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里带郑的

1.诗名里带郑字的诗词有哪些

非常多的:1、荥阳郑 清 郑燮 《沁园春·花亦无知》2、郑公樗散鬓成丝 唐 杜甫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3、郑注用事 唐 杜牧 《秋娘诗并序》4、去兹郑卫声 唐 李世民 《帝京篇十首》5、风流郑季庄 宋 苏轼 《南歌子·欲执河梁手》6、郑子真、岩谷躬耕 宋 苏轼 《行香子·三入承明》7、小郑非常强记 宋 苏轼 《乌夜啼·莫怪归心甚速》8、郑庄好客 宋 苏轼 《减字木兰花·郑庄好客》9、君莫是、郑当时 宋 范成大 《木兰花慢·古人吾不见》10、宠拜三公入郑庄 宋 王之道 《减字木兰花·金尊频倒》11、不比郑声淫 宋 张抡 《诉衷情·闲中一弄七弦琴》12、郑庄好客 姚述尧2 《减字木兰花·烟收云敛》13、郑人缓也泣 宋 辛弃疾 《兰陵王·恨之极》14、郑贾正应求死鼠 宋 辛弃疾 《瑞鹧鸪》15、寄与冯川郑小奴 宋 石孝友 《鹧鸪天·别后应怜信息疏》16、籍籍郑庄人物 宋 韩淲 《好事近·腊雪映江梅》17、便引郑郊溱洧 宋 魏了翁 《水调歌头·尚记春归日》18、说郑公家 宋 吴潜 《柳梢青·绿野平泉》19、等待郑公风 宋 刘辰翁 《临江仙·旧日采莲羞半面》20、惟郑国三良 宋 无名氏 《喜迁莺·古今三绝》21、郑公乡老开酒尊 唐 李贺 《南园》22、烧丹郑舍人 唐 白居易 《感事》23、郑庄场圃入微茫 元 元好问 《鹧鸪天·偃蹇苍山卧北冈》24、示秀才郑彦通流水小桥横 元 王恽 《感皇恩 癸未重午日,冶头回辔,得感皇恩一》25、凋零郑圃 元 冯尊师 《苏武慢·返照回光》26、郑绵络些 先秦 屈原 《招魂》27、起郑舞些 先秦 屈原 《招魂》28、郑卫妖玩 先秦 屈原 《招魂》29、代秦郑卫 先秦 屈原 《大招》30、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 先秦 屈原 《卜居》31、流郑激楚 魏晋 曹丕 《善哉行》32、稚川师郑君 宋 陆游 《读王摩诘诗爱其散发晚未簪道书行尚把之句因》33、南郑归来二十霜 宋 陆游 《秋思》34、我昔在南郑 宋 陆游 《夏夜》35、衣食行郑白沃 清 梁启超 《二十世纪太平洋歌》36、独恨无人作郑笺 元 元好问 《论诗三十首》37、郑公独挽首 宋 张镃 《杂兴》38、林郑珍 宋 释慧性 《偈颂一百零一首》39、谁料郑声乱雅中 宋 释绍昙 《偈颂一百一十七首》40、郑国游人未及家 唐 李颀 《送陈章甫》41、周王逢郑忿 南北朝 庾信 《咏怀》42、作此曲别郑次皋、辛克清、姚刚中诸君 宋 姜夔 《探春慢·予自孩幼从先人宦于古沔》43、驱车郑城宿 唐 王昌龄 《郑县宿陶太公馆中赠冯六元二》44、郑卫不足听 唐 白居易 《答《桐花》》45、郑君得自然 唐 白居易 《郑生尝隐天台,徵起而仕。

