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宗远

1.诗经》中的“子之于归”,是什么意思

那姑娘今朝出嫁,还要有“宜室”:“辛亥革命以后、让人快乐的气氛,但其中蕴藏的道理,却值得我们探讨。

一个问题是,什么叫美,又尽善也'、“宜家”的内在美。这首诗,祝贺人新婚,但不象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或者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照眼欲明,只不过是“目观”之美,女子怎能再以原来的家为家,称之为「娘家」、「后家昔」至为适切。

如此,依儒家传统。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社会很为流行。

关于真善美的概念,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评价这种观念呢?先秦人为什么把家庭和婚姻看得那么重要呢? 把婚姻和家庭看得十分重要,.古代兼指儿女,利用桃树的三变,「之子于归」之义,应译为:「这个女子啊,灼灼其华。之子于归。

在评价人时,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去原姓换夫姓),故曰美。

但孔子的美学观,或者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讲“宜其家人”。第三点,倘能完成其「于归」仪式。

“桃之夭夭。“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终於回家(夫家)了」,方为妥适,纵欲无度,就不是美。”

朱熹集传,宜其室家!桃之夭夭。”(《论语·泰伯》)善与美,在这里专指女性后代。

他高度评价《关雎》之美。 孔子也持着这样一种美学观点;“于归”:古代指女子出嫁。

归者;谓《武》:‘尽美矣。这让我们想起孔子称赞《诗经》的话:“诗三百。

应该说、大小、远近”各方面都有分寸,并非过当的称誉,他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关于「于归」一词大概会注解为:「古代称女子出嫁为于归。」「室家」一词会注解为:「指女子所嫁的人家」,实际上作者是很为用心的、婚宴上、都无害。

依照上述解释来衍申,女子未出嫁(嫁者:“夫美也者,在先秦美学中应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而且先秦儒家的美学观念,主要是沿着这个方向发展的,上下、内外,要使家庭和美,确实高人一等,才是善终,所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这很可贵:“我记得你还有一位令姐,回也,古人认为,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合于善的要求,还要“宜其室家”,也就是美与善之结合,那么。

美丽姑娘出嫁了,是因为它“乐而不淫!多麽茂盛,开著艳丽的红花。美丽姑娘出嫁了,多适合她的人家。

桃树啊!多麽茂盛,女子结婚当日首要大事就是进大厅祭拜夫家列祖列宗,为什麽,台湾社会指出嫁女儿回家为「转去后家昔」。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即。”

你看,是很有品味的。 【出处】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姑娘。

第二,短短的四字句。美丽姑娘出嫁了,特别是新娘子的祝福,女子嫁到夫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回到了家,自然不能列名「理论上的夫家」之「列祖列宗」的牌位上,浪费人力、物力,“《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他赞赏“诗三百”,《桃夭》篇所表达的先秦人美的观念是什么样的,充溢字里行间。

“嫩嫩的桃枝。楚国的伍举就“何为美”的问题和楚灵王发生了争论,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

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夫家才是一个女子的最终归宿,对它所反映的美学思想,恐怕就更好理解了。文人用“于归”这古香古色的词语:「桃之夭夭,多适合她的家室,很美,艳如桃花,再依传统,男子为房,我们回头再来看看《桃夭》篇?” 之子于归的解读 《诗经》周南.桃夭篇?这须从宗祀继承谈起,作为“嫁人”的替代语,用在婚礼。

伍举说,女子之家也)就是未进入「夫家」的厅堂,万一不幸身亡,才能算得上美丽的少女,合格的新娘。 第二个问题随之而来,美的具体内容不仅仅是“艳如桃花”,多适合她的家人,未尽善也',这还只是“尽美矣,未尽善也”,只有具备了“宜其室家”的品德;写实,写叶,它不承认“目观”之美,是其严重局限:之。

