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中,泛泛杨舟,绋纚维之的表面意思和深意是什么怨灵重生:你好。 《诗经 小雅 鱼藻之什 采菽》,最后一章原文: 泛泛杨舟,绋纚维之。乐只君子,天子葵之。 乐只君子,福禄膍之。优哉游哉,亦是戾矣! 注: 绋(伏fú):系船的麻绳。 纚(黎lí):拉船的竹索。 葵:估量,度量。《集传》:“葵,揆(奎kuí)也。揆,犹度也。” 膍(皮pí):厚赐。《毛传》:“膍,厚也。” 戾(立lì):止,定。《郑笺》:“戾,止也。诸侯有盛德者,亦优游自安止于是。” 欣赏: 【最后一章】:杨木船儿水中漂,绳索系住不动摇。君子心情多快乐,天子量才给犒劳。君子心情多快畅,神赐福禄量不少。悠哉游哉度岁月,生活安定多美好。 【最后一章】是大夫美诸侯之辞。前两句“泛泛柏舟,绋纚维之”,以大缆绳系住杨木船起兴,并让人联想到诸侯和天子之间的关系是依赖相互间的利益紧紧维系在一起的,诸侯为天子治国安邦,天子则给诸侯以丰厚的奖赏。“乐只君子,天子葵之;乐只君子,福禄膍之”;是其所创功勋的自然结果。“优哉游哉,亦是戾矣”,两句对诸侯安居优游之态充满艳羡。 2.诗经.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可译为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检举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8-24 11:04 【内容】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xiǎn)狁(yǔn)之故。不遑(huáng)启居,玁(xiǎn)狁(yǔn)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yōu)止。 忧心烈烈,载(zài)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pìn)。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gǔ),不遑(huáng)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mǔ)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mǔ),四牡(mǔ)骙(kuí)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féi)。 四牡(mǔ)翼翼,象弭(mǐ)鱼服。岂不日戒?玁(xiǎn)狁(yǔn)孔棘(jí)!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fēi)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 译文:】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刚刚出生。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变得柔嫩。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3.《诗经·葛覃》全诗大意《诗经·葛覃》 【原文】 葛之覃兮①,施于中谷②,维叶萋萋③。 黄鸟于飞④,集于灌木,其鸣喈喈⑤。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⑥。 是刈是劐⑦,为纟希为纟谷⑧,服之无肄⑨。 言告师氏⑩,言告言归⑾。 薄污我私⑿, 薄浣我衣⒀。 害浣害否⒁,归宁父母⒂。 【注释】 ①葛:葛藤,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纤维可以用来织布。覃(tán):长。 ②施(yì):蔓延。中谷:谷中。 ③维:语气助词,没有实义。萋萋:茂盛的样子。 ④黄鸟:黄鹂。于: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⑤喈喈(jie):鸟儿鸣叫的声音。 ⑥莫莫:茂密的样子。 ⑦刈(yi):用刀割。劐:煮。 ⑧纟希:细葛纤维织成的布。纟谷:粗葛纤维织成的布。 ⑨服:穿着。无肄(yi):心里不厌弃。 ⑩言:语气助词,无实义。师氏:管女奴的老妈子。 ⑾归:指回娘家。 ⑿薄:语气助词,没有实义。污(wu):洗去污垢。私:内衣。 ⒀浣(huan):洗涤。 ⒁害(he):曷、何,什么。否:不。 ⒂归宁:指回娘家。 【译文】 葛草长得长又长, 漫山遍谷都有它, 藤叶茂密又繁盛。 黄鹂上下在飞翔, 飞落栖息灌木上, 鸣叫婉转声清丽。 葛草长得长又长, 漫山遍谷都有它, 藤叶茂密又繁盛。 割藤蒸煮织麻忙, 织细布啊织粗布, 做衣穿着不厌弃。 告诉管家心理话, 说我心想回娘家。 快把内衣洗干净。 洗和不洗分清楚, 回娘家去看父母 4.谁能解读一下诗经召南鹊巢鹊巢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 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 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注释】写贵族女子出嫁时的铺张奢侈。 维:发语词。 鹊:喜鹊。 有巢:比兴男子已造家室。 鸠:一说鳲鸠(布谷鸟),自己不筑巢,居鹊的巢。贵州民间传说斑鸠不筑巢,居其他鸟类筑的巢。 归:嫁。 百:虚数,指数量多。 两:同辆。 御(音亚):同“迓”,迎接。 方:并,比,此指占居。 将(音jiang1江):送。 盈:满。此指陪嫁的人很多。 成:迎送成礼,此指结婚礼成 百两御之:用百两大车迎娶她。 5.《诗经·国风·周南·葛覃》原文及赏析【原文】 葛之覃兮①,施于中谷②,维叶萋萋③。黄鸟于飞④,集于灌木⑤,其鸣喈喈⑥。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⑦。是刈是濩⑧,为絺为綌⑨,服之无斁⑩。 言告师氏⑾,言告言归⑿。薄污我私⒀,薄澣我衣⒁。害澣害否⒂?归宁父母⒃。 【注释】 ⑴葛: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紫红色,茎可做绳,纤维可织葛布,俗称夏布,其藤蔓亦可制鞋(即葛屦),夏日穿用。覃(tán谈):本指延长之意,此指蔓生之藤。 ⑵施(yì易):蔓延。中谷:山谷中。 ⑶维:发语助词,无义。萋萋:茂盛貌。 ⑷黄鸟:一说黄鹂,一说黄雀。于:曰;聿,作语助,无义。于飞,即飞。 ⑸集:栖止。 ⑹喈喈(音jie1接):鸟鸣声。 ⑺莫莫:茂盛貌。 ⑻刈(yì义):斩,割。濩(huò获):煮。此指将葛放在水中煮。 ⑼絺(音chi1吃):细的葛纤维织的布。綌(xì戏):粗的葛纤维织的布。 ⑽斁(yì义):厌。 ⑾言:一说第一人称,一说作语助。师氏:类似管家奴隶,或指保姆。 ⑿归:本指出嫁,亦可指回娘家。 ⒀薄:语助词。污(wù务):洗去污垢。私:贴身内衣。 ⒁澣(huǎn缓):浣,洗。衣:上曰衣,下曰裳。此指外衣。 ⒂害(hé何):通曷,盍,何,疑问词。否:不。 ⒃归宁:回家慰安父母,或出嫁以安父母之心。 【译文】 葛藤多柔长,蔓延山谷中,叶儿真茂盛。黄雀轻轻飞,栖息灌木上。喈喈啭欢声。 葛藤多柔长,蔓延山谷中,叶儿真清鲜。割来煮泡后,织成粗细布,穿试百不厌。 轻声告保姆,思归情牵缠。洗罢贴身衣,又忙洗外衫。何洗何不洗?早归父母安。 【作品鉴赏】 《葛覃》这首诗的主旨,全在末章点示的“归宁父母”一句。然而“归”在古代,既可指称女子之出嫁,如《桃夭》的“之子于归”;又可指称出嫁女子的回返娘家,如《左传·庄公二十七年》记“冬,杞伯姬来,归宁也”。所以,《毛诗序》定此诗为赞美“后妃”出嫁前“志在女工之事,躬俭节用,服澣濯之衣,尊敬师傅”的美德,其出嫁可以“安父母,化天下以妇道也”;而今人余冠英等则以为,这是抒写一贵族女子准备归宁(回娘家)之情的诗。二者对主旨的判断相去甚远,但在诗意上又均可圆通。究竟取“出嫁”说好呢,还是“回娘家”说好,也实在无法与作诗人对证,只能让读者自己去体味了。 