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天汉诗经

1.天汉什么意思

“天汉”在古代指银河,也可泛指宇宙,有“浩瀚星空”之意。(汉者,天汉,银河之古称也。)

天汉与汉朝、汉族

史书有云:“刘邦始封‘汉中王’,初不欲就国。有进言曰,‘汉水上应天汉。汉中,据有形胜,进可攻退可守,秦以之有天下。’刘邦乃就汉中王。”刘邦取天下后,国号仍称“汉”;武帝年号有“天汉”,盖以苦旱连年,欲“天汉”降雨,故名之。可见,汉族的名称源于对银汉的崇拜和敬畏。“汉”这个字,是我们神圣的文化图腾。

文学中的天汉

汉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辉煌灿烂,宛如壮丽恢宏的银河,汉民族有“天汉”为族名之说。

汉民族对博大深邃的银汉始终有一种别样的虔敬情怀,这一名称屡显身于古往今来的诗文辞赋。

诗经·大雅·云汉》:“倬避云汉,昭回于天……倬彼云汉,为章于天。”

屈原《离骚》:“越云汉兮南济,秣余马兮河鼓。”

曹操《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汉中别称

天汉,还是陕西省汉中市的别称。

汉中正是当年汉高祖刘邦获得天下,建立汉朝的根据地。

汉中人自称:“天汉儿女”,汉中亦有:“天汉大道”,“天汉广场”。

历史年号

天汉也是中国历史上使用过的帝王年号:

1、天汉 (汉武帝) 天汉(前100年-前97年)是汉武帝的第八个年号。汉朝使用天汉这个年号一共四年。太初四年破大宛,汉武帝欲乘势征匈奴,改年号为“天汉”。天汉二年秋,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等出征匈奴。

2、天汉 (王建) 天汉(917年)是十国前蜀高祖王建的年号,共计1年。

天汉软件

天汉软件,即天汉基坑支护设计软件,该软件由武汉市勘测设计研究院和中南勘察设计院联合开发,目前已经在湖北省以及华南地区其他多个省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天汉基坑支护设计软件目前的稳定版本为2005版,包含桩锚、喷锚、水泥土挡墙、撑杆及降水5个模块,分别实现相应的计算功能。

2.三曹中最爱化用的《诗经》诗句的作家是谁

曹操,其作品共引用《诗经》26处。

具体为:《小雅》16次,《大雅》5次,《国风》5次。总体而言,曹操引用《诗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借用《诗经》中的意象。

如《陌上桑》“济天汉,至昆仑,见西王母谒东君”②中的“天汉”,出于《诗•小雅•大东》中的“维天有汉,监亦有光”③。“天汉”即天河,是凡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更是无法跨越的,作者以“济天汉”来描写仙人超越凡人的能力与自由无拘的生活。

《秋胡行二首》其二“歌以言志,明明日月光”中的“明明”,取于《诗•小雅•小明》中的“明明上天,照临下土”,以日月照耀天地四方的明亮光辉来喻志。《步出夏门行•冬十月》“天气肃清,繁霜霏霏”中的“繁霜”,借用《诗•小雅•正月》中的“正月繁霜”中的“繁霜”,来描写天气,烘托气氛。

曹操诗文中所引《诗经》中的意象多是自然意象,多是为了铺陈的需要,或渲染气氛,或抒情言志。 二是直接引用《诗经》的原句入诗入文。

如《短歌行二首》其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直用《诗•郑风•子衿》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则径取《诗•小雅•鹿鸣》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请爵荀彧表》中的“如履薄冰”,引用《诗•小雅•小旻》中“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原句。曹操直接引用《诗经》的原句入诗入文,或为了抒情达意,主要体现在诗歌当中;或为了明理,主要体现在实用性的散文当中。