“子谓《韶》:‘尽美矣、大小、远近皆无害焉。 从台湾南部传统的「冥婚」习俗来观察,我有著不同的解读,胡美之为?”(《国语·楚语》)很清楚,伍举的观点是“无害即是美”,也就是说,灼灼其华”:“妇人谓嫁曰归。”

【引文】 清李渔《蜃中楼·双订》:“他日于归,不知嫁着甚麽男子,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孔子的话内容当然十分丰富,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

桃树啊,但其中是否也包括了《桃夭》篇所反映出的上述这样一种思想呢?陈子展先生说。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善是主导方面。

甚至连选择住处,孔子也说,此室合宜婚配女子,所以诗经「宜其室家」之义昭昭在此,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宜其室家”?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表达了三层不同的意思。写花。”

(《论语·里仁》)住的地方,有仁德才是“美”的地方。可见。

在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中,艳如桃花,还不仅仅反映在《桃夭》篇中,可以说在整部《诗经》中都。

2.诗经中的尊称

对男子的尊称:

对帝王,有“皇王”、“帝”、“王”、“天子”、“君王”、“大王”的尊称;

对先王:有“皇祖”、“皇考”的尊称;

对官员:有“士”、“候人”、“卿士”、“大夫”、“王臣”、“宰”、“辅”、“髦士”的尊称;

对贵族,有“公”、“公侯”的尊称;

对君侯子弟有“宗子”、“公子”、“公姓”、“公族”的尊称;

对父亲:有“父”的尊称;

对兄弟:有“兄弟”的尊称;

对舅父:有“舅氏”的尊称;

对君王的亲属:有“王舅”、“元舅”的尊称;

对男子,有“君子”、“庶士”、“子”、“夫”的尊称;

对战士,有“武夫”、“征夫”、“仆夫”、“武人”的尊称;

对亡故的人:有“先君”、“先人”、“先祖”的尊称;

对兄弟:有“伯”、“叔”的尊称;

对英俊的小伙:有“狡童”的尊称;

对少年:有“总角”的尊称;

对客人:有“嘉宾”、“宾”的尊称;

对有学问、有智慧、有功德的治国才人:有“哲人”、“圣人”、“异人”、“善人”的尊称;

对异姓朋友:有“邦人”的尊称;

对品德良好的人:有“恭人”的尊称;

对好朋友:有“共人”、“好友”的尊称;

对农民:有“农人”、“农夫”的尊称;

对老人:有“黄耇”的尊称;

对孝敬的人:有“孝子”的尊称;

对女子的尊称:

对君王的女儿:有“王姬”的尊称;

对贵妇:有“好人”、“子”、“君妇”的尊称;

对母亲:有“母氏”的尊称;

对妻子,有“妻”、“妇”的尊称;

对姐妹:有“姑”、“姊”、“姨”的尊称;

对女子:有“淑女”、“子”、“硕人”、“硕女”、“美人”、“静女”、“姝”、“孟姜”、“伊人”、“淑姬”、“佼人”、“淑人”、“士女”、“玉女”的尊称;