今复谢病,隐于此》46、声妓放郑卫 唐 白居易 《对酒闲吟赠同老者》47、何人为觅郑瓜州 唐 杜甫 《解闷十二首》48、劳生愧严郑 唐 杜甫 《渼陂西南台》49、流水非郑曲 唐 李白 《送杨少府赴选》50、岂但祁岳与郑虔 唐 杜甫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51、郑庄驿 宋 游次公 《贺新郎·斗柄回秋律》52、郑子江头逢二女 宋 晁补之 《调笑/调笑令》53、郑庄风韵 宋 韩元吉 《醉蓬莱·听清歌初转》54、郑玉非娼女 宋 刘仙伦 《贺新郎·郑玉非娼女》55、卫姬郑女腰如束 宋 高观国 《玉楼春》56、一洗淫哇郑卫 宋 林正大 《水调歌·耿耿银潢净》57、郑声放 宋 冯取洽 《贺新郎·二老交相访》58、记贞观、郑公恰至 宋 牟巘 《满江红·七荚新春》59、张翁与郑婆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60、张翁与郑婆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61、不烦郑氏笺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62、郑庄置驿 唐 李瀚 《蒙求》63、郑均白衣 唐 李瀚 《蒙求》64、郑众不拜 唐 李瀚 《蒙求》65、郑崇门杂 唐 李瀚 《蒙求》66、仰慕严郑 汉 嵇康 《幽愤诗》67、忆从南郑入成都 宋 陆游 《感旧》68、常思南郑清明路 宋 陆游 《梨花》69、常思南郑日 宋 陆游 《秋冬之交杂赋》70、秦收郑渠成 宋 黄庭坚 《和邢惇夫秋怀十首》71、远托郑人缓 宋 黄庭坚 《见子瞻粲字韵诗和答三人四返不困而愈崛奇辄》72、南郑奋熊罴 宋 邵雍 《观棋大吟》73、实能魏郑 魏晋 曹摅 《赠欧阳建》74、陈国郑东门 南北朝 鲍照 《幽兰》75、出郑终无反 南北朝 庾信 《周宗庙歌 皇夏》76、如何郑公客 宋 陈师道 《绝句》77、郑鲁有游女 宋 艾性夫 《杂言》78、岂独魏郑公 宋 方回 《秋晚杂书三十首》79、郑圃赵昌父 宋 方回 《秋晚杂书三十首》80、郑君故多方 宋 苏轼 《和陶读《山海经》》81、相携话别郑原上 宋 苏辙 《怀渑池寄子瞻兄》82、自是秦楼压郑谷 唐 杜甫 《郑驸马宅宴洞中》83、列子居郑圃 唐 李白 《赠张公洲革处士》84、郑公诗人秀 唐 李白 《游水西简郑明府》85、莫辨陈郑火 唐 李白 《大庭库》86、郑氏才振古 唐 杜甫 《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87、郑公纵得归 唐 杜甫 《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虔》88、给事论郑注 唐 杜牧 《李给事中敏二首》89、--郑愔陈师振旅清九垓 唐 李显 《十月诞辰内殿宴群臣效柏梁体联句》90、--郑愔万邦考绩臣所详 唐 李显 《景龙四年正月五日,移仗蓬莱宫,御大明殿,》91、郑生运其谋 唐 卢照邻 《咏史四首》92、北疆虽入郑 唐 张九龄 《登荆州城楼》93、吉凶恒委郑 唐 沈佺期 《答魑魅代书寄家人》94、郑李光时论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95、郑逃。

2.求带郑字的诗句

黄钟自疏越,郑卫徒铮铮。——宋 巩丰《哀吕东莱》

郑卫撼俗耳,姬姜接凡目。——宋 方回 《题祝公辅静得斋》

正论羡君无郑卫,穷途慰我在商周。——宋 邓肃 《和陈少卿》

鸣鸟间啼莺,郑音忽奏雅。——宋 卫宗武《将到霅陇》

他人郑卫杂,此手鬼神惊。——宋 李觏《听周大师琴》

只嫌雅郑交奏时,宝铎丁冬暗相妒。 ——元 田锡 《风筝歌》

郑卫古来多喜闻,卒章为我歌淇奥。——宋 梅尧臣 《张圣民席上听张令弹琴》

3.诗经郑风风雨一诗中“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云”是发语词。

胡:何也 风 雨《诗经》风雨凄凄。①鸡鸣喈喈。

②既见君子,③云胡不夷!④风雨潇潇。⑤鸡鸣胶胶。

⑥既见君子,云胡不瘳!⑦风雨如晦。⑧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注释】 ①凄凄:寒凉之意。 ②喈:古读如“饥”。

“喈喈”鸡鸣声。 ③君子:女 子对他的爱人之称。

④“云”是发语词。胡:何也。

夷:平也。“云胡不夷” 就是说还有什麽不平呢?言心境由忧思起伏一变而为平静。

⑤潇潇:急骤也。 ⑥胶:古读如“鸠”。

“胶胶”,鸡鸣声。 ⑦瘳(音抽):病愈也。

言原先 抑郁苦闷,象患病似的,现在却霍然而愈。 ⑧如晦:昏暗如夜也。

已:止也。

4.诗经●郑风●采薇全首,最好带解释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玁(xiǎn)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盬(gǔ)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注释 ①蔽:一种野菜。②亦: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作:初生。止:语 气助词,没有实义。

