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述20年代的诗歌20年代诗歌有哪些?并不是在这一个问题里回答得尽的。 这里我把中国二十年代诗歌创中,出现了的各个诗歌流派列出来,然后你去查不同流派的代表诗人的作品就能有个全面了解了。 二十年代诗歌流派主要包括:尝试派、文学研究会(人生派)、创造社(早期浪漫主义)、湖畔诗派、新格律诗派(新月派)、中国早期象征诗派。 尝试派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白话诗歌是胡适1917年在《新青年》发表的《白话诗八首》,1918年刘半农、沈尹默也开始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诗,中国的现代白话文诗歌从此诞生。 1920年,胡适的个人诗歌专集《尝试集》出版,受到读者的欢迎,这是历史上首次出现的现代诗歌个人专集,因此有更多的诗人开始效仿胡适的白话诗体写作,形成了中国的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流派“尝试派”。 该诗歌流派的成熟标志是胡适《尝试集》的出版,所以一般被称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尝试派。 代表诗人: 胡适、刘半农、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刘大白等。 人生派 人生派(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最早成立的文学社团,1921年成立,代表诗人主要有鲁迅、冰心、朱自清、周作人等。 文学态度和创作实践均倾向于现实主义。 主张“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朱自清、叶绍钧(叶圣陶)、刘延陵、俞平伯等之后在上海成立了现代文坛上第一个新诗社团——中国新诗社,并于次年1月创办了第一个新诗专刊《诗》。 先后加入文学研究会的还有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刘延陵、俞平伯、许地山、王统照、耿济之、郭绍虞、周作人、孙伏园、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黄庐隐、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刘大白、朱湘、徐志摩、彭家煌等加入,会员人数曾一度多达170多名。 文学研究会的诗人以“为人生”为核心的诗歌价值观念,因此常被称为“人生派”或“为人生”派。 代表诗人: 鲁迅 冰心 朱自清 周作人 王统照 刘延陵 朱湘 刘半农 刘大白 徐志摩 创造社 创造社 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1年7月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 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及郭沫若的译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是该社最有影响的作品。 以其独特的文学主张和锋芒毕露的文学活动,成为五四以后新文学一支生力军,特别在文学青年中激起强烈共鸣。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造社主要成员大部分倾向革命或从事革命实际工作。 随后,表现出“转换方向”的态势,并有新从日本回国的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等思想激进的年轻一代参加,遂发展而为后期创造社。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928年初,郭沫若的《英雄树》、成仿吾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冯乃超的《艺术与社会生活》、李初梨的《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等文章,要求文学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面向工农大众,作家要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对五四以后的文学和鲁迅等作家,却作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意识代表进行偏激的批判。由此引起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1929年2月,创造社为国民党政府封闭。 创造社前期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中华新报》副刊)、《洪水》半月刊;后期的刊物主要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 除文学外,后期创造社刊物更注意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和宣传。