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带“徽”字的诗1. 听弹湘妃怨(例句:玉轸朱弦瑟瑟徽) 朝代:唐 作者:白居易 2. 避地毗陵,寒月上孙徽使君兼寄……(例句:一到毗陵心更劳) 朝代:唐 作者:贯休 3. 代崇徽公主意(例句:金钗坠地鬓堆云) 朝代:唐 作者:李山甫 4. 阴地关崇徽公主手迹(例句:一拓纤痕更不收) 朝代:唐 作者:李山甫 5. 风中琴(例句:五音六律十三徽) 朝代:唐 作者:卢仝 6. 徽宗斋会(例句:高谈阔论若无人) 朝代:唐 作者:吕岩 7. 送丁明府赴紫溪(例句:金徽玉轸肯躇蹰) 朝代:唐 作者:罗隐 8. 赠美人琴弦(例句:应从玉指到金徽) 朝代:唐 作者:裴夷直 9. 谢徽上人见惠二龙障子,以……(例句:我见苏州昆山金城中) 朝代:唐 作者:齐己 10. 秋日听僧弹琴(例句:金徽玉轸韵泠然) 朝代:唐 作者:吴仁璧 11. 宣城送进士郑徽赴举(例句:长安去是归) 朝代:唐 作者:许棠 12. 崔徽歌(例句:崔徽本不是娼家) 朝代:唐 作者:元稹 13. 小胡笳引(例句:雷氏金徽琴) 朝代:唐 作者:元稹 14. 摊破浣溪沙/山花子(例句:锦鞯未弦瑟瑟徽) 朝代:宋 作者:贺铸 15. 小重山(例句:玉指金徽一再弹) 朝代:宋 作者:贺铸 16. 南乡子(例句:妙手写徽真) 朝代:宋 作者:秦观 17. 永遇乐(例句:风拂尘徽) 朝代:宋 作者:吴文英 18. 折桂令四首(例句:崔徽休写丹青) 朝代:元 作者:乔吉 19. 题宋徽宗画鹰(例句:落日平原拍手呼) 朝代:清 作者:谭嗣同 1. 何人斯(例句:彼何人斯) 朝代:先秦 作者:诗经 2. 斯干(例句:秩秩斯干) 朝代:先秦 作者:诗经 3. 小弁(例句:弁彼鸒斯) 朝代:先秦 作者:诗经 4. 螽斯(例句:螽斯羽) 朝代:先秦 作者:诗经 5. 咏史(例句:秦磨利刀斩李斯) 朝代:唐 作者:白居易 6. 读李斯传(例句:一车致三毂) 朝代:唐 作者:曹邺 7. 郊庙歌辞·祀圜丘乐章·寿和(例句:八音斯奏) 朝代:唐 作者:褚亮 8. 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例句:斯人已云亡) 朝代:唐 作者:杜甫 9. 过故斛斯校书庄二首(例句:此老已云殁) 朝代:唐 作者:杜甫 10. 闻斛斯六官未归(例句:故人南郡去) 朝代:唐 作者:杜甫 11. 郡斋秋夜即事寄斛斯处士许秀才(例句:有客谁人肯夜过) 朝代:唐 作者:杜牧 12. 沈下贤(例句:斯人清唱何人和) 朝代:唐 作者:杜牧 13. 有怀重送斛斯判官(例句:苍苍烟月满川亭) 朝代:唐 作者:杜牧 14. 赠欧阳明府(例句:贤宰宰斯邑) 朝代:唐 作者:杜荀鹤 15. 除夜(例句:玉漏斯须即达晨) 朝代:唐 作者:方干 16. 李云南征蛮诗(例句:圣人赫斯怒) 朝代:唐 作者:高适 17. 李斯井(例句:井存上蔡南门外) 朝代:唐 作者:贾岛 18. 邯郸才人嫁为斯养卒妇(例句:妾本崇台女) 朝代:唐 作者:李白 19.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例句:暮从碧山下) 朝代:唐 作者:李白 20. 赠溧阳宋少府陟(例句:李斯未相秦) 朝代:唐 作者:李白 21. 杜司勋(例句:高楼风雨感斯文) 朝代:唐 作者:李商隐 22. 喜舍弟羲叟及第上礼部魏公(例句:国以斯文重) 朝代:唐 作者:李商隐 23. 九江和人赠陈生(例句:天畏斯文坠) 朝代:唐 作者:李咸用 24. 和项斯游头陀寺上方(例句:步入桃源里) 朝代:唐 作者:欧阳衮 25. 题秦岭(例句:南下斯须隔帝乡) 朝代:唐 作者:欧阳詹 26. 吊杜工部坟(例句:鹏翅蹋于斯) 朝代:唐 作者:齐己 27. 题李阳冰玉箸篆词(例句:斯去千年) 朝代:唐 作者:舒元舆 28. 郊庙歌辞·祭汾阴乐章·寿和(例句:礼物斯具) 朝代:唐 作者:苏颋 29. 祈谷乐章·肃和(例句:履艮斯绳) 朝代:唐 作者:唐无名氏 30. 题李斯传(例句:蜀魄湘魂万古悲) 朝代:唐 作者:韦庄 31. 冬夜宴萧十丈因饯殷郭二子西上(例句:有琴斯鸣) 朝代:唐 作者:息夫牧 32. 有竹一篇七章(例句:有竹斯竿) 朝代:唐 作者:萧颖士 33. 城隍庙赛雨二首(例句:零雨慰斯人) 朝代:唐 作者:羊士谔 34. 赠项斯(例句:几度见诗诗总好) 朝代:唐 作者:杨敬之 35. 酬袭美先见寄倒来韵(例句:寻疑天意丧斯文) 朝代:唐 作者:张贲 36. 句(例句:项斯逢水部) 朝代:唐 作者:郑薰 37. 登金山寺(例句:古今斯岛绝) 朝代:唐 作者:张祜 38. 赠项斯(例句:端坐吟诗忘忍饥) 朝代:唐 作者:张籍 39. 送从翁中丞奉使黠戛斯六首(例句:扬雄词赋举天闻) 朝代:唐 作者:赵嘏 40. 临江仙(例句:佛说波斯王此岁) 朝代:宋 作者:彭子翔 41. 