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诗经中部分诗句,感激不尽建议你搜索百度百科【诗经】,下面有诗经名句。 在我的印象里,诗经里好像大多数是跟爱情有关的。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等等。 2.语文《诗经》中的《采薇》理解、、、1、诗人出征,历尽艰辛磨难,1、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追昔抚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伤悲”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绝世文情,千古常新.今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必然会生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的忧惧心理.然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 2、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移,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3、“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呢?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 3.诗经采薇全诗意思138****7041 :你好。 《诗经 小雅 采薇》:这首诗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追昔抚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伤悲”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 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这位解甲退役的戌卒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4.描写警醒的成语不教而杀 教:教育;杀:处罚,杀死。 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出处:《论语·尧曰》:“不教而杀谓之虐。” 不教而诛 教:教育;诛:处罚,杀死。 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出处:《荀子·富国》:“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 惩前毖后 惩:警戒;毖:谨慎。 指批判以前所犯的错误,吸取教训,使以后谨慎些,不致再犯。 出处:《诗经·周颂·小毖》:“予其惩而毖后患。” 除邪惩恶 惩:处罚。清除邪气,惩办坏人。 出处:鲁迅《集个集·编校后记》:“他爱看侠士小说,固此发了游侠狂,硬要到各处去除邪惩恶,碰了种种钉子。” 当头棒喝 佛教禅宗和尚接待初学的人常常用棒一击或大喝一声,促他醒悟。 比喻严厉警告,促使人猛醒过来。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黄檗运禅师法嗣·临济义玄禅师》:“上堂,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亦竖拂子,僧便喝,师亦喝。 僧拟议,师便打。” 当头一棒 迎头一棍子。 比喻受到严重警告或突然的打击。 出处:《五灯会元·黄檗运禅师法嗣·临济义玄禅师》:“上堂,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亦竖拂子,僧便喝,师亦喝。 僧拟议,师便打。” 二罪俱罚 罚:处罚。 前后两桩罪过一并处罚 出处:元·无名氏《飞刀对箭》第二折:“赢了将功折过,输了二罪俱罚。” 罚不当罪 当:相当,抵挡。 处罚和罪行不相当。 出处:《荀子·正论》:“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罚一劝百 处罚一个人以惩戒众人。 出处:唐·韩愈《谁氏子》:“罚一劝百政之经,不从而诛不晚耳。” 李汉注引《中说》:“牡如晦问政,子曰:‘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 反面教员 反面:坏的,消极的一面。 指与人民为敌的人的言行,可以从反面教育人民。 出处:李娴娟等《血染的爱》:“出了最大的反面教员,我们的党可以从这场血淋淋的惨痛的教训中汲取教益。” 