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知远诗经

1.诗经 中庸 博学

《中庸》里引用的《诗经》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

古今学者都认为作者是孔子的孙子孔伋。孔伋,字子思(公元前483~前402)是孔鲤的儿子,鲁缪公的老师,是战国初年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

后代尊他为“述圣”。古代学者认为“中庸”是指天下的正道和定理,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和一切思维行动的准则。

《中庸》是子思根据孔子的语录,继承孔门传授心得的方法,系统阐发篇章,编辑成书的。孔门的心法就是做人的道德。

子思认为儒家的道德观念中的“诚”是世界的本原,“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子思在《中庸》里多次引用《诗经》的诗句,用以阐释孔子的儒家思想。

为了比较系统地同时学习《诗经》和《中庸》,以便更好地古为今用,将《中庸》里引用的《诗经》诗句加以辑录和解读如下:(在学习中应分清其中的封建性糟粕和民主性的精华,批判地有选择地吸取其有益的思想素养。) (一)《诗》云:“鸢飞戾天 鱼跃于渊。”

言其上下察也。(《中庸·第十二章(知物)》) 解读:《诗经·大雅·早麓》说:“老鹰高飞至蓝天,鱼儿跳跃入深渊。”

意思是说中庸之道,上能高达九宵,下能及于深渊。(二)《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中庸·第十三章〈笃行〉》) 解读:《诗经·豳风·伐柯》说:“砍伐木材来制作斧柄,砍伐木材来制作斧柄,斧柄的样式就近在眼前。”手持着斧柄作为样品模式去砍伐木材来制作斧柄,斜着眼睛就看得见,但是因为没有用规矩衡量尺寸,总觉得新旧斧柄相差甚远。

所以君子要用合乎人道的原则去治理众人,直到他们改正错误为止。(三)《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孥。”

子曰:“父母其顺矣乎!”(《中庸·第十五章(齐家)》) 解读:《诗经·小雅·棠棣》说:“夫妻相爱感情深,犹如琴瑟齐弹秦。兄弟相处意融洽,全家和睦乐陶陶。

家庭和乐万事兴,妻子儿女皆欢欣。”孔子说:“这样,父母就会感到顺心如意了吧!” (四)《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中庸·第十六章(齐家)》) 解读:《诗经·大雅·抑》说:“鬼神之降临,不可预测其行迹,怎么可以懈怠不恭敬呢?”鬼神的行迹本来是隐匿虚无的,但其功德又那样明显,从隐微到明显,至诚的德行就这样掩盖不住!(五)《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

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中庸·第十七章(知天)》) 解读:《诗经·大雅·假乐》说:“贤明快乐周成王,美德显赫真辉煌。安民任贤皆适宜,天赐福禄永安享。

上天保佑周成王,不断赐福兴周邦。”所以说,道德高尚的人必然会承受天命而成为君王。

(六)《诗》云:“维天之命,於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

“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中庸·第二十六章(博学)》) 解读:《诗经·周颂·维天之命》说:“上天的定理运转深远,而且永不停止。”这大概是说天之所以成为天的道理。

“呜呼,难道还不明显,周文王的品德多么高尚纯洁!”这大概是说周文王之所以被尊谥为“文”就是因为他的高尚纯洁的品德永不停息。(七)《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其此之谓与!(《中庸·第二十七章(修身)》) 解读:《诗经·大雅·烝民》说:“既明理又机智,这样才能保全自己。”这句诗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八)《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

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中庸·第二十九章(明辨)》) 解读:《诗经·周颂·振鹭》说:“他在本国不被人憎恨,来到朝廷也不被人厌恶。早起晚睡勤于政事,美誉永久受到赞扬。”

君子没有不先做到这样而后才誉满天下的。(九)《诗》曰:“衣锦尚絅。”

恶其文之著也。 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中庸·第三十三章(正心)》) 解读:《诗经·卫风·硕人》说:“里面穿着锦缎,外面罩着麻纱衣。”这是因为讨厌锦衣的纹彩太鲜艳了。

所以,君子为人处世的哲学在于:外表暗淡低调,而其内心美德才会日渐彰显;小人为人处世的方式是,外表明显张扬,而日久天长便会日渐消亡,君子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平淡而含意深刻,外表简朴而富有文采,外表温和而富有哲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要先从自己做起才能教育别人,知道细小的事情会演变成重大事件。果能如此,就可以跻身于品德高尚的圣人行列。