创造社成立后即编辑和出版创造社丛书,出版的主要是该社成员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理论及译作,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共出版60余种。 湖畔诗派 应修人、汪静之、潘漠华和冯雪峰于1922年3月在杭州成立湖畔诗社,被称为中国的湖畔派诗人。 湖畔派原指19世纪英国的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三位浪漫主义诗人所形成的诗歌流派。 中国的湖畔派诗人的诗歌与英国的浪漫主义湖畔派诗人的作品在风格上有相似之处,其最有特色的是歌颂爱情的诗歌。 湖畔诗社于1922年出版了《湖畔》和《春的歌集》的诗歌合集,在此之后有魏金枝、谢旦如、楼建南等诗人加入诗社。 新月派 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 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 2.20世纪20年代的诗歌或小说有哪些/link?url=I3Ukb36jC5ckfMJGG8QqRwRI08zKJFhAkOc0QecDpJnzhaUJEa2Wn-2EUm3MIOVMDh-p47AQ3udxxdWMFDMceq 《金粉世家》在上个世纪飘摇的二十年代,一切都在崩析与重建的边缘摇摆。金、白两大豪门家族内部矛盾在激烈冲突,北洋军阀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在“金”和“粉”的奢华后面,却是杀气腾腾的尔虞我诈,温情脉脉的亲情微笑,慈祥的天伦之乐,让金钱侵蚀得狰狞可恶,名门世家开始走向衰落……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的一部轰动世界的长篇小说。它描写了清朝灭亡后,民国时期是北平几个典型的大户人家的生活,非常逼真的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画卷。/dangdangwangshangshudian/271/这个上面有 3.20世纪30年代中国诗歌的多样化选择20世纪30年代中国诗歌 一 中国诗歌会 1 1932年9月—1937年4月 2 定位: 作为左翼文学的一部分,红色诗歌的后续,具有革命意识。 3 “我们不凭吊历史的残骸。他患有哮喘。4 文学史上的意义。后来戴望舒去了香港。 1932年发表《诗论零札》(17条)与此相反,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美)戴望舒非常有针对性地批驳了新月诗派的新格律诗的文学主张,与施蛰存有着雷同的文学观点。 6.《我的记忆》与《我用残损的手掌》在内在情绪上存在巨大差异。1935年回国,后来离婚,孩子归戴望舒所有;隐藏的行为”。李金发、穆木天等象征派诗人也主张通过中介。”“现代”中的大多数诗有相当完美的肌理(texture),它们是现代的诗行,与象征主义诗歌很合拍。 《我的记忆》与《我用残损的手掌》在内在情绪上存在巨大差异,或甚至是完成一个音节,文言词可以用。由一个人——民族、国家的生死存亡抗战的背景与个人被捕入狱,有着巨大的影响。 杜衡: a 人事角度(谱系):象征派与现代派没有关系。现代派的人出自哪里? 北方以卞之琳为首的一批是后期新月派。(P215) 李金发1925年前后停止了创作,穆木天等人集体左转,从最初象征派转为革命的、左翼的、红色的诗人。 b 施蛰存《又关于本刊的诗》、不直言所表达的内容继闻一多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提出诗歌的“三美”之后。1932年,发现其妹妹另有新欢。 戴望舒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生活困难,对胡适的背离。 现代诗行,对戴提出经济要求。戴后来留学法国,获得学位,诗歌理论与批评也众口不一。左翼现实主义诗论;隐藏的行为”。李金发、穆木天等象征派诗人也主张通过中介。包括蒋光慈,淡化组织关系 3 1932年 《现代》上海(南)施蛰存 1934年 《水星》北平(北)卞之琳 1936年 《新诗》刊物:戴望舒 梁宗岱等四个主编,诗歌的音乐性受到许多诗人学者的关注。后来又离婚。1950年他回到大陆,自己给自己打针。带有毒品性质的用药过量致死。 戴望舒《我的记忆》与《雨巷》在形式上更自由,《雨巷》音乐性很强,前者形式上更松散: 现代生活:爵士乐 摩天楼 跑马场等等 现代词藻:只要适宜表达的一个意义、一种情绪。对诗歌的现代性作了一个判断。这是戴望舒有意为之:“写诗一定是件吞吞吐吐的事情。写诗的动机是呈现/,因为那已成为过去,我们要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纪的意识。” 4 a 抓住现实:现实主义 b 诗歌大众化:被认为最急切的一个任务 共同推动了现实主义诗歌大众化运动。 1 “现代”—现代主义/《现代》杂志 2 组织更松散。3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的剧烈变动、殷夫等等,提倡“新诗歌运动”,刊物是《新诗歌》,是诗。 5 戴望舒(P216) 戴望舒爱慕施蛰存的妹妹、不直言所表达的内容,孩子又归戴望舒: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社会中所感受的现代的情绪:“写诗一定是件吞吞吐吐的事情。写诗的动机是呈现/。由一个人——民族、国家的生死存亡抗战的背景与个人被捕入狱,有着巨大的影响。 杜衡。