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原文加赏析《诗经·蒹葭》的原文、翻译、注释与赏析 编者按:原文以人教课本为准,我们可以确保无错误。 翻译以意译为准,注释音节乱码,未能修改,只提供简要赏析。 我们的目的在于为爱好中国古文学的人提供一个可以放心使用的作品,希望能得到朋友们的理解。 《诗经·秦①风》 蒹葭②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③,在水一方, 溯洄④从之,道阻⑤且长。 溯游从之,宛⑥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⑦,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⑧。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⑨。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⑩。 蒹葭采采⑾,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⑿。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⒀。 翻译(意译) 浩荡芦苇莽苍苍,清晰白露化为霜。 心湖摇曳惟有她,伶俜站立水一方. 逆流而上相跟从,奈何道艰漫且长. 顺流而下互追随,已然她在水中央. 茂密芦苇盛萋萋,犹湿白露映霞光 心湖荡漾惟有她,依偎水草连岸旁 逆流而上相跟从,奈何路弯崎山冈 顺流而下互追随,隐约淡坐孤石上 葳蕤芦苇郁葱葱,晶莹白露烁光芒 心湖涟漪惟有她,悠然徜徉水岸乡 逆流而上相跟从,奈何途曲径如肠 顺流而下互追随,了却沙洲寂寞伤 注释 ①秦:指春秋时的秦国,故址在今陕西、甘肃一带。 ②蒹葭(jianjia):泛指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③伊人:对自己爱的女子的尊称。 一方:另一边。 ④溯(su)洄:沿着弯曲的河道向上游走。 从:追寻。 ⑤阻:险阻,道路难走。 游:指直流的水道。 ⑥宛:仿佛,好像。 说好像在水的中央,言近而不至。 ⑦凄凄:同"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干。 ⑧湄(me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⑨跻(ji):升,高起,指道路越走越高。 ⑩坻(chi):水中小洲或高地。 ⑾采采:众多的样子。已:止。 ⑿涘(si)水边。右:迂回曲折。 ⒀沚(zhi):水中小沙滩,比坻稍大。 [赏析]:这是一首怀念故人的诗歌。 描写的是作者与故人相隔而不得相见。可是当看到深秋早晨的芦苇上的露水凝结如霜,面对流淌的将河,幻想到故人好象就在那水中小岛的地方,便想去追寻的情景。 全诗共三章。 此诗采取重章的形式,反复咏叹,以达到反复抒情的目的。 2.20一、《送别》 作者:唐代王维 1、原文 下马饮君酒, 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 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 白云无尽时。 2、翻译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 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 3、赏析 这是首送友人归隐的诗,采用问答的方式从友人口中说出归隐的原因,也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诗人对友人关切爱护,既劝慰友人又对友人的归隐生活流露出羡慕之情,说明诗人对自己的现实也不很满意。全诗语言看似平淡无奇,但最后两句却顿增诗意,可谓词浅情深,蕴含着不尽的意味。 二、《终南望馀雪》 作者:唐代祖咏 1、原文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2、翻译 从长安望终南山北景色秀美,远看岭上积雪似乎浮在云端。 雨雪晴后夕阳微光染亮树梢,长安城中傍晚反增阵阵轻寒。 3、赏析 这首诗句句咏雪,句句从“望”字着眼,描写终南山的雪景和雪后增寒的感受。起句写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的整体印象。 次句写终南山的余雪,由于阴岭高出云端,远远望去,其上的皑皑积叶仿佛浮在空中。 第三句转笔写雪霁初晴时始见终南山的真实面门,“霁”字真实而传神地写出了夕阳的余光平射在山上,染红了林表的美丽画面。 末句承上句的夕阳,写因望见终南山余雪而更感冬天的寒冷。 三、《八阵图》 作者:唐代杜甫 1、原文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2、翻译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3、赏析 此诗前二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后二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 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四、《送方外上人》 作者:唐代刘长卿 1、原文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2、翻译 野鹤驾着孤云高飞天空,岂肯在人间居住? 你不必到著名的沃洲山福地,那可是人们最熟悉的去处。 3、赏析 这首诗前两句以凌云的野鹤形容僧人,贴切有味,理应不失孤云野鹤般脱俗的品性;末两句写诗人对方外上人的讽喻规劝,劝上人隐居冷寂的深山,而不要到热闹的名胜去沽名钓誉。 这首诗语言妙趣横生,闲散淡远,构思精巧。 五、《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 作者:唐代韦应物 1、原文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2、翻译 怀念你竟在这深秋的夜晚,散步咏叹多么寒凉的霜天。 想此刻空山中正掉落松子,幽居的友人一定还未安眠。 3、赏析 此诗表达作者在秋夜对隐居朋友的思念之情。 前半首写作者自己,即怀人之人;后半首写正在临平山学道的丘丹,即所怀之人。 