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韩东诗歌的代表作是什么韩东,1961年生,南京人。8岁随父母下放苏北农村,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在校期间开始诗歌创作,80年代中期,他与李亚伟等人推出一股“先锋派”诗歌新潮,发表了《有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明月降临》、《山民》、《初升的太阳》等诗作,其中一部分已被收入多种探索、实验诗歌选本。 第三代代表诗人,六十年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以平民化的诗歌与私人化的小说写作而著名。近期在小说创作方面有所发展,被称为“新生代作家”。 韩东的诗,带有一种哲理味,严密、细致、反复说明而语言则平淡无味。 1985年组织“他们文学社”,曾主编《他们》1-5期,被认为是“第三代诗歌”的最主要的代表,形成了对第三代诗群产生重要影响的他们诗群。他们诗群的诗人认为“诗到语言为止”,强调口语写作的重要性,他们的作品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韩东著有小说集《西天上》、《我的柏拉图》、《我们的身体》,长篇小说《扎根》、《我和你》,诗集《吉祥的老虎》、《爸爸在天上看我》,诗文集《交叉跑动》,散文《爱情力学》,访谈录《毛焰访谈录》等。其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 2.韩东的诗作赏析如果说《愚公移山》是一则古代寓言,那么韩东的《山民》就是一则诗写的当代寓言。 《愚公移山》表现了我们的祖先变天堑为通途的愿望和人定胜天的英雄气概;《山民》所表现的则是在社会转型时期一个群体乃至一个民族冲破闭塞走向开放,摆脱狭隘步入宽广博大的强烈渴望,以及在这个过程的种种艰难与困惑。 “山民”是一个象征性形象,它超越了实象、实事的单层意蕴,将读者引向对民族过去与未来的深沉思考。 “山民”有走出群山的渴望,当他从父亲那里知道“山那边”“是山”,“那边的那边”“还是山”时,他感到“疲倦”。“山民”渴望见到“海”,然而“海”又“十分遥远”,因而感到“遗憾”,于是只好把美好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显然,诗所揭示的是社会由僵稳状态转入变革开放过程中人们普遍的复杂心态。诗人把握了变革时代的整体真实,表现了一个民族艰难起飞时急欲改变现状的躁动不安。 但诗的认识价值并不止于此,还在于表现了正视现实的清醒和改变现实的韧性与信心。由于“群山”的阻隔,“海”变得“十分遥远”,“山民”清楚地知道,“他只能活几十年”,不待他“走到那里”,“就已死在半路上/死在山中”,但他并未放弃追求。 他解决理想与现实矛盾的办法是设想了“带着老婆一起上路”的计划,这样“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到他死的时候/儿子就长大了”,而且“儿子的儿子也还会有儿子”。于是,希望在下一代身上得到了传递和延伸。 尽管实现理想的漫长的过程使他感到“遗憾”,但其中也分明流露了在对“祖先没有象他一样想过”的惋惜中产生的自己生逢其时的慰藉与欣喜。长江后浪推前浪,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树立起理想就能产生实现理想的精神力量,则是一条真理。新作部分**内容被删这一两年,南京作家好像都在埋头写长篇,有的写得不顺,便出去采风,寻找灵感,像赵本夫;有的一改再改,快要出版了,像毕飞宇。 而已经捧书在手的,则是前诗人韩东。他的这本《我和你》,前后也快磨了三年,现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在明天开幕的上海书展上,也是出版社即将重磅推出的图书。 “诗意”的情爱描写才是“黄”《我和你》里有很多**场面的描写,关于这一点,韩东在后记里也有提到,“这本书里不可避免地有不少**描写,但它不应该是能够刺激和满足人们感官情欲的‘情色小说’ ”。在与记者的对话里,韩东再次强调了“不可避免”这个词,“完全是小说的需要,比如我写主人公前女友的性冷淡,讨论性高潮,都是为了写主人公的心理状态。 但即便如此,出版社还是删掉了两三处的描写,虽然我自己觉得毫无渲染之意。”韩东说自己的写法是“实打实”的,而不是像有些人拼命写色彩啊声音啊,涂抹得到处都是,“那种东西特别糟,这种所谓诗意的情爱描写,才是真正的黄色,翻几页就出现对**的比喻,像这个啊,像那个啊。 越弄得漂亮,越像是作者本人的一种宣泄。”《在码头》将被贾樟柯拍成短片近几年,一贯低调的南京作家群一下子炙手可热起来,一切都是因为与影视接轨的缘故,而韩东至今并无一部作品被搬上屏幕。 