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的编订者是谁不是某个个人著的。 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三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 《诗经》305 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和诗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时间长、地域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产生这样一部诗歌总集是不可想象的。因而采诗说是可信的。 ②孔子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此时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观乐,鲁乐工为他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说明那时已有了一部《诗》,此时孔子年仅 8 岁 。 因此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 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 ,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③献诗说。 在周代的时候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刺,是有史籍考正的。当时因为天子为了“听政”和“考其俗尚之美恶”,而命诸侯百官献诗。 2.孔子是否删过《诗经》《诗经》(也称《诗》、《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其突出的地位。但是,关于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由于年代久远,至今在许多方面依然众说纷纭,无法作出定论。孔子是否删过《诗》就是一个悬案。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对《诗》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它的文学价值,所以对它的作者、编定者、编著年代等问题,不大可能进行探讨。直到汉代,司马迁为了写《史记》才对《诗经》及孔子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孔子删《诗》的观点,这种观点就一直延续到今天,并不断得以补充、发展。主张这种说法的理由主要有三点:第一,汉代距离春秋、战国不远,司马迁所依据的材料自然比后人要多,也更加可靠。第二,古代大小国家有1800多个,一国献一诗,也有1800多篇,可见古诗本来是很多的。孔子从前人已收录的3000多篇诗中选取305篇编为集子,作为教科书,是可能的。第三,对照书传中所引可知《诗经》中有全篇未录的或录有章句等情形,这种情况也与删《诗》吻合。 最早对孔子“删诗说”提出异议的是唐代的孔颖达。他在为“五经”作疏时,发现司马迁《史记》中的叙述与先秦典籍对《诗》运用情况不相符合。于是,到宋代就形成了及时“删诗说”之风。近代的顾颌刚、钱玄同、范文澜等都基本上持这种观点。归结起来,反对孔子删《诗》说的主要理由是: 第一,《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礼到鲁国观周乐,演奏十五国风和雅颂各部分,其中的编排顺序与今天的《诗经》大体相同,而据现存的资料看,孔子当时只有8岁,根本不可能删《诗》,可见孔子之前就有和今天《诗经》的编次、篇目基本相同的集子。第二,孔子自己只是说“正乐”,并没有说删《诗》。再说孔子返鲁“正乐”时已经69岁,如果删《诗》该在这个时候,为什么在这之前他一直是说“《诗》三百”呢?第三,《诗经》中有不少“淫诗”,这些不符合孔子礼乐仁政思想的诗为什么没有被删掉?第四,先秦各种史籍所引的诗,大多数见于今天的《诗经》,据王士侦《古诗选》、沈德潜《古诗源》所辑逸诗,不过50首。这说明《诗》在当时只有300篇,即使孔子删诗,由于他在当时只是诸子中的一家,影响不是很大,更不可能影响到他以前的著作。 上述两种观点唇枪舌剑,论战了1000多年,至今仍争论不休。看来,孔子是否删过《诗》的确是一个难解的谜。 3.孔子为什么要删诗经孔子删诗说是关于《诗经》的编辑的一种重要的说法。这种说法影响很大,但是教材认为已经有很多有力的论据证明孔子虽然对《诗经》的完善、传播和保存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未曾删诗。