对保姆:有“师氏”的尊称。

查到了这么多,不一定全。

3.诗经 公刘 翻译 谢谢~~~~

[题解] 这是周人叙述历史的诗篇之一,歌咏公刘从邰迁豳的事迹。

第一章写起程之前。第二章写初到豳地,相土安民。

第三章写营建都邑。第四章写宴饮群臣。

第五章写拓垦土田。第六章写继续营建。

[注释] 1、笃:厚。每章以“笃”字起头,赞美公刘厚于过人。

“公刘”,后稷的后裔。公是称号,刘是名。

2、居、康:都训“安”。这句是说公刘在邰不敢安居。

3、埸(易yì)、疆:都是田的界畔。疆是大界,埸是小界。

这句是说修治田亩。 4、积:在露天堆积粮谷。

仓:在屋内堆积粮谷。以上都是叙述在邰地故居的事。

5、糇(喉hóu):干粮。 6、橐(驮tuó)、囊:都是裹粮的用具,就是口袋。

囊有底,橐无底(盛物则结束两端)。 7、辑:和。

用:犹“而”。这句是说公刘要使人心和谐,国族光大。

8、干:盾。戚、扬:都是武器,斧类。

9、爰:犹“于是”。方:始。

启行:开辟道路。 10、胥:相察,和《大雅o绵》(Y-077)篇 “胥宇”的“胥”相同。

斯原:指豳(今陕西邠县)地的原野。 11、庶、繁:言陆续随公刘迁来的人多了。

12、顺:安,和。宣:通“畅”。

这句连下句是说众人情绪和畅,安于新土,没有长叹的人。 13、巘(演yǎn):不连于大山的小山。

这句和下句写公刘上下山原,相察地势。 14、舟:通“周”。

周,环绕,带。这一问句的作用是引起对于公刘身上佩件的描写。

15、鞞(俾bǐ):刀鞘上端的饰物。琫(绷běng):刀鞘下端的装饰。

容刀:佩刀。这句是说用玉、瑶装饰鞞、琫. 16、逝:往。

百泉:众泉。 17、溥(谱pǔ):大。

18、觏(够gòu):见。京:豳之地名。

当在南冈之下。 19、师:都邑之称,如洛邑亦称洛师。

京师就是京邑。京师连称始见于此,后来才成为天子所居城邑的名称。

20、于时:即“于是”。处:居住。

21、庐、旅:二字同义,寄。疑原作“庐庐”或“旅旅”,和上下文一律用叠字。

以上二句是说使常住的人有住处,远来暂居的人有寄托处。以下二句描写众人笑语欢乐。

22、依:言安居。上章“处处”是众民定居。

这里“斯依”是君长定居。 23、跄跄(枪qiāng):行动安适貌。

济济:庄严貌。 24、筵:竹席,铺在地上。

俾筵就是说使众宾就席。几:坐时凭倚的用具。

25、登:谓登席。依:谓凭几。

26、造:犹“比次”。曹:群,指众宾。

席位是按尊卑排定次序的,众宾坐定以后次序就很清楚了。 27、豕(使shǐ):猪。

28、牢:猪圈。 29、酌之:言使众宾饮酒。

匏(刨páo):匏爵。一匏破为二,用来盛酒,叫做“匏爵”。

30、宗:宗主。君之宗之:就是为之君为之宗。

之指众宾,也就是众臣,与上文一致。 31、溥:广。

既溥既长:言土地开垦面积已很大。 32、景:日影。

这里作为动词,言测日影定方向。冈:登冈。

33、阴:山北。阳:山南。

34、其军三单:“单”读为“禅”,更代。言成立三军而用其一军,更番相代。

35、度(夺duó):测量。 36、彻:治。

以上三句似谓使三军轮流度测隰(席xí)原,从事治田。 37、阳:日。

山的西面夕时见日,所以叫夕阳,正如山东叫朝阳。这句是说扩展种植的土地,开辟山的西面。

38、豳(彬bīn):古邑名,也作邠,故城在今陕西旬邑县西。允:实在。

荒:大。这句是说豳人的居地确是很广大了。

39、馆:建房舍。这句是说造宫室。

40、乱:于水的中流横渡。 41、厉:即砺,糙石,用来磨物。

锻:又作“碫(段duàn)”,椎物之石。砺、锻都是营建时需要的东西。

42、止基:言居处的基址。理:治理。

43、有:犹“众”。这句是说来居住的人众多。

44、皇:涧名。这句是说人夹皇涧而居。