不管抒情主人公是待嫁女还是新嫁娘,她此刻正处在喜悦而急切的企盼之中却毫无疑问。诗分三章,展出的是跳跃相接的三幅画境。首章似乎无人,眼间只见一派清碧如染的葛藤,蔓延在幽静的山沟;然而这幽静的清碧,又立即为一阵“喈喈”的鸣啭打破,抬眼一看,原来是美丽的黄雀,在灌木丛上啁哳(zhāozhā,拟声词。形容声音烦杂而细碎)。不过这“无人”的境界,毕竟只是种错觉,因为读者忘记了,在那绿葛、黄雀背后,分明有一位喜悦的女主人公,在那里顾盼、聆听。二章终于让女主人公走进了诗行,但那身影却是飘忽的:刚看到她弯腰“刈”藤的情景,转眼间又见她在家中“濩”葛、织作了。于是那萋萋满谷的葛藤,又幻化成一匹匹飘拂的葛布;而女主人公,则已在铜镜前披着这“絺綌”,正喜孜孜试身呢。那一句“服之无斁”,透露着辛勤劳作后无限的快慰和自豪。三章的境界却又一变,诗行中多了位慈祥的“师氏”。她似乎在倾听,又似乎在指点,因为她的女主人,此刻正央求她告知急需澣洗的衣物。“害澣?害否?归宁父母”——那便是情急的女主人公,带着羞涩和抑制不住的喜悦,终于向师氏透露的内心的秘密。这秘密也被读者偷听到了,于是恍然大悟,不禁莞尔而笑:站立在读者面前的女主人公,原来是这样一位急切待“归”(出嫁或者回娘家)的新人!那么前两章的似断似续,山谷中葛藤、黄雀的美好春景,和“刈濩”、织作的繁忙劳动,就不仅传达着女主人公期盼中的喜悦,而且表现着一种熟习女工、勤劳能干的自夸自赞了。这样的女子,无论是嫁到夫家还是回返娘家,都是足以令夫家爱怜并带给父母莫大安慰的。 在中国的传统中,对女子的要求从来是严苛的。所谓“妇德、妇言、妇功、妇容”,便是古代的男子世界所强加给女子必须习练的“妇教”。其要在于规定女子必须“贞顺”、“婉媚”和勤于丝麻织作之劳,老老实实作男子的附庸和婢妾,若非如此,便不配为人之妇。此诗所表现的,便正是一位“待归”女子勤于“妇功”的情景。 6.维在古代的意思您好,维的古文含义有: ①<;名>;系物的大绳子。《淮南子·天文》:“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绝。”【引】对事物起重要作用的东西,常与“纲”连用,指国家的法度。《管子· 禁藏》:“法令为~纲。” ②<;动>;系;连结。《诗经·小雅·白驹》:“絷之~之,以永今夕。” ③<;名>;隅;角落。《淮南子·天文》:“东北为报德之~也。” ④<;动>;通“惟”,思考。《史记·秦楚之际月表》:“~万世之安。” ⑤<;介>;由于。《诗经·郑风·狡童》:“~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⑥<;连>;和;与;同。《诗经·小雅·无羊》:“牧人乃梦,……旐~旟矣。” ⑦<;语气词>;放在句首。《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兼有天下,立名为皇帝。”【又】<;语气词>;用以帮助判断。《史记·秦始皇本纪》:“是~皇帝。”【辨】惟,唯,维。见“惟”字。 7.《诗经》里边说那个女子出嫁为什么说用“维鹊有巢,维鸠居之维鹊有巢,维鸠居之(妙句之妙) ———《诗经·召南·鹊巢》 鹊巢是一首弃妇诗。唱这首诗的人就是被诗中的新郎抛弃的前妻,欲哭无泪、“无语凝噎”的悲伤辛酸弥漫缭绕于整个诗篇。 诗中的新郎和续娶的新娘都是贵族,都很富有。新郎用百辆彩车来娶亲———“百两御之”,新娘用百辆彩车来陪嫁———“百两将之”,新婚场面的热闹可想而知。但场面越热闹,弃妇的心情也就越悲凉: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家庭,却被他人侵占!这种衬托的方法,与后世所谓的“以乐景写哀”的道理是完全一致的。 诗中运用的鹊、鸠的比喻,有一定现实基础。相传斑鸠不能做巢,常占喜鹊的窝。因为这首诗的传唱与《诗经》流播的久远,“鸠占鹊巢”成为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成语,常用来比喻不劳而获,强占他人所居或侵吞他人成果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