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 大雅 棫朴 解释⑴芃(péng)芃:植物茂盛貌。棫(yù)朴:棫,白桵(ruǐ);朴,枹(bāo)木,二者均为灌木名。 ⑵槱(yǒu):聚积木柴以备燃烧。 ⑶济(jǐ)济:美好貌。或音qí,庄敬貌。辟(bì)王:君王。 ⑷趣(qū):趋向,归向。 ⑸奉:通“捧”。璋:即“璋瓒”,祭祀时盛酒的玉器。 ⑹峨峨:盛装壮美的样子。 ⑺髦士:俊士,优秀之士。攸:所。宜:适合。 ⑻淠(pì):船行貌。泾:泾河。 ⑼烝徒:众人。楫之:举桨划船。 ⑽于迈:于征,出征。 ⑾师:军队,二千五百人为一师。 ⑿倬(zhuō):广大。云汉:银河。 ⒀章:文章,文彩。 ⒁倏:长寿。 ⒂遐:通“何”。作人:培育、造就人。 ⒃追(duī):通“雕”。追琢,即雕琢。 ⒄相:内质,质地。 ⒅勉勉:勤勉不已。 ⒆纲纪:治理,管理。 译文 棫树朴树多茂盛,砍作木柴祭天神。周王气度美无伦,群臣簇拥左右跟。 周王气度美无伦,左右群臣璋瓒捧。手捧璋瓒仪容壮,国士得体是贤俊。 船行泾河波声碎,众人举桨齐划水。周王出发去远征,六军前进紧相随。 宽广银河漫无边,光带灿烂贯高天。万寿无疆我周王,培养人材谋虑全。 琢磨良材刻纹花,如金如玉品质佳。勤勉不已我周王,统治天下理国家。 2.《诗经》风中的十五国风,有个是读kuai风还是hui风桧风 :诗经国风中的内容。 1。桧(kuài),西周分封的诸侯国,?u(yún)姓,故都在今河南的密县与新郑之间,其统治区大致包括今密县、新郑、荥阳的一些地方。 桧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 2。 桧国于春秋初年为郑武公所灭。桧诗产生的时代,一说在桧灭之前,即春秋初以前;一说桧诗实际是“郑诗”,即桧灭之后(朱熹《诗集传》引苏氏说),二说都系猜测,姑并存待考。 《桧风》源于哀国的乱世哀音 “郑国初封地在咸林(今陕西省华县西北一带),地处京畿之内,郑人的东迁,依凭溱、洧、寄食虢、郐的同时,也带来了京畿的时尚和奢华,从《诗经·郑风》不难看出郑人东迁入主中原的骄奢之风。一方面使风光旖旎,山水秀丽,经济富庶的溱、洧地区郐国奢华之风大张;另一方面郐国主昏臣怠,政治黑暗,民不聊生。 《桧风》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郑州师专中原文化研究所所长刘玉娥教授说,“郐国一些处在下位而头脑清醒的知识分子面对黑暗的现实政治,哀叹国之将亡,民生之艰难,国人在苦难中煎熬,一方面痛恨统治者昏庸不能清明政治,使国强盛;一方面自哀无力改变现实,内心痛苦,充满忧愁,甚至羡慕草木的无知,没有忧愁痛苦,更没有家室之累。 ”。 3.诗经中有哪些描写人物/植物一、草本植物(一)粮食作物【麦】《鄘风•桑中》、《鄘风•载驰》、《王风•丘中有麻》、《魏风•硕鼠》、《豳风•七月》、《大雅•棫朴》、《鲁颂•閟宫》.【稻】《唐风•鸨羽》、《豳风•七月》、《小雅•白华》、《鲁颂•閟宫》.【稌(稻谷)】《周颂•丰年》.【重穋(亦作“种稑”两种谷物)】《豳风•七月》.【梁(高梁)】《唐风•鸨羽》、《小雅•黄鸟》.【黍】《王风•黍离》、《魏风••••••硕鼠》、《唐风•鸨羽》、《豳风•七月》、《小雅•黄鸟》、《小雅•信南山》、《小雅•楚茨》、《小雅•甫田》、《小雅•大田》、《小雅•黍苗》、《周颂•丰年》、《周颂•良耜》、《鲁颂•閟宫》.【稷(通称为谷或为粟)】《王风•黍离》、《唐风•鸨羽》、《豳风•七月》、《小雅•楚茨》、《小雅•信南山》、《小雅•甫田》、《小雅•大田》、《周颂•良耜》、《鲁颂•閟宫》.【粟(小米)】《小雅•黄鸟》、《小雅•小宛》.【秬(黑黍)】《大雅•生民》、《鲁颂•閟宫》.【秠(黍的一种)】《大雅•生民》.【穈(赤梁粟)】《大雅•生民》.【芑(白梁粟)】《大雅•生民》.【菽(大豆)】《豳风•七月》、《小雅•小宛》、《小雅•小明》、《小雅•采菽》、《大雅•生民》、《鲁颂•閟宫》.【苴(麻子)】《豳风•七月》.(二)挺水植物【荇菜(莕菜)】《周南•关雎》.【藻(杉叶藻)】《召南•采苹》、《鲁颂•泮水》.【苹(浮萍)《召南•采苹》【蒲(香蒲)】《陈风••••••泽陂》、《小雅•鱼藻》、《大雅•韩奕》.【蕑(泽兰)】《郑风•溱洧》、《陈风•泽陂》.【荷华(荷花)】《郑风•山有扶苏》、《陈风•泽陂》.【菡萏(荷花)】《陈风•泽陂》.【藚(泽泻)】《魏风•汾沮如》.【蓼(水草)】《周颂•小毖》、《周颂•良耜》.【葭(芦苇)】《卫风••••••硕人》.【苇】《卫风••••••河广》、《小雅•小弁》、《大雅•行苇》.【菼(荻)】《卫风••••••硕人》、《王风••••••大车》.(三)纺织纤维植物【麻】《王风•丘中有麻》、《齐风•南山》、《陈风•东门之枌》、《陈风•东门之池》;【葛】《周南•葛覃》、《邶风•旄丘》、《王风•采葛》、《魏风•葛屦》、《唐风•葛生》;【纻(纻麻)】《陈风•东门之枌》;(四) 瓜菜植物【瓜】《豳风•七月》、《小雅•信南山》、《大雅•绵》、《大雅•生民》.【芹】《鲁颂•泮水》.【卷耳(苍耳)】《周南•卷耳》.【蕨(蕨菜)】《召南•草虫》、《小雅•四月》.【葑(蔓菁)】《邶风••••••谷风》、《鄘风•桑中》、《唐风•采苓》.【菲(萝卜)】《邶风••••••谷风》.【荠(荠菜)】《邶风••••••谷风》.