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不尽的唐诗宋词>800字话题作文平平仄仄,妙龄女子手敲红牙板和着节拍低吟浅唱夕阳西下,柔肠百转;仄仄平平,关东大汉指弹铁琵琶踏着步子引吭高歌大江东去,气吞河山。遥望黄河之水感叹波涛之汹涌,登顶泰山之巅俯瞰群山之渺小。惆怅国破古城草木烟笼十里堤,感怀遭际云梦水泽波撼岳阳城……各种风景迥异的画面组成悠长的图卷,翻开诗词书卷,便一一展现在我面前。啊,唐诗宋词! 看!天宝年间,李白遭受谗言诋毁被排挤出长安。激愤的诗人写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沉重而不沉沦,对理想的执著,对前途的自信,令人敬佩。浪漫的李白啊,诗句总是那么豪迈奔放。“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才气,“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大气,“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骨气……我常常为他诗作中排山倒海的气势而倾倒,犹如遥望九万里长空大鹏同风飞起,我感受到他坚毅的胸怀与不屈的灵魂。读了这样的篇章,你必定会唤起生活的坚定信心。 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迎着“山头斜照”向我们走来的苏轼,再次用他的诗词告诉我们什么叫从容。他面对微冷的烟雨,却含笑前行。尽管经受了数次贬官远谪,却毫不沮丧,依然抱着旷达乐观的平常心,冷眼相看宦场沉浮。这种气度何其珍贵。正因如此,苏轼词作中豪放激昂的气概也是当时的文人所无法媲美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慷慨激昂,至今读来仍令人顿觉气势雄伟,振聋发聩。 晚风袭人,独坐在书桌前,品读唐诗宋词,我感受到不同的诗词给人不一样的美感。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那是柔婉凄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那是磅礴恢弘; “轻妆斗白,明珰照影”,那是明丽典雅;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那是古朴凝重…… 手边常放一本诗卷词集,沉醉于诗情画意中,痴迷于优雅境界里。让唐诗宋词陶冶我们的情操,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让唐诗宋词净化我们的灵魂,给处于快节奏生活的人们一剂放松剂;让唐诗宋词振奋我们的精神,磨砺我们的生活意志。 让唐诗宋词伴着我们出发,让我们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2.描写光说不做的古诗句有哪些描写光说不做的古诗句有;“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出自南宋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陶行知-中。 描写光说不做的古诗句有; 1. 心中醒,口中说,纸上做,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颜元-清。 2. 不登高山,不知天高;不如深谷,不知地厚。 3. 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陆游-宋。 4. 不吃黄连,不知药苦。 3.说不尽无限好是哪首诗里面的句子李清照 《怨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李清照词作鉴赏 这是一首秋景词,词人以其独特的方式,细腻委婉又具体形象地传达出一种特色鲜明的阴柔之美。 “湖上风来”句起语不俗,避开俗套。秋高气爽,常见风平波静,而一旦朔风初起,便会吹起悠远的水波,宣告着深秋到了,所以说“秋己暮”。而一句“红稀香少”,更通过自然界色彩和气味的变化,进一步点染了深秋的景观。大自然总是宜人的,深秋季节却别有滋味,这里,作者不说人们如何的喜爱山水,倒说“水光山色与人亲”,将大自然人情化、感情化了。正是这“与人亲”,方换得人与景亲,也才能真的领略到大自然的水光山色中的景物美,所以,作者所说的“说不尽、无穷好”言之有根,是从心田深处发出的真诚的赞颂之语。 下片虽然仍是对秋景色的继续描绘,但却不是简单的重复。莲实叶老、露洗苹草,都标示着深秋的时令,人所共见,却易于忽略,一经作者点染,便觉秋意袭人。而沙滩上勾头缩颈睡眠的鸥鹭等水鸟,对于早早归去的人们头也不回,似乎以此表示了它们的不满。这里,鸥鹭也人格化了,与上片的山水的感情化似是同样手法,但却一反上片的山水“与人亲”,而为鸥鹭对人恨,这一亲一恨之间就带给读者以清新多样之感,且通过人们郊外的不能久留,更深一层地透露出深秋的到来。 这首词造景清新别致,描写泪细密传神,巧妙地运用拟人化手法,写出了物我交融的深秋美意,耐人寻味。 4.小题1: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 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1分)秋风无形,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 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一样,秋风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2分)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凄凉摇落之景,生羁旅、凄寂、思乡之情。 