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的意义是什么诗歌 1.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以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高度地集中反映现实生活、抒发思想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抒情色彩、音韵之美、含蓄凝练即成为诗歌的三大基本特征。 诗歌有许多种类。从内容上分,主要有抒情诗和叙事诗,从形式上分,有格律诗、自由诗和民歌体等。 谈谈古代诗歌的分类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优秀作品极为丰富。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歌词。 古人所说的“诗言志,歌咏言”,就是指诗和歌的作用。今人所说的诗歌,主要是偏义指称诗而言,而所说的诗词,则是指诗和歌词。 诗歌的种类多种多样。 按内容分,有抒情诗、叙事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等;按结构形式分,有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快板诗;按时间分有新诗和旧诗;从其它角度还可分为:哲理诗、打油诗、讽刺诗、朗诵诗等。 所谓古代诗歌,就是指与新诗相对的旧诗,即“五·四”前中国社会的诗歌,也称旧体诗。 古代诗歌除可按内容划分外,还可按句式分为: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杂言诗等;按体裁分为:楚辞体、乐府体、歌行体、格律体等;按声律要求标准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唐代以前,写诗不讲究平仄、对仗,用韵自由,句式句数不拘,每句则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古体诗、七言者较多),唐人因而将这类诗歌称为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 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类,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 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以格律严整计,格律诗中除律诗、绝句外,尚包括词和曲,但近体诗只称律诗绝句而不含词曲,故严格地说,广义的格律诗不能全等于近体诗。 与广义相对的格律体裁相对的诗歌体裁,则有楚辞体、乐府体、歌行体等。 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乐府体,是指汉魏到唐五代乐府机关搜集保存而传下来的可配乐的歌辞。 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 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一体。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 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等,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了解了古代诗歌的分类情况,当我们面对一首具体作品时,就很容易辨识其体裁类型了。譬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和白居易的《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日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有人说是律诗(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参考书第一册第222页),但按律诗特点看,这二首诗无论如何,不能算作律诗。 其实,陈诗题目已明示:这是一首歌行体诗;至于白诗,仔细分析,则应是一首三言、七言错杂运用的新乐府诗。 诗歌赏析文章一般有两种写法: ⑴综合分析法——通过对全诗的整体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这种体式下,较完整的写法是: A.作者简介。 B.作品写作背景简介。 C. 作品意象分析(诗句的解释或翻译,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诗句表达的意境)。 D.