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应制诗”应制诗是古代臣属奉皇帝之命而作的应酬诗,唐以后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 排律。 内容多为歌功颂德,少数也陈述一些对皇帝的期望。由于写这类诗须看君王 脸色,合身份,又不能离题,不可出格,实在不容易创作。 而一般文学史也多以歌 功颂德、附庸风雅视之,对此类文体并无太多关注。 应制诗的价值取向与审美情趣大体一样,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其一,以帝王为 中心。 封建帝王,是天之骄子,体现上天的意志,是皇权神授的标志,是宗法制度 的权威,是宗法文化的象征。从膜拜周天子到西汉造神运动中的神化天子,整个应 制诗,因奉和应制而作,围绕着当朝皇帝的日常活动来展幵,凡是帝王生活中的重 大活动或诗歌创作,大臣们歌咏之,奉和之。 其二,以歌功颂德为主旨。应制诗大 多产生于王朝建国之初与盛世,于帝王,于国事,于时世,有功可歌,有德可颂。 如上官仪、张九龄、张说所处的时代,正是李唐王朝的兴盛时期,适逢贞观之治与 开元盛世,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政通人和,一派兴盛景象,为应制诗的基本主旨 奠定了社会基础。 歌颂明主,歌颂时代,歌其功,颂其德,纪其行,述其事,感其 言,明其志,自然成为应制诗的基本价值取向。 可以说,应制诗是一代帝王的颂歌, 是盛世辉煌的赞歌,是历史光明的象征。其三,以雍容典雅为基本风格。 雍容典雅, 是君子风度,是儒雅气度,是宫廷文学艺术的美学追求,体现出来王者之气,富贵 之气,儒雅之气。 2.【急】唐代 张说 诗《恩赐丽正殿书院赐宴应制得林字》的全文及张说《恩赐丽正殿书院赐宴应制得林字》赏析 恩赐丽正殿书院赐宴应制得林字 唐•张说 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位窃和羹重,恩叨醉礼深。载歌春兴曲,情竭为知音。 这也是一首应制诗,按皇帝规定用林字韵。当时作者身为丞相,又逢皇帝赐宴,自然豪情满怀。诗中大量用典,抒写了自己一心辅君治国的情怀。 “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丽正殿设了书院,成了文人学士聚会赋诗的地方。 “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诵读《诗经》,能了解国家大事;讲习《易经》,可知道天道变数的本源。 “位窃和羹重,恩叨醉礼深。”我忝为宰相,负有辅佐君主治理国家的重任;承蒙皇帝赐宴,不觉喝得酩酊大醉。 “载歌春兴曲,情竭为知音。”心情激动,吟咏一支颂扬春和景明的乐曲;竭尽才智来依韵赋诗,以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 注释: (1)丽王殿:唐代宫殿名。应制得林字:奉皇帝之命作诗,分得林字韵。 (2)东壁:星名,28宿之一,主管文章。 (3)西园:魏武帝建立西园,集文人于此赋诗。这里的东壁与西园,皆代指丽正殿书院。 (4)诗:《诗经》。易:《易经》。 (5)位窃和羹重:窃,谦词,窃居。我忝为宰相,负有调理政治的重任。 (6)恩叨醉礼深:叨,承受。承蒙皇帝赐宴,不觉喝得酩酊大醉。 3.诗圣,诗仙,诗魔,诗神,诗狂,诗佛,诗鬼分别是谁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魔白居易,诗神苏轼,诗狂贺知章,诗佛王维,诗鬼李贺。 1、诗圣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杜甫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和他在律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直接影响了中唐时期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创作。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社会矛盾重重的宋代更是学习杜甫最兴盛的时代,出现了以杜甫为宗的江西诗派。 2、诗仙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3、诗魔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 “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 4、诗神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5、诗狂贺知章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会稽永兴(今浙江杭州市萧山区)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贺知章诗文精佳,且书法品位颇高,尤擅草隶,“当世称重”,好事者供其笺翰,每纸不过数十字,共传宝之。 