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孔子重诗经

1.孔子对“诗经所做的贡献是什么

在孔子之前,中国早已有《诗》,它是古代奏乐时相配的歌词,乐与诗是密不可分的。

本来只称为《诗》,汉代儒家将其列为经典之一,故改称《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的创作,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它包括的时期共约五百多年,产生于今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及湖北等地。

相传周王室有派专人收集民间诗歌的制度,称为“采诗”。主管音乐的太师必须经常地征集、编写和整理一些歌辞。

好的歌辞被完好地保存下来,不好的被淘汰、删削。这样,久而成册,就是《诗》。

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室哀微,宫失其守,礼坏乐崩,诗或有句而不能成章,或有章句而不能成篇,而且与音乐脱节,无法歌唱。 另外当时各国口语不同,在转相传授、抄录中,错误在所难免,有些传本零落不全。

不同版本中相重复的诗篇加在一起达三千余篇,这不利于孔子的教学工作。因此,孔子整理古代文献先从删定《诗》的篇章着手。

孔子参照各个抄本,进行校勘核对,辛勤地做了一番整理工作。 首先删去了重复的篇章,经过删削后仅存三百零五篇,进而将这些篇章归类,分《风》、《雅》、《颂》三类。

其次,是把整理过的诗篇都配上乐谱,能够弹琴歌唱。全部《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完成了这项工作,孔子得意地说:“我从卫国回到鲁国以后,诗歌的乐谱才入了正轨,错乱的歌词才有了头绪。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这一工作规模宏大,几乎涉及到当时全部流行的歌词和乐谱,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2.孔子为什么重视《诗经》

1、难道这些关于女性的诗歌都体现了孔子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话吗?

2、“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是孔子的观点,【诗经】作为孔子整理的文学作品,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不可能因为自己反对关于该作品的观点而不保留该文学作品。

3、作为一个文人就必须具备该有的文德,就必须用理性的思想对待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作品,何况孔子的思想终就有古典的哲学思想。【诗经】就是这样。

4、一个最简单的比喻:中国人讨厌日本但不能否定日本的科技成就。 5.因为孔子希望用诗经教育弟子,而诗经事实上有许多跟教育没关系。 6,,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个无邪是不过度的意思,所以孔子不但没有贬低关雎,反而对之赞叹有加。所谓观诗以知政,就是要通过民间诗歌的创作来考察政治的得失,而郑卫之声虽比不上韶乐在孔子心中的位置,但孔子并没有因个人好恶而摒弃这些优秀的诗篇。

3.孔子评价《诗经》中哪一篇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评价《诗经》中哪一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关雎》。

附原文: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注解】《关雎》:《诗经 周南》中的一篇,是一个男子追求一位姑娘的情诗,写他追求时的欢乐和求而不得的哀伤.乐而不淫:淫,过分,过量.哀而不伤:伤,损伤.孔子认为,哀乐是人性之本,惟哀乐应有制,当戒其“淫”和“伤”;而孔子又认为《关雎》诗中所表达的哀乐做到了这一点,故说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首诗,抒发快乐的感情,但没有过分,抒发哀怨的感情,但不致损伤。” 【说明】孔子在这则语录里提出了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说法,这是要求音乐的中和之美,是儒家传统雅乐的美学特征。

4.孔子修改了诗经的篇章对嘛

孔子 删《诗》之说,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谓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 孔子 ,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者凡三百篇, 孔子 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后世以 司马迁 去古较近,所言必有因而然,多信之。

然亦有疑者。如 唐 孔颖达 于《诗谱序疏》中称:“如《史记》之言,则 孔子 之前,诗篇多矣,案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 孔子 所録不容十分去九, 马迁 言古诗三千馀篇,未可信也。”

更有甚者,如 清 崔述 则以《论语》有“诗三百”之语,断言“当 孔子 之时,已止此数,非自 孔子 删之而后为三百也。”考今存《诗经》三百零五篇内容,历岁久远,布地辽广,而分体编排,井然有序,比音用韵,大致相近,谓此未经删汰整理,本来如此,殆难想象。

凡有成就,归美一圣,固未可信,而必谓 孔子 未曾删诗,亦逞臆之谈。

5.“孔子删《诗》”是怎么回事儿

《诗经》是目前通用的称呼,在先秦古书中,仅称之《诗》或《诗三百》。

秦始皇焚书坑儒,民间古籍遭劫,《诗经》至汉朝才复兴。汉朝将《诗经》列于学官,多以《鲁诗》、《毛诗》等称呼之,到了宋、元之后,《诗经》这一名称才确定下来,沿用至今。

历史上有“孔子删诗”之说。 这种说法源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其中对孔子整理《诗经》作了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司马迁是说,《诗经》原来有3000多篇,经过孔子的删选,成为后世所见的305余篇的定本。 但这一记载遭到普遍的怀疑。

