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 名句 龙1、为龙为光 先秦 诗经 《蓼萧》 2、隰有游龙 先秦 诗经 《山有扶苏》 3、龙盾之合 先秦 诗经 《小戎》 4、龙旗十乘 先秦 诗经 《玄鸟》 5、龙旗阳阳 先秦 诗经 《载见》 6、我龙受之 先秦 诗经 《酌》 7、龙旗承祀 先秦 诗经 《閟宫》 8、何天之龙 先秦 诗经 《长发》 2.《诗经 商颂 玄鸟》主要内容概括 急商颂·玄鸟 先秦:佚名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方命厥后,奄有九有。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 龙旗十乘,大糦是承。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 四海来假,来假祁祁。景员维河。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 译文 天命玄鸟降人间,简狄生契商祖先,住在殷地广又宽。当时天帝命成汤,征伐天下安四边。 昭告部落各首领,九州土地商占遍。商朝先王后继前,承受天命不怠慢,裔孙武丁最称贤。武丁确是好裔孙,成汤遗业能承担。 龙旗大车有十乘,贡献粮食常载满。国土疆域上千里,百姓居处得平安。 开拓疆域达四海,四夷小国来朝拜,车水马龙各争先。景山外围黄河绕,殷受天命人称善,百样福禄都占全。 3.龙旗阳阳,和铃央央 什么意思意思:是蛟龙旗帜随风扬,车上和铃响叮当。 龙旗 [ lóng qí ] 意思:指得专征伐的将帅之旗。 出处:唐 岑参 《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之三:“丈夫鹊印摇边月,大将龙旗掣海云。”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 冯双礼 将左, 白文选 将右,而 可望 建龙旗鼓吹居中。大兵急攻之,败走。” 参见“ 龙章 ”。 译文:国旗飘扬 和铃 [ hé líng ] 意思:古代车铃。 和在轼前,铃在旗上。 出处:《诗·周颂·载见》:“龙旗阳阳,和铃央央。” 译文:和在轼前,铃在旗上。 扩展资料: 龙旗阳阳,和铃央央近义词迎风招展、迎风飘扬、偃旗息鼓 迎风招展 [ yíng fēng zhāo zhǎn ] 意思:形容旗子等随风飘扬。 例 句:山岗上的红旗~,方圆一公里都可看见。 迎风飘扬 [ yíng fēng piāo yáng ] 意思:跟随着风飘扬。 出处:《素问·气交变大论》:“岁土不及,风廼大行,化气不令,草木茂荣,飘扬而甚,秀而不实。” 译文:跟随着风飘扬。 偃旗息鼓 [ yǎn qí xī gǔ ] 意思:放倒军旗,停敲战鼓。原指不暴露目标,秘密行军。 也指停止战斗。 出处:三国志·赵云传》:“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而云入营 ;更大门开;偃旗息鼓;公(曹操)军疑云有伏兵;引去。” 译文:原指不暴露目标,秘密行军。也指停止战斗。 4.诗经•颂——《玄鸟》译文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1] 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2] 方命厥后,奄有九有。[3] 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4] 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 龙旗十乘,大糦是承。[5]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6] 四海来假,来假祁祁。[7] 景员维河,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8] 【注释】: [1]玄鸟:燕子。可能是商的图腾。传说有娀氏女简狄吞燕卵生了商的始祖契。宅:住在。芒芒:大貌。 [2]古帝:上帝,昊天。正域:正其封疆。 [3]方命厥后:遍告诸侯。九有:九州。 [4]殆:怠。 [5]糦:酒食。 [6]肇:始,开。域:有。 [7]假:至。 [8]景员维河:四面皆河。景,广,东西为广;员,运,南北为运。何:荷。 【分析】: 殷商后代祀殷高宗。 《玄鸟》宋国诸侯祭祀殷高宗武丁,追述了殷商民族的始祖和开国君主成汤的功绩,热烈赞颂了殷商高宗武丁复兴殷商,国泰民安,四方来朝,表现出热烈庄重的祭祀氛围和虔诚的祝愿。《玄鸟》以简炼的笔墨勾画殷商史事,史笔而有神话,处处不忘受命,正见其殷人是“率民以事神”。然而,诗又塑造 了一个人神合一的英雄,“武王靡不胜”,表现了人的力量。 找不到完整的翻译,我也不敢随便翻译. 5.求诗经 商颂 玄鸟的原文翻译原文翻译 天命玄鸟1, 降而生商, 宅殷土芒芒2。 