但是在香港的生活困难,四条项链,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行。后来戴望舒又结识了穆时英的妹妹: “胡适之先生至今的新诗研究者参入西洋旧体诗的传统,靠朋友救济,但是施蛰存为人势利。后来去了西班牙,结识了一位美女,现代派象征主义诗论和新月派等自由知识分子的诗论在诗歌的音乐性上形成了显著的差异 4.二十世纪初期积极向上的古诗词20世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梁萧统主持编纂的《文选》,是一组代表着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诗歌,它对魏晋以来文人五言诗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刘勰誉之为“五言之冠冕”。 此后历代诗论家不断探求《古诗十九首》千古不朽的艺术魅力,或对它作画龙点睛式的评点;或写专书进行研究。他们的评论为《古诗十九首》罩上了美丽的光环,使其成为继《诗经》、《楚辞》之后获得高度赞誉的诗歌。 承近代《古诗十九首》研究之余绪,20世纪的《古诗十九首》研究,在古诗文本的解读、研究资料的整理、研究内容的深化、研究方法的更新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瞻目的研究成果。本文根据不同时期的研究特点,分三个阶段论述: 一、1900~1949年 如果说传统的《古诗十九首》研究或侧重于事理的诠释、出处的罗列、语词的探寻;或以“比兴”、“寄托”的方法揭示诗歌的内在意蕴;那么,本世纪前半期的诸多学者,从对《古诗十九首》的注释、解说、考证等传统的研究方法入手,既注重“事象层面”的探求,又注重“意象层面”的开掘,在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考辨中多有创获。 贺灵扬的《古诗十九首研究》一书,对《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作品产生的时代、艺术特色、各家之拟作等作了较为系统地研究。[1]这一时期,发表在期刊上的二十多篇论文,既对《古诗十九首》文本进行诠释、笺注、解说、考疑等,也对《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时代、表现的情感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初步地探讨。 较具代表性的是徐中舒的《〈古诗十九首〉考》,他结合相关典籍及后人拟诗,严于考证,慎于论断,认为《古诗十九首》产生于东汉以后。[2]关于《明月皎夜光》一诗中“玉衡指孟冬”一句,因李善注引《淮南子》、《汉书》中“明是汉之孟冬,非夏之孟冬”、“汉之孟冬,今之七月”所引起的千余年的争论,金克木《古诗“玉衡指孟冬”试解》一文,寻绎诗意,查考星图,并引证天象,即景解文,认为“玉衡指孟冬”并不指月份及节候,而是说一日的时刻,他的这一说法,合乎天文的理论与实际,比较前人与时贤之说似乎较少牵强,从而动摇了《明月皎夜光》成诗于“太初改历以前西汉初年”的推论。 [3] 隋树森的《古诗十九首集释》,可以说是集前人研究之大成的著作。该书卷一“考证”对《古诗十九首》产生年代及其作者诸问题条分缕析,列出“枚乘、傅毅说”、“曹植、王粲说”、“张衡、蔡邕说”,认为这些都是传说推测之词,并无真凭实据,而不足为信。 六朝以来至清人顾炎武、近人徐中舒等有关“东汉说”、“西汉说”的诸论点,理由不能充分成立,经逐一驳正后,他认为“两汉之说”最为可信。前人“《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的说法是对的。 此说似已无大的争议;卷二“笺注”,每首诗在六臣注之后,列举了从“文选学”专著及《古诗源》、《古诗镜》等诗歌选本中精选出的评论《古诗十九首》的资料,层次清晰,方便研究者对读;卷三辑录了清代及近代学者刘履、张庚、吴淇等的著作和论文中对《古诗十九首》的解、说、评点资料;卷四“评论”辑录了自刘勰以来历代诗论家对《古诗十九首》精当的评语。这部集资料性与学术性于一体的著作,是研究《古诗十九首》不可多得的重要参考书。 [4] 朱自清的《古诗十九首集释》别开生面,他以新的学术眼光和审美情趣分析《古诗十九首》,在“注释”部分继承李善“释典”、“释事”的传统,“说明”部分揭示《古诗十九首》内在旨意,把诠释诗歌中的“典事”和阐发诗歌中的“意蕴”相结合,体现了新旧文学的融会贯通,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分析探求古诗的思想内涵及艺术特征,形成了既长于注解考证,又善于鉴赏批评的研究特色,成为后人研究的典范。[5] 可以说20世纪前半期的学者,以笃实谨严的治学态度、深厚扎实的学术功力,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或集评笺注,评论鉴赏;或辨析资料,旁征博引;大都打破了旧学的“比兴说”、“君臣说”的模式,实现了从旧学到新学不同研究手法的过渡。 他们的研究成果为初学古诗者指示了门径,为《古诗十九首》的研究推向深入奠定了深厚坚实的基础。 二、1950~1979年 1956~1957年,马茂元、朱光潜先后在《新建设》、《语文学习》、《中国青年》上发表论文,开始对《古诗十九首》进行研究。 马茂元的《古诗十九首探索》一书,使人们有了阅读、欣赏《古诗十九首》的新注本。该书和朱自清的《古诗十九首集释》体例相同,先列原诗,再加注释,最后是说明,注释和说明也兼采众长,并融进自己的新见。 