作品艺术手法分析(通常结合在作品意象分析之中)。 E.作品艺术特点的综合评价(往往带有总结的意味)。 如果不要求很完整,则可不写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两部分。 ⑵主题分析法—就诗歌最突出的方面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采用这种写法时,往往只抓住一个方面,如意境、语言表现力、某一手法的表达思想情感的妙处等等。 对于其他方面,则不论及,因而它的篇幅一般较短小。 必须指出的是,无论采用那一种写法,都应该有欣赏者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力戒人云亦云、甚或抄袭。 如何赏析古代诗歌作品 赏析古代的诗歌作品,是我们古代文学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我们进一步进行研究的一个基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古典诗歌进行分析呢? 首先要读懂诗歌作品,这要求我们对一首诗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要有正确的理解。如果连诗的本意都没有弄懂,那么我们又如何去对一首诗进行分析和鉴。 2.写诗的目的是什么诗,常常踏着雨季来访,与我同在孤独中沉默对视。 诗为何物?诗者不断扪心自问。 千百年来,诗一直艰苦卓绝地捍卫着困顿于疲乏、卑琐、孤独之中的人类尊严,诗与生俱来的承负着人类追问、思辨、倾诉衷情、吟唱生命的使命。从而,诗也因此超越了讲究语感、刻意纯粹和文字游戏般浅显生硬的童稚境界。诗是人类永恒跃动的渴望的外在显现,容涵了生死之间的一切悸痛与狂喜。虽然诗的真意艰辛得难以言明,只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属于一切人,包括你和我。并非只是某一层次、某一类人的行当标志和饰物。 曾经试图断然拒绝每一种矫揉的风格和一切浓妆艳抹的语言。欲以一种悲天悯人的大视点,虔诚的参悟现代人生的种种,却又忍不住让一种聪明亮丽的痛快来宣泄童心未泯的热切与真诚,致使在现代史诗的庄重追求中,无可遁匿的显现出一种顽童恶作剧式的反叛风情来。 也许,这可以辩称是一种年轻的美丽错误。但无论如何,对诗,我确信自己的真诚。 “谨以我的诗献给与我相濡与沫、砥砺共勉的人和谆谆赐教、殷殷期许的前辈师长们”——这是我曾经的愿望。 希望如愿以偿。 2002年8月末,我因为身体极度虚弱住院。其间倍感时光之漫长与生命之短促,回忆往日,追忆似水年华,萌发了留下一些什么的愿望。故而重录自己所有的诗以留存,同时也留下了这么一段像是宣言的文字。 感慨当年:真是一个诗意飞扬的岁月! 3.诗歌聚会的目的一、诗歌敬拜的目的 1.颂赞神:「我的心哪!你要称颂耶和华!凡在我里面的,也要称颂他的圣名!」(诗篇103:1) 2.造就人:「当用各样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地存在心里,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教导,互相劝戒,心被感恩,歌颂神。 」(歌罗西书3:16) --众人预备安静的心来到神的面前,思想的对象是神自己。大家同心同声,齐心颂赞,心被感恩,歌颂神。 二、领诗前的预备 1.怎样选取诗歌?带领敬拜者必须预备才去领敬拜,避免临场才拣诗歌。 a)诗歌的意义可以配合查经或讨论的主题; b)诗歌的音域不宜太高或太低; c)诗歌的节奏要快慢合适; d)诗歌的速度可以先轻快,后和缓; e)诗歌的数量不超过五首,尽量考虑重复唱,唱出心灵感受; f)在聚会前几天先选取好诗歌,并通知司琴。 2.心灵的预备:因为领敬拜不只是挑选一系列要唱的诗歌而已,首先他必须有灵里的预备,这要过正常的祷告生活开始。当我们花时间祷告神、敬拜神时,我们可以凭信心领受对圣灵更大的敏锐度,并且求神膏抹我们的生活和事奉。 `因此我们必须先与神有交通,然后才能服事人。 a)安静祷告,求神洁净我,喜乐感恩的心; b)求神引导我的服事; c)求神管理我的每一个意念,每一句话,以及每一个动作; d)不求自己有好的表现,求神得着一切得荣耀,叫人得见神,经历神; e)求神保守参加诗歌敬拜的弟兄姐妹。 f)熟悉要读的经文,了解默想,先让神的话供应我们,再藉着我们读出来供应弟兄姐妹。 三、流程的安排 1.带诗歌的时间大约为20-25分钟。 2.采用合宜的诗歌顺序逻辑。可参考以下两种方式: 方式(一):由兴奋热情的赞美诗歌开始,进入较深沉的敬拜,再以坚定信心的诗歌作结。 方式(二):由慢歌进入,在完结时以坚定信心或盼望的诗歌作结。这类型处理较着重深入的敬拜,或在后段着重激情及澎湃感情的表达。 注意:避免快、慢歌曲交叠的安排,这使人的情绪高低波动。中断与宁静时间,领诗者不一定要说太多话或不必要的解释,也不要恐惧宁静的气氛。 3.可以用相关的经节和歌词作为过渡。 4.在整个敬拜过程中,应一直以祷告的心带领聚会。 