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00字的现代诗歌饿死诗人,开始写作 “饿死诗人”的时代正在到来。 这时代给我们压力,“压”掉的更多是坏的东西。遗老遗少们在感叹和怀恋…… 从来就没有过一个文学主宰的时代。凭什么非要有一个文学主宰的时代? 有人讲的“汉诗”是否真的存在?“汉诗”和“纯诗”正在成为一种借口和企图。 我在写作中对“胎记”的敏感,竭力保留在对自己种性中劣根的清除。“人之初,性本善”,我在诗中作“恶”多端。 意象和隐喻内在的技巧规律,使我同胞中绝大多数同行找到了终生偷懒的办法。这种把玩,与在古诗中把玩风花雪月异曲同工。 到处是穿长袍马褂的“现代派”和哭错坟的主儿。口语被用来讲经。 把语言折腾成“绝词”,不是才能的表现。把一首诗写得“像诗”是失败的。“诗”和“诗的”是两码事。 没脾气的人,被认为是“纯粹的诗人”。“心平气和”成为一种风度——太监风度! 喜欢维持秩序的人,是既得利益者。他们怕“乱”。 我看到邪念丛生,冠冕堂皇,想当“大屎(师)”是最致命的邪念。 大师永远是过去时的。一座墓碑上面写着“致此为生”。 在细节上作永久性停顿再节外生枝,是我们祖传的毛病,根深蒂固。 中国人真是“嘴上说的与手上写的不一致”的那种人吗? 必须抛弃鸡零狗碎的玩艺!让诗歌进入说人话的年头。压力不是坏事。 站在原地思考诗歌的“终极意义”是无聊的,到尽可能远的地方去。到极端上去。 诗歌进入后现代,也仍然是和灵魂相关的东西。 诗歌是智力的,也是体力的。 在今天,诗歌和艺术是自我解放的最佳方式。 无法像人一样生活,但可以像人一样写作。 如果叛逆是气质上的东西,我对之迷恋终生。我不知道反对谁,只知道反对。 举头望天不代表你就能飞起来,锅碗瓢盆也不是真正的“平民意识”。 所谓“真实”需要对真实的想象力。口语不是口水和故作姿态。 从“形而下”到“形而上”是一个过程。 我已“自在”,您认为我在“反讽”,我认为我在“反反讽”。 我不是在“改写”着什么,我是在“写”。 “玩”从来都是严肃意义上的,是写作的至高境地。有人永远不懂。 后现代首先是一种精神,一种人生状态。无章可循,无法可法,它排除不“在”的人,所以有人害怕。 有就是有,无就是无。不存在“有多少”。 在写作中“淫乐”,玩得高兴,别无替代。 我不为风格写作,风格在血液里。 割舍掉这个时代正在发生着的一切是愚蠢的。在这最后的居留地,逃绝没有好下场。您又能“隐”到哪儿去? “写什么”仍是重要的,因为对你所看重的“写”来说,很多事无关紧要,都是皮毛。 甭扯“世间一切皆诗”,在最容易产生诗歌的地方——无诗。 把磁器打磨光滑的活计,耗费了多少中国诗人的生命。让石头保持石头的粗砺或回到石头以前。 把诗歌搅“活”。 走向后现代之路同样是“追求真理”之路,但它可能不是有人说的那个“理儿”。 后现代已不“先锋”。进入不了后现代就是进入不了当代。 到语言发生的地方去。把意义还原为一次事件。 我写我现在进行时的史诗——野史之诗。 一首具体的说人话的诗。 我不为“人民”写作,但我不拒绝阅读。 我没有耐性去等某些人的观念跟上来。我相信我的诗同样会对他们产生效果。起码是生理上的效果。我不拒绝误读。 诗人和国王并举的时代是糟糕的时代。 多么来劲!诗歌与人们“柏拉图”了很久之后,正欲“施暴”! “饿死诗人”的时代正在到来。真正的诗人“饿”而“不死”! 也许,“后”不“后现代”是次要的,我只想满足我自己也给你一个刺激! 2.1500字左右赞颂校园的现代诗黎明 校园里的黎明来得最早,校园里的黎明风光最好。 大地还在酣睡,夜幕还未收尽,校园里已有了绰绰人影。道旁、楼前、路灯下,多少人在朗读、在背诵。 琅琅的读书声在原野里轻轻飞扬。广场、泉边、路尽头,多少人在揣摩,在思考。 探索者尽情地舒展着思想的翅膀。渐渐地,东方露出了鱼肚白。 渐渐地,彩霞把天际染红…… 只有早行的人才知道黎明什么时候来到人间;只有勤奋的人才知道知识的积累越艰苦才越香甜。远处,车鸣声改朝换代;云端,乐曲盈盈。 这是宣告人们新的一天的开始,抑或是催促人们快步向早行者追赶?是啊,校园里的黎明来得最早,校园里的黎明风光最好!窗口 天色,渐渐地暗了;夜色,渐渐地深了。红的瓦,白的墙,绿的树……一切都被黑暗吞没,统统失去了她值得飞扬、炫耀的色彩。 只有远处教学大楼的窗口,闪着迷人的眼波,射着诱人的光亮,格外透明,格外耀眼。透过明亮的窗口,我仿佛看见一排排年轻的大学生,伏在书桌上静静地复习着一天的课程,课本、讲义、笔记、作业……聚精会神,苦思冥想。 是的,要有好的收成,全靠辛勤耕耘;若想枝叶繁茂,定要根须扎深。透过明亮的窗口,我仿佛看见一群群年轻的大学生,围着白发苍苍的老师在开怀畅谈,那般亲切、那般融洽。 老师的声声教诲,不,那是智慧的乳汁,点点滴滴注入了自己的心田。透过明亮的窗口,我仿佛看见三三两两的年轻大学生,在热烈地讨论:人生的追求是什么?在新世纪怎样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似乎听到了一个铿锵的声音:与时具进,甘做诚信正直的公民,为社会主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夜更深了,远处教学大楼的窗口更加明亮,更加耀眼。