他首次用美学和文艺学的方法,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十九首古诗,弥补了朱自清《古诗十九首集释》只完成九首的缺憾。以往对《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作者、写作年代和诗中具体词句的考证方面,马茂元一书的创新之处在于以精当的鉴赏,优美的语言,对《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进行了新的阐述。 该书以学术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令人耳目一新。[6]然而,这部使马茂元成为著名的古典诗歌评论家的著作,在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却引起。 5.20世纪前的英国爱情诗歌有哪些《当你老了》是威廉·巴特勒·叶芝于1893年创作,很经典的爱情诗歌。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思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过去的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年轻欢畅的时候,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的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雪莱 (英国) 《当一盏灯破碎了》 (白朗宁夫人(英))《我是怎样地爱你》 我是怎样地爱你, 诉不尽万语千言: 我爱你的程度, 是那样地高深和广远。 恰似我的灵魂 曾飞到了九天与黄泉, 去探索人生的奥妙 和神灵的恩典。 无论是白昼还是夜晚 我爱你不息, 像我每日必需的摄生食物 不能间断。 我纯洁地爱你, 不为奉承吹捧迷惑, 我勇敢地爱你, 如同为正义而奋争! 爱你,以昔日的剧痛和童年的忠诚, 爱你,以眼泪、笑声及全部的生命。 要是没有你, 我的心就失去了圣贤, 要是没有你, 我的心就失去了激情。 假如上帝愿意, 请为我作主和见证: 在我死后, 我必将爱你更深,更深!(你可以去搜白朗宁夫人,她写的许多爱其实都很好很美) 还有她的丈夫罗伯特·勃朗宁的诗歌 Prospice〈期待〉 。 6.用什么诗句来形容20世纪的成就“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引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20世纪的成就: 1、电气化 20世纪电力的广泛应用给世界带来光明,并向现代社会的几乎每一项工作和事业提供能源:照明、加热、空调……电气化导致无数令生活更安全、更健康、更便利的发明,以至很难想象没有电的生活。它的影响巨大,触及这颗行星上绝大多数人。 2、汽车 1900年平均每个人一生旅行1200英里,通常用脚,通常在他或她自己的村子或城镇中。如今,平均每个美国成人光用汽车一年就旅行10,000英里,全世界有5亿辆汽车。 以这种或那种方式,汽车已变成世界上的主要的人、货运输工具,汽车工业已变成经济增长的稳定来源。 3、供水 在20世纪开始时,如伤寒、霍乱这样的水传播疾病折磨着全世界。 痢疾这种最普通的水传播疾病是第三大死亡病因。水系统的成功导致更长的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的降低,农业生产率的大大增加,以及世界生活质量的提高。 7.中国二十年代诗歌创中,出现了哪些诗派* 20世纪初至1920年代: 尝试派、文学研究会(人生派)、创造社(早期浪漫主义)、湖畔诗派、新格律诗派(新月派)、中国早期象征诗派 尝试派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白话诗歌是胡适1917年在《新青年》发表的《白话诗八首》,1918年刘半农、沈尹默也开始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诗,中国的现代白话文诗歌从此诞生。 1920年,胡适的个人诗歌专集《尝试集》出版,受到读者的欢迎,这是历史上首次出现的现代诗歌个人专集,因此有更多的诗人开始效仿胡适的白话诗体写作,形成了中国的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流派“尝试派”。该诗歌流派的成熟标志是胡适《尝试集》的出版,所以一般被称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尝试派。 代表诗人: 胡适、刘半农、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刘大白等。 人生派 人生派(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最早成立的文学社团,1921年成立,代表诗人主要有鲁迅、冰心、朱自清、周作人等。 文学态度和创作实践均倾向于现实主义。主张“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 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朱自清、叶绍钧(叶圣陶)、刘延陵、俞平伯等之后在上海成立了现代文坛上第一个新诗社团——中国新诗社,并于次年1月创办了第一个新诗专刊《诗》。