③莫:同“暮',晚。④ 玁狁(xian yun):北方少数民族戎狄。

⑤遑:空闲。启:坐下。

居:住下。(6)柔:软嫩。

这里指初生的菠菜。(7)聘:问候。

(8)刚:坚硬。这里指菠菜已长大。

(9)阳:指农历十月。(10)盬(gu):止息。

(11)疚:病。(12)尔:花 开茂盛的样子。

(13)路:辂,大车。(14)业业:强壮的样子。

(15)捷: 交战,作战。(16)騤騤(ku);马强壮的样子。

(17)腓(fei):隐蔽,掩 护.(18)翼翼:排列整齐的样子。(19)弭(mi):弓两头的弯曲处。

鱼服: 鱼皮制的箭袋。(20)棘:危急。

(21)依依:茂盛的样子。(22)霏霏:纷纷下落的样子。

译文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刚才长出来。说回家啊说回家,一年又快过去了。

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因为玁狁故。没有空闲安定下,都是因为 玁狁故。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初生正柔嫩。说回家啊说回家,心里忧愁又烦闷。

心中忧愁像火烧,饥渴交加真难熬。我的驻防无定处,没法托人捎家书。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已经长老了。说回家啊说回家,十月已是小阳春。

战事频仍没止息,没有空闲歇下来。心中忧愁积成病,回家只怕难上难。

光彩艳丽什么花?棠棣开花真烂漫。又高又大什么车?将帅乘坐的战车。

兵车早已驾好了,四匹雄马真强壮。哪敢安然定居下,一月之内仗不停。

驾驭拉车四雄马,四匹雄马高又大。乘坐这车是将帅,兵士用它作屏障。

四匹雄马排整齐,鱼皮箭袋象牙弭。怎不天天严防范,玁狁犹猖狂情势急。

当初离家出征时,杨柳低垂枝依依。如今战罢回家来,雨雪纷纷漫天下。

行路艰难走得慢,饥渴交加真难熬。我的心中多伤悲,没人知道我悲哀。

赏析 战争的策划和发动是“肉食者”们的勾当,被迫卷入其中的个人,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犹如随风飘动的落叶,随波逐流的小、舢任命运之手随意摆弄,疲惫忧伤痛苦疾病衰老死亡全都身不由乙只有暗自嗟叹、仰天长啸的份儿。恐怕这是普通士兵们剩下的唯一属于自己的权利和“财产”。

凭了这点权利唱一曲忧伤的歌,总不至于得罪了大人君子们吧!无家无室的忧虑,居无定所的烦闷,频繁作战的辛劳和疲惫,思念故乡的痛苦,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对入侵之敌的仇恨,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触景生情的感伤,命运无常的恐惧,遥遥无期的等待,这一切无时无刻不冲击着敏感多思忧患焦虑的心灵。把它们吟唱出来,是一种自我遣怀,自我抚慰,犹如受伤的小动物,只有自己舔吮伤口,自己忍受痛苦,自己体验悲伤。

倘若受伤后连哀叫的欲望和本能都丧失了,那便彻底麻木了,物质化了。对于受惯了命运摆弄、痛苦煎熬、忧伤折磨的心灵来说,艰难坎坷辛劳疲惫枪林刀箭都不可怕。

可怕的是形如搞札,心如死灰,完全丧失了作为一个活的生命个体的灵性和生气。 对忧伤和痛苦的敏感,不仅表明个体对自己生存处境的真切关注,也表明了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意志。

对忧伤和痛苦的表也不仅仅是一种无助的感叹和哀伤,而且也是表达不甘于忍受比伤和痛苦、不甘于向命运屈服的一种特有方式。它所要告诉我们的无我忧伤,我痛苦,我无助,但我不愿,我不服,我也有自己的向往和追求,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能够这样去想、去做的个体,实际上并不“小”。从他无能为力、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角度说,他是弱小的;从他不愿屈服于命运的摆布、有自己的追求的角度说,他却是了不起的。

正因为这样,吟唱自己的内心忧伤和痛苦,就已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比即使歌吟者本身像是不经意地这样做,然而其内心深处的动机却昭然若揭。 整个人生就如一场战争。

活着就会被迫卷入这场战争之中,就会有忧伤、痛苦、烦恼,恐惧、绝望。向往。

追求、无助等等生存体验。表达这些体验的,本身就是动人的生存哲学。

5.诗经中十五国风,周南风的特点

诗经分为风、雅、颂;风主要是各国民间的诗歌像秦风无衣这样的,雅有小雅、大雅,是贵族宫廷诗歌、颂主要是祭祀用的诗歌 附: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bèi〕、鄘〔yōng〕、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kuài〕、曹、豳〔bīn)) 《诗经》风、雅、颂的分类,主要是从音乐入手。

风,即乐调。《左传•成公九年》载晋侯见楚囚钟仪,“使与之琴,操南音。

……乐操风土,不忘旧也”。所谓“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

国风,即是汇集各地的地方土乐。《周南》、《召南》列于国风之中,应是两个地方的土乐,但其命题不同于其它国风。

于这一点,历来有不同的理解。王质在其《诗总闻》中明言:“南,乐歌名也。”