我看到的不只是璀璨的灯光,而是一代出色的才华和祖国闪闪发光的前程与未来。 之二、校园四季1、带着亲友的祝愿,带着全新的期盼,告别家园温馨的港湾,我们走进乍暖还寒的校园。所有的花儿都在这里绽放,一年一度,岁岁年年。 一年之计始于春。这是一个播种的季节,书山学海是莘莘学子辛勤耕耘的土地。 这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年轻的姑娘赶在春天的前面,争相穿上绚烂的花衣。她们青春的靓丽与朝气在校园的天空下尽情摇曳,赶走了料峭春寒里最后一丝寒意!这也是一个多情的季节,校园四处春意萌动,散放着勃勃生机。 在这个季节,少男少女们的心事像一地绿色的小草,不经意间便碧绿了整个天际!2 槐花开了,夏天到了。对每一个校园的成员,纯洁而热烈的槐花从不吝啬她动人心弦的美丽。 夏天的校园,清凉,静谧,是远离浮华与喧嚣的一块净地。在这里,唯有朗朗的读书声,和不含杂质的自由清新的呼吸。 当然,这里也有知了和黄莺的鸣叫,还有野蔷薇和月季花的清新和妖娆。这,是闹市中不可多得的圣地和幽居;但旺盛的不安分的求知欲比槐花馥郁的香味还要浓烈!这个季节,总容易让人想起许多往事,而往事中的许多细节,总与校园的槐花有关。 有人说,那一串串的槐花是恋人留下的风铃,它绽开了我们纯洁的初恋和多情的青春。也许,槐花的意义还不仅仅如此。 对某些事情的理解,或许要搭上我们一生的时间3 这个季节,始终让人感到矛盾。有人说,这是收获的季节,新生们迈进心仪已久的大学殿堂,收获着考试拼搏的成功和喜悦;有人说,这是离别的季节,因为每年这个时候,都有一批年轻的学子与他们亲爱的师友一一作别,离校而去,开辟另一块崭新而又陌生的天地。 所以,在这个季节,许多人总在有意回避那些伤感的唐诗宋词,总是喝着伤情的啤酒却故作豪气。其实,这个季节最为绚烂多姿,也最接近人生现实。 因为这个季节,我们有退缩,也有拼搏;有相聚,也有分离;有忘却,也有一生一世忘却不了的记忆。这,就是我们的大学生活,多情,神秘,美丽而又纯洁!4 冬天的校园,总让人油然而生敬意之感。 十年寒窗,十年磨剑。这是每一个有志青年必经的考验。 真正的英豪往往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将彻骨的寒冷洞穿!智者们说:真正的寒窗,催生着真正的希望。对豪气干云的年轻学子而言,漫天风雪,不过是青春潇洒的诗情;数九寒天,又怎能封冻我们连绵不尽的思绪,和青春岁月里那五彩缤纷的梦境?更何况,家中邮寄的包裹还承载着父母家人深情的挂念,而师友的鼓励与关怀,更是岁末天寒里及时送到的炽热火炭,燃烧着让你一生无法忘记的温暖!所以,即便寒风凛冽、隆冬来临,我仍然喜欢漫步校园,看点点坚坚的朔风写下温馨而圣洁的诗篇!之三、校园意念 粉笔 大山子孙,清白纯净。 千淘万滤,结晶成敦厚的精灵。无论飘到哪里,都改不了岩石的秉性。 纤细而结实,宁折不弯。一点一点磨损自己,好让那些饥瘦的心魂和疲惫的思想焕发青春。 白常以黑为伴。没有黑板的映衬,哪有它眉清目秀?没有黑板的铺垫,它怎能随意抒写?凡事都得协力合作,可有成功者单干独行?卑不亢,不偏不倚。 一笔一画都客观展现书写者的心路历程。忠臣良将的宏愿,哪怕禁闭在牢狱的黑暗里,终究要与日月同辉,温暖人间千载。 奸佞贼子的伪诏,即便高悬天空,也只能阴霾一时,终究会消迹于寰宇。远离大山,质地不变。 不管写在何处,无论谁来执笔,横竖撇。 3.1500字青春的诗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热的恋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 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如此锐气,二十后生而有之,六旬男子则更多见。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 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废必致灵魂。忧烦,惶恐,丧失自信,定使心灵扭曲,意气如灰。无论年届花甲,拟或二八芳龄,心中皆有生命之欢乐,奇迹之诱惑,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人人心中皆有一台天线,只要你从天上人间接受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你就青春永驻,风华常存。 一旦天线下降,锐气便被冰雪覆盖,玩世不恭、自暴自弃油然而生,即使年方二十,实已垂垂老矣;然则只要树起天线,捕捉乐观信号,你就有望在八十高龄告别尘寰时仍觉年轻。 4.经典美文摘抄(1500字)一步一人生 一步,看似很短;一生,看似很长。 殊不知,这短与长,只是相对而言。一步既可以是一生,一生也可以是一步。 相信大家都知道蝴蝶效应吧。