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大学诗经译注

1.目前谁的诗经译注最好

最好是程俊英的《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有注释,有白话翻译,有收藏价值。程俊英先生对自己《诗经译注》并不很满意,因为诗是不可译的,翻译诗歌意思容易传达,韵味却会丧失殆尽。

想要深入研究,最好是程俊英、蒋见元的《诗经注析》,中华书局。有非常详细的注释,没有白话翻译。这个版本被收入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很有价值。

比较常见的版本还有周振甫的《诗经译注》,中华书局。个人认为比较而言,程俊英的版本更好。

另外还有高亨的《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这本书的意识形态性较强,建议算了。

2.程俊英的《诗经注析》和《诗经译注》内容有什么区别

程俊英的《诗经注析》和《诗经译注》内容的区别如下:

1、排版不同,《诗经注析》是竖排,繁体里面有一些难点要点的注释和背景介绍,一般作为大学文学系学习和研究用书,或者古文化功底很强的人使用的资料书。里面没有白话翻译;《诗经译注》是横排,简体,带白话翻译,属于一般文学爱好者看的书。

2、出版社、出版时间不同。《诗经注析》是1991年10月由中华书局出版;《诗经译注》是1985年2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3、两本书的组成内容不同。《诗经注析》比较详细的对每首诗中的地名、植物、字音、字义以及整首诗所反映的主题都进行了详实的考辨,包括应用了目前一些前人的学术成果,侧重于反映先秦时期《诗经》的原貌;《诗经译注》由题解、译文、注释三部分组成,侧重于对全篇诗的文意疏通,通篇理解。

扩展资料

《诗经译注》创作背景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本书是《诗经》的全译本。

程俊英教授于77岁重回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任教,发挥多年治诗经所得,博采古今诸《诗经》注家之长,于85岁高龄之际出版《诗经译注》,是其平生所学之深入浅出、化难为易,一经出版,便成为上海古籍出版社文化普及类经典之作,在诸家诗经注释类图书中首屈一指。

本书解题和注释简明而精当,今译在信、达的基础上,以韵文译古代民歌,准确且灵动,便于比照对读,具有独特的风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译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注析

3.《大学》原文及解释

大学》原文及译注【原文】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 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 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 欲齐其家者,先修 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 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 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

其本乱而未治者 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经)【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 学”的意思; 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 ”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 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 的学问。

所以,后一种含义 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 “的本义是 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 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 意思。

(2)明明德:前 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 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 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 ”,即革新、弃旧 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目标 所在。 (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 庭或家族和和美美, 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 ) 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

(12)末:相对于本 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

薄者厚:不 该重视 的却加以重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

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 法等)。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 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 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 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 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 开始有终结。

明白 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 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 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和家 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 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 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 使自己获得 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 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 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 品 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 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 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 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 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 ,这也同样是不可 能的! 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子至善。它既是《大学》的 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所谓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 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 生进修阶梯。

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 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 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

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 会登堂入室,领略懦学经典的奥义。 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 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 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

而其中间的“修身”一 环,则是连结“年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 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 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 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

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 列学说怯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 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 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 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 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看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 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

4.《四书五经》中《大学》的全文翻译

《大学》的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

殊不知,别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 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诗经》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研究学问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修炼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

他庄重而开朗,仪表堂堂。这样的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难忘啊!”这里所说的“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是指做学问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是指自我修炼的精神;说他“庄重而开朗”,是指他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说他“仪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威严;说“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难忘啊!”是指由于他品德非常高尚,达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怀。

《诗经》说:“啊啊,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难忘啊!”这是因为君主贵族们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得利益。所以,虽然前代君王已经去世,但人们还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康诰》说:“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太甲》说:“念念不忘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

《尧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

《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下追求完善。

《诗经》说:“京城及其周围,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诗经》又说:“‘绵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冈上。”

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可以不如一只鸟儿吗?”《诗经》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庄重谨慎。”做国君的,要做到仁爱;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

孔子说:“听诉讼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使人心畏服,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 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

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见。

因此,很少有人能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

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之所以说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别人的人,是没有的,所以,有修养的人在。

5.程俊英的《诗经注析》和《诗经译注》内容有什么区别

程俊英的《诗经注析》和《诗经译注》内容的区别如下: 1、排版不同,《诗经注析》是竖排,繁体里面有一些难点要点的注释和背景介绍,一般作为大学文学系学习和研究用书,或者古文化功底很强的人使用的资料书。

里面没有白话翻译;《诗经译注》是横排,简体,带白话翻译,属于一般文学爱好者看的书。 2、出版社、出版时间不同。

《诗经注析》是1991年10月由中华书局出版;《诗经译注》是1985年2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3、两本书的组成内容不同。