丰屋之戒 指高大其屋,将有覆家之祸,应引以为戒。 出处:《易·丰》:“《象》曰:‘丰其屋’,天际翔也。” 高亨注:“‘丰其屋’,言贵族在位之时,如鸟得以飞翔于天空,故能大其屋也。” 覆车之鉴 覆:倾覆;鉴:镜子。 把翻车作为镜子。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作为以后的教训。 出处:《三国志·蜀志·后主传》注引王隐《蜀记》:“隗器凭陇而亡,公孙述据蜀而灭,此皆前世覆车之鉴。” 覆车之戒 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作为以后的教训。 出处:《晋书·庾纯传》:“纯以凡才,备位卿尹,不惟谦敬之节,不忌覆车之戒矣。” 覆舟之戒 推翻船的教训。 比喻失败的教训。 出处:明·陈子龙《陈涉论》:“后之人主,亦知邱民之可畏,而覆舟之戒始信。” 后车之戒 对后面跟上来的车子的警戒。比喻以前的失败或挫折,可以作为以后做事情的借鉴或教训。 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五十二回:“秦王道:‘孤当初不听先生们之谏,致有此难,将来后车之戒,孤当谨重。’” 祸首罪魁 首:头目;魁:首领。 犯罪作恶的首罪者。 出处:明·郑若庸《玉玦记·索命》:“虽是虔婆杀我,娟奴是祸首罪魁,追了他去。” 稽古振今 指考查古事作为借鉴,以振兴现代。 出处:清谭嗣同《报贝元微书》:“稽古振今,士风一奋。” 鉴前毖后 指把过去的错误引为借鉴,以后谨慎行事,避免重犯。 鉴往知来 鉴:审察或引为教训;往:过去;来:未来。 根据以往的情形便知道以后怎样发生变化。 出处:《诗经·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就地正法 正法:执行死刑。在犯罪的当地执行死刑。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五回:“因为案情重大,并且是积案累累的,就办了个就地正法。” 前车可鉴 鉴:引申为教训。 指用前人的失败作为教训。 出处:《清史稿·刘韵珂传》:“洋人在粤,曾经就抚,迨给银后,滋扰不休,反覆性成,前车可鉴。” 前车之鉴 鉴:镜子,为教训。前面车子翻倒的教训。 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做为以后的教训。 出处:《荀子·成相》:“前车已覆,后未知更何觉时!”汉·刘向《说苑·善说》:“前车覆,后车戒。” 前覆后戒 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做为以后的教训。 出处:汉·刘向《说苑·善说》:“前车覆,后车戒。” 前危后则 前人的危亡,后人应引以为戒。犹言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前辙可鉴 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做为以后的教训。同“前车之鉴”。 杀鸡儆猴 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杀鸡吓猴 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一章:“猜到皇上有杀鸡吓猴之意,心中七上八下,半天没有做声。” 杀一儆百 儆:警告。 处死一个人,借以警戒许多人。 出处:《汉书·尹翁归传》:“其有所取也,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惧改行自新。” 赏贤罚暴 犹赏善罚恶。指赏赐善人善事,惩罚恶人恶事。 天网恢恢 天网:天道之网;恢恢:宽广的样子。指天道如大网,坏人是逃不过这个网的,作恶必受到惩罚。 出处:《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小惩大诫 惩。 5.《诗经·采薇》的意思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昔:指出征时。 依依:茂盛貌。一说,依恋貌。 思:语末助词。 霏霏:雪大貌。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象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6.诗经:朱熹为什么最爱“女曰鸡鸣”《诗·郑风·女曰鸡鸣》:写了一对贤夫妇。 “女曰鸡鸣,男曰昧旦。” “你听,公鸡打鸣了。” 女人从睡梦中惊醒,伸手理了一下散乱的头发,眼神还是有些迷蒙,声音已是很灵清的了。转过身朝内一看,男人双目炯炯,竟然醒来多时了。 “天就要亮了!”他侧过身揉住了女人的肩膀。