全诗不以浓烈的字词吸引读者,而是从容落笔,浅浅着墨,语淡而情浓,言短而意深,格调古朴雅致、安闲恬淡,给人玩味不尽的艺术体验。 六、《望天门山》 作者:唐代李白 1、原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翻译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3、赏析 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显示了一种动态美。 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表现出一种新鲜的意趣。 七、《赠汪伦》 作者:唐代李白 1、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翻译 李白乘舟将要离别远行,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桃花潭水即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3、赏析 此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 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八、《凉州词》 作者:唐代王之涣 1、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翻译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3、赏析 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 3.诗词赏析以及译文苏东坡《蝶恋花·赤花褪残红青杏小》赏析 蝶恋花·赤花褪残红青杏小 ·苏东坡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赏析】 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 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敝。 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 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恐怕只有东坡可以从容为之。“燕子飞时”化用晏殊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点明时间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与前后所写景色相符合。 “枝上柳绵吹又少”,与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本应同属一组,写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作者没有接连描写,用“燕子”二句穿插,在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 絮飞花落,最易撩人愁绪。这一“又”字,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 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见于言外。这是道地的婉约风格。 相传苏轼谪居惠州时曾命妾妇朝云歌此词。朝云歌喉将啭,却已泪满衣襟。 “墙里秋千墙外道”,自然是指上面所说的那个“绿水人家”。由于绿水之内,环以高墙,所以墙外行人只能听到墙内荡秋千人的笑声,却见不到芳踪,所以说,“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不难想象,此刻发出笑声的佳人正在欢快地荡着秋千。这里用的是隐显手法。 作者只写佳人的笑声,而把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读者随行人一起去想象,想象一个墙里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可以说,一堵围墙,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青春的美,也挡不住人们对青春美的向往。 这种写法,可谓绝顶高明,用“隐”来激发想象,从而拓展了“显”的意境。同样是写女性,苏东坡一洗“花间派”的“绮怨”之风,情景生动而不流于艳,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轻,难能可贵。 从“墙里秋千墙外道”直至结尾,词意流走,一气呵成。修辞上用的是“顶真格”,即过片第二句的句首“墙外”,紧接第一句句末的“墙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紧接前一句句末的“笑”,滚滚向前,不可遏止。 按词律,《蝶恋花》本为双叠,上下阕各四仄韵,字数相同,节奏相等。东坡此词,前后感情色彩不同节奏有异,实是作者文思畅达,信笔直书,突破了词律。 这首词上下句之间、上下阕之间,往往体现出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例如上片结尾二句,“枝上柳绵吹又少”,感情低沉;“天涯何处无芳草”,强自振奋。 这情与情的矛盾是因在现实中,词人屡遭迁谪,这里反映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上片侧重哀情,下片侧重欢乐,这也是情与情的矛盾。 而“多情却被无情恼”,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佳人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 词人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 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墙里、墙外、佳人、行人一个无情,一个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忧愤之情,也蕴含了他充满矛盾的人生悖论的思索。 