《诗经注析》比较详细的对每首诗中的地名、植物、字音、字义以及整首诗所反映的主题都进行了详实的考辨,包括应用了目前一些前人的学术成果,侧重于反映先秦时期《诗经》的原貌;《诗经译注》由题解、译文、注释三部分组成,侧重于对全篇诗的文意疏通,通篇理解。 扩展资料《诗经译注》创作背景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本书是《诗经》的全译本。 程俊英教授于77岁重回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任教,发挥多年治诗经所得,博采古今诸《诗经》注家之长,于85岁高龄之际出版《诗经译注》,是其平生所学之深入浅出、化难为易,一经出版,便成为上海古籍出版社文化普及类经典之作,在诸家诗经注释类图书中首屈一指。

本书解题和注释简明而精当,今译在信、达的基础上,以韵文译古代民歌,准确且灵动,便于比照对读,具有独特的风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译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注析。

6.推荐几本翻译的比较好的《诗经》译本

1、《诗经译注》 作者程俊英(有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两个版本,内容应该是一样的。

我买的是上海古籍出版社本)[注:作者程俊英是中国第一批女大学生,与庐隐、王世瑛、陈定秀并称五四“四公子”。]——此书可作为入门书。

2、《诗经注析(全二册) 》程俊英,蒋见元 著,中华书局。——此书比《诗经译注》 研究更加深入。

3、《诗经直解》(上下) 作者陈子展。——此书可与《诗经注析》 比照阅读、研究。

4、《毛诗正义》汉·郑玄 笺;唐·孔颖达 疏——此书集古代(唐代之前)研究《诗经》之大成。

7.文学:翻译文言文《大学

《诗》①云:“瞻彼淇澳②,菉③竹猗猗④。

有斐⑤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⑥者,恂栗也;赫兮喧兮⑦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⑧谖兮者,道盛⑨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 【释字义】 ①《诗》:《诗•卫风•淇澳》篇。

②淇澳:淇,淇水,在今之河南北部。澳,音域yù,水边地。

③菉:音路lù,同“绿”。④猗猗:音依依yīyī,美好盛茂的样子。

⑤斐:音匪fěi,有文采的。⑥瑟兮僩兮:瑟,严密的样子。

僩,音线xiàn,宽大的样子。⑦赫兮喧兮:赫、喧,盛大的样子。

⑧谖:音宣xuān,忘记。⑨盛:《说文》,黍稷在器中以祀者也。

【释经义】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诗经•卫风•淇澳》篇中说:看哪!淇水转弯那一块坳里的竹林,有多么茂盛而多姿啊!)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一个文质彬彬而道德丰厚的君子,他到老了,还那么用功修学。他的用心就像在切磋着坚硬的骨角一样认真,又像在雕刻琢磨着精美玉器一般的缜细。

) 瑟兮僩兮,赫兮喧兮。(瑟兮!「多么严肃啊!」僩兮!「多么勇敢啊!」喧兮!「胸襟多么爽朗啊!」) 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现在这个文质彬彬的人,终不可谖啊!让人难忘,真是再没有更美好的语言来形容他的伟大了。

)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这段文字是形容卫武公为求道修德的刻苦努力,像雕刻美玉一样,先要切好粗坯,再雕琢成形,然后再加仔细修整,使其雕琢得更美妙,还要抛磨得更加光亮。这种再造性命的功夫,就像一个既具有宽宏大略的心志、又具有高超技艺的雕塑大师一样,精雕细刻着这个大道之器。

) 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修道德就像雕琢璞玉一样,既要有坚定的毅力,也要精工细作,随时都有半途而废、功败垂成的可能。所以要像如履薄冰那样的谨慎小心,也要有琢玉器那样的用功精神,才能打造完工。

如此雕成的玉器摆在那里一看,真是好威风、好庄严的一块瑰宝!因此,才赢得了人们“赫兮喧兮者,威仪也”的赞美!) 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这段话是说卫武公诚意修学德道,常能省己反察,改正自心,终于成为文成功就的君子。

不仅学问道业成功了,德行也达到了至善的程度,再没有什么好挑剔的,所以人们永远忘不了他。修学之道,就是一个再造性命、改造世界观、重塑人生、内外兼修、修行同步的过程,是一个磨练心身、自觉吃苦、改变人生命运、由人生观向道生观迈进的艰巨任务。

修之不易,得之亦艰,没有大志向者,没有坚定毅力者,很难走到终点。 卫武公少年的时候,杀兄自立,犯有大过。

后来改过自修,有文有武,能从谏如流,以礼自防。为宗“周”出力,打败戎狄,因功封“公”,后又入周朝为相,进德修业,为诸侯所敬重。

年至九十五,德寿可风。) 〇本篇意在告诫人们,修道德要从诚意开始,要达到“诚于内,形于外”的效果,并非是只知道理就能达成的,而是重在于实践。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历代无数成就大德的先辈们,无不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功告大成的。即使是天生圣人,也必须悟后起修,才能日臻完美。

道德修养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要在日常行事中点滴实践,以滴水穿石的精神,才能渐入堂奥。因此,曾子首先便引用《诗经》中《卫风•淇澳》篇的几句话,反映卫人思念、赞美卫武公年已九十五岁高龄,还能思过修学,勤于国事的美德精神。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