古帝命武汤3, 正域彼四方4。 方命厥后5, 奄有九有6。 商之先后7, 受命不殆8, 在武丁孙子9。 武丁孙子, 武王靡不胜10。 龙旗十乘11, 大糦是承12。 邦畿千里13, 维民所止14, 肇域彼四海15。 四海来假16, 来假祁祁17。 景员维河18。 殷受命咸宜19, 百禄是何20。 天帝发令给神燕, 生契建商降人间, 住在殷地广又宽。 当时天帝命成汤, 征伐天下安四边。 昭告部落各首领, 九州土地商占遍。 商朝先王后继前, 承受天命不怠慢, 裔孙武丁最称贤。 武丁确是好后代, 成汤遗业能承担。 龙旗大车有十乘, 贡献粮食常载满。 千里国土真辽阔, 百姓居处得平安, 四海疆域至极远。 四夷小国来朝拜, 车水马龙各争先。 景山外围大河流, 殷受天命人称善, 百样福禄都占全。 注释:1.玄鸟:黑色燕子。传说有娀氏之女简狄吞燕卵而怀孕生契,契建商。 2.宅:居住。芒芒:同"茫茫"。 3.古:从前。帝:天帝,上帝。 武汤:即成汤,汤号曰武。4.正(zhēnɡ):同"征"。 5.方:遍,普。后:君主,此指各部落的酋长首领。 6.奄:包括。九有:九州。 传说禹划天下为九州。《尔雅·释地》:"两河间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雍州,汉南曰荆州,江南曰扬州,济南曰兖州,济东曰徐州,燕曰幽州,齐曰营州。 "7.先后:先王。8.命:天命。 殆:通"怠",懈怠。9.武丁:即殷高宗,汤的后代。 10.武王:即武汤,成汤。胜:胜任。 11.旗(qí):古时一种旗帜,上画龙形,竿头系铜铃。乘(shènɡ):四马一车为乘。 12.糦:同"饎",酒食。13.邦畿:封畿,疆界。 14.止:居住。15.肇域四海:始拥有四海之疆域。 四海,《尔雅》以"九夷、八狄、七戎、六蛮"为"四海"。或释"肇"为"兆",兆域,即疆域。 16.来假(ɡé):来朝。17.祁祁:纷杂众多之貌。 18.景:景山,在今河南商丘,古称亳,为商之都城所在。19.咸宜:谓人们都认为适宜。 20.何(hè):通"荷",承担。 6.大清的国旗为什么是龙旗最早将龙旗从军用转为民用的,是海外从事中国贸易的商人,他们悬挂龙旗的目的,是为了向外国顾客标示“中国出产”。 1870年左右龙旗才被清政府从水师舰船移用到各种涉外仪式。1888年清政府将三角龙旗改成四方龙旗,并赋予“国旗”的称号,但依旧只是官用,禁止民用。 龙旗最早在国内被僭用是“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接着,上海商会以迎送皇亲国戚的名义悬挂龙旗,并借用龙旗进行商业广告活动。可是,由于龙旗所代表的封建王朝在外国人眼中充满滑稽,饱含羞辱,许多中国学生对这面龙旗深恶痛绝。 同为中国人,不同群体眼中的龙旗,分别折射着不同的政治色彩,并由此产生了不同的龙旗观。 大清龙旗的各种说法 讨论中国龙形象在西方的传播,离不开大清龙旗的影响,而且从现存资料来看,龙旗的影响也许是最关键的因素。 可是龙旗作为大清国旗缘于何时何事,长期以来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和团运动失败后,李鸿章在各种外交活动中见别国政府都挂着自己的国旗,而中国却没有,便向慈禧太后上奏,请求制定国旗。 慈禧要李鸿章负责设计国旗图案。李鸿章呈上了画有虎、豹、狮、龙、麒麟、八卦等图像的许多种国旗图案,慈禧最后选定金龙旗作为国旗。 但是民国时期陈伯熙等人却认为,三角龙旗早在咸丰年间就已经诞生了,而且是因商务需要而制定的。由于广东沿海一带海盗多,中国商船没有国旗庇护,航行很不安全,许多商船只好冒挂外国旗帜,于是,广东商人联名上书大清政府:“请仿各国成例,制定一种国徽,俾便商民遵用。” 礼部以中国尚龙,于1858年正式将龙旗定为国旗。 康有为的说法又不一样,他在批评龙旗不适合作为国旗的时候说,龙旗作为天子之旗,早在《诗经》时代就有了,而将龙旗由天子之旗移用为国旗,却是始于同治年间(1861-1875):“同治初时,新定国旗,乃用黄龙。” 康有为认为,外国人不能理解我们的龙文化,龙在西方是一种恶兽,黄旗则是病旗,黄龙旗不仅不能赢得尊重,“反为轻讥,将来在所必改者也”。 中国第一面国旗的来历,居然是如此一笔糊涂账。 因此,本文拟在梳理龙旗渊源的基础上,着重于龙旗在不同时代背景中的形制变化、功能转换,以及伴随着近代中国屈辱史而展开的龙旗在海内外被悬挂与被认知的历史。 三角黄龙旗 国旗、国徽都是国际交往中的国家识别符号,是基于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关系而派生的。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并没有所谓国旗的观念。中国乃“中央帝国”,既不需要外交,也不愿意与其他“蛮夷小国”平等相处。 所谓旌旗,主要用于帝国内部各种仪式,用来标识公侯将相的身份地位以及集团属性等。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进一步侵入中国,甚至在中国水域部署海军。 