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中含婉字的诗句1、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先秦:佚名《野有蔓草》 译文:野草蔓蔓连成片,草上露珠亮闪闪。有位美女路上走,眉清目秀美又艳。不期而遇真正巧,正好适合我心愿。 2、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唐代:白居易《母别子》 译文:你们夫妇新欢燕尔,却让我们母子生离死别,从此不得相见。 3、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两汉:苏武《留别妻》 译文:和你相爱缠绵陶醉在今夜幸福的时刻,多么美好的时光呀! 4、客从洞庭来,婉娈潇湘深。 ——唐代:顾况《游子吟》 译文:从远方来到此处,无法了解这江河有多深。 5、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蘧篨不鲜。——先秦:佚名《新台》 译文:新台明丽又辉煌,河水洋洋东流淌。本想嫁个如意郎,却是丑得蛤蟆样。 6、香随静婉歌尘起,影伴娇娆舞袖垂。——唐代:温庭筠《题柳》 译文:静婉:即张静婉,为南朝羊侃的宠姬,善歌舞。歌尘起:形容歌声动听,余音绕梁,惊起梁尘。娇娆:一本作“娇饶”,即董娇饶,为东汉宋子侯《董娇饶》诗中所咏的美女。 7、荟兮蔚兮,南山朝隮。婉兮娈兮,季女斯饥。——先秦:佚名《候人》 译文:云蒸雾罩浓又密,南山早晨云雾多。美丽俊俏真可爱,少女忍饥又挨饿。 8、婉兮娈兮。总角丱兮。未几见兮,突而弁兮!——先秦:佚名《甫田》 译文:漂亮孩子逗人怜,扎着小小羊角辫。才只几天没见面,忽戴冠帽已成年。 9、猗嗟娈兮,清扬婉兮。舞则选兮,射则贯兮。四矢反兮,以御乱兮。——先秦:佚名《猗嗟》 译文:这人长得真英俊,眉清目秀闪柔光。舞姿端正节奏强,箭出穿靶不空放。四箭同中靶中央,抵御外患有力量! 10、寥寥金天廓,婉婉绿红潜。——唐代:李白《秋浦感主人归燕寄内》 译文:秋天寥廓,红谢绿潜,万物蛰藏。 2.含丞的4字词语御史中丞 [yù shǐ zhōng chéng]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官名。 百科释义 御史中丞,官名,秦始置。汉朝为御史大夫的次官,或称御史中执法,秩千石。汉哀帝废御史大夫,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官,后历代相沿,唯官名时有变动:曹操曾改御史中丞为宫正,取其纠弹百官朝仪的职掌而言;北魏亦曾改称中尉。 南北朝,御史大夫时置时废、即令置大夫亦往往缺位。故中丞实为御史台长官无疑。隋置御史大夫,不置御史中丞,这是因为避讳的缘故。唐、五代、宋均大夫与中丞并置,唯大夫极少除授,仍以中丞为长官。 明朝废御史台、改设都察院,遂废。 清朝,督抚常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时以为副都御史可比前代御史中丞,故习称督抚为中丞。 3.含丞的4字词语御史中丞 [yù shǐ zhōng chéng] 生词本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官名。 百科释义御史中丞,官名,秦始置。汉朝为御史大夫的次官,或称御史中执法,秩千石。 汉哀帝废御史大夫,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官,后历代相沿,唯官名时有变动:曹操曾改御史中丞为宫正,取其纠弹百官朝仪的职掌而言;北魏亦曾改称中尉。 南北朝,御史大夫时置时废、即令置大夫亦往往缺位。 故中丞实为御史台长官无疑。隋置御史大夫,不置御史中丞,这是因为避讳的缘故。 唐、五代、宋均大夫与中丞并置,唯大夫极少除授,仍以中丞为长官。 明朝废御史台、改设都察院,遂废。 清朝,督抚常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时以为副都御史可比前代御史中丞,故习称督抚为中丞。 4.中丞是个什么官职中丞是古代官名,最早出现在秦朝。 汉朝时,中丞是御史大夫的次官, 也称为御史中执法,秩千石。 中丞的职责有两部分,对外督察各部刺史,监察各郡国行政事务,对内 领侍御史,考察四方文书计簿,按劾公卿章奏。 汉哀帝时废御史大夫一职,以 御史中丞作为御史台的长官,此后历代相沿不改,只是在官名上略有变动,如 曹操曾改御史中丞为宫正,北魏时也曾改称中尉。 南北朝时期,御史大夫一职时置时废、有时虽然设置大夫一职,也往往 缺位。 隋朝只设置御史大夫,而不置御史中丞,这是为了避隋文帝父亲的名 讳,所以郎中皆去“中”字。唐、五代、宋等朝代,大夫与中丞并置,以中丞 为长官。 刘长卿写过一些与中丞有关的诗歌,如《送李中丞之襄州》、《夏中崔 中丞宅见海红摇落一花独开》、《送李校书适越谒杜中丞》、《送严维赴河南 充严中丞幕府》、《奉陪郑中丞自宣州解印,与诸侄宴馀干后溪》、《奉饯郑 中丞罢浙西节度还京》、《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送侯 中丞流康州》、《和中丞出使恩命过终南别业》等。 李白《中丞宋公以吴兵 三千赴河南军次寻阳……囚参谋幕府因赠之》是赠给宋中丞的,《送张秀才谒 高中丞》是为即将前去拜见高中丞的张秀才送行,《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 是诗人与宋中丞同饮怀古事。 5.《诗经.邶风》中所含道理《诗经》中的《邶风》即为产生、采集、流传于邶国大地的古老而至今仍荡人心弦的诗篇。《邶风》作品包括:柏舟、绿衣、燕燕、二子乘舟等共十九首。 1《柏舟》这首诗反映了先秦时代华夏民间婚恋的现实状况:一方面,人们在政令许可的范围内仍享有一定的**自由,原始婚俗亦有传承;另一方面普遍的情况已是“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非媒不得”(《齐风·南山》),礼教已通过婚俗和舆论干预生活。所以诗中女子既自行择欢,却又受到母亲的制约。 2《国风·邶风·击鼓》是《诗经》中一篇典型的战争诗。为先秦时代邶地华夏族民歌。全诗共五章,每章四句。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描写战士间的互相勉励、同生共死,令人感动。此诗描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其中,描写战士感情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后世也被用来形容夫妻情深。 3《国风·邶风·静女》。为先秦时代陈地汉族民歌。全诗三章,每章四句。此诗写青年男女的幽会,表现了男子对恋人温柔娴静的称赞以及对她的深深情意,体现出年轻男女之间纯美爱情的美好。全诗充满了幽默和健康快乐的情绪,尤其是对于青年人恋爱的心理描写惟妙惟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