三是引用《诗经》中的篇目与主旨。如《苦寒行》“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

《东山》是《诗•豳风》中的一篇,相传是周公东征,战士离乡三年,在归来途中,战士思念家乡写的一首诗。曹操借用此诗以抒发自己的哀伤之情。

曹操引用《诗经》中的篇目与主旨,多为抒情明志。 四是整合概括《诗经》中的句子入诗入文。

如《秋胡行二首》其二:“万国率土,莫非王臣”,由《诗•小雅•北山》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概括而来;《善哉行三首》其二“自以思所怙”,意出《诗•小雅•蓼莪》中的“无父何怙”;《下州郡》“今吾亦冀众人仰高山,慕景行也”,来自《诗•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曹操整合概括《诗经》中的句子入诗入文,多数是为了抒情达意,少量是为了印证自己的观点,借其权威性来增强自己观点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3.天汉什么意思

本意 汉者,天汉,银河之古称也。

古代指银河,也有浩瀚星空、泛指宇宙之意。天汉与汉朝、汉族 史书有云:“刘邦始封‘汉中王’,初不欲就国。

有进言曰,‘汉水上应天汉。汉中,据有形胜,进可攻退可守,秦以之有天下。

’刘邦乃就汉中王。”刘邦取天下后,国号仍称“汉”;武帝年号有“天汉”,盖以苦旱连年,欲“天汉”降雨,故名之。

汉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辉煌灿烂,宛如壮丽恢宏的银河,汉民族有“天汉”为族名之说汉中别称 天汉,还是陕西省汉中市的别称。 汉中正是当年汉高祖刘邦获得天下,建立汉朝的根据地。

汉中人自称:“天汉儿女”,汉中亦有:“天汉大道”,“天汉广场”。历史年号 天汉也是中国历史上使用过的帝王年号: 1、天汉 (汉武帝) 天汉(前100年-前97年)是汉武帝的第八个年号。

汉朝使用天汉这个年号一共四年。太初四年破大宛,汉武帝欲乘势征匈奴,改年号为“天汉”。

天汉二年秋,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等出征匈奴。 2、天汉 (王建) 天汉(917年)是十国前蜀高祖王建的年号,共计1年。

4.求《诗经·小雅·大东》的具体赏析

这首是东方诸侯国的臣民怨恨西周王室赋税和劳役繁重的诗,反映了西周王朝与诸侯国臣民之间的矛盾。

旧说此诗为谭大夫所作,近人也有认为是被征服的东方殷人、奄人所作。这些说法都无确证。

诗首章从饮食、行路总写出周人与东人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次章写东方财富被搜刮殆尽,但西人仍在加紧勒索;第三章写东人在西人的驱使下,劳苦不堪;第四章以事实对比揭示东人与西人在生活和地位方面的悬殊;第五章是过渡段落,前半段承上写西人对东人的苛求,后半段启下,与第六、七两章都是历举天上的星宿徒有其名,而无其实,借以倾诉人间社会的不平,从而讽刺西周王朝统治者窃据高位而不恤臣民。这首诗以鲜明的对照描写和奇特的想象抒写了诗人的积愤和不平,富有感人的力量。

《诗经·小雅·大东》浅析 作者:程俊英--------------------------------------------------------------------------------《大东》(原文及译文附后)是周代东方诸侯小国怨刺西周王室诛求无已、劳役不息的诗。《毛序》认为谭国大夫所作,或有所据。

从诗的内容看来,作者可能是一位精通星卜的文人。他过去原是东方的贵族,后来遭受西周王室的强迫劳动和残酷搜刮,实质上已沦为西人的奴隶。

因此,他较一般劳动人民更富有文化知识。由于地位的转变,他思想感情也随着转变了;借着歌唱来揭露、批判统治者的罪恶,提出沉痛的控诉,发泄其怨愤之情。

诗中鲜明地塑造了两个形象:一个是残酷、贪婪、骄奢的西人剥削者形象,一个是被榨取、被奴役、被压迫得透不过气来、对西人满怀仇恨的东人形象。诗通过这两个典型形象的刻画,深刻地反映了君子与小人两个阶级的对立。

首先以西周通往东国的那条公路为线索,写出他们的对立形象。周人是通此公路剥削致富的,“佻佻公子,行彼周行,既往既来”,十分得意。

而东人视此公路,就会“潸然出涕”,“使我心疚”;因为弄得他们“杼柚其空”,冷天还要穿着夏天的破麻鞋劳动,财力俱困。这些都和这条公路分不开的。

诗人运用排偶的句子,对比的手法,展示了一幅贫富悬殊、苦乐不均的生活图画:一方面是“西人之子,灿灿衣服”,“舟(郑笺:当作周。声相近也。)

