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视尔如荍,贻我握椒“视尔如荍,贻我握椒”出自《国风·陈风·东门之枌》意思:看你粉红笑脸好像锦葵花,她赠我一捧紫红的香花椒。 《国风·陈风·东门之枌》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写男女慕悦的诗。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写青年男女在良晨欢会交游于市井,反映了陈国当时尚存的一种社会风俗,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1、作品原文 国风·陈风·东门之枌 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榖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婆娑。榖旦于逝,越以鬷迈。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2、白话译文 东门外的白榆树绿荫蔽日,宛丘上的柞树林枝繁叶茂,子仲家豆蔻年华的小姑娘,在绿树下跳起优美的舞蹈。选下个好日子好呀好风飘,城南门外的广场上真热闹。漂亮姑娘放下积麻的活计,在集市上跳起欢快的舞蹈。 聚会相亲好日子就在今朝,少男越过人群挡住她的道。看你粉红笑脸好像锦葵花,她赠我一捧紫红的香花椒。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此诗是以小伙子为第一人称口吻写的,姑娘是子仲家的女儿。开篇就交代了男女欢聚的场所:陈国的郊野有一大片高平的土地,那里种着密密的白榆、柞树。 这既是地点实写,也是交代春天胜景。在这样一个美妙的时光,美好的地点,一群美丽的人儿,做着美妙的事情:子仲家的姣好少女,跳着飘逸优美的舞蹈。春天来了,少男少女的春天来了,他们以曼妙的舞姿吸引着对方多情的目光。 这里说的美妙的时光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特别时间“榖旦”。对这一词汇的理解不仅可以帮助读者顺利解读此诗,而且还有助于读者了解久已隐去的古风及其原始含义,从而认识某些节庆的起源以及少数民族中至今尚存的某些特殊节日及其节日风俗。 同样,诗的地点“南方之原”也不是一个普通的场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陈风·东门之枌 2.辣椒传入中国前,有什么是辣的一、茱萸 我们都知道大诗人王维“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千古名句,但很少有人知道茱萸是古人常用的增加辣味的食材。 茱萸,又叫做越椒或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茴香料植物,果实味及辛香。 茱萸在古人的饭菜中因其辛辣味而被广泛使用,《礼记·内则》记载“三牲用藙”,说的就是在吃牛羊猪等肉食时以茱萸作为调味品,这样的做法一是可以去除肉食的腥膻味,再就是使用时有辛辣味。 《齐民要术》记载“食茱萸,二月、三月栽之,宜故城堤冢高燥之处,候实开便收之。挂著屋里壁上,令荫干,勿使烟熏,烟熏则苦而不辛也。 用时去中黑子,肉酱鱼鮓偏宜用”。说的就是古人作鱼鲊时以茱萸为调味品。 《益部方物略记》记载:“蜀人每进羹臛以一二粒投之,少顷,香满盂盏。”、“绿实若萸,味辛香苾。 投粒羹臛,椒桂之匹。”说的是做肉羹的时候放入少许茱萸,味道香美,其辣味更比花椒和桂。 《本草纲目》中记载:食茱萸“味辛而苦,土人八月采,捣滤取汁,入石灰搅成,名曰艾油,亦曰辣米油。味辛辣,入食物中用”,由此可见茱萸是食材中重要的辣调味品。 二、花椒 花椒果实呈圆形,是一种常用的调味品。花椒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在《诗经·唐风·椒聊》中写道“椒聊之实,蕃衍盈升。 彼其之子,硕大无朋。椒聊且,远条且”,以花椒多子来象征子孙兴旺、源远流长。 在《诗经·陈风·东门之枌》中更是写道“视尔如荍,贻我握椒”,将花椒作为男女之间的定情物。 花椒作为古人最常用的调味品,《始丰稿。 贾氏族谱》中写道“蜀多美椒,汉州解官归,携其种莳之,其味辛烈不减蜀椒,至今人称汉州椒云“。