(十)《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

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中庸·第三十三章(正心)》) 解读:《诗经·小雅·正月》说:“鱼儿虽然潜伏在深渊,仍然清晰可辨。”因此,君子在内心深处反省自己而不内疚,也就问心无愧。

可见,别人做不到像君子那样的原因,大概。

2.《论语》中的《孔子语录》的原文和翻译

1、孔子语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摘孔子《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道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到达善的无上境界。) 二、孔子语录:所说的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正人必慎其独也。

——摘孔子《大学》 (所说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本身欺骗本身,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斑斓的女子同样喜爱善良,如许才能说问心无愧,所以正人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三、孔子语录: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正人必诚其意。

——摘孔子《大学》 (财富可以润色衡宇,道德可以润色身体和精神,气度宽广可使身体和精神舒坦,所以正人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孔子语录: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摘孔子《大学》 (没有人懂得本身孩子的坏处,没有人懂得本身禾苗的富强。) 五、孔子语录:正人有诸已,尔后求诸人。

——摘孔子《大学》 (本身有善德,才能要求旁人行善。) 6、孔子语录:《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诗经》说:“富强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 7、孔子语录: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摘孔子《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式,叫做和。到达中和,天地就各居本身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八、孔子语录: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 ( 不愿意旁人加给本身的,也不要加给旁人。)

九、孔子语录: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爱好进修靠近智慧,起劲行善靠近仁德,懂得耻辱就靠近勇敢。)

十、孔子语录: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孔子《中庸》 (任何工作,有筹办就能乐成,没筹办就会失败。)

11、孔子语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孔子《中庸》 (广泛地进修,详尽地探索追究,慎要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厚地执行。)

1二、孔子语录: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有生命的物质意外。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摘孔子《中庸》 (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归纳综合,它自身诚一不贰,养育万物,不可揣测。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长,长远。)

1三、孔子语录:正人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正人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摘孔子《中庸》 (正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昏暗无色而美德一天一天地显示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光鲜,但渐渐地消散了。

正人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文而又有条理,懂得远是从近开始的,懂得教化旁人从本身做起,懂得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如许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14、孔子语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正人乎?——摘孔子《论语》 (如果学了然后,又注重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本身讨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旁人没完解本身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恨地,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正人吗?) 1五、孔子语录: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摘孔子《论语》 (我天天都屡次对本身举行反省:为旁人服务是否不遗余力?与朋友往来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温习?) 16、孔子语录: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摘孔子《论语》 (爱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不遗余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往来能够做到措辞讲信用。

如许的人,虽说没有进修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17、孔子语录:礼之用,和为贵。

——摘孔子《论语》 (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1八、孔子语录:正人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摘孔子《论语》 (正人用膳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措辞要谨慎,并能靠近有道理的人,向他进修,以纠正本身的错误错差,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1九、孔子语录: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摘孔子《论语》 (不担忧旁人没完解本身,担忧的是本身不克不及了解旁人。) 夜不停地流去。”

) 54、孔子语录:吾未有好转德如好色者也。——摘孔子《论语》 (我尚无见过喜爱德行象喜爱女色那样的人。)

5五、孔子语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半百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摘孔子《论语》 (年轻人是可怕的,因为怎么能懂得他的将来不如咱们现在呢?但若一个人到了四十、半百岁还默默无闻,他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56、孔子语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摘孔子《论语》 (战斗中,三军的统帅可以被俘虏,但一个普通人。

3.只有它相伴,在古文中怎样翻译

只(zhǐ,zhī,)zhī

①用于句未,表示感叹。《诗经?柏舟》:“母也天~!不谅人~!”

