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易诗经尚书礼义哪个形成时间最长《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汉初刘向校书时《三易》仍存,汉后下落不明),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尚书》,又称《书》或《书经》,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它以记言为主。自尧舜到夏商周,跨越两千余年。是《三坟五典》的可考记录。 《尚书》列为儒家经典之一, “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礼记》,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汉族礼仪著作加以记录,编纂而成,共49篇。“十三经”之一。是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49篇分属于制度、通论、名堂阴阳、丧服、世子法、祭祀、乐记、吉事等,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汉族哲学思想。 2.高分论语: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这一说法,大体可信。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最后编定当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为主。 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论语》在汉代有《鲁论语》、《齐论语》与《古论语》等不同本子流传,后来统一于郑玄。 现存旧注有魏何晏注、宋邢邴疏《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注》及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现阶段学校通用的都是以上几种! 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叙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共计130篇,包括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约52万余字,由西汉司马迁著。 建议有时间多看看,挺多典故,对学习很有好处。 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 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 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而 《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呵呵,好是好,不过都比较难理解~~~~要参考翻译书才行的。 聊斋: 《聊斋志异》清朝蒲松龄收集整理,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有短篇小说431篇。 其内容大致有四部分:一、怀着对现实社会的愤懑情绪,揭露、嘲讽贪官污吏、恶霸豪绅贪婪狠毒的嘴脸,笔锋刺向封建政治制度。 这类作品以《促织》、《席方平》、《商三官》、《向杲》等篇最有代表性。二、蒲松龄对腐朽的科举制度有切身的体会,通过《司文郎》、《考弊司》、《书痴》等篇,作者无情地揭开了科举制度的黑幕,勾画出考官们昏庸贪婪的面目,剖析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禁锢与腐蚀,谴责了考场中营私舞弊的风气。 三、对人间坚贞、纯洁的爱情及为了这种爱情而努力抗争的底层妇女、穷书生予以衷心的赞美。有代表性的篇章有《鸦头》、《细侯》等。 《聊斋志异》中还有相当多狐鬼精灵与人的恋爱故事,颇具浪漫情调。在这些故事里,塑造了很多容貌美丽、心灵纯洁的女性形象,如红玉、婴宁、香玉、青凤、娇娜、莲香等。 四、有些短篇是阐释伦理道德的寓意故事,具有教育意义,如《画皮》、《劳山道士》等。我个人已经看了4遍了,绝对特别有意思。 周易: 精通归藏易的商代西伯侯姬昌,在被殷纣王囚禁七年期间,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潜心研究殷商王朝政治、经济、文化,总结个人一生经验教训,使归藏易有了理论依据,形成科学体系。 经姜子牙、周公、以及孔子等人的不断完善,使其更具强劲的生命力。 我是不太懂的,看起来怪怪的, 有点象算命的,呵呵 24史:是断代史书,比较多,它们的具体介绍就不多说了,你可以在网上适当看看就可以了 序号 书名 作者 卷数 1 史记 汉· 司马迁 130 2 汉书 汉· 班固 100 3 后汉书 南朝宋· 范晔 120 4 三国志 晋·陈寿 65 5 晋书 唐·房玄龄等 130 6 宋书 南朝梁·沈约 100 7 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 59 8 梁书 唐·姚思廉 56 9 陈书 唐·姚思廉 36 10 魏书 北齐·魏收 114 11 北齐书 唐·李百药 50 12 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 50 13 隋书 唐·魏征等 85 14 南史 唐·李延寿 80 15 北史 唐·李延寿 100 16 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 200 17 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 225 18 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50 19 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 74 20 宋史 元·脱脱等 496 21 辽史 元·脱脱等 116 22 金史 元·脱脱等 135 23 元史 明·宋濂等 210 24 明史 清·张廷玉等 332 就举例 汉书 来说说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 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 《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史记》是一部通史,《汉书》则是一部断代史。 《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 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 《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这一部分,《汉书》常常移用《史记》。 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易。 《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 《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 3.高分论语: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这一说法,大体可信。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最后编定当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为主。 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论语》在汉代有《鲁论语》、《齐论语》与《古论语》等不同本子流传,后来统一于郑玄。 现存旧注有魏何晏注、宋邢邴疏《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注》及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现阶段学校通用的都是以上几种! 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叙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共计130篇,包括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约52万余字,由西汉司马迁著。 建议有时间多看看,挺多典故,对学习很有好处。 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 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 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而 《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呵呵,好是好,不过都比较难理解~~~~要参考翻译书才行的。 聊斋: 《聊斋志异》清朝蒲松龄收集整理,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有短篇小说431篇。其内容大致有四部分:一、怀着对现实社会的愤懑情绪,揭露、嘲讽贪官污吏、恶霸豪绅贪婪狠毒的嘴脸,笔锋刺向封建政治制度。 这类作品以《促织》、《席方平》、《商三官》、《向杲》等篇最有代表性。二、蒲松龄对腐朽的科举制度有切身的体会,通过《司文郎》、《考弊司》、《书痴》等篇,作者无情地揭开了科举制度的黑幕,勾画出考官们昏庸贪婪的面目,剖析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禁锢与腐蚀,谴责了考场中营私舞弊的风气。 三、对人间坚贞、纯洁的爱情及为了这种爱情而努力抗争的底层妇女、穷书生予以衷心的赞美。有代表性的篇章有《鸦头》、《细侯》等。 《聊斋志异》中还有相当多狐鬼精灵与人的恋爱故事,颇具浪漫情调。在这些故事里,塑造了很多容貌美丽、心灵纯洁的女性形象,如红玉、婴宁、香玉、青凤、娇娜、莲香等。 四、有些短篇是阐释伦理道德的寓意故事,具有教育意义,如《画皮》、《劳山道士》等。我个人已经看了4遍了,绝对特别有意思。 周易: 精通归藏易的商代西伯侯姬昌,在被殷纣王囚禁七年期间,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潜心研究殷商王朝政治、经济、文化,总结个人一生经验教训,使归藏易有了理论依据,形成科学体系。经姜子牙、周公、以及孔子等人的不断完善,使其更具强劲的生命力。 我是不太懂的,看起来怪怪的, 有点象算命的,呵呵 24史:是断代史书,比较多,它们的具体介绍就不多说了,你可以在网上适当看看就可以了 序号 书名 作者 卷数 1 史记 汉· 司马迁 130 2 汉书 汉· 班固 100 3 后汉书 南朝宋· 范晔 120 4 三国志 晋·陈寿 65 5 晋书 唐·房玄龄等 130 6 宋书 南朝梁·沈约 100 7 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 59 8 梁书 唐·姚思廉 56 9 陈书 唐·姚思廉 36 10 魏书 北齐·魏收 114 11 北齐书 唐·李百药 50 12 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 50 13 隋书 唐·魏征等 85 14 南史 唐·李延寿 80 15 北史 唐·李延寿 100 16 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 200 17 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 225 18 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50 19 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 74 20 宋史 元·脱脱等 496 21 辽史 元·脱脱等 116 22 金史 元·脱脱等 135 23 元史 明·宋濂等 210 24 明史 清·张廷玉等 332 就举例 汉书 来说说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 《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史记》是一部通史,《汉书》则是一部断代史。 《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 《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这一部分,《汉书》常常移用《史记》。 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易。 《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 《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