寒意。瑟瑟的冷风漫无边际地刮着,使窗户随隙发出一阵阵鸣叫。

我呆呆地坐在座位上看杂志,看到了一篇关于母爱的文章,是我不禁想起了妈妈。。

以前有的晚上学习到很晚,这时,妈妈就会端来我最喜欢的绿豆汤,慈祥地看着我,把汤一口一口喝完。然后替我整理好床,劝我早点去睡觉;有时,在外面受了气,就在妈妈面前大发脾气,但妈妈从不计较,反而还安慰我,是我心情好起来;以前。。

我这时才体会到叨唠的优美,那昔日烦人的话现在回想起来是那么的温暖。

“铃---”下课的铃声打断了我的思绪,我一阵飞快来到电话亭,拨通了家里的电话号码,电话的另一头传来妈妈那慈祥的声音。

“喂,你找谁?”

“妈,是我。”我低声地说道。

“**,你在学校好吗?身体好不好,一个人要当心身体。现在天气冷了,注意加衣服。吃得习惯吗?。。”

“好,一切都好。。”我说着说着就流下了眼泪。

曾经我一度认为,我是一个不会动情,不会流泪的人,然而在妈妈面前,却毫无掩饰地流下了泪。

周末,坐在回家的车上,心情特别开朗。我这才明白,无论我飞得多远,也永远像一只风筝一样离不开妈妈的视线。

母亲,是系在心头的线。拉得越久越远,心就越痛。】

2.描写感情和事业不顺的诗句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 《钗头凤·红酥手》词意画

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注释: 浥(yì):湿润 鲛绡(jiāo xiāo):神 话

传说鲛人所织的绡,极薄,后用以泛指薄纱。鲛人,亦作“蛟人”,神话传说中生活在海中的人,其泪珠能变成珍珠。绡,生丝,生丝织物。

钗头凤 (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3.五首最美诗词道尽婚外恋情的五重境界 你在哪一重

五首最美诗词,道尽婚外恋情的五重境界,看看你修炼到了哪一重?

一、起心动念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一一王昌龄

第一重境界:长夜漫漫,无心睡眠。想着自己的年龄、体重和银行卡里的数字一天天增加,看看枕边人睡觉的样子,忽然发现很久没有尝过爱情的滋味了。

二、进退两难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一一仓央嘉措

第二重境界:一边是金风玉露的相逢、软语浓香的温存、看山看海看星星的浪漫,一边是一家老小的责任、道貌岸然的形象、市中心价值连城的房子。一人分饰两角,手机铃声随时会响,平衡安宁随时被打破,左右摇摆身心疲惫进退两难。 忽然觉得古人光明正大三妻四妾打着麻将唱着小曲儿就是理想人生,和谐啊!

三、孤注一掷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一苏东坡

第三重境界:海阔天空,在勇敢以后。爱就要深爱,活着就是折腾。 孤注一掷,瞬间理解了王石的红烧肉,瞬间觉得自己也是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英雄, 看周围人都是懦夫,浑浑噩噩,混吃等死。现实中的困难都不是困难,我的孩子就是你的孩子,你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咱俩还要再生一个小女儿,承欢膝下。

四、不过如此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一一苏东坡

第四重境界:时光荏苒,新欢旧爱界限模糊,终于发现男人不过是男人,女人不过是女人,孙悟空七十二变也还是一只猴子。折腾了一圈,我还是原来的我,生活还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终于顿悟了禅师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人生不过如此,爱情不过如此,婚外恋情亦不过如此。再回首恍然如梦,黯然神伤

五、色即是空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一杨慎

第五重境界:转头一切皆空,学佛修禅信基督的,自寻自路,毕竟不合理化生活就无法生活。 我佛慈悲,收了大队人马,阿弥陀佛。还剩下一小部分人内心强大到了混蛋的地步,看透了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用力生活用力爱,从此男欢女爱,不迎不拒,不悲不喜,不贪不嗔不痴。酒后大笔一挥: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本文来自360图书馆,作者:艾弥儿“五首最美诗词道尽婚外恋情的五重境界 你在哪一重?”供参考。

4.诗歌“错误”里的意境

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映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徐志摩这首《偶然》,很可能仅仅是一首情诗,是写给一位偶然相爱一场而后又天各一方的情人的。不过,这首诗的意象已超越了它自身。

我们完全可以把此诗看作是人生的感叹曲。人生的路途上,有着多少偶然的交会,又有多少美好的东西,仅仅是偶然的交会,永不重复。

无论是缠绵的亲情,还是动人的友谊,无论是伟大的母爱,还是纯真的童心,无论是大街上会心的一笑,还是旅途中倾心的三言两语,都往往是昙花一现,了无踪影。那些消逝了的美,那些消逝的爱,又有多少能够重新降临。

时间的魔鬼带走了一切。对于天空中的云影偶尔闪现在波心,实在是“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

更何况在人生茫茫无边的大海上,心与心之间有时即使跋涉无穷的时日,也无法到达彼岸。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方向,我们偶然地相遇,又将匆匆地分别,永无再见的希望。