4.诗歌翻译白话文渔夫:西塞山前方飞旋着群群白鹭,衬着桃花瓣的清澈动人的流水里游泛着肥美的鳜鱼。打鱼的渔夫们戴着青色的斗笠,穿着翠绿的蓑衣,流连忘返,即使是那斜斜的清风和轻柔的小雨也不用归去。 望洞庭:湖面的的波光与秋时的明月相互映衬和谐美好,水潭表面没有一丝微风就像一面未经磨粗的明镜。远远望去,洞庭湖的山光水色碧绿翠雅,就像白银制成的盘子里点缀着一只青青的螺壳。 长相思:无边的汴水与泗水静静流淌,一直流到 远方瓜洲古老的渡船口,吴山上散布着一点一点的佳人愁思。那思念和遗憾像水流一样悠远不绝,那种遗恨直到远方良人归来才会停止,映着淡淡的明月光,那人儿孤独地倚着高高的阁楼。 江雪:千里绵延不绝的寒冷冬山上空没有一只鸟儿划过的影迹,举目万里看不到一缕人烟。唯有寒冷的远江上飘荡着一只孤单的小舟,舟上披着蓑衣、头戴竹笠的老渔翁,孤独地向着江面垂钓,不知是在钓江中沉睡的鱼儿还是那纷纷扬扬的寒雪。 饮酒太多,不知道您需要哪一首? 5.现代诗歌赏析怎么写1.现代诗歌赏析方法一 揣摩诗的意境。意象包括两方面的范畴:客体描写对象,主观感受体验。诗歌是诗人情感激流的表现。诗人写诗总是通过某种景物或事件,表现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或托物言志,或借古咏怀。我们欣赏诗歌就是要理解诗人如何借助抒情个体来表现自己鲜明的个性色彩的,表现自己爱和恨、痛苦与欢喜、希望与追求的。 2.现代诗歌赏析方法二深入解剖诗的形象。不同的时代因素给了抒情主人公特定的时代影响,因而欣赏新诗中的抒情对象就不能不注意时代的亮色。同时还要注意抒情主人公的个性特征,因为诗人写诗时,感情的涌发、提炼和倾注总是以个人为基点的。欣赏中,我们既要看到风采豪放、气度飘逸,也要看到沉郁深厚、苍老悲凉。一句话,不同的主人公有着各自独特的精神个性。 3.现代诗歌赏析方法三充分分析诗的感情。 4.现代诗歌赏析方法四细细品诗的语言。从分析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抒情性进而分析语言的音乐性和图画美。找警句---诗眼。例《**,你在哪里?》中的“找”字,就让读者深深体会到人民对总理的怀念之情 6.诗歌原文加赏析《诗经·蒹葭》的原文、翻译、注释与赏析 编者按:原文以人教课本为准,我们可以确保无错误。翻译以意译为准,注释音节乱码,未能修改,只提供简要赏析。 我们的目的在于为爱好中国古文学的人提供一个可以放心使用的作品,希望能得到朋友们的理解。 《诗经·秦①风》 蒹葭②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③,在水一方, 溯洄④从之,道阻⑤且长。 溯游从之,宛⑥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⑦,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⑧。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⑨。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⑩。 蒹葭采采⑾,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⑿。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⒀。 翻译(意译) 浩荡芦苇莽苍苍,清晰白露化为霜。 心湖摇曳惟有她,伶俜站立水一方. 逆流而上相跟从,奈何道艰漫且长. 顺流而下互追随,已然她在水中央. 茂密芦苇盛萋萋,犹湿白露映霞光 心湖荡漾惟有她,依偎水草连岸旁 逆流而上相跟从,奈何路弯崎山冈 顺流而下互追随,隐约淡坐孤石上 葳蕤芦苇郁葱葱,晶莹白露烁光芒 心湖涟漪惟有她,悠然徜徉水岸乡 逆流而上相跟从,奈何途曲径如肠 顺流而下互追随,了却沙洲寂寞伤 注释 ①秦:指春秋时的秦国,故址在今陕西、甘肃一带。 ②蒹葭(jianjia):泛指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 ③伊人:对自己爱的女子的尊称。一方:另一边。 ④溯(su)洄:沿着弯曲的河道向上游走。从:追寻。 ⑤阻:险阻,道路难走。游:指直流的水道。 ⑥宛:仿佛,好像。说好像在水的中央,言近而不至。 ⑦凄凄:同"萋萋",茂盛的样子。晞:干。 ⑧湄(me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⑨跻(ji):升,高起,指道路越走越高。 ⑩坻(chi):水中小洲或高地。 ⑾采采:众多的样子。已:止。 ⑿涘(si)水边。右:迂回曲折。 ⒀沚(zhi):水中小沙滩,比坻稍大。 [赏析]:这是一首怀念故人的诗歌。描写的是作者与故人相隔而不得相见。可是当看到深秋早晨的芦苇上的露水凝结如霜,面对流淌的将河,幻想到故人好象就在那水中小岛的地方,便想去追寻的情景。。 全诗共三章。此诗采取重章的形式,反复咏叹,以达到反复抒情的目的。 7.诗歌原文及注解1.江城子·别徐州 北宋.苏轼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 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 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赏析:上片以感慨起调,言天涯流落,愁思茫茫,无穷无尽。 “天涯流落”,深寓词人的身世之感。苏轼外任多年,类同飘萍,自视亦天涯流落之人。 他在徐州仅两年,又调往湖州,南北辗转,这就更增加了他的天涯流落之感。这一句同时也饱含着词人对猝然调离徐州的感慨。 “既相逢,却匆匆”两句,转写自己与徐州人士的交往,对邂逅相逢的喜悦,对骤然分别的痛惜,得而复失的哀怨,溢于言表。“携手”两句,写他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最后离开此地时依依惜别的动人一幕。 “携手佳人”,借与佳人乍逢又别的感触言离愁。“和泪折残红”,写作者面对落花,睹物伤怀,情思绵绵,辗转不忍离去,同时也是写离徐的时间,启过拍“为问”三句。 末三句由残红而想到残春,因问东风尚余几许,感叹纵使春光仍在,而身离徐州,与谁同春!此三句通过写离徐后的孤单,写对徐州的依恋,且笔触一波三折,婉转抑郁。〕 2.同上 〔词的下片即景抒情,继续抒发上片未了之情。 即景抒情,于沉痛之中交织着怅惘的情绪。