一则先秦文献所引用的诗句,大体都在现存《诗经》的范围内,这以外的所谓“逸诗”,数量极少,如果孔子以前还有3000多首诗,照理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再则在《论语》中,孔子已经反复提到“《诗》三百”(如《为政》、《子路》等篇),证明孔子所见到的《诗》,已经是三百余篇的本子,同现在见到的样子差不多。

6.史记说诗经原有3000篇孔子十之取一

孔子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此时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观乐,鲁乐工为他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说明那时已有了一部《诗》,此时孔子年仅 8 岁 。 因此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 ,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所以说3000篇的说法不一定正确,但是流传下来的确实只有《诗经》收录的305篇。其余未收录的均已失传。

希望以后考古能挖出本竹简记录有失传的诗篇吧。

7.孔子的诗经诗歌来源于哪些国家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 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北部一些地方(齐、楚、韩、赵、魏、秦),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是“五经”之一。

《诗经》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8.《诗经》是经过孔子删节编辑成书的吗

三千年来,《诗经》以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又以它是一部在思想感情上真正成熟的作品,而成为中国历代文人信奉的文学经典。

《诗经》中的部分作品为《风》、《雅》、《颂》三大类。《风》也称《国风》,包括周南、召南(南至江汉流域),邶、鄘、卫、王(今洛阳地区)、郑、桧、齐、魏、唐(晋)、秦、幽、陈、曹等十五个地区和国家的诗。

《雅》分《大雅》、《小雅》,《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作品产生的地区,分布在今黄河流域的陕西、山东、河南、河北和长江流域的湖北北部。

现在《诗经》中有诗三百零五篇。据说这三百零五篇是孔子从三千余篇诗中编辑而成的。

汉代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礼仪,而成之。”即认为《诗经》系孔子删定。

自有此说后,许多学者认为除现存的《诗》三百零五篇外,其余诗都是孔子删去的。但是,史记所书传所载逸诗很多,按《诗谱》所记有使代二十代国君才取一诗者,可见删诗不少;另外还有删若干章、句、字的。

反对删诗说者则认为孔子原无删诗事,如朱彝尊说:王朝、诸侯都使用《诗》,古小学大学都学习《诗》,如果自己删除一部分,谁会听从呢? 还有一种折中的说法,认为孔子不一定删过《诗经》,但却曾整理过诗经。近人杨向奎认为,删诗论者与反对者的论述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承认有逸诗存在。

有逸事说明原诗不止三百。既然不止三百,定篇时回有删定者,虽然不一定是孔子,但孔子确曾整理过《诗经》。

还有一种说法:孔子是整理过《诗经》的,他自己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可见在这之前,古典诗乐,《雅》、《颂》曾经出现过混乱现象,所以才有他的整理。

但是,有的学者认为,孔子不仅没有删过《诗》,也没有编订过《诗》。持此论者认为:孔子所谓“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不是正诗之篇章,即所谓“正乐非正诗“。

都是从声乐的角度评论郑声,而不是郑诗。孔子反鲁正乐之时,年已六十有九,而前此言诗,皆曰三百,足见诗并不是孔子删的。

近人张西堂认为:孔子正岳以前,也只说“诗三百”,可知孔子并不曾做了“去其重”的编订工作。因为就逸诗来看,逸诗尚不及十分之一,而且其文词又多与三百篇不类,可见逸诗并非三百篇之逸,由此可以证明并不曾做了“起取重”的工作。

《史记·孔子世家》之说,词意自相矛盾,必是后人有所窜乱,一参其意义、情势,应是没有疑问的。那么,根据《史记》之说,以为删诗乃“去其重”,显然是不可信的了。

他还指出:现在流传的《诗经》,本是当时乐师采集入乐的乐歌,在孔子时,它在合乐的过程中就已经编订流传,不是孔子编订的。 《诗经》里的作品都是合乐里的唱词。

十五“国风”是民歌,它是民间的小调被之管弦,并在民间流传。孔子所谓的“郑声淫”,“恶紫之夺朱,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正是说明这小调与雅乐上虽然说:“郑声淫,放郑声。”诗篇上却又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由此可见,孔子并没有因为“郑声”不合他的口味而删诗。 孔子是否删过“诗”?中国科学院编的《中国文学史》关于这个问题的如下说法是可取的:《诗经》以外的“逸诗”,往往是些零章断句,又多伪托,远不如《诗经》里的作品重要。

这些作品积累到三百篇左右,编成一集,大约在纪元前六世纪中。周景王元年(公元前 544 年)吴季札到鲁国观乐(《左传》襄公二十九年),鲁国为季札所歌的诗,据《左传》记载,分类名目,先后次第和今天《诗经》差不多。

季札观乐那年孔子才八岁。后来孔子提到这些诗的时候称之为“诗三百”。

因此,可以推测在孔子出世的时候,已经有了异步篇数和编排方法和今本《诗经》大致相同的总集。

上一篇
诗经令德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