绿头鸭(例句:论斯文) 朝代:元 作者:许有壬 这边是用古诗词搜索工具帮您查找的结果,可以保证是很齐全的,如果需要谐音的话,可能更多,当然如果您有什么特别要求的话还可以联系我。 2.诗经采微的意思诗经 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用,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用.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表达的情感: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3.诗经`采微的诗意是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 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 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 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全诗分三章,前三章叠出,以采薇起兴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而戍役军士远别家乡,历久不归,思乡之情,忧心不已!作者写道:山薇啊,你发芽了,出生了,我们总该回家了吧!但转眼又是一年,我们都顾不上家室,这却是为何呢?为了猃狁入侵之故,我们连好好坐上一会儿也来不及,也是为了猃狁之故。我们需要攻战!又到了采薇的时候,薇叶长大了,枝叶柔嫩,这下总该回家了吧!心里的忧伤如此炽烈,为战事奔波,我们戍期未定,谁难替我们带回家信!山薇长得粗壮刚健了,这下该回家了吧!已是阳春十月了!可是王事没完,还没法闲暇,忧伤的心情好不痛苦,却无人相慰劳!四、五两章是写边关战事繁忙、紧张:那盛开的花是什么?是棠棣之花。 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伍车马服饰之盛:那好大好大的是什么?那是将士的军车,兵车既已驾起,战马高大雄健,战事频繁,军队又要迁徙,岂敢定居?驾着四匹昂首高大的公马,军将们坐在战车上,步兵们蔽依车后,战马威武雄健,兵士手中的象骨的弓和鱼皮箭袋时时佩在身边,猃狁的侵战如此强大猖狂,马能不日日加强戒备?这两章写的是猃狁的匈悍而周家军队盛大的军威,纪律严正,卒伍精强。但是戍役的生活也是艰辛而紧张的,这些都是作者用写实的笔法来写的。 第六章则笔锋一转,写出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的哀伤心情:想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又饥,又渴,可谓十分狼狈而又凄苦。晋人谢玄把“昔我往矣”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 在文学史上影响极大。常为后世文人反复吟唱、仿效。 由于《诗经》素以浑厚、质朴著称,这类如此凄婉动人的作品确属不多。因而它便成了《诗经》抒情作品的一个典范而为历代文学家所称颂。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家军士严阵以怠贰糙荷孬沽茬泰长骏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戊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 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 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参考资料:百科。 4.《诗经.采微》的背景资料《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有关《采薇》这一首诗的背景,历来众说纷纭。据毛序为:“《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其实,真正的经典,无一例外都有着穿越时空的魅力。它曾经如此真切细微地属于一个人,但又如此博大深厚地属于每一个人。所以,纵然这首诗背后的那一场战争的烽烟早已在历史里淡去,而这首由戍边战士唱出来的苍凉的歌谣却依然能被每一个人编织进自己的生命里,让人们在这条民歌的河流里看见时间,也看到自己的身影。所以面对《采薇》,与其观世,不如观思;与其感受历史,不如感受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