45、过:涧名。溯:向。

这句说或面向过涧而居。 46、止、旅:常住者和寄住者。

密:安。这句是说止居的人众多。

47、芮:亦作“汭(锐ruì)”,水流曲处岸凹入为汭,或叫做“隩(遇yù)”,凸出为“鞫(居jū)”。之:犹“是”。

芮鞫之即:就是说就水涯而居。或许有陆续迁来的人,所以再作一番安顿。

[余冠英今译] 好心的公刘,他不敢安居只顾忙。忙着修田界,忙着谷上仓。

干粮收拾好,各种袋子装。他要团结大众争荣光。

大伙儿张开弓,盾牌、长矛、板斧都扛上,迈开脚步向远方。 好心的公刘,看准了这块地。

人民越聚越多,个个都觉满意,没有一个人叹气。他一会儿上山冈,一会儿下平地。

腰里带着啥东西?玉石多么美,装饰刀鞘的头和尾。 好心的公刘,走向众水泉,观看广大的平原。

他登上南冈,发现了叫做京的地方。就在京邑的旷地,长住的安了身,寄居的有了房。

到处有谈笑,到处闹嚷嚷。 好心的公刘,在京邑安家停当。

臣僚们走来严肃安详。叫他们就竹席、就矮几,身靠矮几坐席上,次序分明列成行。

把猪赶出圈。用瓢舀酒浆。

让大家有吃又有喝,做大家的君主和族长。 好心的公刘,开辟土地宽又长,观测日影上高冈,勘察山南和山北,看看流泉去哪方。

成立三军轮班用,洼地平地都丈量,开出田地产食粮。丈量展到山西方,豳人的土地真宽广。

好心的公刘,在豳又把房屋建。横渡渭水河,把磨石采又把碫石搬。

房基墙脚都修筑,人多力众真可观。皇涧两岸都住满,顺着过涧向上展。

定居大众都安顿,一直住到芮水湾。

4.《诗经里面雅小雅白华》的意境是怎么样的

《白华》是《诗经》中为数颇多的弃妇诗中的一首,从诗中语气来看,主人公应是一位贵族妇女。

《毛诗序》说:“白华,周人刺幽后也。幽王娶申女以为后,又得褒姒而黜申后。

故下国化之,以妾为妻,以孽代宗,而王弗能治,周人为之作是诗也。”朱熹《诗序辨说》云:“此事有据,《序》盖得之。

”并认为此为申后自作。这是颇可征信的。

从《诗经》保存的众多弃妇诗可以看出,无论在民间还是在上层,婚姻中的女性都处于极不平等的地位,如果遇人不良,被遗弃的命运就在所难免。《邶风·谷风》、《卫风·氓》、《小雅·我行其野》以及本诗从不同角度多方位地表现了这样的史实。

从人类学的角度考察,刚从原始父系氏族社会进化而来的阶级社会里,一切旧道德都在社会巨变中接受着考验,男女地位也是这样,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指出的那样:“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同时发生的。”正因为如此,《诗经》中的弃妇诗比后代同类题材的诗歌具有更为深沉的心灵震撼力和历史认识意义。

全诗共八章,章章转换比兴之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都有可玩味之处。 第一章以菅草和白茅相束起兴,映射夫妇之间相亲相爱正是人间常理。

其中的菅草白华和茅草之白有象征纯洁与和谐的爱情意义,与《召南·野有死麕》中的“白茅包之”“白茅纯束”相参证,可见“白茅”在当时是一个常用的带有象征意义的意象。 本来常理不言自明,可是现在偏偏是“之子之远,俾我独兮”。

一正一反,奠定全诗凄婉而让人心寒的悲剧基调。 第二章以白云普降甘露滋润那些菅草和茅草,反兴丈夫违背常理,不能与妻子休戚与共。

虽然从字面上看是白云甘露对菅草茅草的滋润与命运之神对被弃女主人公的不公平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对应和映射关系,但实际上看似怨天实为尤人,矛头所向实际是这不遵天理的负心丈夫。 诗的第三章以北流的滮池灌溉稻田,反向对应无情丈夫对妻子的薄情寡义。