他常醉辄属籍,常与张旭、李白饮酒赋诗,切磋诗艺,时称“醉中八仙”,又与包融、张旭、张若虚等结为“吴中四士。 6、诗佛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王维山水诗写景如画,在写景的同时,不少诗作也饱含浓情。 王维的很多山水诗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表现自己的闲适生活和恬静心情。 7、诗鬼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 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后裔。有“诗鬼”之称。 李贺的诗,据杜牧序,是自己编后交由集贤学士沈子明保存的,凡233首。宋以后,始则传诗四卷220首(古今学者均少作一首误计219首)。 稍后,南宋吴正子作注,又据鲍钦止本增外集一卷,唐宋志皆称贺诗5卷。 诗词《雁门太守行》列入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第六单元诵读与欣赏,7年级下语文版25课古诗5首之一。 《李凭箜篌引》选入人教。 4.翻译古诗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 苏颋 东望望春春可怜, 更逢晴日柳含这是一首奉和应制诗,是臣下奉命应和皇帝陛下首唱之作。 这类诗的思想内容大抵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几无可取。但是要写得冠冕华贵,雍容典丽,得体而不作寒乞相,缜密而有诗趣,却也不大容易。 原唱题曰“春日幸望春宫”。皇帝驾临其处叫作“幸”。 “望春宫”是唐代京城长安郊外的行宫,有南、北两处,此指南望春宫,在东郊万年县(今陕西长安东),南对终南山。这诗便是歌咏皇帝春游望春宫,颂圣德,美升平。 它紧扣主题,构思精巧,堂皇得体,颇费工夫,也见出诗人的才能技巧。 首联点出“春日幸望春宫”。 “望望”、“春春”,不连而叠,音节响亮。“东望望春”,既说“向东眺望望春宫”,又谓“向东眺望,望见春光”,一词兼语,语意双关。 而春光可爱,打动圣上游兴,接着便说更逢天气晴朗,春色含情,恰好出游,如合圣意。这一开头,点题破题,便显出诗人的才思和技巧。 次联写望春宫所见。从望春宫南望,终南山尽在眼前;而回望长安城,皇都与北斗相应展现。 这似乎在写即日实景,很有气派。但造意铸词中,有实有虚,巧用典故,旨在祝颂,却显而不露。 “南山”、“北斗”,词意双关。“南山”用《诗经·小雅·天保》:“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 原意即谓祝祷国家“基业长久,且又坚固,不骞亏,不崩坏。”此写终南山,兼用《天保》语意,以寓祝祷。 “北斗”用《三辅黄图》所载,汉长安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故有“斗城”之称。长安北城即皇城,故“北斗”实则皇帝所居紫禁城。 “晴日”是看不见北斗星的。此言“北斗悬”,是实指皇城,虚拟天象,意在歌颂,而运词巧妙。 三联写望春宫中饮宴歌舞,承恩祝酒。诗人随从皇帝入宫饮宴,观赏歌舞,自须感恩戴德,献杯祝颂。 倘使直白写出,便有寒乞气。因此诗人巧妙地就“望春”做文章,用花草作比喻,既切题,又得体。 “回辇处”即谓进望春宫,“奉觞前”是说饮宴和祝酒。“细草”是自比,见得清微:“飞花”则喻歌姬舞女,显出花容娇姿;而“偏承”点出“独蒙恩遇”之意,“故落”点明“故意求宠”之态。 细草以清德独承,飞花恃美色故落,臣、姬有别,德、色殊遇,以见自重,以颂圣明。其取喻用词,各有分寸,生动妥贴,不乞不谀,而又渲染出一派君臣欢宴的游春气氛。 所以末联便以明确的歌颂结束。“宸游”即谓天游,指皇帝此次春游。 君臣同乐,圣心欢喜无比,人间万物欢唱,天下歌舞升平。 这是一首盛世的歌功颂德之作,多少见出一些开明政治的气氛,情调比较自然欢畅,语言典丽而明快。 虽然浮华夸张的粉饰不多,但思想内容也实无可取。并且由于是奉和应制之作,拘于君臣名分,终究不免感恩承欢,因此诗人的才能技巧,主要用于追求艺术形式的精美得当,实质上这是一首精巧的形式主义作品。 5.上这首诗什么意思,写点感想前两句是叙述裁剪假花的经过 密叶因裁吐 新花逐剪舒 三四句是写假花的姿态 攀条虽不谬 摘蕊讵知虚 五六句写假花不因季节改变而改变 春至由来发 秋还未肯疏 最后写假花做得和真花一模一样 能以假乱真 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 最后两句历来都有争议 一说是影射武则天虽做了皇帝 也不过是虚有其表而已 我个人感觉这首诗确实是带有一些贬义色彩 虽然诗写得含而不露 但在字里行间仍然能感觉到作者对于真假的批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