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2分)小题2:三、四两句突出心理和细节描写——“复恐”,“又开封”。 “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和“匆匆”。 “复恐”二字 ,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似有千言万语唯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 临发又开封”的细节,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作品寓情于事,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而又高于生活,这正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 (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分析各3分) 小题1:。 5.秋思张籍的诗的诗意是什么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张籍《秋思》赏析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 当然以家书为题材的作品,在唐诗中也不乏佳作.象岑参的《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写作者戎马倥偬,路遇使者,托传口信以慰家人.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作者身陷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来书以慰远情.他们都用独特的技巧表达了思家的心情.这首诗与众不同的是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颇能道出这首诗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甘苦.诗以秋风起兴,这是自《诗经》以来常用的手法.秋风一起,北雁南飞,他乡羁旅,易触归思.例如刘禹锡的《秋风引》就曾说:“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我们再来看看诗人的历史,原来他本籍吴中(今江苏苏州),这又使人想起晋人张翰的故事.据《晋书·张翰传》说:“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张籍与张翰异代同里,且俱宦游北方.张翰因预测到齐王司马冏即将作乱,知机引退,张籍未必有什么政治上的原因,但在见秋风而思故乡这一点上,却极其相似.他虽不能象张翰那样马上“命驾而归”,但却把一腔思乡之情倾泻在纸上.这种感物缘情的创作冲动,虽然用的是传统的手法“起兴”,但其中包括如许丰富的内涵,不能不是此诗的一个特色. 第二句“欲作家书意万重”,其中的“欲”字紧承“见秋风”.原来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象一泓清水.秋风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漪.行文顺畅自如,一气流贯,然而句末“意万重”三字,忽又来一个逆折,犹如书法上的无垂不缩.因此这里诗人的感情并未顺流而下,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去开掘.这种手法,看似寻常,实极高超.我们细玩诗意:诗人因见秋风而生乡思,于是欲作家书,可是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写起.“意万重”,乃是以虚带实.刘禹锡《视刀环歌》云:“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万重心”、“万重意”,俱是极言思想感情的复杂.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意,每一个有生活经验的读者,都能体会得到.因为是“意万重”,这家书怎么写呢?写了没有?作者没有明言,让读者去想象,这就叫做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三、四两句,又作转折.尽管“意万重”,无从下笔,但就文意看,家书还是写了,问题在于匆匆着笔,意犹未尽.“匆匆”二字,生动如画,既写了自己一方,也反映出捎信者一方.联系下文来看,那个捎信人是在行期在即时遇到的:也许就要上马、上船,即便不象岑参与入京使“马上相逢”那样急迫,总还是行色匆匆不能久停的.由于捎信人是这样行色匆匆,写信人不得不匆匆落笔.由于匆匆落笔,万重心意一下子很难表达清楚.在这种符合逻辑的描绘之中,诗人的急遽之情,匆忙之色,栩栩然如在目前.“说不尽”三字,也与上文“意万重”紧相呼应,由于“意万重”,所以才“说不尽”.而“意万重”也与“见秋风”引起的乡思相关联.黄叔灿《唐诗笺注》说:“首句羁人摇落之意已概见,正家书所说不尽者.‘行人临发又开封’,妙更形容得出.试思如此下半首如何领起,便知首句之难落笔矣.”说明下半首的起头与全诗的起句,环环紧扣,首尾相应. 结句更是造语入妙,写情入微,可称一篇之警策.近人俞陛云评论说:“已作家书,而长言不尽,临发开封,极言其怀乡之切.”又说:“此类之诗,皆至性语也.”(《诗境浅说续编》)所谓“至性语”,就是说写出了最真挚的人类共有的感情,而且达于极致.