人之子,熊罴是裘(郑笺:裘,当作求。)”。

吃好酒,佩宝玉,骄奢淫佚,纵情享乐。而另一方面是“东人之子,职劳不来”,“私人(家庭奴隶)之子,百僚(百仆)是试”。

吃不上薄酒,挂不上杂佩。什么事都要做,得不到丝毫的慰抚和利益。

这幅对比图,不但反映了宗主国与诸侯小国的矛盾,也反映了统治者与人民的矛盾。据后人考证,《大东》的写作年代,当在周幽王时。

幽王是西周末的昏君,信奸邪,宠褒姒,增赋税,重刑罚。且霸占贵族的田地和人民,《瞻仰》诗人讽刺地说:“人(指贵族)有土田,女(同汝,指幽王)反有(侵占)之;人有民人,女复收之。”

幽王的亲信皇父,上行下效,照章办理,掠夺同事的房屋田产,强迫他劳动。《十月之交》诗人怨恨地说:“抑此皇父,岂曰不时?胡为我作(郑笺:汝何为役作我?),不即我谋?彻我墙屋,田卒(尽)污莱。

曰予不戕,礼则然矣(郑笺:下供上役,其道当然。言文过也。)

”可见《大东》一诗所反映的贵族破产,被王朝当牛马般使用的情况,结合《诗经》中贵族讽刺诗看来,是具有普遍性的。

不过,他比《瞻仰》、《十月之交》诗人所抒写的现实生活,更具体更深刻罢了。 《诗经》中的赋、比、兴表现手法,这首诗都用到了。

兴是启发,是诗人即事起兴,触景生情的歌唱,它的地位多居章首,故亦名发端。兴主要起着塑造诗中中心人物形象和突出诗的主题作用。

诗第一章开首两句“有饛簋飧,有捄棘匕”,《说文》:“饛,盛器满貌。”有饛,即饛簋,满满的意思。

簋(guǐ)是古代贵族盛黍稷的碗。有捄(qiú)即捄捸,弯弯。

棘匕,是红木制的匙子。这些食具,都是当时贵族用的。

诗人看见家中的故物,联想到今日降为“小人”后生活的痛苦,不免伤心流泪。陈奂称它为“陈古而言今”的兴法。

巧妙地塑造了诗人“今不如昔”的感伤情绪,贯串着本诗的主要内容;也反映了他原是一位贵族的身份。“如砥”与“如矢”是比。

比是比喻,它在诗篇中仅联系局部,在一句或两句中起作用。如《卫风·硕人》,诗人用“肤如凝脂”比女子的皮肤。

诗人看见女子皮肤的洁白,就用过去认为洁白凝冻的猪油来比拟他,这个用来作比的东西,仅仅联系句中被比的东西。如砥、如矢,也是如此。

所不同者,诗人以具体的砥、矢比喻描绘“周道”的抽象的平直,使它形象化了。章末四句是赋,赋是铺叙,是直述法,诗人将本事或思想感情,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履”和“视”二字,透露了君子与小人对这条公路的两种不同的观感。诗人看看昔时的碗匙,看看今日的公路,不禁“潸然泪下”。

此景此情,物我交融;千载之下,沁人心脾!第三章诗人以获薪不能让水浸湿,比喻东人不堪再受摧残。刚砍下的柴棍,还可用车子装载使用,比喻劳苦的东人也可以让他休息使用。

以“获薪”和“惮人”(劳人)对比,以见人不如物,这是多么沉痛的呼声!从第五章后四句起至末,是诗人仰观天象,触景摅情之。

5.“天汉起没”在古代天文学中指的是什么

天 测术语。

银河的出现和走向。天汉即 指银河。

《诗经•小雅•大东》有:“维 天有汉,监亦有光”的诗句。在《晋书• 天文志》中以“天汉起没”的标题叙述了 银河在天空中的走向:“天汉起东方,经 尾箕之间,谓之汉津。