②用于句中,无实义。《诗经?樛木》:“乐~君子。”

③仅仅;只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被林冲赶上,后心~一枪。又搠倒了。”这个意义宋代以前多写作“祗”。

④一直。《朝天子?咏喇叭》:“~吹的水尽鹅飞罢。”

zhī

①用于船等。《群英会蒋干中计》:“乃命收拾楼船一~。”

②孤单。《窦娥冤》:“可怜我孤身~影无辛眷。”【注】“只”和“只”本是两个字。Zhī音各义项属“只”,zhī音各义项属“只”。现在“只”简化为“只”。

【只今】如今;而今。

有 (yòu,yǒu,)yǒu

①与“无”相对。《论语》:“~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占有。《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之。”

③掌握。《察今》:“~道之士,贵以近知远。”

④富有。《货殖列传序》:“礼生于~而废于无。”

⑤收获;出产的东西。《捕蛇者说》:“退而甘食其土之~。”

⑥或者。《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故君子~不战,战则必胜。”

⑦用在动词前,以助语气。《少年中国说》:“干将发硎,~作其芒。”酉

yòu

①通“又”,表示进一层。《劝学》:“虽~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②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陈情表》:“臣密今年四十~四。”

【有间】⒈时间很短;一会儿。⒉有缝隙。⒊有仇怨;有矛盾。

【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做具体工作。后泛指官吏。

它 (tā,)tā

①其他的;《诗经?小雅?鹤鸣》:“~山之石,可以攻玉。”《过小孤山大孤山》:“自数十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山可拟。”

相 (xiàng,xiāng,)xiàng

①仔细看;观察。《订鬼》:“伯乐学~马。”

②相貌。《孔雀东南飞》:“儿已薄禄~,幸复得此妇。”

③帮助;辅助。《游褒禅山记》:“至于幽暗昏惑而物以~之,亦不能至也。”

④帮助别人的人。《季氏将伐歂臾》:“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用彼~矣。”

⑤辅佐君王的大臣;宰相。《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乎?”【又】使……当宰相。《资治通鉴?周纪一》:“魏置相,~田文。”

⑥主持礼节仪式的人。《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焉。”

xiāng

①互相。《陈情表》:“茕茕孑立,形影~吊。”

②表示动作偏向一方。《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及时~遣归。”

③递相;相继。《训俭示康》:“吾本寒家,世以清白~承。”

【相与】⒈一起;共同。⒉交往;结交。

【相得】关系融洽。

伴 (bàn,pàn,)bàn

①同伴;伙伴;伴侣。《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好还家。”

②陪伴;陪着。屈原《悲回风》:“~张弛之信期。

4.儒家的五经是什么

1、五经:.儒家典籍《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的合称.

2、简介

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诗》又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现存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包括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各篇的创作年代,大部分已不可确知。根据部分诗篇考查,最早的约作成于西周初年,最晚的约作成于春秋中期。全书是经过五、六百年时间的积累、并经过搜集者的加工和润色而成的。

3、详细解释

(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2)《尚书》古时称《书》、《书经》,至汉称《尚书》。“尚”便是指“上”、“上古”,因此尚书也就是上古之书,该书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这说明作者应是史官。《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相传为孔子编定。

(3)《礼记》是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礼记》只是解《仪礼》”(《朱子语类·卷八十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虽只是解说《仪礼》之书,但由于涉及面广,其影响乃超出了《周礼》、《仪礼》。

(4)《周易》也称《易》、《易经》,列儒家经典之首。《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作者应是筮官,经多人完成。内容广泛记录了西周社会各方面,包含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

(5)《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史记》称作者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清代今文经学家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又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国史料编成(又有说是鲁国历代史官所写)。它的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

5.文言文《非相》翻译

原文】 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译文】 看相,古代的人不做这样的事,有知识的人也不屑说这些事。 【原文】 古者有姑布子卿〔1〕,今之世,梁有唐举〔2〕,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

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3〕。

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

君子之谓吉,小人之谓凶。故长短、小大,善恶形相,非吉凶也。

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注解】 〔1〕姑布子卿:春秋郑国人,曾为孔子和赵襄子看过相。

〔2〕唐举:战国时相士,曾为李兑和蔡泽看过相。 〔3〕论心:研究人的思想。

论,考察。术:方法、道路,指所行所学而言。

【译文】 古代有一个姑布子卿,现在梁国有一个唐举,能根据人的容貌、气色而预知人的吉凶祸福,社会上一般人都称赞他们的相术。但古代的人是不做这样的事的,有知识的人也不屑说这些事。