简单说来就是:一个小的变动,在一个长期的环境中,其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一只蝴蝶振动翅膀,就可能引起一场飓风 人的一步与一生,怕是很少有人会把它们联系起来。只是单纯的遗忘,还是刻意的遗忘呢? 选择的路上,每踏出一步,就意味着离结局越来越近,而不是去改变什么结局。 只因为,在决定道路的那一刻,结局也已经书写好了。所以说,一步即是一生。 有选择就一定会后悔,这应该是完全正确的吧,至少于我是这样的。 一直不知道,一开始的选择就是结束。 当知道时,就开始选择放弃了。只是还是在不停地后悔,后悔为何要放弃,并不清楚这是潜意识的动作,知道时,或许又晚了一步。 只是不停地在放弃和后悔着,抱怨着不该给我选择的余地,却忘记了,是因为不想要结束,不想要离结局那么近。 只是,这样的一步一步,又会走到什么地方呢?这样下去的一生又会是怎样呢?很想知道,却也不想看到。 感觉上,到最后还是会后悔呢。这到底是该悲还是叹啊? 一步,看似很长;一生,看似很短。 殊不知,这长与短,只是相对而言。一生既可是一步,一步也可是一生。 一把钥匙的力量有多大呢?相信在大家眼里钥匙的作用是很明显的,开门,是吧。可是,真的只有这个作用吗?事故,或许也算是。 看过《你在天堂里遇见的5个人》的都应该知道,那个游乐车是因为什么掉落下来的。是因为一把车钥匙,一把被遗失的钥匙。 那么,这可不可以说,是钥匙的作用呢? 有一个人的一生就因为这把钥匙而没有了,因此,一步不也就是一生了吗? 值不值得呢?那人在死后仍在找寻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是答案却不是这个问题的。平淡的一生就是他所寻找的重要的东西,却在死后才知晓,是喜还是悲? 花开无声,花落无息,是一种境界。 花开花落,不过须臾的昙花一现,刹那芳华,终究归于平静。春去秋来,落英缤纷,只恐怕物是人非,花枯叶零。 但早已心如止水,毕竟享过花开。谁知,曾经的争奇斗艳? 青春亦是如此。 用一朵花开的时间去诠释生命。去体味一种刻骨铭心的辉煌。 就像是虔诚的教徒站在耶路撒冷的圣地之上,毫无杂念的享受人生,拼搏人生。侧耳聆听,谁的青春又在低吟浅唱? 绝代的风华,皆破碎在后朝的青辉里。 金碧辉煌的大殿,只醉在了风韵流转的暗香中。悠悠的后庭花,唱起红尘末路。 带着苦涩的笑,是吴王夫差沦陷其间。以青春为赌注,肩负着一份沉沉的重担,踏上未知的旅途。 化不开的泪,泅一整个春秋。寂寞的云烟哀婉着叹息。 一个王朝的覆灭只醉在了云鬓花颜之中。 千百年后的今天,人们掀开书,静静地穿越过所有的岁月,看曾经如花似月的西施,用花开的年华去诠释着越必灭吴的坚定信念。 原来,青春在暗处早已开出一节节无尽的断章,耐人寻味…… 生命是一朵娇嫩的花,而青春便是花开的瞬间。只有在那一刻,这朵花才会开得馥郁芬芳,才会美得动人心魄。 就像曾经有人说过:“苦涩的青春仍是青春,含泪的笑仍是笑。只要心中充满希望,即使是阴雨天,也能看到天堂!” 是的,每个人都有一双翅膀可以翱翔…… .生活的无奈,有时并不源于自我,别人无心的筑就,那是一种阴差阳错。 生活本就是矛盾的,白天与黑夜间的距离,春夏秋冬之间的轮回,于是有了挑剔的喜爱,让无奈加上了喜悦的等待。 5.求诗歌鉴赏,1500字西北早雪,来势突然,一时风雪漫天。 “卷”与“折”字写出了北风之迅疾猛烈,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八月飞雪,已觉惊奇,而笔锋一转这“忽如一夜春风来”,更让人惊奇,而接着用“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写雪景,更是叫人惊喜而拍案叫绝。 以春花喻冬雪,新颖别致,是为千古名句。这个比喻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像,创造了一个瑰丽的、富有诗意的、春意融融的境界,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意盎然的壮观景象,给萧条寒冷的边塞平添了无限的温暖与希望。 风雪肆虐,“散入珠帘湿罗幕”,在帐内的主帅穿皮衣盖锦被尚且不能御寒,而在帐外守卫的官兵之寒就更不待言了。“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更进一步突出奇寒叫人难以忍受。 这一方面反映了边塞军旅生活之艰苦,另一方面反映了戍边战士抗严寒斗风雪的豪迈气概。 诗人放眼雪原,一幅壮阔的立体的雪原图呈现在眼前:冰雪覆盖在茫茫大沙漠上,冰凌纵横交错;漫天浓重的阴云低垂。 “百丈”“万里”是夸张写法,突出了奇寒,也暗喻行路难之意,在如此寒天送别,自有一番难言之情——我愁云才愁各种乐器助兴,气氛热烈,友情洋溢。这些乐器充满异域情调,更添征人的悲壮情怀。 帐内宴饮的热闹场面,热烈气氛,更衬出帐外之苦寒,如此大风都吹不动红旗,世界好像被封冻了。帐外之寒又反过来衬出帐内送别情景之热。 最后四句从下面写送别之情,头两句点明了送别的地点与天气;后两句写惜别之情深挚动人:依依不舍,终归一别,人去路空,怅惘难禁。