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南郑诗经

1.古代的南郑是指什么地方

南郑在周代即为汉水上中游地区重镇,战国时期置县。为陕西置县最早的县之一。自公元前451年秦筑南郑城后,厉为汉中郡.道.府附郭首县。

汉高祖刘邦为汉王时曾以南郑为都城;

晋武帝泰始年间,南郑为梁州及汉中郡治所。西魏废帝三年(554年),南郑县改为光义县,治所不变;隋开皇初年复称南郑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废汉川郡置梁州,南郑为州治所;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南郑为山南道梁州属县;

宋代,南郑为府辖县及路、府治所;

元朝(1271~1368年)设陕西行中书省,南郑为兴元路路治,南郑县正式划归陕西;

明朝时期南郑为汉中府治;

清朝时期南郑属陕西布政司汉中府辖县。

2.汉山的介绍

汉山位于南郑县周家坪南侧,是米仓山在汉中境内的主峰。虽然海拔不足一千五百米,可它却是一座了不起的神山。早在公元前7—8世纪西周王朝统治时期,汉山作为西周王室的祭祀场所就已经非常出名,有《诗经·大雅·旱麓》为证,名句“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即出此篇。原来,汉山最早的名讳是“旱山”。后来随着 “沔水”改称“汉水”,“旱山”也就理所当然地改称“汉山”。

3.可爱的南郑作文

大提琴像一条河,左岸是我无法忘却的回忆,右岸是我值得紧握的花样年华,中间飞快流淌过的是我年年岁岁淡淡的感伤……

曾几何时,我们父女之间就有了隔膜,你不愿和我讲话,在大街上甚至不敢喊我一声,每当我身边挤满了同学,你就像是一个陌路与我擦肩而过却面无表情,但我仍能体会到你对我深沉的爱和眼里那化不开的片片温柔。

我在班里是好学生,是同学们心中的榜样,而你,有一双残疾的腿,你不愿让同学们看见,让我受到耻笑。

还记得那个大雨天吗?母亲上班没有回来,瘦弱的我只好在校门口站着等待雨停,看着同学们被父母相继接走,我的心好酸,在瓢泼大雨中,我看到了你手里拿了一把伞,跛着脚,迎着风,努力保持平衡,艰难地向我一步步挪来。

在雨伞下,你的肩膀已被淋湿,整个大伞将我笼罩,正像你隐忍的爱将我包围,我紧贴着你,你冷冷地问:“你班教室窗在哪儿?”我举手一指,说:“在那儿,二楼,第三扇。”你看了看窗,不再理会我。

