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易经书经诗经

1.《大学》《中庸》《孟子》《论语》《诗经》《书经》《礼记》《易经

四书:《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五经:《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 《大学》简介:《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到宋朝时候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大学”是大人之学。《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

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

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原文如下: 总纲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4』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5』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 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6』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台是皆以修身为本。

『7』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旧本颇有错简,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如左。

第一章 『1』康诰曰,「克明德。」 『2』大甲曰,「顾 天之明命。

」 『3』帝典曰:「克明峻德。」 『4』皆自明也。

右传之首章,释明明德。 第二章 『1』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2』康诰曰,「作新民。」 『3』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 『4』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右传之二章,释新民。

第三章 『1』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2』诗云,「缗蛮黄鸟,止於丘隅。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3』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於仁;为人臣,止於敬;为人子,止於孝;为人父,止於慈;与国人交,止於信。

『4』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 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 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5』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此以没世不忘也。 右传之三章,释止於至善。

第四章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

此谓知本。 右传之四章,释本末。

第五章 『1』此谓知本。 『2』此谓知之至也。

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闲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至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惟於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

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

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

此谓知之至也。 第六章 『1』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2』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 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於中,形於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3』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 『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故君子必诚其意。 右传之六章,释诚意。

第七章 『1』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 ,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2』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3』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右传之七章,释正心修身。 第八章 『1』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

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2』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 『3』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右传之八章,释修身齐家。

第九章 『1』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2』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

」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3』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4』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

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

2.易经诗经内经山海经尚书礼记谁早排序

按从早到晚的时间顺序排列:《尚书》(上古时期),《易经》(夏商周时期),《诗经》(西周至春秋时期),《内经》(战国时期),《山海经》(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礼记》(西汉时期)简介:《易经》:《易经》指夏代的《连山》、商代的《归藏》及周代的《周易》,这三部经卦书统称为易经。

其中《连山》、《归藏》已失传,传世的只有《周易》一本。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阐述关于变化之书,长期被用作“卜筮”。

“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内经》:《内经》全称《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成书年代约为战国时期。本书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书,各八十一篇。

主要从阴阳、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按摩、方药、疾病、摄生等各方面,对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以及诊断治疗方法作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山海经》:《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

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 , 杂录《庄》 、《列》 、《离骚》 、《周书》 、《晋乘》以成者” 。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

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

《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

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版本复杂,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郭璞《山海经传》。但《山海经》的书名《史记》便有提及,最早收录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

至于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夷坚,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才形成传世书籍,现多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确证。对于《山海经》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过于荒诞无稽,所以作史时不敢以为参考,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

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尚书》:《尚书》,又称《书》或《书经》,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它以记言为主。

自尧舜到夏商周,跨越两千余年。是《三坟五典》的可考记录。

《尚书》列为儒家经典之一, “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自汉初以来,有今文、古文两种不同的传本。

《汉书·艺文志》说,《尚书》原有100篇,孔子编纂并为之作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焚书令》,秦代的焚书给《尚书》的流传带来毁灭性打击,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

汉代重新重视儒学,由秦博士伏生口授、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写的《尚书》,共28篇,人们称之为今文《尚书》。西汉时期,相传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

古文《尚书》经过孔子后人孔安国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书》多16篇。《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1] ,主要记载了先秦。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