雪满天山路,离情亦满天山路。 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 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据《汉书。 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 “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 “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惟妙惟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 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同时“梨花”的梨还代表着“离”。 “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 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 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 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 “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 这四句,有人认为表现着边地将士苦寒生活,仅着眼这几句,谁说不是?但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 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 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场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雪虽暂停,但看来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烘托出诗人的离愁别绪。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 “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其中,“愁云”二字亦景亦情,为该篇只“诗眼”。 这两句在全篇中起过渡作用. 于是写到中军帐(主帅营帐)置酒饮别的情景。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有寄情,以下则正写送别而以白雪为背景。 “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这些边地之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 写饯宴给读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这也表明作者根据题意在用笔上分了主次详略。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 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 6.随便赏析一首诗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首诗突出写一个“独”字。李白有抱负,有才能,想做一番事业,但是既得不到统治者的赏识和支持,也找不到多少知音和朋友。 所以他常常陷入孤独的包围之中,感到苦闷、旁徨。从他的诗里,我们可以听到一个孤独的灵魂的呼喊,这喊声里有对那个不合理的社会的抗议,也有对自由与解放的渴望,那股不可遏制的力量真是足以“惊风雨”而“泣鬼神”的。 开头两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已点出“独”字。爱喝酒的人一般是不喜欢独自一个人喝闷酒的,他们愿意有一二知己边聊边饮,把心里积郁已久的话倾诉出来。 尤其是当美景良辰,月下花间,更希望有亲近的伴侣和自己一起分享风景的优美和酒味的醇香。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这种心情,但是他有酒无亲,一肚子话没处可说,只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邀请明月和自己的身影来作伴了。 这两句是从陶渊明的《杂诗》中化出来的,陶诗说:“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不过那只是“两人”,李白多邀了一个明月,所以是“对影成三人”了。 