所以相人的形貌不如观察人的立心,观察他的立心不如研究他的所行所学。相貌不能决定人的内心,而内心又受到所行所学的影响。

所学所行正,心也顺着它,那么形貌虽然丑恶心术也会善,不妨碍成为君子。所学所行不正,那么形貌虽好心术也会恶,终究还是小人。

做君子就会吉祥,做小人则不吉祥。所以外形的高或低、魁梧或瘦小、丑陋或漂亮,不能决定吉凶。

古代的人不做这样的事,有知识的人也不屑说这些事。 【原文】 盖〔1〕帝尧长,帝舜短,文王长,周公短,仲尼〔2〕长,子弓〔3〕短。

昔者卫灵公有臣曰公孙吕〔4〕,身长七尺,面长三尺,焉〔5〕广三寸,鼻目耳具〔6〕,而名动天下。楚之孙叔敖〔7〕,期思之鄙人也〔8〕,突秃长左〔9〕,轩较之下〔10〕,而以楚霸。

叶公子高〔11〕,微小短瘠〔12〕,行若将不胜其衣。然白公之乱〔13〕也,令尹子西、司马子期〔14〕,皆死焉;叶公子高入据楚,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仁义功名善于后世。

故事不揣长〔15〕,不楔〔16〕大,不权轻重,亦将志乎尔。长短、小大,美恶形相,岂论也哉! 【注解】 〔1〕盖:发语词。

〔2〕仲尼:孔子的字。 〔3〕子弓:一说为孔子的学生仲弓;一说为馯臂子弓,传《易》者,荀子之师。

〔4〕卫灵公:春秋时卫国的国君,历史上著名的荒淫无道之君。公孙吕:人名,事迹不详。

〔5〕焉:通"颜"。这里指额。

〔6〕具:完备,齐全。这里指鼻耳目都有,但相去甚远,所以为异。

〔7〕孙叔敖:春秋时楚庄王的宰相。 〔8〕期思:地名,楚国之邑。

鄙人:郊野之人。 〔9〕突秃:头秃发少。

长左:左手长。 〔10〕轩较之下:指个子矮小。

轩,古代车前的直木。较,古代车前的横木。

〔11〕叶公子高:楚大夫沈诸梁。 〔12〕微小短瘠:形容个子矮小瘦弱。

〔13〕白公之乱:事见《左传·哀公十六年》。白公,名胜,楚平王的孙子。

〔14〕令尹:官名。子西:平王长庶子,公子申。

司马:官名。子期:平王子,公子结。

〔15〕事:通"士"。揣:测度。

〔16〕楔(xié):比较,估量。 【译文】 帝尧身材高大,帝舜身材矮小,周文王身材高大,周公身材矮小,孔子身材高大,子弓身材矮小。

从前,卫灵公有个大臣叫公孙吕,身高七尺,脸长得很狭长,有三尺,额头宽三寸,鼻眼耳朵虽然都有,却相去甚远,但他的名声却震动了天下。楚国的孙叔敖,是期思这个地方的粗人,头秃发少,左手比右手长,身高不及车前的横木,却使楚国称霸于诸侯。

楚国大夫叶公子高,长得又瘦又小,走起路来好像连衣服也撑不起来,然而白公之乱,令尹子西、司马子期都死于其中,叶公子高却引兵入楚,诛杀了白公,安定了楚国,行事如翻过手掌一样轻松自如,他的仁爱和功名,远扬于后世。所以,对于士,不要只去看他的高矮、壮弱、轻重,而要看他的志气如何。

高矮大小、外形体貌的美丑,难道值得一谈吗? 【原文】 且徐偃王〔1〕之状,目可瞻焉;仲尼之状,面如蒙倛〔2〕;周公之状,身如断菑〔3〕;皋陶〔4〕之状,色如削瓜;闳夭〔5〕之状,面无见肤;傅说〔6〕之状,身如植鳍〔7〕;伊尹〔8〕之状,面无须麋〔9〕。禹跳,汤偏。