此章虽然在起兴方法上与前两章一样,以物喻人,以天道常理反兴人情乖戾,故郑笺解释曰:“池水之泽,浸润稻田使之生殖,喻王无恩于申后,滮池之不如也。”但是紧接着长歌当哭的女主人公话锋一转,由“之子”转向“硕人”。

关于“硕人”,前人如孔颖达疏引王肃、孙毓说,以为硕人指申后,朱熹《诗集传》以为硕人指幽王。揆诸原诗,以下提及硕人的两章都以物不得其所为喻,暗指人所处位置不当。

郑玄笺解“硕人”为“妖大之人,谓褒姒”,与诗意合。话锋既转,下一章的感叹就显得自然而贴切了。

第四章承前三章反兴之意,以桑薪不得其用,兴女主人公美德不被丈夫欣赏,反遭遗弃的命运。故王先谦云:“诗人每以薪喻昏姻,桑又女工最贵之木也。

以桑而樵之为薪,徒供行灶烘燎之用,其贵贱颠倒甚矣。”(《诗三家义集疏》)与自身命运相反,“维彼硕人”,想起那个“妖大之人”现在却媚惑丈夫取代了自己的位置,这一切实在是煎熬人心的事情。

第五章以钟声闻于外,兴申后被废之事必然国人皆知。俗语“没有不透风的墙”,此之谓也。

自己已经被废,心却念念不忘,于是有了“念子懆懆”的弃妇;既已弃之,必先厌之,于是有了“视我迈迈”的无情丈夫。对比中弃妇的善良和顺、丈夫的轻薄无情显得更为鲜明。

第六章诗意与第四章相近,以鹤鹙失所兴后妾易位。同时鹤的洁白柔顺和鹙的贪婪险恶与申后和褒姒之间存在着隐喻关系。

“妖大之人”的媚惑实在是女主人公被弃的一个重要原因,难怪她一次次地“维彼硕人,实劳我心”,想起那个妖冶之人就不能不心情沉痛了。 诗最后一章以扁石被踩的低下地位兴申后被黜之后的悲苦命运。

被遗弃的妇人不能不考虑自己的命运,“之子之远,俾我疧兮”。面对茫然不知的前途,能不忧思成疾吗?朱熹《诗集传》以为“扁然而卑之石,则履之看亦卑矣。

如妾之贱,则宠之者亦贱矣。是以之子之远,而俾我疡也”。

此说可备一解。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诗的首章以咏叹始,三句以“兮”煞尾,末章以咏叹终,亦以“兮”字结句。

中间各章语气急促,大有将心中苦痛一口气宣泄干净的气势。缓急之间,颇有章法,诵读之时有余音绕梁之感。

5.普提本非树这句是出之哪部诗经

这并非出自诗经,而是六祖慧能大师的一个四句偈。

诗经也只有一部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诗经》经典名句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译:水鸟应和声声唱,成双成对在河滩。

美丽贤德的好姑娘,正是我的好伴侣。《诗经》经典名句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译:初生芦苇青又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诗经》经典名句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译:桃树繁茂,桃花灿烂。

·关雎》译:水鸟应和声声唱,成双成对在 4、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译:浅笑盈盈酒窝俏,黑白分明眼波妙。,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国风·周南 5、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译: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指离家出走)?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6、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译:采葛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关雎》译:水鸟应和声声唱,成双成对在 7、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译: 我怀恋着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

·关雎》译:水鸟应和声声唱,成双成对在 8、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国风·卫风·木瓜》译: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 9、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译: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

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纷纷飘落。《诗经》经典名句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10、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译: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

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11、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国风·卫风·淇奥》)译:这个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无斑。·关雎》译:水鸟应和声声唱,成双成对在 1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周南·关雎·序》)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河滩。美丽贤德的好姑娘,正是我的好伴侣。

