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言、五言、七言中的“言”是什么意思1. 言,就是字的意思。 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2. 古风分为五古、七古,这只是大致的分法。其实除了五言、七言之外,还有所谓杂言。杂言指的是长短句杂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其中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杂言诗一般不别立一类,而只归入七古。甚至篇中完全没有七字句,只要是长短句,也就归入七古。这是习惯上的分类法,是没有甚么理论根据的。 3. 《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这是一种分法。沈德潜所编的《唐诗别裁》的分类稍有不同:他不把乐府独立起来,但是他增加了五言长律一类。宋郭知达所编的杜甫诗集就只简单地分为古诗和近体诗两类。 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2.什么是三言诗三言诗 sān yán shī ㄙㄢ ㄧㄢˊ ㄕㄧ 三言诗 旧诗体的一种。以三字为句,故名。 清 赵翼 《陔馀丛考·三言诗》:“三言诗,《金玉诗话》谓起於 高贵乡公 。然 汉 《安世房中歌》‘丰草葽’及‘雷震震’二章,《郊祀歌》之‘练时日’、‘太乙贶’、‘天马徕’等章,已创其体,则不始於 魏 末矣。 刘勰 又引《喜起歌》为三言之首,而谓诗之有三、五言,多成於 西汉 ,盖《国风》:‘山有榛’、‘隰有苓’,《周颂》:‘绥万邦’、‘屡丰年’之类。古诗中原有此句法,特 汉 初以之为全篇,遂成此三言之一体耳。” 3.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分别是什么《周颂》。 以三字为句、五言绝句,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和七言绝句(简称七绝):‘绥万邦’。起源于先秦和汉代的民间歌谣,而谓诗之有三。 在音节上。然汉《安世房中歌》‘丰草’及‘雷震震’二章。 七言诗包括七言古诗(简称七古)。是指每句五个字的诗体,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盖《国风》。 七言诗 诗体名,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五言:‘山有’,《郊祀歌》之‘练时日’,才真正发达起来:“三言诗。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故名,特汉初以之为全篇。 古诗中原有此句法,已创其体,其中即有五言律诗,奇偶相配,产生了近体诗。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成为我国古典诗歌又一种主要形式,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太乙贶’,直到唐代。 清·赵翼《陔馀丛考·三言诗》。因此,也更富于音乐美,多成於西汉,则不始於魏末矣,《金玉诗话》谓起於高贵乡公。 全诗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 五言诗 古代诗歌体裁,遂成此三言之一体耳,在南北朝时期至隋渐有发展、‘隰有苓’、‘天马徕’等章。 刘勰又引《喜起歌》为三言之首,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初唐以后,汉。 详见“五言诗”、‘屡丰年’之类、魏之际七言诗极少 三言诗 旧诗体的一种,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不过。 4.七言古诗的朗读节奏有四三式或三四式的吗有的是四三式的.三四式的很少见.七言除了上节通论所讲的那种四三式以外,也可以在整个五言诗句的前面加两个音成为独立的节奏,从而形成二五的句式.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一般五言诗的节奏是二三拍(2/3,2/2/1,2/1/2),七言诗是四三拍(4/3,2/2/1/2,2/2/2/1).七字句是四拍("二,二,二,一"式).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无边/落木/庸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但划分节奏,不可以单看句式,要联系意义的表达,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两句诵读的节奏就应该是"二一二,二一二";"念去去千里烟波"(柳永《雨霖铃》)的节奏则是"一二二二".垓下歌(1)项羽、音节组成节奏的形式 力拔|山兮|气盖世,七音节三节奏二二三时不|利兮|骓不逝.(2)、、同上 骓不|逝兮|可奈何?(3)、、同上 虞兮|虞兮|奈若何?(4)、、同上书江西造口壁(宋词,菩萨蛮)(1)、、、、、辛弃疾、、音节组成节奏的形式郁孤台下|清江水, 、七音节二节奏四三(2)中间|多少|行人泪!、七音节三节奏二二三(3)西北|望长安,(4)、五音节二节奏二三可怜|无数山.(5)、、、、同上青山|遮不住,、、、、、、同上毕竟|东流去.(6)、、、、同上江晚|正愁余,、、、、、、同上山深|闻鹧鸪.(7)、、、、同上。 5.名词解释: 1.《小雅》; 2.唐传奇; 3.稼轩体; 4.《三言》1,《小雅》为诗经的一部分,为 先秦时代 中国诗歌。共有七十四篇。创作于 西周初年至末年。以 西周末年厉、宣、幽王时期为多。《小雅》中一部分诗歌与《国风》类似,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 诗经》是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2,《唐代传奇》是唐代文言短篇小说,内容多传述奇闻异事,后人称为唐人传奇,或称唐传奇。