【葵(葵菜)】《豳风•七月》.【茆(莼菜)】《鲁颂•泮水》.【荼(苦菜)】《邶风••••••谷风》、《豳风•七月》、《豳风•鸱鸮》、《大雅•绵》、《周颂•良耜》.【苦(苦菜)】《唐风•采苓》.【瓜苦(苦瓜)】《豳风•东山》.【匏(葫芦)】《邶风••••••匏有苦叶》、《大雅•公刘》.【壶(葫芦)】《豳风•七月》.【瓠(葫芦)】《小雅•瓠叶》.(五)其它草本植物【竹】《卫风•淇奥》、《卫风•竹竿》、《小雅•斯干》;【芣苢(车前草)】《周南•芣苢》.【蓫(羊蹄菜)】《小雅•我行其野》.【蒌(蒌蒿)】《周南•汉广》.【葍(小旋花)】《小雅•我行其野》.【莪蒿(抱娘蒿)】《小雅•谷风》.【莪(萝蒿)】《小雅•菁菁者莪》.【蔚(牡蒿)】《小雅•蓼莪》.【茑(常绿寄生灌木名)】《小雅•頍弁》.【女萝(松萝)】《小雅•頍弁》.【蘩(白蒿)】《召南•采蘩》、《豳风•七月》、《小雅•出车》.【薇(野碗豆)】《召南•草虫》、《小雅•四月》、《小雅•采薇》.【白茅】《召南••••••野有死麇》、《小雅•白华》.【荑(白茅)】《邶风••••••静女》、《卫风••••••硕人》.【苓(甘草)】《邶风••••••简兮》、《唐风•采苓》.【唐(菟丝子)】《鄘风•桑中》.【蝱(贝母)】《鄘风•载驰》.【芄兰(夏藦)】《卫风••••••芄兰》.【谖草(黄花草或忘忧草)】《卫风••••••伯兮》.【蓷(益母草)】《王风••••••中谷有蓷》.【萧(艾蒿)】《王风••••••采葛》、《曹风••••••下泉》、《小雅•蓼萧》、《小雅•小明》、《大雅•生民》.【艾】《王风••••••采葛》.【游龙(荭草)】《郑风•山有扶苏》.【蔓草】《郑风•野有蔓草》.【茨(蒺藜)】《鄘风•墙有茨》、《小雅•楚茨》.【蓬(蓬草)】《卫风••••••伯兮》.【莫(酸迷)】《魏风•汾沮如》.【蔹(五爪龙)】《唐风•葛生》.【荍(锦葵)】《陈风•东门之扮》.【菅(菅草)】《陈风•东门之扮》、《小雅•白华》.【苕(鼠尾)】《陈风•防有鹊巢》.【稂】《曹风•下泉》.【莠(狗尾草)】《齐风•甫田》、《小雅•大田》.【蓍(蓍草)】《曹风•下泉》.【萑苇(芦荻)】《豳风•七月》.【葽(远志)】《豳风•七月》.【茅(茅草)】《豳风•七月》.【果臝(瓜蒌。 4.谁有诗经里的《蒹葭》蒹葭 【蒹葭】 《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濉?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b。 [今译] 河畔芦苇碧色苍苍, 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之人, 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寻寻觅觅, 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 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 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之人, 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寻寻觅觅, 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 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 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之人, 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寻寻觅觅, 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 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 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 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吾尝闻弦歌,弦止而余音在耳;今读《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散。 蒹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 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 露之为物,瞬息消亡。佛法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情之为物,虚幻而未形。庄子曰:乐出虚,蒸成菌。 一理也。霜者,露所凝也。 土气津液从地而生,薄以寒气则结为霜。求佳人而不可得,于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坚。 故曰“未??”,“未已”。