徐州既相逢难再,因而词人欲托清泗流水把千滴相思之泪寄往徐州,怎奈楚江(指泗水)东流,相思难寄,怎不令词人怅然若失!托淮泗以寄泪,情真意厚,且想象丰富,造语精警;而楚江东流,又大有“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意,感情沉痛、怅惘,读之令人肠断。 〕 3.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宋苏轼 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呆女。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曾犯,银河微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苏轼于熙宁七年九月从杭州通判移任密州知州,与同时奉召还汴京的杭州知州杨元素同舟至湖州访李公择,陈令举、张子野同行,并与刘孝叔会于湖州府园之碧澜堂,称为“六客之会”。 席上张子野作《定风波令》,即“六客词”,会后同泛舟游吴松江,至吴江垂虹亭畅饮高歌,“坐客欢甚,有醉倒者”。“相逢一醉是前缘”,则写六客之会;“风雨散、飘然何处”,“风雨”承上“天风海雨”,写朋友分袂,各自西东。 “一醉是前缘”,含慰藉之意;“飘然何处”,蕴感慨无限。〕 附:这首词不但摆脱了儿女艳情的旧套,借以抒写送别的友情,而且用事上紧扣七夕,格调上以飘逸超旷取代缠绵悱恻之风,读来深感词人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 4.苏轼——《西江月》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东坡慨叹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象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 句中“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晓云”而来。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 实为一种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5.《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长记平山堂上”五句,是记忆中情景,又是对眼前景象的一种以虚托实的想象式侧面描写。 作者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蒙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他又以此比拟他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将“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 〕 7.阳关曲(中秋月)杜牧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 兄弟分离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 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离扰”。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 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 “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 8.陌上花三首(并引)苏轼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 陌上山花无数开,路人争看翠骈来。若为留得堂堂去,且更从教缓缓回。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已作迟迟君去鲁,犹歌缓缓妾回家。 〔诗中感慨人世荣华富贵,虚名浮利的过眼云烟,皆如那草头露,陌上花,转眼即消逝凋谢不见;。 8.求此诗的翻译和赏析前六句给人的意象,是一种阴暗的畏途,思乡的情思、凄苦的前程都在笔下呈现,然而笔锋一转,凄苦之调遂化为“身在夜郎家万里,五云天北是神州”之境界,显得格外坦荡。 王守仁善写山川景色之秀丽、归隐林泉之悠思。《山中示诸生》系列,总能给人带来秀逸清丽之感。 “桃源在何许,西峰最深处。不用问渔人,沿溪踏花去”,“溪边坐流水,水流心共闲。 不知山月上,松影落衣斑”,带给读者的是一种多么静谧、悠闲的韵味。再看他的《寻春》诗:“十里湖光放小舟,漫寻春事及西畴。 江鸥意到忽飞去,野老情深只自留。白暮草香含雨气,九峰晴色散溪流。 吾侪是处皆行乐,何必兰亭说旧游。”他的诗歌,全没有复古派模拟古人的色彩,而是用最简洁的文字,描摹最自在的意象。 王守仁曾说过:“人之诗文,先取真意。这就好像童子垂髫肃揖,自有佳致。 如果童子戴假面具和假胡须,低头弯腰,则令人生厌了。”这话其实很适合他自己的诗文,观其诗,想见其人,浪漫之气,溢于言表。 9.现代诗歌赏析怎么写1.现代诗歌赏析方法一 揣摩诗的意境.意象包括两方面的范畴:客体描写对象,主观感受体验.诗歌是诗人情感激流的表现.诗人写诗总是通过某种景物或事件,表现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或托物言志,或借古咏怀.我们欣赏诗歌就是要理解诗人如何借助抒情个体来表现自己鲜明的个性色彩的,表现自己爱和恨、痛苦与欢喜、希望与追求的.2.现代诗歌赏析方法二深入解剖诗的形象.不同的时代因素给了抒情主人公特定的时代影响,因而欣赏新诗中的抒情对象就不能不注意时代的亮色.同时还要注意抒情主人公的个性特征,因为诗人写诗时,感情的涌发、提炼和倾注总是以个人为基点的.欣赏中,我们既要看到风采豪放、气度飘逸,也要看到沉郁深厚、苍老悲凉.一句话,不同的主人公有着各自独特的精神个性.3.现代诗歌赏析方法三充分分析诗的感情.4.现代诗歌赏析方法四细细品诗的语言.从分析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抒情性进而分析语言的音乐性和图画美.找警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