乃分为二道,其 南经傅说、鱼、天龠、天弁、河鼓,其北经 龟,贯箕下,次络南斗魁、左旗,至天津 下而合南道。乃西南行,又分夹瓤瓜, 络人星、杵、造父、塍蛇、王良、傅路、阁 道北端、太陵、天船、卷舌而南行,络五 车,经北河之南,人东井水位而东南行, 络南河、阙丘、天狗、天纪、天稷、在七星 南而没。”

不但对银河在恒星之间的位 置有十分清楚的说明,并且对银河在天 鹰座以南的“大分叉”也作了描述,表明 当时人们对银河的观察已经相当仔细。 由于银河的最南端是在天赤道以南约 60°左右,在当时中国的中心区域是看 不到银河的全貌的,对其在地平线以下的部分人们就只能用没入地下来表述 了,故有天汉起没之说。

6.关于诗经或古代经典里关于“晨”的描述

带有晨的诗词

晨风 诗经

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别诗 汉无名氏

晨风鸣北林,熠耀东南飞。愿言所相思,日暮不垂帷。

杂诗 左思

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

步出夏门行 冬十月 曹操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鹍鸡晨鸣,鸿雁南飞,鸷鸟潜藏,熊罴窟栖。

游龙门奉先寺 杜甫

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念奴娇 李清照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

送韦大夫东京留守 王维

晨扬天汉声。夕卷大河阴。

续古诗十首 白居易

春旦日初出,曈曈耀晨辉。草木照未远,浮云已蔽之。

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 白居易

宿露凝金掌,晨晖上碧珰。

梦微之 十二年八月二十日夜。 白居易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回梦见君。

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 白居易

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

晨兴好拥向阳坐,晚出宜披蹋雪行

7.带有夜未央的诗词

《除夜》宋代: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译文:天地之间一片空旷,时光公然地离我而去。在人生的末路上因为风雨而受惊,在偏僻的边疆饱经了冰雪寒霜。如今生命跟这一年一样快要结束了,我和我一生的经历也会被遗忘。以后再也梦不到过新年喝屠苏酒,只能在漫漫长夜里拨动灯火。

《燕歌行二首·其一》魏晋: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译文:秋风萧瑟,天气清冷,草木凋落,白露凝霜。燕群辞归,天鹅南飞。思念出外远游的良人啊,我肝肠寸断。思虑冲冲,怀念故乡。君为何故,淹留他方。贱妾孤零零的空守闺房,忧愁的时候思念君子啊,我不能忘怀。不知不觉中珠泪下落,打湿了我的衣裳。拿过古琴,拨弄琴弦却发出丝丝哀怨。短歌轻吟,似续还断。那皎洁的月光啊照着我的空床,星河沉沉向西流,忧心不寐夜漫长。牵牛织女啊远远的互相观望,你们究竟有什么罪过,被天河阻挡。

《庭燎》先秦:佚名

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

夜如何其?夜未艾,庭燎晣晣。君子至止,鸾声哕哕。

夜如何其?夜乡晨,庭燎有辉。君子至止,言观其旗。

译文:现在夜色啥时光?夜色还早天未亮。庭中火烛放光芒,诸侯大臣快来到,好像车铃叮当响。现在夜色啥时光?夜色还早无晨光。庭中火烛明晃晃,诸侯大臣快来到,好像车铃响叮当。现在夜色啥时光?夜色将尽露晨光。庭中火烛仍明亮,诸侯大臣快来到,看见旌旗在飘扬。

8.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里遗民泪尽的原因是

遗民泪尽的原因是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不想在金朝的暴政下生活。

出自《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是宋代诗人陆游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

原文如下:

其一

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

其二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译文如下:

其一

迢迢万里的银河朝西南方向下坠,喔喔的鸡叫之声在邻家不断长鸣。

疾病折磨我几乎把救亡壮志消尽,出门四望不禁手搔白发抱憾平生。

其二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词句注释如下:

⑴将晓:天将要亮。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⑵天汉:银河。《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毛传:“汉,天河也。”

⑶搔首:以手搔头。焦急或有所思貌。怆(chuàng):悲伤。

⑷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河:指黄河。

扩展资料:

这组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当时陆游已经六十八岁,罢归山阴(今浙江绍兴)故里已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

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这两首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