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里总提到淇水,有什么象征吗这首诗以淇水为背景,中间、开头和结尾三次提到淇水,每一次提到都代表着女主人公爱情婚恋生活的某个阶段。 正好对应了全文的“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以此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结构链。这样就在结构上做到了前后关联照应,使诗歌显得更加紧凑。 将一条淇水作为背景贯穿全诗,体现了《氓》在结构上的成熟,显示了构思的严密与巧妙。《诗经·氓》,淇水一共写了3次,代表3个意思。 第一次写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里的淇水应该就指河名,也反应姑娘对这位小伙子的情谊。依依惜别之情见于行间 。 第二次写淇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应该是回忆嫁时的情景,也以打湿裙裾喻自己的择婿不慎。第三次写淇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是一个比喻的用法。 “泮”通“畔”淇水和隰水都很广阔,但是它们都有尽头,喻示做什么都要有个限度。 2.论语中那些篇目提及到诗经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阳货篇,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说:大家何不学学诗呢,诗既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志趣,增长一个人的知识,又能与大众的感情交融,也足以发泄自己委屈的情绪。从近的来说,可以使人懂得如何侍奉父母;远一点来说,可以使人懂得如何侍奉君上;另外还可以多多认识草木鸟兽的名称)。 子路篇,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说:就算熟读了诗经三百篇,可是对于所交付的政治工作无法顺利完成;让他出使外国又无法独当一面;像这样的人,书虽读的多,但又有何用处呢)? 季氏篇,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不学诗,言词说话就缺乏凭借。…不学礼,立身处世就没有根据)。 不过以前述季氏篇那章及泰伯篇,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说:读诗可以开启心扉、激发意志;学礼可以知所进退、处世合宜;习乐可以怡情养性、去芜存菁)。这章看起来,诗不但应该要熟读、读通、灵活运用,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言行还得合于礼。 3.根据《诗经》中的《氓》回答以下问题 1.诗中叙述了主人公婚恋生活中1.男子求婚,女子许婚;相思相恋,占卜结婚;男子移情;女子辛勤持家,男子凶恶相对;少年时期甜蜜相处,海誓山盟。 2不会。 3.“子”到“复关”再到“士”。原因:女子一开始对男子有好感,所以称“子”,后来女子喜欢上了男子,就用“复关”特指男子,最后男子移情别恋,女子伤心难过,就用了对男子通称的“士”以表示女子对男子行为的不满,和想断绝关系的心情。 4.以叙事为主。 我查到的2的答案是3次提到淇水,第一次是结婚时婚姻的见证,第二次是女子被遣送回家时内心的悲伤,第三 次是女子想通时再次联想到戚淇水曾见证二人喜接连里。还有一个是1.是女子和男子爱情的见证。 2.女子希望他们的爱情能像淇水一样天长地久。 3.景物描写,烘托气氛,表达心情。还有一个:第一次写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里的淇水应该就指河名,也反应姑娘对这位小伙子的情谊.依依惜别之情见于行间 第二次写淇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应该是回忆嫁时的情景,也以打湿裙裾喻自己的择婿不慎 第三次写淇水,“淇则有岸,湿则有泮”,这应该就是一个比喻的用法,就是说,做什么都要有个限度的意思. 4.<<诗经>>中提到的竹子的诗《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就有大量竹诗,直接提及的有5首,出现7次;间接提及的有几十首之多。如《诗·卫风淇奥》曰:“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历史上对《诗经》中上述有关竹的记载有不同看法,但事实上指竹子是确凿无疑的。《诗经》编成于春秋时期,此后各朝代各种典籍中都有竹诗画记载。 在叙竹诗画时,我们不可不提到几个动人的爱竹故事。据《太平御览》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徽之(子猷)(王羲之子)曾“暂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他平生爱竹,可算竹子的好知音。宋代苏东坡对竹子的评价也很高,他在一首《于潜僧绿筠轩》中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清代杰出艺术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特别喜爱和擅长画竹,他题于竹画的诗也数以百计,丰富多彩,独领风骚。他在《竹石》图的画眉上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难还坚挺,任尔东南西北风”,高度赞扬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在中国革命史中,先辈们以竹题诗作画也颇多,其中以方志敏烈士最为典型,他自撰对联挂于卧室以自勉:“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甚至自己的儿女也以松、竹、梅、兰命名,足见竹子在他心中的地位。他在革命的艰难关头写下了气贯长虹的史诗:“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轮红日升,依旧与天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