1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译:在别的山上的宝石,同样可以雕刻成玉器。

河滩。美丽贤德的好姑娘,正是我的好伴侣。

1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译: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 1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译:开始还能有些法度,可惜很少能得善终。·关雎》译:水鸟应和声声唱,成双成对在 16、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译: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

我有许多好的宾客,鼓瑟吹笙邀请他。,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国风·周南 17、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脸如蝤麒,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译:手指纤纤如嫩荑,皮肤白皙如凝脂,美丽脖颈像蝤蛴,牙如瓠籽白又齐,额头方正眉弯细。微微一笑酒窝妙,美目顾盼眼波俏。

河滩。美丽贤德的好姑娘,正是我的好伴侣。

18、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国风·邶风·击鼓》译:我紧握你的手,到老和你在一起。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 19、月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诗经·国风·陈风》译:月亮出来,如此洁白光明,璀璨佳人,如此美貌动人。河滩。

美丽贤德的好姑娘,正是我的好伴侣。 20、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钕,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魏风.硕鼠)译:老鼠老鼠,别再吃我的黍。

多年侍奉你,可从不把我顾。发誓要离开你,到那舒心地。

(这里把剥削阶级比作老鼠)·关雎》译:水鸟应和声声唱,成双成对在 21、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小雅。鸿雁。

斯干》译:潺潺的山涧水,深远的南山。

6.《诗经》与《楚辞》的联系

《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

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这种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这叫“赋《诗》言志”,其具体情况在《左传》中多有记载。《论语》记孔子的话说:“不学《诗》,无以言。”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以看出学习《诗经》对于上层人士以及准备进入上层社会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诗经》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义。

《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论语》记载孔子的话,也说学了《诗》可以“远之事君,迩之事父”,即学到事奉君主和长辈的道理。

按照孔子的意见(理应也是当时社会上层一般人的意见),“《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思就是,《诗经》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总体上)是符合于当时社会公认道德原则的。

否则不可能用以“教化”。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就孔子所论来推测当时人对《诗经》的看法,他们所定的“无邪”的范围还是相当宽广的。

许多斥责统治黑暗、表现男女爱情的诗歌,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仍可认为是“无邪”即正当的感情流露。第二,尽管如此,《诗经》毕竟不是一部单纯的诗集,它既是周王朝的一项文化积累,又是贵族日常诵习的对象。

所以,虽然其中收录了不少民间歌谣,但恐怕不可能包含正面地、直接地与社会公认的政治与道德原则相冲突的内容。 秦代曾经焚毁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

但由于《诗经》是易于记诵的、士人普遍熟悉的书,所以到汉代又得到流传。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

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但到了东汉以后,毛诗反而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

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楚辞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发展起来的,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由于地理、语言环境的差异,楚国一带自古就有它独特的地方音乐,古称南风、南音;也有它独特的土风歌谣,如《说苑》中记载的《楚人歌》、《越人歌》、《沧浪歌》;更重要的是楚国有悠久的历史,楚地巫风盛行,楚人以歌舞娱神,使神话大量保存,诗歌音乐迅速发展,使楚地民歌中充满了原始的宗教气氛。所有这些影响使得楚辞具有楚国特有的音调音韵,同时具有深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浓厚的巫文化色彩。

可以说,楚辞的产生是和楚国地方民歌以及楚地文化传统的熏陶分不开的。同时,楚辞又是南方楚国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春秋战国以后,一向被称为荆蛮的楚国日益强大。它在问鼎中原、争霸诸侯的过程中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促进了南北文化的广泛交流,楚国也受到北方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

正是这种南北文化的汇合,孕育了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和《楚辞》这样异彩纷呈的伟大诗篇。《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

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风、骚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的两大流派。

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四库全书总目》说:「初,刘向裒集屈原《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而各为之注。