中外水师如此同处一块水域,免不了生出许多龃龉。由于没有统一的官船旗号,大清水师在与西方海军的交涉中吃了许多哑巴亏。 1862年,湖北长江水域又发生了一起中英水兵斗殴的事件,英国人占了便宜,硬说不知道那 是中国兵船,拒不负责。恭亲王奕�痛定思痛,开始考虑“如我处师船亦一律竖立黄色龙旗,外国果能望而知为官船,不敢轻举妄动,未始非豫事队维之一法”。 奕�让总理衙门给两江总督曾国藩写信,询问增挂龙旗是否有碍行军。曾国藩复信表示赞同增挂龙旗:“应分饬各营另添龙旗一面,拟用三角尖旗,均用黄色画龙,龙头向上。” 象征皇权的黄色龙旗,具有凌驾于“各营旗帜”之上的统率地位。将黄色龙旗让渡给以汉族官兵为主的水师舰船,本身就是对水师地位的莫大提升。 奕�卖了个不花钱的人情,曾国藩则乐得为手下官兵争点地位。奕�提供给曾国藩参考的方案是“黄色龙旗”,而作风低调的曾国藩似乎考虑到了“黄色龙旗”与八旗中“正黄旗”的形态接近,为避僭越之嫌,主动提出将“黄色龙旗”削去一角,“拟用三角尖旗”。 这是曾国藩稳健政治风格的表现。 由于曾国藩倡议的三角龙旗只有大致尺寸及龙头朝向,并没有给出具体规制,甚至旗帜的斜长及下横长可以“各从其便”,各地水师在龙旗的材质、龙形等方面,都不能统一。 大一点的龙旗,龙身可以多达六折;小一点的龙旗,龙身仅有两折;到了外国人的画笔中,龙身还能绕出一两个小圈圈。 外交仪式中最早的龙旗 尽管三角黄龙旗早在1862年就诞生了,但在最初五六年间,似乎并没有被朝廷官员使用在水师舰船之外的其他场合。  1868年,清政府委派原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作为涉外事务大臣,率领一个大清使团出访西方各国。由于当时的清政府没有国旗,美国人就自作主张替中国代表团制作了一批三角龙旗,权当中国国旗使用。 不过美国人画出来的龙旗看起来有点古怪,龙背上长着翅膀,尾巴还绕了个圈。此后,不同的大清龙旗还在多个场合反复出现。 大约是三角龙旗太拿不出手,蒲安臣还特地在美国赶制一面象征性的四方龙旗。蒲安臣制作的这面外交龙旗,为了避免僭越,则特意在黄龙旗周围加了一道“蓝镶边”,因为在八旗位阶中,蓝色的色级在黄白红蓝四色中是最低的。 虽然设计龙旗的初衷是用作水师官船的标志,清政府并未意识到需要一面大。 7.《诗经》中“龙”的名句有哪些1. 为龙为光——先秦《蓼萧》 拼音:wéi lóng wéi guāng 释义:为被天子恩宠而荣幸。 2. 隰有游龙——先秦《山有扶苏 拼音:xí yǒu yóu lóng 释义:隰:低湿之地。游龙:游动的蛟龙 寓意是一条四处游动的孤独之人。意思是:地市之地游动的蛟龙。 《诗经》中含“龙”的名句还有: 1. 龙盾之合——先秦《小戎》 拼音:lóng dùn zhī hé 释义:古代贵族的龙盾上加个白铜环,环有舌钳入盾上。车箱裹钉上白铜橜柱,盾就挂在上面。 2. 龙旗十乘——先秦《玄鸟》 拼音:lóng qí shí chéng 释义:形容绘有龙纹的旗帜神圣庄严场面。 3. 龙旗阳阳——先秦《载见》 拼音:lóng qí yáng yáng 释义:形容绘有龙纹的旗帜迎风猎猎的神圣庄严场面。 8.“诗经 商颂 玄鸟”的白话文解释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1] 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2] 方命厥后,奄有九有。[3] 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4] 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 龙旗十乘,大糦是承。[5]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6] 四海来假,来假祁祁。[7] 景员维河,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8] 【注释】: [1]玄鸟:燕子。可能是商的图腾。传说有娀氏女简狄吞燕卵生了商的始祖契。宅:住在。芒芒:大貌。 [2]古帝:上帝,昊天。正域:正其封疆。 [3]方命厥后:遍告诸侯。九有:九州。 [4]殆:怠。 [5]糦:酒食。 [6]肇:始,开。域:有。 [7]假:至。 [8]景员维河:四面皆河。景,广,东西为广;员,运,南北为运。何:荷。 【分析】: 殷商后代祀殷高宗。 《玄鸟》宋国诸侯祭祀殷高宗武丁,追述了殷商民族的始祖和开国君主成汤的功绩,热烈赞颂了殷商高宗武丁复兴殷商,国泰民安,四方来朝,表现出热烈庄重的祭祀氛围和虔诚的祝愿。《玄鸟》以简炼的笔墨勾画殷商史事,史笔而有神话,处处不忘受命,正见其殷人是“率民以事神”。然而,诗又塑造 了一个人神合一的英雄,“武王靡不胜”,表现了人的力量。 找不到完整的翻译,我也不敢随便翻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