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触义

1.诗经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 啥意思 咋区分哇

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

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后来,《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之为“六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对此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今人普遍认为“风、雅、颂”是关于《诗经》内容的分类;“赋、比、兴”则是指它的表现方法。 风、雅、颂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

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

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

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对于《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

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雅》共105篇,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

《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

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但是没有情诗。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其中《周颂》31篇,认为可能是西周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则认为是春秋以前宋国的作品。 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

“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2.结合《关雎》《蒹葭》分析诗经六义

注意看结尾,有详细答案。

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 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吾尝闻弦歌,弦止而余音在耳;今读《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散. 蒹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露之为物,瞬息消亡.佛法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情之为物,虚幻而未形.庄子曰:乐出虚,蒸成菌.一理也.霜者,露所凝也.土气津液从地而生,薄以寒气则结为霜.求佳人而不可得,于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坚.故曰“未晞”,“未已”.虽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终受其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 情所系着,所谓伊人.然在水一方,终不知其所在.贾长江有诗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夫悦之必求之,故虽不知其所踪,亦涉水而从之.曰“溯洄”,曰“溯游”,上下而求索也.且道路险阻弯曲,言求索之艰辛,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然终于“两处茫茫皆不见”,所追逐者,不过幻影云雾,水月镜花,终不可得. 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触之,却遥不可及.“宛在水中央”一句,竟如断弦之音,铿锵而悠长.每读到此,不由喜之,叹之,怨之,哭之!

《关雎》出自《诗经·国风·周南》,是《诗经》的首篇,它是反映一个青年对一位容貌美丽姑娘的爱慕和追求,写他求而不得的痛苦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它是我国爱情诗之祖.不仅反映的是令人喜闻乐见的爱情题材,还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关雎:篇名它是从诗篇中第一句中摘取来的.《诗经》的篇名都是这样产生的.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六义”指的是 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3.诗经中采用兴的艺术手法触物以起情,常用来起兴的自然事物有那些

《诗经》中“比”法 “比”就是比喻和比拟。

最先给“比”作注释的是东汉章帝时的大司农郑众。他说:“比者,比方于物也。”

这大体是对的。郑玄说:“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

①这便将内容与形式混为一谈了。钟嵘说“因物喻志,比也”②朱熹说“比,是以一物比一物,而所指之事常在言外。”

(3)《文心雕龙·比兴》说:“且何谓为比,盖写物以附类,扬言以切事者。” “故比者,附也。”

“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就说所谓比就是诗中所描绘的事物,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描绘的形象没有独立的意义,而是对本质上不同的两种事物利用它们之间在某一种发面的相似点来打比方,或者是用浅易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和情感,使人易于理解,或者借以描绘和渲染事物的特征,使事物生动,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尽管也嫌笼统,但毕竟说明了比的表现手法是能够把抽象的事物或深奥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的。

如《周南·盆斯》 “螽斯羽,洗洗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用对螽斯的赞歌,祝福子孙昌盛,取其繁殖能力强和聚集不散的特点。

这首诗的内容,在必须实行计划生育,奖励少生孩子的今天,当然是不足取的。但是从写法上看,它吟咏的表面对象是蝗虫,而被比的真正对象却是人,即用“彼物”来比喻“此物”。

并且为了使本体更加鲜明、突出、喻体用了夸大的形象。这个“比”法的特点就是以物代人,既关系立意构思,也属于表现手法。

所以,朱熹把《周南·盆斯》三章视为《诗经》中“比”法的典型法式,并且还强调指出:“后凡言比者仿此”。如《郊风·谷风》用“采药采菲,无以**”(采收萝卜芥菜却不要底下的根)来说明不该有了新欢就不念旧恩。

有的突出事物的某些特性,如《邺风·终风》用“终风且暴”(整日价刮着猛烈的大风)来形容丈夫的凶暴。有的描写事物的性状,如《卫风·硕人》写庄姜的美貌,一口气用了六个比喻:“手如柔夷,肤如凝脂,领如蟠挤,齿如孤犀,蜂首蛾眉”(手指象茅草的新芽柔软嫩细,皮肤象凝冻的膏脂光滑润腻,颈子象天牛的幼虫白白长长,牙齿象瓜的子儿洁白整齐,蝉儿似的方额下更有两道弯弯的蛾眉)。

有的是反面设喻,如《邺风·柏舟》用“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来形容不能任人摆布的态度。

有的拟物,如《硕鼠》把贪婪的剥削者写成餐食的大老鼠。 从比的具体表现形式来说,〈诗经〉中用比的地方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

这些比喻,都能紧扣诗中的情、事、景,十分贴切。 明喻,即孔颖达疏引郑司农语:“比者,比方于物。

诸言‘如’者,皆比辞也。”凡有喻词的比喻都是明喻。

如《卫风·硕人》中接用了五个比喻句: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犀,其蛾眉……”这五个比喻都是明喻,诗人选择了五个贴切,新颖、生动的印象。又如《卫风·伯兮》写思妇怀念征夫,第二章只用了一个明喻,就把她的思想作了深刻的表现:“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用散乱的蓬头比喻女人的头发,说明这个女人好久不梳洗了。这个比喻抓住了事物的关键部位而突出其特征,表现了她刻骨的相思之苦和慵懒的神态。

《小雅·斯干》描写宫室的建筑,接连用了四句明喻:如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君子攸跻。