其实,导演朱文一直就想把老朋友韩东的上一部长篇《扎根》给拍出来,可是因为资金的问题迟迟没能成行。韩东承认自己对导演是挑剔的,这种固执最终让多桩“生意”都没谈成。 不过韩东透露,他的一部中篇已被贾樟柯看中要拍成短片,作为电影《行动的艺术》的一部分。这部《行动的艺术》将由大卫·林奇等来自世界各国的8位著名导演共同拍摄,贾樟柯将代表中国导演拍摄其中一个故事。 就这个话题记者问韩东,对于几位因为影视而声名大噪的南京作家,心里有没有羡慕,韩东断然说道:“没有。”爱情或男女关系在今天的确是一个大题目,有关“训诫”的书很多,而提供切实的观察角度的书却很少。 希望《我和你》能成为一个清晰有效的观测点,看看“我们”到底是如何爱和如何看待爱的。这本书里不可避免地有不少**描写,但它不应该是能够刺激和满足人们感官情欲的“情色小说”。 它亦不是以暴露和自恋为目的的“私小说”,如果它给人这样的印象我完全不能原谅自己。但如果有人认为《我和你》是个“四不像”,我将会非常满意。 “四不像”说明它独树一帜,说明它有超越类型小说和小说类型的可能。内容简介该书讲述了“我”和苗苗相互靠近、纠缠和分离的故事。 “我”献出 了我全部的爱,忍受着苗苗的任性、冷淡、恶意的挖苦、背叛,最终还是失去了苗苗。作为当事人的“我”在失恋之后反复咀嚼和苗苗恋爱中的每一个细节,希望得到和苗苗曾经爱过的证据,事实告诉“我”,“我”不顾一切,甚至放弃自尊,换来的只是一句“我从来没有爱过你”。 3.韩东写的诗歌山民中,"他不做声了,看着远处/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韩东的诗《山民》赏析 小时候,他问父亲إ “山那边是什么”إ 父亲说“是山”إ “那边的那边呢?”إ “山,还是山”إ 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إ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إإ 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إ 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إ 他只能活几十年إ 所以没等到他走到那里إ 就已死在半路上إ 死在山中 إإ 他觉得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إ 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إ 到他死的时候إ 儿子就长大了إ …………إ 他不再想了إ 儿子也使他很疲倦إ 他只是遗憾إ 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إ 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إ (选自《青春》1982年8期)إؤ 【赏析】إ 如果说《愚公移山》是一则古代寓言,那么韩东的《山民》就是一则诗写的当代寓言。《愚公移山》表现了我们的祖先变天堑为通途的愿望和人定胜天的英雄气概;《山民》所表现的则是在社会转型时期一个群体乃至一个民族冲破闭塞走向开放,摆脱狭隘步入宽广博大的强烈渴望,以及在这个过程的种种艰难与困惑。 إ “山民”是一个象征性形象,它超越了实象、实事的单层意蕴,将读者引向对民族过去与未来的深沉思考。“山民”有走出群山的渴望,当他从父亲那里知道“山那边”“是山”,“那边的那边”“还是山”时,他感到“疲倦”。“山民”渴望见到“海”,然而“海”又“十分遥远”,因而感到“遗憾”,于是只好把美好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显然,诗所揭示的是社会由僵稳状态转入变革开放过程中人们普遍的复杂心态。诗人把握了变革时代的整体真实,表现了一个民族艰难起飞时急欲改变现状的躁动不安。 إ 但诗的认识价值并不止于此,还在于表现了正视现实的清醒和改变现实的韧性与信心。由于“群山”的阻隔,“海”变得“十分遥远”,“山民”清楚地知道,“他只能活几十年”,不待他“走到那里”,“就已死在半路上/死在山中”,但他并未放弃追求。他解决理想与现实矛盾的办法是设想了“带着老婆一起上路”的计划,这样“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到他死的时候/儿子就长大了”,而且“儿子的儿子也还会有儿子”。于是,希望在下一代身上得到了传递和延伸。尽管实现理想的漫长的过程使他感到“遗憾”,但其中也分明流露了在对“祖先没有象他一样想过”的惋惜中产生的自己生逢其时的慰藉与欣喜。长江后浪推前浪,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树立起理想就能产生实现理想的精神力量,则是一条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