《诗经》的最后删选编订者应该是周朝的乐官。 “删诗”指的是春秋时期,诗歌是很多的,据司马迁说有3000多篇,后来孔子十取其一,整理成集,就剩下了305篇。“删诗”问题是《诗经》学史上的一大公案。唐代以前没有什么争论,但是,从唐代一直到清代大致上争论了1000多年,直到近当代,大家才基本上有了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孔子的“删诗”不能够成立。 “删诗说”最初出于司马迁,后来班固、郑玄都支持这个说法。到了唐代的孔颖达编写《毛诗正义》,为郑玄的《诗谱》作疏,才开始提出不同的看法。但是孔颖达只是说孔子不会删去这样多的诗,倒没有公开否认孔子的“删诗”。后来支持“删诗说”的著名人物有欧阳修、程灏、王应麟、马端临、顾炎武、赵坦、王崧等人;反对“删诗说”的阵营要大一些,有郑樵、朱熹、吕祖谦、叶适、朱彝尊、王士祯、赵翼、崔述、魏源方玉润等。现代的主要反对者是梁启超、胡适、顾颉刚、钱玄同等。当代的《诗经》学者基本上不同意孔子“删诗”的说法。 支持孔子“删诗”说法的理由不外乎是:出于对《史记》的信赖和尊重;出于基本情势判断即,500年间不可能只有300首诗歌;出于《论语》中孔子谈到的他对“诗”的处理。回到上一个问题是,既然有着大规模的“采诗”行为,采集的诗歌一定是非常多的。 反对“删诗”说法的基本理由: 1、公元前544年季札观乐,“诗”的总体面貌和今天的留存相仿佛,孔子时年约八、九岁,不可能“删诗”(这一研究结果实际上出于郑樵的提示)。 2、孔子谈到的他对“诗”的处理是在“自卫返鲁”之后,而此前孔子谈到“诗”时,也称“诗三百”(方玉润)。 3、春秋时期,庠序之讽诵,列国士大夫之赋诗言志,典籍记载多出于今本《诗经》,孔子不可能具有如此之影响(朱彝尊)。 4、《诗经》中多有不合于孔子道德思想的诗篇(崔述)。 这类的理由还有很多。 不过,今人还是采取了改良主义的态度,认为孔子对于《诗经》有所贡献。这表现在a、他在文字、方言和音乐方向上做过一些整理修订的工作。b、他将《诗经》作为教材,对《诗经》的保存和流传有着很大的帮助。 今天一般认为,《诗经》是经过删汰整理然后汇编成集的,这表现在: 1、方言和音韵的统一。 2、四言字句上的统一。 3、结构形式的统一。 通常认为,整理者是当时的乐工或者乐官。 4.诗经采集之谜《诗经》的作品来源广泛,绵延数百年,那么,它们是如何被采集,又是如何被编定为一部诗集的呢?对于诗歌的汇集,古人有“献诗”、“采诗”两种说法。 所谓“献诗”,是说周王朝在政治生活中,有要求臣下献诗的制度。《国语??周语上》说:“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而献诗的目的,从天子的角度来说,是“观民风”(《礼记??王制》);从臣子的角度来说,则为讽谏。这一说法认为王朝治理国家的需要产生了诗歌,并为此而设立了专门的制度,这其中显然包含着浓烈的理想色彩,未必是真实的。 “采诗”之说,出自汉人,班固说:“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 艺文志》)又说:“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汉书 食货志》)一般说来,朝廷收集诗歌,最初主要是用于祭祀或宴享等礼仪活动,后来可能也用于娱乐或政治目的。周朝廷掌管音乐歌谣的主要是“瞽”或“太师”,他们是属于巫祭系统的官员,因此他们也是最初的诗歌的专职人员。《诗经》中的一些祭祀诗歌可能出自巫瞽之手,但大部分诗歌都是分布在各地的民间歌谣,如果没有“采诗之官”是很难汇集到朝廷上来的。有些出自于公卿大夫之手的诗歌也可能经过了“采诗之官”的采集和献纳。至于“采诗之官”具体有何人担当,古代除了“行人”外,还有“瞍蒙”、“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等多种说法。 “采诗”说较“献诗”说皆无更进一步材料予以证实,但相较而言,“采诗”说似乎更符合古代的文化状况。当然,在朝廷十分重视诗歌的情况下,两种搜集诗歌的方式并存也是有可能的。那么,诗歌的编辑,除了前所说的由太师“比其音律”外,就现存的《诗经》传本的编定情况来说,更有影响的是所谓的“删诗”说。汉人认为《诗经》是经过孔子删定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也就是认为,孔子从周王廷原所储备的三千首诗歌中挑选出305篇,并对其音乐做过整理,然后成为现在的样子。但这一说法也并非完全可信。春秋时期士大夫普遍有赋诗、引诗的习惯,从《左传》中看来,他们所赋、所引的诗基本同于现存的《诗经》,只有少量的超出现存《诗经》之外。