虽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终受其苦。 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 情所系着,所谓伊人。 然在水一方,终不知其所在。 贾长江有诗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夫悦之必求之,故虽不知其所踪,亦涉水而从之。 曰“溯洄”,曰“溯游”,上下而求索也。且道路险阻弯曲,言求索之艰辛,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 然终于“两处茫茫皆不见”,所追逐者,不过幻影云雾,水月镜花,终不可得。 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触之,却遥不可及。 “宛在水中央”一句,竟如断弦之音,铿锵而悠长。痴人耶?梦境耶?每读到此,不由喜之,叹之,怨之,哭之! 【写作背景】 《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是255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 《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冲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脐’、‘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 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低’。‘水中让”,意思是治国有希望。” 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 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 ”三是“爱情”说。 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如自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木可即,诗人陷入烦恼。 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由于此诗之本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 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 《蒹葭》属于秦风。 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 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 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层次结构】 此诗三章重叠,各章均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 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 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意味着追求艰难,造成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 抒情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著追求,但“伊人’嘟飘渺阻隔。可望难即,故而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怅惆的情致。 以下四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分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境界的两种不同情景的描述。“溯洞从之,道阻且长”,这是述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示意终不可达也。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而终不可近也。 既逆流,又顺流,百般追寻,执著之意可见;不是困境难达,就是幻象难近,终归不得,怅恫之情愈深。 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体而充分的展现。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 5.诗经中十五国风,周南风的特点诗经分为风、雅、颂;风主要是各国民间的诗歌像秦风无衣这样的,雅有小雅、大雅,是贵族宫廷诗歌、颂主要是祭祀用的诗歌 附: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bèi〕、鄘〔yōng〕、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kuài〕、曹、豳〔bīn)) 《诗经》风、雅、颂的分类,主要是从音乐入手。 