当代学者陆侃如、冯沅君在《中国文学史简编》中说:“南是南方的民歌。……这个‘南’字,不但指方向,也是乐器名(就是‘ ’字)”。

我们一般认为“南”字是方位词,《周南》、《召南》作为《诗经》中的民歌,它反映的应是那个时代某些南方地域的土乐,与其它国风的性质一样,但既然如此,为何其名为《周南》、《召南》而不是《*风》呢? 据史料记载分析,西周初年,周公姬旦和召公姬是分陕而治的。姬旦长住东都洛邑,统治东方诸侯,姬奭长住西都镐京,统治西方诸侯。

周南是当时周公统治的南方流域,召南是召公统治的南方流域。《周南》、《召南》屡次提到长江、汉水、汝水,可以证明“二南”(注:周南、召南)是包括着长江、汉水、汝水流域的诗歌。

既然是诗乐,那就是南音了。因而,《周南》、《召南》可以说是《周南风》、《召南风》的省称。

“二南”作为南方民歌,其地域性还可以从十五国风整体的地域特征来作进一步的论证。十五国风大都是流行各地的土风歌谣。

不过,纵观全局,却不见有“楚风”,似乎不曾辑有楚地歌谣,古人因此以“楚风”“不得与十五国风并录于《经》而为楚憾”。实际上,这“二南”民歌也就是楚地歌谣。

《周南•汉广》毛传即云:“文王之道,被于南国,美化行乎江汉流域。”这说明《汉广》就是江汉流域的诗歌。

元人祝尧在《古赋辨体》中也说明:“江汉皆楚地,盖自王化行乎南国,《汉广》、《江有汜》诸诗已列于‘二南’、‘十五国风’之先。”清人何天宠则进一步强调:“楚何以无‘风’,后儒以为删诗不录‘楚风’,非通论也。”

据《水经注》引《韩诗序》云:“‘二南’其地在南郡和南阳之间。”这块地域,包括今天的河南南阳、湖北襄阳、宜昌、江陵、武汉一带,这正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腹心地区。

所以“二南”诗篇,应多是产于这一地的楚歌谣。而《诗经》对于产生于楚地的《周南》《召南》在编定时为何不标明为“楚风”呢?其原因可能是楚国在西周初年尚且是江汉流域一个“土不过同”的小邦,至春秋中叶方壮大到据有整个江汉流域乃至半边天下,因而,周朝乐官在编订《诗经》之始,就只是将这些南方歌谣加以编订而分称为“周南”“召南”,并且在《诗经》最终成书时也一直沿用这一称呼而未作修改。

以上从地域位置对《周南》《召南》的地域特色作了分析,下面再来看诗歌的内容。 《周南》《召南》中的许多歌谣,不仅记南方之地,写南方之物,而且鲜明地反映了江汉流域的民俗风情,初步显示了南方楚歌的特色。

“二南”共有诗歌25首,其中较多的是用于祀典或礼俗活动的仪式歌,这是因为春秋中叶以前南方楚地远没有中原那样开化,民风朴野,其俗尚尊鬼神且好祠的缘故。《周南•桃夭》,就是一首古老的礼俗活动的仪式歌: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蒉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古往今来,解说《诗经》者,大都认为这是一首描写婚姻情景、祝贺女子出嫁的歌谣。

其实从原始歌谣的产生和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这首祝福歌谣最初应是一首祀典祭歌,可以说是“一首以桃为图腾的群体的祭祀礼辞”。(注:张岩.简论汉代以来《诗经》学中的失误.文艺研究,1991年第1期)而桃,作为一种“图腾”是完全可以考证的。

图腾主义的起源和母性崇拜是分不开的。在母系氏族社会时代,妇女受到尊重与崇拜,其生殖、蓄衍关系到整个氏族的生存,而对“生殖”却是充满着神奇和神秘,这便是妇女受崇拜的原因。

妇女怀孕的原因是什么,无从解释,于是妇女们自己也觉得这是由于某种机会,遇到某种动物或植物,或其它无生物,无意间有动于心便使自己怀孕了。因此生下的婴儿,便以这种物体命名,而名与实是不分的,这物件便成为这一氏族的图腾。

孙作云先生在《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中指出:“所谓图腾,就是原始人所崇拜的某种动物、植物、无生物或自然现象;他们认为这些神物是他们的祖先、保护者。”也就是说,作为图腾,一般具有生殖、崇拜、保护等要素。

《桃夭》三章歌辞的前两句,都是对桃的热烈礼赞。而桃在先秦时代是江淮流域常见的生长茂盛的植物,与楚地先民的生活十分密切,也被当地的人们所崇拜。

据《春秋左传》(昭公十二年)载:“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荜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