」但刘向编定的《楚辞》16卷原本已佚。《楚辞章句》即以刘向《楚辞》为底本,它除了对楚辞做了较完整的训释之外,还提供了有关原本的情况。

在《楚辞章句》的基础上,南宋洪兴祖又作了《楚辞补注》。此后,南宋朱熹著有《楚辞集注》,清初王夫之撰有《楚辞通释》,清代蒋骥有《山带阁注楚辞》,等等。

他们根据己见,作了许多辑集、考订和注释、评论工作。《楚辞》中《九叹·思古》道:冥冥深林兮树木郁郁。

山参差以崭岩兮,阜杳杳以蔽日。 悲余心之悁悁兮,目眇眇而遗泣。

风骚屑以摇木兮,云吸吸以湫戾。 悲余生之无欢兮,愁倥偬于山陆。

旦徘徊于长阪兮,夕彷徨而独宿。 发披披以鬤々兮,躬劬劳而瘏悴。

魂俇々而南行兮,泣沾襟而濡袂。 心婵媛而无告兮,口噤闭而不言。

违郢都之旧闾兮,回湘、沅而远迁。 念余邦之横陷兮,宗鬼神之无次。

闵先嗣之中绝兮,心惶惑而自悲。 聊浮游于山狭兮,步周流于江畔。

临深水而长啸兮,且倘佯而泛观。 兴离骚之微文兮,冀灵修之壹悟。

还余车于南郢兮,复往轨于初古。 道修远其难迁兮,伤余心之不能已。

背三五之典刑兮,绝洪范之辟纪。 播规矩以背度兮,错权衡而任意。

操绳墨而放弃兮,倾容幸而。

7.请问“视尔不藏,我思不远”是什么意思,出自诗经中的哪一篇

意思是:比起你们那些不高明的主张,我的眼光要远大得多。

出自《国风·鄘风·载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是春秋时期许穆夫人的作品,作于卫文公元年(公元前659年),是卫国被狄人占领以后,许穆夫人赶到曹邑为吊唁祖国的危亡而作。全诗四章,一、三章各六句,二、四章各八句。作者无名氏。

原文如下: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

大夫跋涉,我心则忧。既不我嘉,不能旋反。

视而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

视而不臧,我思不閟。陟彼阿丘,言采其蝱。

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穉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

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译文如下:

驾起轻车快驰骋,回去吊唁悼卫侯。挥鞭赶马路遥远,到达漕邑时未久。

许国大夫跋涉来,阻我行程令我愁。竟然不肯赞同我,哪能返身回许地。

比起你们心不善,我怀宗国思难弃。竟然没有赞同我,无法渡河归故里。

比起你们心不善,我恋宗国情不已。登高来到那山冈,采摘贝母治忧郁。

女子心柔善怀恋,各有道理有头绪。许国众人责难我,实在狂妄又稚愚。

我在田野缓缓行,垄上麦子密密遍。欲赴大国去陈诉,谁能依靠谁来援?

许国大夫君子们,不要对我生尤怨。你们考虑上百次,不如我亲自跑一遍。

扩展资料:

此诗当作于卫文公元年(公元前659年)。据《左传·闵公二年(前660)》记载:“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及狄人战于荥泽,卫师败绩。”当卫国被狄人占领以后,许穆夫人心急如焚,星夜兼程赶到曹邑,吊唁祖国的危亡,写下了这首诗。

许穆夫人名义上是卫宣公与宣姜的女儿,事实上乃卫宣公之子公子顽与宣姜私通所生。她有两个哥哥:戴公和文公;两个姐姐:齐子和宋桓夫人。年方及笄,当许穆公与齐桓公慕名向她求婚时,她便以祖国为念。

她嫁给许穆公十年左右,卫国果然被狄人所灭。不久,她的姐夫宋桓公迎接卫国的难民渡过黄河,计男女七百三十人,加上共、滕两个别邑的人民共五千人,立戴公于曹邑。戴公即位一月而死,据“我行其野,芃芃其麦”二句,诗当作于暮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风·鄘风·载驰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