风,即乐调。《左传•成公九年》载晋侯见楚囚钟仪,“使与之琴,操南音。 ……乐操风土,不忘旧也”。所谓“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 国风,即是汇集各地的地方土乐。《周南》、《召南》列于国风之中,应是两个地方的土乐,但其命题不同于其它国风。 于这一点,历来有不同的理解。王质在其《诗总闻》中明言:“南,乐歌名也。” 当代学者陆侃如、冯沅君在《中国文学史简编》中说:“南是南方的民歌。……这个‘南’字,不但指方向,也是乐器名(就是‘ ’字)”。 我们一般认为“南”字是方位词,《周南》、《召南》作为《诗经》中的民歌,它反映的应是那个时代某些南方地域的土乐,与其它国风的性质一样,但既然如此,为何其名为《周南》、《召南》而不是《*风》呢? 据史料记载分析,西周初年,周公姬旦和召公姬是分陕而治的。姬旦长住东都洛邑,统治东方诸侯,姬奭长住西都镐京,统治西方诸侯。 周南是当时周公统治的南方流域,召南是召公统治的南方流域。《周南》、《召南》屡次提到长江、汉水、汝水,可以证明“二南”(注:周南、召南)是包括着长江、汉水、汝水流域的诗歌。 既然是诗乐,那就是南音了。因而,《周南》、《召南》可以说是《周南风》、《召南风》的省称。 “二南”作为南方民歌,其地域性还可以从十五国风整体的地域特征来作进一步的论证。十五国风大都是流行各地的土风歌谣。 不过,纵观全局,却不见有“楚风”,似乎不曾辑有楚地歌谣,古人因此以“楚风”“不得与十五国风并录于《经》而为楚憾”。实际上,这“二南”民歌也就是楚地歌谣。 《周南•汉广》毛传即云:“文王之道,被于南国,美化行乎江汉流域。”这说明《汉广》就是江汉流域的诗歌。 元人祝尧在《古赋辨体》中也说明:“江汉皆楚地,盖自王化行乎南国,《汉广》、《江有汜》诸诗已列于‘二南’、‘十五国风’之先。”清人何天宠则进一步强调:“楚何以无‘风’,后儒以为删诗不录‘楚风’,非通论也。” 据《水经注》引《韩诗序》云:“‘二南’其地在南郡和南阳之间。”这块地域,包括今天的河南南阳、湖北襄阳、宜昌、江陵、武汉一带,这正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腹心地区。 所以“二南”诗篇,应多是产于这一地的楚歌谣。而《诗经》对于产生于楚地的《周南》《召南》在编定时为何不标明为“楚风”呢?其原因可能是楚国在西周初年尚且是江汉流域一个“土不过同”的小邦,至春秋中叶方壮大到据有整个江汉流域乃至半边天下,因而,周朝乐官在编订《诗经》之始,就只是将这些南方歌谣加以编订而分称为“周南”“召南”,并且在《诗经》最终成书时也一直沿用这一称呼而未作修改。 以上从地域位置对《周南》《召南》的地域特色作了分析,下面再来看诗歌的内容。 《周南》《召南》中的许多歌谣,不仅记南方之地,写南方之物,而且鲜明地反映了江汉流域的民俗风情,初步显示了南方楚歌的特色。 “二南”共有诗歌25首,其中较多的是用于祀典或礼俗活动的仪式歌,这是因为春秋中叶以前南方楚地远没有中原那样开化,民风朴野,其俗尚尊鬼神且好祠的缘故。《周南•桃夭》,就是一首古老的礼俗活动的仪式歌: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蒉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古往今来,解说《诗经》者,大都认为这是一首描写婚姻情景、祝贺女子出嫁的歌谣。 其实从原始歌谣的产生和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这首祝福歌谣最初应是一首祀典祭歌,可以说是“一首以桃为图腾的群体的祭祀礼辞”。(注:张岩.简论汉代以来《诗经》学中的失误.文艺研究,1991年第1期)而桃,作为一种“图腾”是完全可以考证的。 图腾主义的起源和母性崇拜是分不开的。在母系氏族社会时代,妇女受到尊重与崇拜,其生殖、蓄衍关系到整个氏族的生存,而对“生殖”却是充满着神奇和神秘,这便是妇女受崇拜的原因。 妇女怀孕的原因是什么,无从解释,于是妇女们自己也觉得这是由于某种机会,遇到某种动物或植物,或其它无生物,无意间有动于心便使自己怀孕了。因此生下的婴儿,便以这种物体命名,而名与实是不分的,这物件便成为这一氏族的图腾。 孙作云先生在《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中指出:“所谓图腾,就是原始人所崇拜的某种动物、植物、无生物或自然现象;他们认为这些神物是他们的祖先、保护者。”也就是说,作为图腾,一般具有生殖、崇拜、保护等要素。 《桃夭》三章歌辞的前两句,都是对桃的热烈礼赞。而桃在先秦时代是江淮流域常见的生长茂盛的植物,与楚地先民的生活十分密切,也被当地的人们所崇拜。 据《春秋左传》(昭公十二年)载:“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荜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