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中的“六义”指什么《诗经》中的“六义”说法早在春秋 时代就已经产生。 《周礼•春官•大师》 说:“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 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 音。” 汉代《毛诗序》(即《诗大序》)的作 者,根据《周礼》的说法提出了“诗之六 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 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六 义”中的“风、雅、颂”属于《诗经》的文 体分类,“赋、比、兴”则是对《诗经》中 三大表现手法的概括。 (1) 风、雅、颂 风,指十五国风,收集的是周代各地 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和小雅,“雅 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大部分 是贵族作品,即所谓的“官调”。 颂,是宗 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2) 赋、比、兴 朱熹在《诗集传》中提到:“兴者,先 言他物以引起所言之辞。 比者,以彼物比此 物也。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2.《诗经》六艺指的是什么《诗经》六艺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指的是《诗经》按音乐划分的三个类别。风,是指国风,就是西周时期各国的民间歌谣。 雅,是周王京畿的乐歌,周王京畿被周人 称为夏,古代雅、夏通用,故有此称。“雅”分 大雅、小雅,意与后世的大曲、小曲相近。 颂,是形容、赞颂的意思,是当时统治者 进行祭祀时的乐歌。赋、比、兴是一种文艺创作方法,最早用 于《诗经》。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 所触发的真情实感,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 力,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 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 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 基本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 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以表达情 感,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 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 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赋、比、兴对于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形象塑造、心理描写、意境形成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后来发展成为诗歌 常用的创作手法。 《卫风•硕人》中描绘庄姜之美:“手如 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 眉。”分别以柔嫩的白茅芽、冻结的油脂、白 色长身的天牛幼虫、白而整齐的瓤子、宽额的螓虫、蚕蛾的触须来比喻美人的手指、肌肤、脖颈、牙齿、额头、眉毛,形象细致。 “巧笑倩 兮,美目盼兮”两句动态描写,又把这幅美人 图变得生动鲜活。《诗经》是赋、比、兴手法运用得最为圆 熟的作品,已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 术境界,对后世诗歌意境的创造功不可没,如 《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 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 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 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沚。”。 3.《诗经》的“六义”是什么《诗经》先秦时期称《诗》,又称《诗三百》或《三百篇》,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305篇诗歌。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所谓《诗经》中的“六义”,是指“风”、“雅”、“颂”、“赋”、“比”、“兴”。 这六种称谓早在先秦时就已经出现。《周礼•春官》中记载:“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毛诗序》明确提出“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一般而言,“风”、“雅”、“颂”是指《诗经》的分类和内容体裁,“赋”、“比”、“兴”是指《诗经》的二种表现手法。 另外,“风”、“雅”、“颂”又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宋代郑樵《通志序》中说:“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