那些相遇时互放的“光亮”,那些相遇时互相倾注的情意,“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诗人领悟到了人生中许多“美”与“爱”的消逝,书写了一种人生的失落感。

这就是这首诗深含的人生奥秘与意蕴。 诗人的感情是节制的,情态是潇洒的。

把最难以割舍、最可珍贵的东西消逝后,而发生的失落感,用了貌似不经意的语调予以表现,使这首诗不仅在外观上,达到了和谐的美,更在内在的诗情上,特别地具有一种典雅的美。诗的上下两段中的中间两句,“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与“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蕴涵了非常曲折的心态,非常细腻入微的情意。

一方面,有克里丝荻娜·罗塞提(1830—1894年,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女诗人)在《记住我》中所写的“我情愿你忘记而面带笑容,也不愿你记住而愁容戚戚”之韵味;另一方面,也可体会到一种在命运面前无可奈何的、故作达观的苦涩情调。这两方面,构成了一个立体的、模糊的审美体,不断的思索、体会,不同侧面的观赏、玩味,都会有新鲜的感悟。

显示了相当典雅的情趣。 徐志摩在这样短短的小诗中,用了那么单纯的意境,那么谨严的格式,那么简明的旋律,点化出一个朦胧而晶莹,小巧而无垠的世界。

我们漫步在这个世界之中,生发出多少人生的慨叹,多少往事的追怀,多少往事的回味,……但,并不如泣如诉,更不呼天抢地。我们只是缓缓而有点沉重地漫步,偶尔抬头仰望,透过葡萄架或深蓝的云彩,恰有一朵流星飞逝而过,我们心中,升起了缕缕淡淡的哀伤。

但仍然漫步,那缓缓而又有点沉重的足音,如一个“永恒”,驻留在夜的天空。 不失轻盈,不失飘逸,却总是掩饰不住现实的悲伤,情感深处隐伏着一丝淡淡的失落。

诗人对于美,对于人生,并不是看得可有可无的,而是怀着深深的眷恋,执着的追求,只是“美”抑或人生的其他,都像天空中的云影,黑夜海上的光亮,在瞬间都无影无踪。他有憧憬,同时又无法摆脱一丝淡淡的哀伤。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似乎达观,超脱。但在审美心理上,却并非如此,“最好你忘掉”,其实是最不能忘掉。

没有一点超脱,没有一点可有可无。有的是现实的哀伤,是一个真实的人,执着于生活的人,执着于理想的人,在屡遭失意中唱出的歌。

憧憬与绝望,悲哀与潇洒,奇妙地交织在一起。是一个纯诗人的哀感。

他的潇洒与飘逸,也多半是他为了追求典雅的美,节制自己的感情而来的。 徐志摩处在一个贫困的国度最黑暗的年代,他满怀着“美”的希望,在时代的夹缝中苦苦追寻着理想的光芒,但都如海滩上的鲜花,一朵朵在瞬间枯萎。

他的歌喉,在“生活的阴影”逼迫下,最后变得暗哑、干涩。即使早期一些诗,如“我不知道风在哪一个方向吹”等,虽然那么轻柔,那么飘逸,但仔细体味,也无不让人感伤。

写于1926年的《偶然》,也是一样,诗的深层信息中荡漾着淡淡的哀伤。诗人无意投身时代火热的斗争,也无意于表现所谓的“时代本质”,但时代的苦难,也同样曲曲折折地映射在一个真纯诗人的心灵深处。

有的研究者认为,《偶然》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得很飘忽、了无痕迹”,“把什么都看得很淡,都看成无足轻重,无可无不可,把火热情怀与旺盛的生命,都化作轻烟”。这样的结论,不能说全错,但也不能说全对,因为这个结论是建立在研究者对《偶然》这首诗的表层信息的领会上的。

而一首诗永久的魅力却来自它的深层信息,《偶然》的深层信息传达了一种人生的失落感——是飘逸的也是轻淡的。——它是诗人充溢着灵气的灵魂在瞬间弹出的心音,单纯的音符中回荡着悠长,典雅的美感中起伏着骚动,飘逸的情调中蕴藏着深邃……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5.高中语文 诗歌鉴赏“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想问什么,从什么角度答

晚唐司空图《诗品·含蓄》提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诗学命题。

这个命题,深受禅宗与中国哲学的影响,源于中唐皎然《诗式·重意诗例》:“但见性情,不睹文字”。“妙用无体”作为诗学命题是皎然提出的。

《诗议》:“夫境象不一,虚实难明,有可睹而不可取,景也;可闻而不可见,风也;虽系乎我形,而妙用无体,心也;义贯众象,而无定质,色也。”这里提出了诗境的审美标准。

诗歌既要写景“有可睹而不可取”之景如在目前,绘声“有可闻而不可见之风”如在耳边,又能“虽系乎我形而妙用无体”,达到匠心独运(妙用)如同造化(体融用中)的境地。“吾知真象非本色,此中妙用君心得。”

