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夕何夕,见此良人"是出自<诗经绸缪>吗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绸缪束刍,三星在隅。 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绸缪束楚,三星在户。 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通常的解释,《绸缪》是一首与婚礼有关的诗。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据说春秋时候,娶亲多是在傍晚,暮色还未完全降落,三两小星已经挂在天边,光线柔和得让人恍惚,却又隐隐心惊,好像藏着什么盼头,就在这样的光景中,新郎与新娘初初相见。“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按照多数释者的说法,这是大伙儿对于新郎善意的打趣:今天是啥日子啊,你见到这么漂亮的女人,老兄啊老兄,你拿这漂亮媳妇怎么办啊?一惊一乍的口气,带着戏谑和夸张,转脸却跟同伴调皮地眨一眨眼睛,分明是要可着劲儿煽乎那不知所措的新郎官,为两个人的洞房花烛夜做足铺垫——被大伙儿这么着一撩拨,刚见面的这俩人,不会再拿对方当陌生人了吧?想像彼时的情景,烛影摇红,福瑞满堂,满地的瓜子皮都透着喜气——假如那会儿瓜子这种零食已经普及了的话,这种人间欢悦,我是喜欢的,尽管如此,我还是不觉得,这首诗只可以有一种解释。 学者们认为跟婚礼有关,是因开头有“绸缪束薪”四字,“绸缪”二字很好理解,缠绕状,亦可引申为缠绵,“束薪”原本也很简单,就是扎起来的柴火,但学者魏源认为,它是一个比兴,古代娶嫁燎炬为烛,少不了要用干柴即“薪”,因此,《诗经》里所有关于娶妻的诗,都以“析薪”暗示。他说得底气十足,可这个“因为——所以”,实在有些牵强,一个有妇之夫寂寞地伐木“析薪”之时,没准就会想起自家老婆的温柔,只要他这么一动念,在魏源先生眼中,就有要犯重婚罪的嫌疑了。 为什么“束薪”不可以是实指呢,假如你早几年去过北方,或者干脆就是个北方人,一定会对北方原野上那些露天的柴垛留有印象,《绸缪》是“唐风”中的一首,“唐”地即今山西临汾到太原一带,我问过老家在当地的朋友,都说小时候不但见过柴垛,还有草垛,麦秸垛等等,秋天里孩子们的一大乐趣就是抽来点着,苍色清风里那一团火光,远远地望过去甚是壮观。先把那些淘气的孩子撂下,重新回到远古,撇开名家们甚是笃定的注释,只用我的眼睛我的心去看那些字眼,是另一种场景,观众消失,背景隐退,连时空的参照都没有,我看到的,是无尽洪荒里的一场邂逅。 在那个于史无载的黄昏,在谁家沉静的柴垛前,在三两小星的注视下,起初不经意的他和她,猝然间打了个照面。遇见陌生人,不见得就有什么特别意义,我们每天都要见到那么多人,抬头不见低头见,我们习以为常,熟视无睹,即使有搭讪与寒暄,转眼就忽略不计。 若是有人让你惊疑于这场“遇见”,让你有一种需要追根究底的不真实感,一定是这个人身上具有的某种化学元素,改变了“遇见”的形态。今夕何夕,见此粲者!这是内心的欢喜在呼喊。 在见到你以前,没有任何预兆,我像往常一样,准备度过一生无数日子里的一个,清晨,正午,黄昏,这一天眼看将尽,我却在这光阴的拐角处,在这平凡的柴垛前,遇见你。说起来是如此的轻飘,不过是两个人凑巧走到此处,抬抬脚的事情,可是在生命里,却是那样的不容易,几米有言:“我遇到猫在潜水,却没遇到你。 我遇到狗在攀岩,却没遇到你。我遇到夏天飘雪,却没遇到你。 我遇到冬天刮台风,却没遇到你。我遇到猪都学会结网了,却没遇到你。 我遇到所有的不平凡,却遇不到平凡的你。”是啊,潜水的猫,攀岩的狗,夏天的雪花,冬天里的台风,乃至会结网的猪,都是身外之物,而你,却是一直盛放在我心中的那个人,好像一颗深埋已久的种子,在这一刻突然生根发芽结蕾绽放,一个“粲”字,传达出那种不可方物的光华。 