四、唱圣诗的作用 1、使心灵与神协调 历代以来,所有圣诗都是众多基督教学者思想、勉励、属灵经验的精炼表达,是合乎圣经和教义的。当我们唱圣诗时,圣经的活泼真理、神的良善、主的庄严华美和救主耶稣持久的恩典得以表彰,我们就会觉得自己与神是完 全和谐的,这种经验所带来的,是平安、喜乐、洁净、苏醒和对生活重担的重新得力。 2、使会众同享参与 唱圣诗是出席聚会的全体会众都有份参与的程序。藉着唱诗,各人响亮地表达了自己对神的赞美、感谢、奉献、见证和祷告的感受;当每一位信徒扬声歌唱那些纯净的圣诗,他们彼此的心灵合一,流露出一种灵的温暖,并且预备心灵来领受讲坛信息。 3、使会众表现个人的感受 正如圣经有适合每一种需要的篇章,同样,圣诗也切合灵性各种需要。当你分析一首心爱的圣诗时,当中的信息正是你心灵深处的感受。 有些诗歌能把心头的重担挪开;有些诗歌在赞美、颂扬、奉献和恳求中,诉出心曲;有些则表现个人见证;此外,一些使心情轻松的诗歌,更可令一切挂虑烟消云散。一首能解决个人需要的诗歌,实在给予我们无限力量与安慰。 4、培养歌颂者的品格 当我们熟悉了一首诗歌后,诗歌中的观念、理想和哲理,潜移默化地渗进我们的思想,影响我们的品格。 五、领诗者的责任 1、预备听道者的心。 2、增加聚会的属灵灵气氛。 3、使会众进入与神相交的领域。 4、使会众从诗歌中领受信息。 5、使会众自觉有份参与聚会。 6、以音乐敬拜神。 六、什么人才能领唱短诗? 凡是重生得救而对音乐有基本知识的人,都可以领唱。 七、领诗者在整个聚会占什么地位? 与讲员分担整个聚会,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八、良好的领诗员资格 1、追求长进的基督徒,确知自己是服侍主,不是服侍人,存祷告的心领唱。 2、要自然、庄重,但同时需要热诚及权威。 3、谦卑,不是表演自己的歌声,而是带领会众敬拜赞美神。 4、对音乐有基本知识——如基本乐理,读乐谱的能力。 5、发声及发音准确(最好受过声乐训练)。 6、懂得基本指挥法(有纯熟的指挥法更佳) 7、熟悉圣诗,了解圣诗的种类及式样。 8、与司琴有默契及密切合作。 9、能了解会众心理与反应,并能吸引、鼓舞会众。 10、有机敏的头脑。 九、领诗十二个要诀 1、事先要有充分预备,要熟悉所选唱的诗歌,最好能背诵。 2、清楚交代诗歌的页码,眼睛不可紧盯诗歌,要环视全场。 3、如要选唱数首诗歌的话,第一首必须是大家都熟悉的。每次聚会只教一首新诗,简单扼要地解释、介绍,千万不要长篇大论,畅谈感受。 4、若只选唱一首短诗,就要采用多种方式去唱,使人产生兴趣。 5、要有幽默感,带动大家愉快地享受诗歌。 6、在唱诗之前,先请司琴弹“前奏”;若是新诗,要全首弹一遍。 7、要使每一位会众都开口唱,故要充满活力地带 动气氛。 8、必须喜乐地面带笑容,以愉快地情绪感染会众。 9、配合聚会性质选择适合的诗歌,留意诗歌的性质,唱出精义。 10、。 4.古诗教育的意义与目的你好!!! 有幸聆听了某名老师在福州执教的《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一课后,感触很深。 我把自己心潮涌动的思绪写下与大家共享。 一、情境美 老师在课堂上多次创设学习情境,时而让学生回到旧知识,时而引领学生观赏诗中的伤感景色,时而又让学生角色互换,以作者的身份体验诗人丰富、真挚、浓郁的感情琼浆……情感的创设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既引领学生享受经典的意味,又让学生体会诗人与友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如课前导入:同学们喜欢古诗吗?那么课前我们来玩些和古诗有关的游戏吧——看图猜诗(出示图:《赠汪伦》、《赋得古草原送别》等。) 师:大家发现了吗,刚才的古诗都与什么有关?这些都是送别的诗,相见时难别亦难,离别的深情化作了一句句感人肺腑的名句,让我们深情读读这些经典的送别诗句(出示:经典送别诗句),而后再揭题:今天我们要再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它就是——《送元二使安西》。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对诗歌的意境产生无尽的联想和无限的期待。 再如课末:出示另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类比学习比较:从题目上、从诗的内容上、从写法上进行比较,有什么发现……诗人借景抒情,不管以何种方式送别,也不论在何时何地送别,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都是发自真心,感天动地的人间真情,正是因为这样,这两首古诗才能流芳千古。