“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温柔的笑意从嘴角抿过,女人赶紧起身,退步从架上取过衣服,一件件穿上。“公子,你起来快看,启明星划过天际,灿若桃花,红日即将喷薄而出。” 铜镜里迭出,男子轻袍缓带,立于身后,两袖微风,声色朗朗:“取我的弓箭来!” “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公子今天素衣葛屦,可配赤黄骍马。” 男子修整一新,犹如白鹭振振欲飞,女人莞尔一笑,掀帘,吩咐仆从,检视车马,一一齐备。男子跃马挥弓,低头朝着地上的女人大声说:“游凫、云雁,你喜欢哪一个?哈哈……”车身隆隆,呼啸而去。 没有比自由自在驰骋在马上的男人更性感的了。女人垂手侍立,含笑久久。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 “稍事休息,准备晚宴吧”女人领着仆妇们,走入后院内间。 厨妇们各尽各职,女人洗手更衣。把盏间,她仿佛看到了水洼里嬉戏的鸭子瞬间湿漉漉地被拎出来,一滴滴水变成一滴滴油。 云中的大雁倏然坠落下来,带着烘烤的炽热安详地卧在盘子里,悠然畅想天上人间的无限美好……。“这些都是郑国最有名的美味呢。” “宜言饮酒,与子偕老。车声隆隆,满载而归。 男子一觉小憩,醒来肉香扑鼻。“什么肉,这么香?”男子趿拉着鞋来至堂中,酒宴已备,万舞待奏。 女子笑而不答:“公子一向镇定,怎么如此急食,可见连吃也不会。” “哎,先取酒来,食色当前,先要痛饮,然后大嚼,还有什么虚礼不成?” 女子放下酒杯,将身出席,走到一尊炮豚跟前,款款而谈:“公子七岁习射,女子自幼学撰。 所谓,羊宜黍,雁宜麦。比如这味八珍之三,炮豚,功夫足以载满一车书。 公子先喝一杯,听我慢慢说。”男子喜,饮一杯。 女子再言:“炮,是最有讲究的。先精选一只健壮的小猪,赶杀后淘净内脏,再取数颗饱满圆硕的红枣塞进腹内,用风劲处的芦苇编成密密的软帘子,裹实了。 外面再涂一层白白的泥巴,然后放在炉内烤。等到泥巴烤透,剥掉,然后,洗手去芦席,再洗手,把皮肉表面上的一层薄膜搓掉。 这是前二步。” 男子愈加有兴致,斟酒,敬与女子。 “第三步是将稻米粉和水拌成的稀粥,敷在小猪的身上。放入小鼎中没入滚油,待全身金黄脆亮。 第四步,便是捞出小金猪,放入豚缶中,一起置于大鼎内,煮沸,温火,三天三夜。” “好大的功夫。 怪不得肉酥柔烂如此。”男子再斟再饮。 “最后是这调味的醋和肉酱,均非一朝一夕,一年一月能成。比如这秘制肉酱,传至荆内已有百年。 公子才有如此好口福。此百年之福,岂能不细嚼。” “关关雎鸠,在河之。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男子油然吟诵。“山无棱,江水为竭,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女子悠然相和。 夫妇对饮,歌舞渐起。“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周代礼记有言:“射者,男子之事。中馈,女子之职。” 男子马上春秋,女子庭内身手。两两相敬时候,就是这样:闲庭又寂静,花枝又低亚,良夜又迢迢。 琴瑟在御,岁月静好,莫不欢喜。 所谓和乐而不淫,而无宴昵之私,便是。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月光如水,落红成阵,卷起东风帘幕。 男子伫立庭院,若有所思。女子取过一件斗篷,披在男子身上。 男子长叹一声:“郑伯克段于鄢,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精权谋,善外交。小霸中原,无可撼动。 只恐后事失算,世子相争,兵戎相见。宗族德才兼备者,将风流云散去。” 女子温杯换盏,淡淡而言:“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君子万年,介尔景福。” 篆烟微,花香细,左右佩玉叮当。女子解下玉佩,双手奉与男子:“珍珠、琼剧、璜瑀,乃至金燧、玉锥、箴管,这些身上所携所佩之物,公子皆可以拿去,或送贤者,或结同心,凡君子至亲好友,皆可以此表达公子的爱慕和敬仰之心。 君子,修文德以来之。这宝物,若只是女子的衣饰之玩,不能显示珍贵,不如赠与君子,以德相配,物我两欢。” 女子细细言,男子深深拜。朱熹读到这首诗,曰:此诗人述贤夫妇相警戒之词。 简而言之,朱熹认为的女子之贤,大概需要要这么几点:1、鸡鸣即起,以警其夫。2、中馈为职,和其滋味。 3、饮酒相乐,琴瑟在御。4、送佩赠玉,报答君子。 5、结其欢心,无爱服饰。至于夫妇之贤,朱熹最欣赏的一点便是:其相与警戒,不留于宴昵之私,和乐而不淫。 诗经,郑卫之音,历来被称为淫声。朱熹的《诗集传》在解读郑风时,可以看到很多判词都是淫妇、淫女、淫奔之词。 唯独这一首,从头至尾都是赞扬和肯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