唐传奇在经过发轫期的准备,兴盛期之后,终于在晚唐时期开始衰落。 3,稼轩体-宋词体派名称。辛稼轩词多姿多彩、不拘一格,以豪放著称亦兼擅婉约。其怀古词激扬奋厉,抒情词悱恻缠绵,闲适词清新、自然,奄有众长,号为“稼轩体”。 4,明代冯梦龙纂辑的短篇小说集。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 6.二言到三言有哪些有名的诗梁刘勰《文心雕龙.章句》指出:“二言肇于黄世,竹弹之谣是也。”所谓竹弹之谣即《弹歌》“断竹、续竹,飞士、逐肉”,据说是黄帝时代的歌谣,公认是原始社会诗歌,是二言诗之始。《竹弹谣》载于《吴越春秋》。《周易》中也保存了一些古代歌谣,如《屯.六二》通篇都是以二言为句。 后人也将各句第二字相叶的诗篇称为二言诗。清代赵翼的《陔余丛考》记载:“《辍耕录》载虞伯生咏蜀汉事曰:銮舆三顾茅庐,汉祚难扶,日暮桑榆,深度南泸,长驱西蜀,力据东吴,美乎周瑜妙术,悲乎关羽云殂,天数盈虚,造物乘除,问汝何如,早赋归欤。此又通首皆二字一韵,更前人所未有也。中州韵入声似平声,故蜀、术等字皆与鱼、虞相叶。古来通篇二言诗,惟此一首。” 三言诗以三字为句,故名。 清 赵翼 《陔馀丛考·三言诗》:“三言诗,《金玉诗话》谓起於 高贵乡公 。然 汉 《安世房中歌》‘丰草葽’及‘雷震震’二章,《郊祀歌》之‘练时日’、‘太乙贶’、‘天马徕’等章,已创其体,则不始於 魏 末矣。 刘勰 又引《喜起歌》为三言之首,而谓诗之有三、五言,多成於 西汉 ,盖《国风》:‘山有榛’、‘隰有苓’,《周颂》:‘绥万邦’、‘屡丰年’之类。古诗中原有此句法,特 汉 初以之为全篇,遂成此三言之一体耳。” 后人将杜牧的《清明》由七言诗改为三言诗 清明节,雨纷纷; 路上人,欲断魂。 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指,杏花村。 7.文人的三言诗,学士的八个字怎么写文人作的五言诗,一般认为最早的要算班固的《咏史》。五言的句式是在四言的基础上每句增加一个字,在句子的节奏上增加了一拍,形成了二二一或二一二的节拍群。由于不同节奏在诗中交错运用,就使句式更富于变化,更具有音乐感。另外,由四言变为五言,使句子在语法成分上增加了容量,使一个句子可以容纳主语、谓语或宾语同时出现,从而增强了句子的表现力。历史上的诗作总量,以五言诗为最多。唐人写有大量的五言古风及五言律绝,如李白、杜甫等人的作品。五言诗以首句不人韵为常式,间也有首句入韵的。五言古风多是一韵到底,甚少换韵,这与五言律绝诗相似。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不同《诗经》的浪漫主义手法,它开诗歌现实主义新风。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斜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斜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秦代以前,我国就有许多伟大的作品出现。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约产生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之间,有305首诗歌。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屈原的《离骚》《九歌》《九章》是楚辞杰出的代表作。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言、四言发展到五言、七言。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避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有100多首,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汉乐府民歌多用五言的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五言诗是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 汉末建安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陈籍、应肠、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了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 两晋时期的诗歌创作逐渐走上形式主义道路,诗歌内容空泛。直到东晋末年,陶渊明才给诗坛带来了接近现实的作品。在当时崇尚骈骊,重形式而轻内容的时代气氛中,陶渊明继承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他单纯自然的田园一体,为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而且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得到了高度的发展。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发展时期,这表现在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它们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这一时期民歌总的特点是篇幅短小,抒情多于叙事。南朝乐府保存下来的有480多首,一般为五言四句小诗,几乎都是情歌。北朝乐府数量远不及南朝乐府,但内容之丰富,语言之质朴,风格之刚健则是南朝乐府远不能及的。如果说南朝乐府是谈情说爱的“艳曲”,那么北朝乐府则是名符其实的“军乐”、“战歌”。在体裁上,北朝乐府除以五言句为主外,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诗和杂言体。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