尧、舜参牟子〔10〕。从者〔11〕将论志意,比类文学邪?直将差长短,辨美恶,而相欺傲邪? 【注解】 〔1〕徐偃王:西周时徐国国君。

传说其目只能仰视,可以看到自己的额头,但却不能俯视。 〔2〕倛(qī):古代打鬼驱疫时戴的面具。

这里指孔子的长相很凶。 〔3〕菑(zī):立着的枯树。

〔4〕皋陶(yáo):上古人名,相传是舜的司法官。 〔5〕闳(hónɡ)夭:周文王的大臣,曾设计使纣释放了囚于羑里的文王,后来辅佐武王灭纣。

〔6〕傅说(yuè):人名,曾是为人筑墙的工匠,后为殷王武丁的大臣。 〔7〕身如植鳍(qí):身上好像长了鱼鳍一样。

这里指驼背。 〔8〕伊尹:商汤王的大臣。

〔9〕须麋(mí):同"须眉",即胡子眉毛。 〔10〕参:相参。

这里指有两个瞳仁。牟:通"眸"。

这里指瞳仁。 〔11〕从者:指荀况的学生。

一说指"学者"。 【译文】 况且,徐偃王的眼睛只能朝上看不能朝下看;孔子脸长得如傩神。

6.适合给男孩子起名字的古诗词

1. 民川(国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2. 知之(《大学》“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3. 诚、天诚(《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4. 国祥(《中庸》“国家将兴,必有福祥”)

5. 诚明、明诚(《中庸》“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读,谓之敖”)

6. 自成、道城(《中庸》“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7. 学思(《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殓“)

8. 博文(“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得我以礼”)

9. 如斯(“逝者如斯夫”)

10. 石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1. 张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12. 思明、思聪、思文(“君子有几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凝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13. 浩然、养浩(《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14. 若云(庄子《逍遥游》“其翼若垂天之云“)

15. 高博(苟子《劝学》“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16. 乐康。《楚辞•九歌•东皇太一》:“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17. 玉润(“玉在山而草水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18. 见光、见明(“天见甚明,地见其充,君子贵其金也”)

19. 昆玉(李斯〈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20. 悠然(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1. 逸群(〈三国志〉“犹未及髡之绝伦逸群也”)

22. 琼羽(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园序〉“开琼莲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23. 思远(《诗经》“视尔不藏,我思不远”)

24. 明哲(《诗经•大雅》“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25. 云飞(刘邦《大风驼》“大风起兮云飞扬”)

26. 怡年、福永(曹操《龟虽寿》“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27. 浩初 太初。出自唐代陈子昂《昭夷子赵氏碑》:“请尔灵龟,永晏息乎浩初。”

28. 泓涵 水深广,比喻学问渊博。出自唐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博陵崔斯立,种学绩文,以蓄其有,泓涵演迤,日大以肆。”

29. 江沅 沅,水名。出自《楚辞.涉江》“乘舲船余上沅兮”

30. 彬蔚 富有文采。出自陆机《文赋》“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

31. 博闻 见闻广博。出自《汉书.东方朔传》:“自以智能海内无双,则可谓博闻辩智矣。”

32. 博容 度量大。出自《后汉书.桥玄传》:“懿德高轨,泛爱博容。”

33. 博艺 博通艺文。出自《孔子家语.弟子行》:“好学博艺,省物而勤也,是冉求之行也。”

34. 博雅 学识渊博,品行端正。出自《后汉书.杜林传》:“博雅多通,称为任职相。”

35. 承德 蒙受德泽。出自《汉书.礼乐志》“诏抚成师,武臣承德”。

36. 朝宗 百川归海。出自《诗经.小雅.沔水》“沔波流水,朝宗于海”。

37. 澄泓 水清而深。出自唐代刘禹锡 《历阳书事七十韵》:“茧纶牵拨剌,犀焰照澄泓。”

38. 存志 保全志向。出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滍水》:“学道遭难逢危,终无悔心,可以牢神存志。”

39. 澹雅 淡泊高雅。出自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图画》:“夫画者澹雅之事。”

40. 得韬 拥有用兵的谋略。出自李德裕《 李文饶集》“不劳孙子法,自得太公韬”。

41. 德辉 仁德的光辉。出自《礼记.乐记》“故德辉动于内,而民莫不承听。”

42. 方旭 早晨太阳刚出来的样子。出自《太玄.从》“方出旭旭”。

43. 飞轩 指廊宇。出自《文选.刘琨》:“顾瞻望宫阙,俯仰御飞轩。

44.

7.文言文中,表示先前意思的字词,试举出4个

初,向,昔,尝

1)初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诸葛亮言家事》

先前,诸葛亮自己向后主表明说:“成都有桑树八百株,……

2)向

向为身死而不受。《孟子·告子上》

先前为了义(羞恶之心)宁愿死了而不接受

3)昔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龙门子凝道记》

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

4)尝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我曾经整天不停地思考,却不如(实际去做的过程中)片刻学到的收获多。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