宫室建筑本来是静物,诗人用动物作比喻来形容,刻画了他的庄严,美观。 隐喻,也称暗喻。

它没有“如,像”一类的喻词,同时出现的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更为紧密。如:《郑风·大叔于田》:“叔于田,乘乘马。

执辔如组,两骖如舞。叔于田,乘乘黄。

两服上襄,两骖雁行。”第一章的“如组”、“如舞”是明喻,诗的一开始,就极写“叔”御术“之娴熟高超。

“如组”、“如舞”言其动作和谐和中节,是形象化的比拟,也有“夸其事而饰其能”的意味;第二章的“雁行”句意为“两旁马而像雁行”,没有出现比喻词,就是隐喻。又如:《诗经》这部经典中,屡次出现水被诗人用来做为隐喻以寄托出嫁思家的情怀,如《诗经·邶风·泉水》:“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彼诸姬,聊与之谋。”

或是用水来比喻陪伴之意,如《诗经·卫风·竹竿》:“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配玉之傩”,或是用水来比喻愿望难达之意,如《诗经·王风·扬之水》:“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或是用水来比喻世之清浊,如《诗经·谷风之什·四月》:“相彼泉水,载清载浊,我日构祸,曷云能谷?”,或是用水来比喻忧愁之意,如《诗经·谷风之什·鼓钟》:“钟鼓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

在《诗经》里,有不少这样的句式;前两句写喻体,后两句写本体,有人称为“对喻”,其实也是隐喻。如《卫风·氓》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4.简答题:什么是诗经“六义”

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最有成就的部分.《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共160篇.比较常见的篇目,如《关雎》、《蒹葭》、《桃夭》、《定之方中》、《柏舟》、《君子偕老》、《伐檀》、《硕鼠》、《伐柯》、《东山》、《鸿雁》、《灵台》、《氓》、《七月》等.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多数为公卿贵族所做,一般看作“正声”.大雅为歌功颂德之作,小雅多讽刺之声.常见的篇目如《采薇》、《鹿鸣》、《江汉》、《思齐》(前两篇属小雅,后两篇属大雅)等.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分别为31、4、5篇.常见的篇目如《我将》、《有客》、《玄鸟》等.赋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诗集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与子成说(shuō):和你立下誓言.此处“说”并不通“悦”字.比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都是通篇用比的.兴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魏风·伐檀》也是用兴这种表现手法的突出例子.。

5.什么是诗经大义

一、诗经介绍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没有内容的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和由仪),因此又称《诗三百》,《三百篇》。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正式使用《诗经》,应该起于南宋初年-屈万里)。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省西南,东至山东,南及江汉流域。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305篇诗歌,有六首只有题目。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是儒家尊为“五经”之一,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音乐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赋”就是铺陈(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就是比方,“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诗经》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伐檀》、《硕鼠》、《氓》就是“风”的代表作。 《诗经》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当今世上流传的诗经,则是毛亨、毛苌所传的毛诗集。

二、《诗经》内容大致分为六类:

1、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这类的作品大多保存在大雅和颂当中,大多以祭祀和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人的德业,为歌功颂德之作。如《生民》写了始祖后稷的诞生神话和他对农业的贡献;《公刘》写了公刘率领周人迁徙,开始定居的生活。还有记述文王、武王业绩的作品等等。

2、农事诗

诗经中有很多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的诗,如《臣工》、《丰年》、《载芟》等等,其中《七月》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首,它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共8章88句,380字,直接反映了周人的农业生产,是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作品。

3、燕飨诗

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如《小雅·鹿鸣》就是天子宴群臣的诗。由于周朝实行的是宗族分封制,所以统治阶级大部分都是同一氏族的人,因此周族的宴会特别的多,由此产生的诗作业大部分反映的是热闹祥和的景象。

4、怨刺诗

产生于西周末期,大量反映了当时的政治黑暗,社会动荡,反映丧乱,针砭时弊。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当中,如《民劳》、《荡》、《节南山》、《硕鼠》、《南山》等等,或讽刺不劳而获、贪得无厌者,或揭露统治者的无耻与丑恶,辛辣的讽刺中寓有强烈的怨愤和不平。

5、战争徭役诗

有些战争诗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如大雅中的《江汉》、《常武》、小雅中的《出车》《六月》等

也有些写厌战思乡的诗,如《小雅·采薇》。《唐风·鸨羽》是一首徭役诗,表现了服役者的强烈不满。

6、婚姻爱情诗

诗经中写得最多的大概就是这类题材的诗了,有写男女之间互相爱慕的诗,如《邶风·静女》,有写女子对男子的思念的,如《郑风·子衿》,有写男子对女子爱慕的,如《周南·关雎》,还有写婚姻家庭的,如《卫风·氓》

6.诗经六义指哪六义

六义 【词语】:六义

【注音】:liù yì

【释义】:

诗经学名词。语出《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郑樵云:“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通志序》)

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比较常见的篇目如《关雎》、《蒹葭》、《氓》、《七月》等。

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多数为公卿贵族所做,一般看作“正声”。 常见的篇目如《采薇》、《鹿鸣》、《江汉》、《思齐》(前两篇属小雅,后两篇属大雅)等。

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常见的篇目如《我将》、《有客》、《玄鸟》等。

赋、比、兴的按表现手法分的。

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都是通篇用比的。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魏风·伐檀》也是用兴这种表现手法的突出例子。

/view/294269.htm

相关内容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