然而,明月是不会喝酒的,影子也只会默默地跟随着自己而已。“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结果还只能是自己一个人独酌。 但是有这样两个伴侣究竟是好的,“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暂且在月和影的伴随下,及时地行乐吧!下面接着写歌舞行乐的情形:“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醉后各分散。” “月徘徊”,是说月被我的歌声感动了,总在我身边徘徊着不肯离去。“影零乱”,是说影也在随着自己的身体做出各种不很规矩的舞姿。 这时,诗人和他们已达到感情交融的地步了。所以接下来说:“醒时同**,醉后各分散。” 趁醒着的时候三人结交成好朋友,醉后不免要各自分散了。但李白是不舍得和他们分散的,最后两句说:“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无情”是不沾染世情的意思,“无情游”是超出于一般世俗关系的交游。李白认为这种摆脱了利害关系的交往,才是最纯洁的最真诚的。 他在人间找不到这种友谊,便只好和月亮和影子相约,希望同他们永远结下无情之游,并在高高的天上相会。“云汉”,就是银河,这里泛指远离尘世的天界。 这两句诗虽然表现了出世思想,但李白的这种思想并不完全是消极的,就其对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庸俗关系的厌恶与否定而言,应当说是含有深刻的积极意义的。 这首诗虽然说“对影成三人”,主要还是寄情于明月。 李白从小就喜欢明月,《古朗月行》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在幼小的李白的心灵里,明月已经是光明皎洁的象征了。他常常借明月寄托自己的理想,热切地追求她。 《把酒问月》一开头就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里也说:“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想攀明月,又想揽明月,都表现了他对于光明的向往。 正因为他厌恶社会的黑暗与污浊,追求光明与纯洁,所以才对明月寄托了那么深厚的感情,以致连他的死也有传说,说他是醉后入水中捉月而死的。明月又常常使李白回忆起他的故乡。 青年时代他在四川时曾游历过峨眉山,峨眉山月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写过一首《峨眉山月歌》,其中说“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很为人所传诵。 他晚年在武昌又写过一首《峨眉山月歌》,是为一位四川和尚到长安去而写了送行的。诗里说他在三峡时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峨眉山月万里相随,陪伴他来到黄鹤楼;如今又遇到你这峨眉来的客人,那轮峨眉山月一定会送你到长安的;最后他希望这位蜀僧“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 明月是如此地引起李白的乡情,所以在那首著名的《静夜思》中,才会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想起家乡四川来了。明月,对于李白又是一个亲密的朋友。 《梦游天姥吟留别》里说:“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在另一首题目叫《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的诗里,他又说:“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简直是以儿童的天真在看月的。 更有意思的是,当他听到王昌龄左迁龙标的消息后,写了一首诗寄给王昌龄,诗里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在李白的想象里,明月可以带着他的愁心,跟随王昌龄一直走到边远的地方。 当我们知道了明月对李白有这样多的意义,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在《月下独酌》这首诗里李白对明月寄予那样深厚的情谊。“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从小就与之结为伴侣的,象征着光明、纯洁的,常常使李白思念起故乡的月亮,是值得李白对她一往情深的。 孤高、桀傲而又天真的伟大诗人李白,也完全配得上做明月的朋友。 统计了一下 1800字 而且是诗 绝对符合楼主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