只是,假如这遇见的背景,是刚刚进入的大学,或者,是初次报道的新单位,或者,再庸俗一点,是父母长辈安排的相亲宴,这个故事,都有延续下去的可能,“遇见”是一个序曲,后面更有轰轰烈烈的情节可以期待。可惜,都不是,他们唯一的时间的参照,是三两小星,唯一的空间的参照,是齐整的柴垛,这空旷的背景,固然使彼此的恋慕更加纯粹和令人感动,却不具备持续发展的可能。 换成现代社会,有点像地铁站台的邂逅,当地铁缓缓驶来,隔着玻璃窗,你与对面的男子或女子四目相对,内心惊动,但又能怎样,你上去,他(她)下来,犹如相逢于黑暗的海面上,擦出耀眼的火花,再重新投入到人流汹涌之中,消失于对方的生命里。是这样无根无由的爱意,多么让人无奈,所以紧接着是这样的叹息: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那是一个没有答案的自问,一种没有出路的追索,“遇见”作为一个奇迹已经发生,可是,奇迹之后呢?纵然是如此幸运地遇见这样一个你,接下来我又能怎么办?以善写情诗著称的李商隐,有一首非常著名的《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前面两段最为读者耳熟能详,尤其“身无彩凤双飞。 2.孔子是在爱什么情况下说出了“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两千多年前的齐鲁大地,一个名叫孔子的老人带着一帮弟子匆匆赶路。 漫天尘土中,他忽然看见路边有一个女子。那女子满脸凄苦,怀里抱着个孩子。 孔老夫子注视良久,若有所思,然后,仰天叹了一口气,说了一句话。 两千多年过去了,这句话流传了下来。 到了今天,其最流行,也应该算是最权威的版本是“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话可见于《论语》,此书是孔圣人的语录,不管他的弟子们在撰写时凭的是脑子里的记忆,还是之前当着孔老的面一字不差做的笔记,总之,这个鄙视广大妇女同志的账,孔圣人是欠定了,那怕他再也还不了。 然而,我要说,孔夫子被冤枉了。我这么说,有据可证。 首先,《诗经》是孔子编的吧。那好,读一读《诗经》,我们不难发现,这简直就是一部女性的赞美诗。 《诗经》有诗篇305首,第一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颂扬女性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中还有太多太多首赞美女性的诗篇,这些女性,或幽静恬静,或调皮活泼;个个热爱劳动,个个热爱生活,个个敢追求爱情。《诗经》中的女性,没有让人讨厌的女性,没有让人看不起的女性;一个个是那么的可爱,一个个是那么的善良。 健康善良、温柔而又羞羞答答,少女外在之美与心灵内在之美互为表里。在《诗经》里可以看到真正的东方女性之美。 试想,作为《诗经》总编辑的孔夫子,如果不尊重女性,会编辑出如此优美的诗篇吗? 其次,孔子的《礼记》也证明了他对妇女的尊重。《礼记•昏义》中的婚礼仪式隆重而规范。 婚礼之日,新郎首先要亲自登门迎亲;第二是新郎要亲自为新娘驾车,转三圈之后再交给车夫;第三是新娘未进门,新郎要先施一礼;第四是新郎新娘喝完交怀酒,夫妻关系从此“同尊卑,共相亲”。“夫妇同尊卑”的关系从结婚第一天开始。 第三,孔子主张的夫妻关系准则为“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这是《诗经》中的诗句。 孔子把它推崇为夫妻关系的准则。“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 《诗》曰:‘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礼记:中庸》)这段话含有这样的意思,君子做大事必须从小事开始,君子治理天下必须齐家开始;齐家必须从处理好夫妻关系开始。 