《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聘鲁时曾观乐,从他的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所谓“周乐”在目次的排列上,基本和现存的《诗经》相同。此外,孔子在《论语》提到“诗三百”,这也说明“诗三百”在孔子之前已基本成型。孔子所能做的事情,大约只是在音乐或文字方面对“诗三百”进行加工整理,并用它教育学生,最终确定了“诗三百”的儒家经典地位。那么,《诗经》的编定者应该还是周王朝的巫官或乐官。 来源:北师大《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卷第一编第一章第一节 5.《诗经》是经过孔子删节编辑成书的吗三千年来,《诗经》以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又以它是一部在思想感情上真正成熟的作品,而成为中国历代文人信奉的文学经典。 《诗经》中的部分作品为《风》、《雅》、《颂》三大类。《风》也称《国风》,包括周南、召南(南至江汉流域),邶、鄘、卫、王(今洛阳地区)、郑、桧、齐、魏、唐(晋)、秦、幽、陈、曹等十五个地区和国家的诗。 《雅》分《大雅》、《小雅》,《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作品产生的地区,分布在今黄河流域的陕西、山东、河南、河北和长江流域的湖北北部。 现在《诗经》中有诗三百零五篇。据说这三百零五篇是孔子从三千余篇诗中编辑而成的。 汉代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礼仪,而成之。”即认为《诗经》系孔子删定。 自有此说后,许多学者认为除现存的《诗》三百零五篇外,其余诗都是孔子删去的。但是,史记所书传所载逸诗很多,按《诗谱》所记有使代二十代国君才取一诗者,可见删诗不少;另外还有删若干章、句、字的。 反对删诗说者则认为孔子原无删诗事,如朱彝尊说:王朝、诸侯都使用《诗》,古小学大学都学习《诗》,如果自己删除一部分,谁会听从呢? 还有一种折中的说法,认为孔子不一定删过《诗经》,但却曾整理过诗经。近人杨向奎认为,删诗论者与反对者的论述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承认有逸诗存在。 有逸事说明原诗不止三百。既然不止三百,定篇时回有删定者,虽然不一定是孔子,但孔子确曾整理过《诗经》。 还有一种说法:孔子是整理过《诗经》的,他自己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可见在这之前,古典诗乐,《雅》、《颂》曾经出现过混乱现象,所以才有他的整理。 但是,有的学者认为,孔子不仅没有删过《诗》,也没有编订过《诗》。持此论者认为:孔子所谓“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不是正诗之篇章,即所谓“正乐非正诗“。 都是从声乐的角度评论郑声,而不是郑诗。孔子反鲁正乐之时,年已六十有九,而前此言诗,皆曰三百,足见诗并不是孔子删的。 近人张西堂认为:孔子正岳以前,也只说“诗三百”,可知孔子并不曾做了“去其重”的编订工作。因为就逸诗来看,逸诗尚不及十分之一,而且其文词又多与三百篇不类,可见逸诗并非三百篇之逸,由此可以证明并不曾做了“起取重”的工作。 《史记·孔子世家》之说,词意自相矛盾,必是后人有所窜乱,一参其意义、情势,应是没有疑问的。那么,根据《史记》之说,以为删诗乃“去其重”,显然是不可信的了。 他还指出:现在流传的《诗经》,本是当时乐师采集入乐的乐歌,在孔子时,它在合乐的过程中就已经编订流传,不是孔子编订的。 《诗经》里的作品都是合乐里的唱词。 十五“国风”是民歌,它是民间的小调被之管弦,并在民间流传。孔子所谓的“郑声淫”,“恶紫之夺朱,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正是说明这小调与雅乐上虽然说:“郑声淫,放郑声。”诗篇上却又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由此可见,孔子并没有因为“郑声”不合他的口味而删诗。 孔子是否删过“诗”?中国科学院编的《中国文学史》关于这个问题的如下说法是可取的:《诗经》以外的“逸诗”,往往是些零章断句,又多伪托,远不如《诗经》里的作品重要。 这些作品积累到三百篇左右,编成一集,大约在纪元前六世纪中。周景王元年(公元前 544 年)吴季札到鲁国观乐(《左传》襄公二十九年),鲁国为季札所歌的诗,据《左传》记载,分类名目,先后次第和今天《诗经》差不多。 季札观乐那年孔子才八岁。后来孔子提到这些诗的时候称之为“诗三百”。 因此,可以推测在孔子出世的时候,已经有了异步篇数和编排方法和今本《诗经》大致相同的总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