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含云和珑字1、云何不乐 [先秦] 诗经 《扬之水》 2、云何其忧 [先秦] 诗经 《扬之水》 3、云何吁矣 [先秦] 诗经 《卷耳》 4、莫予云觏 [先秦] 诗经 《抑》 5、云胡不夷 [先秦] 诗经 《风雨》 6、云胡不瘳 [先秦] 诗经 《风雨》 7、云胡不喜 [先秦] 诗经 《风雨》 8、云徂何往 [先秦] 诗经 《桑柔》 9、荓云不逮 [先秦] 诗经 《桑柔》 10、如云不克 [先秦] 诗经 《桑柔》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玉雪窍玲珑,纷披绿映红 2.诗经中六义指的是什么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 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 “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风、雅、颂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 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 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 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对于《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 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 《雅》共105篇,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 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 但是没有情诗。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 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认为可能是西周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则认为是春秋以前宋国的作品。 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 “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3.《诗经》和《楚辞》里含“欣”字的句子有哪些《诗经》 :旨酒欣欣,燔炙芬芬 释义:美酒醇香人陶醉,烤肉溢香增胃口 《楚辞》:五音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释义:乐声交杂,鼓瑟丝弦齐响,天帝欣喜,快乐安康 《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 百,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其 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 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作者:相传中国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 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 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楚辞》: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 歌体裁--楚辞。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 作,楚辞因此又称为"离骚体"。 《楚辞》作者:刘向辑录,屈原等作 4.诗经中含黄字的句子1.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宋 范仲淹《苏幕遮》 2.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四) 》王昌龄 3.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李清照 《声声慢》 4. 浮丘处处留丹灶。黄帝层层隐玉书。—— 《望黄山诸峰》 唐 释岛云 5. 嵩阳若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道泉。 ——《游黄山》 宋 朱彦 6.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 宋 7.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杜甫 唐代 8.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城东早春》杨巨源 唐 9.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凉州词二首·其一》王之涣 唐 10.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秋风辞》刘彻 两汉 5.请问:关于《诗经》的“六诗说”与“六义说”有什么区别“六诗说”源自《周礼·春官·大师》,《周礼》将《诗经》分为“六诗”(即风、赋、比、兴、雅、颂),但根据什么标准进行的分类,为什么要依此顺序排列,“六诗”之间是什么关系?皆未言明,引发后世学者种种推断,先后出现六诗皆体说、三体三用说、六诗皆用说、教诗方法说、六种作用说、用诗方法说等推断。 六义说是关于《诗经》分类的说法之一,源自《毛诗序》。《毛诗序》承袭《周礼》六诗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毛诗序》的分发与《周礼》相同,只是把“六诗”叫作“六义”。 6.《诗经》一共包括多少篇《诗经》又称“诗”或“诗三百”,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 全书收录了自西周初年 至春秋中叶(公元前11〜前6世纪)500多年间的作品共305篇。其中的6篇有题目无内容,称 为笙诗。 《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先秦时称“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 汉代传授 《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 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韩诗外传》。毛诗盛 行于东汉以后,并流传至今&重要的注本有《毛诗正义》、宋朱熹的《诗集传》、清马瑞辰的《毛诗 传笺通释》、清陈奂的《诗毛氏传疏》、今人陈俊英的《诗经释注》。 据说春秋时流传下来的诗,有3000首之多,后来只剩下311首(其中有6首笙诗:南陔、白 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后来为方便,就称作“诗三百”。孔门弟子中,子夏对诗的领悟力最 强,所以由他传诗。 到汉初,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 齐诗 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而如今世上只剩外传10卷。 至于当今世上流传的诗 经,则是毛公(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所传的毛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