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仅让学生领悟到古诗所特有的写作特色,而且再次渲染离别之情,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 二、画面美 诗歌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点,以其凝练的语言记录诗人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因此,诗歌中常留下许多空白之处,给人想象的时空。 如何把诗中语言想象成一幅幅现实的画面,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诗中背后的那份浓浓的情呢? 画面一:学生初读完古诗,师质疑:假如此时,你就是大诗人王维,你此刻赶到了渭城,你都看到了什么?这雨后的渭城有什么不同?你深呼吸一下,你仿佛闻到了什么,仿佛听见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谁能描绘一下画面,学生畅所欲言,而后再读诗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让学生借助诗句想象画面,而后配乐再现画面,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感受诗歌中所描写的独特意境:一场朝雨刚停,尘土湿润,道路洁净,杨柳青翠,映照出青青的客舍,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可见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 画面二:联想友人出了阳关之后,来到安西,友人将面临什么,将遇到什么?漫天的黄沙,一望无际的沙漠,荒无人烟的孤城…… 渭城的春意盎然,充满生机与安西满月凄凉,黄沙满天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已深深定格于学生的脑际,让学生充分感悟诗中的一幅幅场景,自主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领会王维与友人离别时复杂的情绪:留恋、牵挂、担忧、祝福…… 三、诵读美 古诗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巧——朗读。 初读阶段老师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韵律美,不仅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而且一气呵成、字断气不断;而后在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句意境的基础上,入情入境地读,读出诗中的情感美、韵味美。 本课堂教学中呈现最精彩的是:“一唱三叹”的朗读。 一叹:“酒是离别的曲”,在对酒的多元解读后,教师满怀激情地采用了“这是一杯离别的酒——”,“这是一杯友谊的酒——”,“这是一杯挽留的酒——”,“这也是一杯祝福的酒——”,以层层推进式步步引读,让学生透过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真挚情谊,学生再复读一次,感情随之澎湃升腾;二叹:“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老师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出了阳关,友人元二会遇到了什么,他将面临什么……离别之际,王维对友人的关切、牵挂、不舍、忧伤、担忧……把这种情绪一次又一次送入句子中品读,无疑又对诗句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三叹:课外知识的迁移,万万没有想到6年后的王维死了,当元二再次回到渭城,眼前依然“客舍青青,柳色清新……”但王维却与他永别了,这一别竟成了永别,这首诗竟成了绝别诗,再读这首诗…… 如此的回环复沓的朗读,想象诗中之画,感悟酒中之情,一次次渲染离别的愁绪,学生情感达到高潮,使朗读与感悟融合得浑然一体。 四、歌声美 本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让直观、生动的画面走进课堂,让动人心弦的音乐走进课堂。 这些多媒体教学手段能穿越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还原历史”。 印象深刻的是在本节课末,设计的“师生唱诗,升华情感”这一环节。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不仅广为流传,而且还被谱成了曲子广为流唱,这就是著名的《阳关三叠》,也叫《渭城雨》,老师唱给你们听听,请大家闭着眼睛再次感受这种离别深情吧! 忧伤舒缓的音乐伴着老师圆润甜美的嗓音在耳畔响起,这样的结课不仅努力实现课内向课外的自然延伸,拓宽语文的学习空间,而且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