先后加入文学研究会的还有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刘延陵、俞平伯、许地山、王统照、耿济之、郭绍虞、周作人、孙伏园、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黄庐隐、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刘大白、朱湘、徐志摩、彭家煌等加入,会员人数曾一度多达170多名。 文学研究会的诗人以“为人生”为核心的诗歌价值观念,因此常被称为“人生派”或“为人生”派。 代表诗人: 鲁迅 冰心 朱自清 周作人 王统照 刘延陵 朱湘 刘半农 刘大白 徐志摩 创造社 创造社 中国现代文学团体。 1921年7月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 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及郭沫若的译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是该社最有影响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主张和锋芒毕露的文学活动,成为五四以后新文学一支生力军,特别在文学青年中激起强烈共鸣。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造社主要成员大部分倾向革命或从事革命实际工作。随后,表现出“转换方向”的态势,并有新从日本回国的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等思想激进的年轻一代参加,遂发展而为后期创造社。 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8年初,郭沫若的《英雄树》、成仿吾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冯乃超的《艺术与社会生活》、李初梨的《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等文章,要求文学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面向工农大众,作家要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对五四以后的文学和鲁迅等作家,却作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意识代表进行偏激的批判。 由此引起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1929年2月,创造社为国民党政府封闭。 创造社前期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中华新报》副刊)、《洪水》半月刊;后期的刊物主要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除文学外,后期创造社刊物更注意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和宣传。 创造社成立后即编辑和出版创造社丛书,出版的主要是该社成员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理论及译作,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共出版60余种。 湖畔诗派 应修人、汪静之、潘漠华和冯雪峰于1922年3月在杭州成立湖畔诗社,被称为中国的湖畔派诗人。 湖畔派原指19世纪英国的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三位浪漫主义诗人所形成的诗歌流派。中国的湖畔派诗人的诗歌与英国的浪漫主义湖畔派诗人的作品在风格上有相似之处,其最有特色的是歌颂爱情的诗歌。 湖畔诗社于1922年出版了《湖畔》和《春的歌集》的诗歌合集,在此之后有魏金枝、谢旦如、楼建南等诗人加入诗社。 新月派 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 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 8.反映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二十一世纪青年的诗歌 各一首(不要太长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孟浪的:《呵,粮食,像星星一样一颗颗亮起》 落日这只巨磨,我听得见 它碾着天上的新谷 听、粮食在黑暗中 从城里也流出了空米袋和透明的纸手 农村的知识,爬满虫子 饥饿的,饥饿的…… 一个人喊了两声,就失去了形容 但是你把广场推动 广场上的无数小嘴张开了,举向天空—— 呵,粮食,像星星一样一颗颗亮起 二十一世纪青年的诗歌: 二十一世纪的青年 文 / 李一迅 面对崎岖的路途 渴望而又不敢靠近 如果迈进小小的一步 或许拥有大大的成功 那像二十一世纪的青年 胆怯而又怕累 不知道苦后甜的定理 只知道望洋兴叹的感慨 拥有时置之不理 失去后弥足珍贵 推开清晨的窗子 开启成功的大门 挂起生命的云帆 放飞心中的风筝 打开新的网页 删除昨天的烦恼 设置今天的快乐 让二十一世纪的青年 全部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