吴氏《中馈录》和《齐民要术》等书中也多次提到了花椒用于调味,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明确指出“其味辛而麻”。 三、桂 桂分为肉桂和桂皮,肉桂多为中医药材,桂皮多为调味品,虽然使用价值不同,但都可以食用。 桂皮在《开宝本草》中记载“味辛,温,无毒”。 肉桂在《本草求真》中记载到“肉桂,气味甘辛,其色紫赤”。在《本草新编》中也写道“肉桂,味辛、甘、香、辣,气大热,沉也,阳中之阴也,有小毒”。 《益部方物略记》中桂也作为调味品出现, 可见不论桂皮还是肉桂都是古人在食材中增加辣味的一个选择。 四、胡椒 胡椒现在是餐桌上最普通也是最常用的一味调味品,但是在古代胡椒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价值,其作为“奢侈品”,不仅是供奉之品和赏赐之物,更是达官贵人的珍藏之物,甚至可以与黄金、白银一样做为货币使用。 历史上宋朝以前全国只有广州产胡椒,正是因为其稀少且价高,所以胡椒更多的是作为收藏品和香料使用,作为调味品使用并不普及,宋朝时海运逐渐发达,进口胡椒大量涌入国内,虽然还是罕见之物,但普通老百姓也可以过年过节时享受到胡椒的美味了。 胡椒源产地天竺,是具有代表性的辣味调味品之一。 苏恭在《唐本草》中称:“胡椒生西戎,形如鼠李子,调食用之,味甚辛辣”。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说:“今人作胡盘肉食皆用之”。 可见胡椒在唐朝时已经作为辣调味品使用了。 五、姜 姜多呈黄绿色,带有刺激性气味,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味调味品,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吃姜治百病”的说法,民间也有“饭不香,吃生姜”、“早吃三片姜,赛过人参汤”等俗语流传至今。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在《论语》中就说过“不撒姜食,不多食”,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孔子的说法作了阐释,说姜能“通神明,去秽恶,故不撤”。《齐名要术》中多次写了姜作为调料的的用法,并明确指出“姜辛”、“辛如姜”,再想想老话说的“姜还是老的辣”,由此可以看出古人一直将姜作为一种重要的辣调味品。 六、蒜 蒜呈扁球形或圆形,味辛辣,可直接生吃也可作为调味品使用。蒜原产地是西亚和中亚,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将蒜带回中国以供食用,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古人在做饭时放置大蒜多是为了去腥增味,在西晋的时候就以“成都王颖奉惠帝还洛阳,道中于客舍作食,宫人持斗余粳米饭以供至尊,大蒜、盐、豉到,获嘉;市粗米饭,瓦盂盛之。天子啖两盂,燥蒜数枚,盐豉而已”记载了晋惠帝逃难时以大蒜下饭的情景。 《广五行记》记载过唐代僧人在吃鱼时因为没有蒜就不肯吃了,可见蒜在当时的重要性。《齐民要术》中对蒜有“辛辣异常”和“蒜多则辣”等描述,可见蒜是古人常吃甚至是必吃的一种辣味食材。 七、葱 葱,分为大葱和小葱,大葱多生长在北方,小葱多生长在南方。葱常常作为调味品或者蔬菜出现在餐桌上,俗语说“大葱蘸酱,越吃越胖”可以看出葱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葱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诗·小雅·采芑》中就有“有伧葱珩”的记载。在周代就有葱作为调味品的说法,在《齐名要术》中也有很多将葱作为调味品与姜、椒等辛辣物一起使用的记载,《本草纲目》中指出葱味辛、平。 葱辣味独特,故有“葱辣眼、蒜辣心”的说法。八、芥 芥种子黄色,味辛辣,磨成粉末就是我们常见的芥末。 现在人们大多以为芥原产于日本,其实芥的原产地就是中国,古时芥多作为一种草药使用。 在吴氏《中馈录》有“芥辣”的记载,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