(《周长史毗画毗沙门天王歌》)真象之体乃心之所悟,非耳目之闻观所得。“忧虞欢乐皆占月,月本无心同不同。”

(《山月行》)诗情与作用是相对应的。“诗情聊作用,空性唯寂静。”

(《答俞校书冬书》)“诗情缘境发,法性寄荃空。”(《宿杨上人房论涅盘经义》)可知,作用乃指物象,诗情才是诗体;诗情之体依赖诗境之用来表现。

妙用无体是说诗情与描绘的物象要高度圆融契合,不直接显露出所要表现的痕迹。作用是诗情之体的显现形式,因而是诗歌创作的关键。

《诗式》多谈作用。其实,体与用的关系在不同的语境中含义并不相同。

有时指诗歌意象的艺术构思。“其作用也,放意须险,定句须难。

虽取由我衷,而得若神授。”(《诗式序》)与诗意联想和构思谋篇有关。

诗意与诗势的选择、题材的侧重、表达的方法有关。“夫诗人作用,势有通塞,意有盘礴。”

(《池塘生春草明月照积雪》)有时体指诗意,作用指声律。“作者措意,虽有声律,不妨作用。

如壶公瓢中自有天地日月,时时抛铖掷线,似断复续,此为诗中之仙。拘忌之徒,非可企及矣。”

(《明作用》)有时体指气象、体势、意度,用指声律、对仗、用事。“气象氤氲,由深于体势;意度盘礴,由深于作用;用律不滞,由深于声对;用事不直,由深于义类。

晚唐五代诗格深受皎然的体用论的影响,多讲作用、用。署名贾岛的《二南密旨》列有“物象是诗家之作用”。

“造化之中,一物一象,皆察而用之,比君臣之化;君臣之化,天地同机,比而用之,得不宜乎?”《论总例物象》:“天地、日月、夫妇,比君臣也。明暗以体判用。”

《论裁升降》:“体以象显。”张伯伟《禅与诗学》:“诗人所写的某事某物是体,而烘托、渲染某事某物之意味、情状、精神、气氛的象是用。

君臣之化是体,而用以比况的一物一象则是用;比君臣是体,天地、日月、夫妇则是用。”这里体与用的对应是:君是体,臣是用;天是体,地是用;日是体,月是用;夫是体,妇是用。

“君臣之化,天地同机”,是说体与用的关系自体起用、圆融契合、体用同化、妙用无体。张认为“体属内,故暗;用属外,故明。”

这是正确的。但过于简省,易生歧义。

体是用的目的、旨归,是不能够具体感知的,故暗;用是体的表现、方式,是能够闻见觉知的可感的,故明。张认为明代许学夷引释皎然作用的概念是欠准确的。

“作用之功,即所谓完美也。”(《诗源辨体》卷三)又认为郭绍虞所注释“艺术构思”也是不准确的。

(《中国历代文论选》)还认为李壮鹰《诗式校注》的解释承许、郭而来,欠妥当。“作用:释家语,本指用意思维所造成的意念活动。”

“意指文学的创造性思维。”其实,许、郭、李的解释都是对的,只是解释的角度与出发点不同而已。

许从妙用无体的角度出发说“完美”,是指体融用中、体用圆融契合的境界。郭从功能出发说“艺术构思”。

李从特征出发说是一种心悟妙造的“文学的创造性思维”。徐衍《风骚旨格》物象门云:“物象者,诗之至要。

苟不体而用之,何异登山命舟,行川索马。虽及其时,岂及其用。”

说明物象之用是诗歌体用关系中最关键。诗歌体与用的含义不可太拘泥,体与用的关系可以举出很多对应的范畴:情是体,景是用;意境是体,物象是用;神韵是体,形容是用;性情是体,语言是用;音律是体,平仄是用;风格是体,作品是用;境界是体,技法是用;神是体,形是用;虚是体,实是用;意是体,言是用;情意理趣是体,事物景象是用;内容是体,形式是用;题目是体,文本是用;外意(言外之意)即体,内意(表层意义)即用;目的是体,方法是用等等。

因为体是靠用来表现的,所以用十分重要。宋人更加重视作用,进而提出“言用勿言体”(《诗人玉屑》卷十录引《漫雯诗话》语)明代王骥德提出:“毋得骂题(体),却要口便见是何物(用)。

不贵说体只说用,佛家所谓不即不离,是相非相。”可见,明确体用关系对解读古代诗论是何等的重要。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诗学命题,它不仅受到了古代含蓄、意境论的影响,而且受到了皎然“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的妙用无体诗歌审美极臻论的深刻影响。《诗品》崇尚的诗歌风格境界是含蓄、自然。

它们是构成古代诗论重要的诗学范畴意境论的主要理论核心。含蓄是言在此(用)而意在彼(体),有言内(用)言外(体)之意。

体含言内,隐而不露;蓄体言中,厚而不薄。指语言意象、文学文。

上一篇
诗经佳冉
下一篇
诗经两骖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