在结构上,上句说“匆匆说不尽”,下句说“临发又开封”,渲染足了“匆匆”的气氛. 由于此诗艺术上取得如此杰出的成就,因此前人给予极高的评价.林昌彝《射鹰楼诗话》说:“文昌(张籍字)‘洛阳城里见秋风’一绝,七绝之绝境,盛唐人到此者亦罕,不独乐府古淡足与盛唐争衡也.”一般论者以为诗到中唐,不足与盛唐争衡.但就此诗来看,截取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段,挖掘到人物感情的深处,以淡语写至情,发纤浓于简古,诗风质朴,意境浑成,称之曰“七绝之绝境”,决不为过;与盛唐名家(如前举之岑参)同类之作相比,也是毫不逊色的。 6.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的 诗意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的意思是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在送信之人即将出发前有再次打开信封检查。 原文: 《秋思》 【作者】张籍 【朝代】唐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翻译: 洛阳城又开始刮秋风了,凉风阵阵吹起了我埋藏在心底的万千思绪,便想写封书信以表对家人思恋。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在送信之人即将出发前有再次打开信封检查。 扩展资料: 赏析 “欲作家书意万重”,其中的“欲”字紧承“见秋风”。原来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像一泓清水。秋风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漪。行文顺畅自如,一气流贯,然而句末“意万重”三字,忽又来一个逆折,犹如书法上的无垂不缩。 因此这里诗人的感情并未顺流而下,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去开掘。这种手法,看似寻常,实极高超。我们细玩诗意:诗人因见秋风而生乡思,于是欲作家书,可是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写起。“意万重”,乃是以虚带实。 刘禹锡《视刀环歌》云:“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万重心”、“万重意”,俱是极言思想感情的复杂。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意,每一个有生活经验的读者,都能体会得到。因为是“意万重”,这家书怎么写呢?写了没有?作者没有明言,让读者去想象,这就叫做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尽管“意万重”,无从下笔,但就文意看,家书还是写了,问题在于匆匆着笔,意犹未尽。“匆匆”二字,生动如画,既写了自己一方,也反映出捎信者一方。联系下文来看,那个捎信人是在行期在即时遇到的:也许就要上马、上船,即便不像岑参与入京使“马上相逢”那样急迫,总还是行色匆匆不能久停的。 由于捎信人是这样行色匆匆,写信人不得不匆匆落笔。由于匆匆落笔,万重心意一下子很难表达清楚。在这种符合逻辑的描绘之中,诗人的急遽之情,匆忙之色,栩栩然如在目前。“说不尽”三字,也与上文“意万重”紧相呼应,由于“意万重”,所以才“说不尽”。而“意万重”也与“见秋风”引起的乡思相关联。 黄叔灿《唐诗笺注》说:“首句羁人摇落之意已概见,正家书所说不尽者。‘行人临发又开封’,妙更形容得出。试思如此下半首如何领起,便知首句之难落笔矣。” 说明下半首的起头与全诗的起句,环环紧扣,首尾相应。结句更是造语入妙,写情入微,可称一篇之警策。近人俞陛云评论说:“已作家书,而长言不尽,临发开封,极言其怀乡之切。” 又说:“此类之诗,皆至性语也。”(《诗境浅说续编》)所谓“至性语”,就是说写出了最真挚的人类共有的感情,而且达于极致。在结构上,上句说“匆匆说不尽”,下句说“临发又开封”,渲染足了“匆匆”的气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秋思 (张籍诗词)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疑惑和担心漏写了什么,故“又开封”。游子客居洛阳,见到秋风秋景,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验证自己的疑惑和担心。 (2)诗中写游子长年客居洛阳,见到秋风之中一片凄凉萧条的景色,不可避免地勾起对家乡和亲人的悠长思念。思念久久萦绕心头,挥之不去,自然就想提笔写家信,可是在铺纸研磨之际,一时却又涌起千头万绪,无从说起。但是捎信的“行人”出发在即,时间匆匆,于是千言万语无法细加考虑。及至捎信人就要上路,却又疑惑和担心刚才因为匆忙,是否漏写了什么,这种疑惑和担心越来越强烈,促使游子出现“又开封”的举动。 此诗撇开游子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信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非常真切而细腻地表现了长年旅居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怀念关切之情。只要言之有理。对诗歌的赏析允许有不同的角度和理解。关于本诗的细节,如果认为是游子在匆忙之中千言万语说不尽,等捎信人出发之际,又觉得有话要说,于是拆封不写,那也是可以认同的一种解释。 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