等走到我们班教室窗口时,你固执地让我拿着伞先走,自己在后面淋着雨,像一株摇曳的芦苇草,我的心像被扎了一样难过,这时,我才明白你总躲着我的真正含义。

爸爸,我多么想告诉你,无论你怎样,我都不会嫌弃你,茁壮成长的小树怎么会嫌弃老态龙钟的大树呢?无论在何时何地,你永远都是我的好爸爸。

4.莫莫葛藟,延于条枚,凯弟君子,求福不回

诗经 大雅 文王之什 旱麓 瞻彼旱麓,榛楛济济,岂弟君子,干禄岂弟。

瑟彼玉瓒,黄流在中,岂弟君子,福禄攸降。鸢飞戾天,鱼跃在渊,岂弟君子,遐不作人。

清酒既载,骍牡既备,以享以祀,以介景福。瑟彼柞棫,民所燎矣,岂弟君子,神所劳矣。

莫莫葛藟,施于条枚,岂弟君子,求福不回。【译文】 瞻望那边旱山山底,榛树楛树多么茂密。

和乐平易好个君子,求福就凭和乐平易。圭瓒酒器鲜明细腻,金勺之中鬯酒满溢。

和乐平易好个君子,天降福禄令人欢喜。老鹰展翅飞上蓝天,鱼儿摇尾跃在深渊。

和乐平易好个君子,怎会不去培养青年。清醇甜酒已经满斟,红色公牛备作牺牲。

用它上供用它祭祀,用它求取大的福分。柞树棫树那么茂盛,百姓砍来焚烧祭神。

和乐平易好个君子,神灵要来把你慰问。葛藤一片到处长满,蔓延缠绕树枝树干。

和乐平易好个君子,求福有道不邪不奸。【注释】1.旱麓:旱山山脚。

旱,山名,据考证在今陕西省南郑县附近。2.榛楛(hù):两种灌木名。

济济:众多的样子。3.岂弟(kǎi tì):即"恺悌",和乐平易。

君子:指周文王。4.干:求。

5.瑟:光色鲜明的样子。玉瓒:圭瓒,天子祭祀时用的酒器。

玉圭做柄,柄的一端是勺,用以舀秬鬯。6.黄流:黄,用黄金制成或镶金的酒勺;流。

用黑黍和郁金草酿造配制的酒,用于祭祀,即秬鬯。7.攸:所。

8.鸢(yuān):鸷鸟名。即老鹰。

戾(lì):到,至。9.遐:通"胡",何。

作:作成,作养。10.骍(xīn)牡:红色的公牛。

11.介:求。景:大。

12.瑟:众多的样子,与第二章的"瑟"字不同义。13.燎:焚烧,此指燔柴祭天。

14.劳:慰劳。或释为保佑。

15.莫莫:同"漠漠",众多而没有边际的样子。葛藟(léi):葛藤。

16.施(yì):伸展绵延。条枚:树枝和树干。

17.回:奸回,邪僻。【赏析】 《大雅》全都是西周的作品,它们主要是应用于诸侯朝聘、贵族宴飨等典礼的乐歌,除了周厉王、幽王时期的几篇剌诗外,基本内容是歌功颂德。

《旱麓》一诗是《大雅》的第五篇,与下一篇《思齐》、上一篇《棫朴》,都是赞颂周文王的乐歌。关于诗的主旨,《毛诗序》云:“《旱麓》,受祖也。

周之先祖世修后稷、公刘之业,大王、王季申以百福干禄焉。”三家诗义同。

什么叫受祖呢?唐孔颖达疏云: “言文王受其祖之功业。”这样的解释似乎不能令人满意。

清魏源《诗古微》说是“祭祖受福”,差为得之。而宋朱熹《诗集传》以为本诗内容是“咏歌文王之德”,其《诗序辨说》又谓“《序》大误,其曰‘百福干禄’者,尤不成文理”。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则既斥《毛序》所说为“梦呓”,又不满《诗集传》“语殊泛泛”,认为“此盖祭祀受福而言也”,“上篇(指《棫朴》)言作人(《棫朴》第四章有“周王寿考,遐不作人”之句),于祭祀见一端;此篇言祭祀,而作人亦见其极盛”。其实方氏之说可谓《毛序》“受祖说”的别解,只是他对“受祖”的理解与孔颖达相同,所以对《毛序》有所误解而大加非难。

笔者认为《毛序》不误,但若以诠解的圆通程度论,不妨从今人程俊英《诗经译注》之说,将其视为一首“歌颂周文王祭祖得福,知道培养人才的诗”。本诗全篇共六章,每章四句,以“岂弟君子”一句作为贯穿全篇的气脉。

首章前两句以旱山山脚茂密的榛树楛树起兴,也带有比意。毛传解曰:“言阴阳和,山薮殖,故君子得以干禄乐易。”

郑玄笺云:“林木茂盛者,得山云雨之润泽也。喻周邦之民独丰乐者,被其君德教。”

他们从君与民两方面申说,讲得都很透辟。后两句“岂弟君子,干禄岂弟”,如郑玄笺所说,意为君主“以有乐易之德施于民,故其求禄亦得乐易”,也就是说,因和乐平易而得福,得福而更和乐平易。

前事之因适为后事之果,语有深意。第二章起开始触及“祭祖受福”的主题。

“瑟彼玉瓒,黄流在中”两句,玉之白与酒之黄,互相映衬,色彩明丽,由文字而产生的视觉效果极佳,姚际恒评之为“华语”(同上),当然是确切不移的。第三章从祭祀现场宕出一笔,忽然写起了飞鸢与跃鱼,章法结构显得摇曳多姿。

“鸢飞戾天,鱼跃在渊”,表层语义极其明晰,但深层语义则不易索解。郑玄笺云:“(鸢)飞而至天,喻恶人远去,不为民害也;鱼跳跃于渊中,喻民喜得所。”

但在注《礼记·中庸》所引这两句诗时,他竟又说:“言圣人之德,至于天则鸢飞戾天,至于地则鱼跃于渊,是其明著于天地也。”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讥之为“随文解释”,极是。

但王氏书中认可的代表《鲁诗》说的汉王符《潜夫论·德化》所作的解释“君子修其乐易之德,上及飞鸟,下及渊鱼,罔不欢忻悦豫,又况士庶而不仁者乎” (释下面的“遐不作人”之“人”为“仁”),似乎也没有说到点子上。因为既然王氏认为《棫朴》“遐不作人”一句中的“作人”是“作养人材”的意思,那么本诗中的“遐不作人”句自然说的也是培养人才之事,不当另释“人”为“仁”。

笔者在此愿进一解,以求正于今世治《诗》者。“鸢飞戾天,鱼跃在渊”,实际上说的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意思,象征优秀的人才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

因此下面两句接下去写“岂弟君子。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