第四,孔子对君王也进行了尊重女性的教育。鲁哀公向孔子请教治国之道时,认为古代圣人领袖穿戴祭祀天地时的冠冕去迎娶妻子过于隆重了。 孔子马上郑重告诉他古代圣王为政的核心是“爱人”——“古之为政,爱人为大”, 敬天下人先从敬妻子开始,爱天下人必须从爱妻子开始。君王敬重妻子这不是个人的私事而是治理天下的政事。 所以,穿戴祭祀天地时的冠冕去迎娶妻子是应该的。在孔子留下的经典中,凡是涉及到夫妻关系的论述,全都联系到国事、天下事。 处理好国事、天下事,必须从处理好夫妻关系开始。天下太平必须从家庭太平开始,家庭太平必须从夫妻和美开始。 尊重妻子,是一条“天子与庶人”都要遵守的道德标准。 总之,从孔圣人的上述表现中,我们看出他一是尊重未婚少女,二是主张“夫妇同尊卑”,三是倡导“如鼓瑟琴”的夫妻关系,四是宣扬爱天下人先从爱妻子开始。 男女不平等这码事,压根就不存在。那么,他又怎么会说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样的让当今无数女同胞愤恨不已的话呢?这就不能不说说孔子“男女同尊卑”思想在中国历史中所经历的三次重大变故。 这三次变故,要讲也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名人促成的。 一是与孔子同处春秋战国事期的韩非子。 这位韩非子可能是因为男性荷尔蒙分泌太旺,公然反对“父母共为一家之长”。他在“扬权”一文中提出了“家无二贵”的主张:“一家二贵,事乃无功。 夫妻执政,予无适从。”韩非子的意思是,一个家庭中父母两个人都尊贵,那将一事无成;夫妻共同当家,子女们将无所适从。 实际上“家无二贵”也就是为“国无二贵”服务的,反对“父母共为一家之长”的目的在于树立君王的绝对权威; 孔子当初是在什么一种环境下说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话的?这话又是对谁说的?他一宗师级别的身份,不可能在路边想着想着突然心情烦躁就开骂一八杆子打不着的妇女同志吧?在《史记·孔子世家》里,提到了孔子之前的卫国之行,孔子“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于是丑之,去卫。”我来大致翻译一下这段话,当代全国教育劳模孔老先生受卫国国君的邀请,来到了卫国参观学习休养,但在这期间,孔老先生突然发现自己被涮了,人家根本是拿他的身份来炫耀自己抬高自己而已,并不是真正支持他来这教化卫国民众的,尤其是那个卫灵公的老婆,为了抬高自己的身望,公开炫耀,贬低了孔子,孔老先生那个郁闷啊,你卫灵公到底是喜欢德才多些,还是喜欢女色多些?在你心里我和你老婆哪个重要?干醋自己吃完,依然没人鸟他,孔子怒了,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丢!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GO,GO,GO!”收拾行李就离开了卫国,离开之后,心情平复了,想起卫国公老婆那种仗着得宠,骄横跋扈乱政扰民的烂事儿,就发。 3.诗经中的最美的句子加赏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以《诗经》首篇的显要位置,历来受人关注。 雎鸠的阵阵鸣叫诱动了小伙子的痴情,使他独自陶醉在对姑娘的一往深情之中.种种复杂的情感油仍而生,渴望与失望交错,幸福与煎熬并存.一位纯情少年热恋中的心态在这里表露得淋漓尽致.成双成对的雎鸠就象恩爱的情侣,看头着它们河中小岛上相依相和的融融之景,小伙子的眼光被采荇女吸引。诗中许多句子都蕴含着很深很美的含意,千古传颂的佳句有“窈窕淑女”,既赞扬她的“美状”,又赞扬她的“美心”,可说是前后呼应,相辅相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