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典名曲有哪些中国十大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萧鼓》《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 高山流水(古琴)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广陵散(古琴)据《琴操》记载:战国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因延误日期,而惨遭杀害。聂政立志为父亲报仇,入山学琴十年,身成绝技,名扬韩国。 韩王召他进宫演奏,聂政终于实现了刺杀韩王的报仇夙愿,自己毁容而死。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谱成琴曲,慷慨激昂,气势宏伟,为古琴名曲之一 平沙落雁(古琴)明朝此曲称《落雁平沙》。 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盘旋顾盼的情景。 梅花三弄(古琴 笛子)曲中泛音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了三次,故称“三弄”。 相传晋恒伊作笛《梅花三弄》,后人移值为琴曲。乐曲通过歌颂梅花不畏寒霜、迎风斗雪的顽强性格,来赞誉具有高尚情操之人 十面埋伏(琵琶)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在亥下最后决战的情景 。 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 夕阳萧鼓(琵琶)是抒情写意的的乐曲,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社根据经曲改编成丝竹乐曲《春江花月夜》 渔樵问答(古琴)此曲表现渔樵在清山绿水之间自得其乐的情趣。 胡笳十八拍(古琴)汉末连年烽火,蔡文姬在逃难中被匈双所掳,流落塞外,与左贤王结成夫妻。 在塞外她度过了十二个春秋,但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曹操平定了中原,与匈奴修好,派使邪路用重金赎回文姬,于是她写下了著名长诗《胡笳十八拍》,余述了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 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调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邪路思念故乡而又不忍骨肉分离的极端矛盾的痛苦心情。 音乐委婉悲伤,撕裂肝肠 汉宫秋月(二胡 古筝)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 阳春白雪(古琴 琵琶)相传为春秋时期的晋国师旷或齐国刘涓子所作。“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荡涤之意,“白雪”取懔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2.关于中国诗歌的古典歌曲李清照【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莲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个网页也有唱的 曹颖的蝶恋花: 曹颖的天净沙: 我在长安道上想你想得断肠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断肠人在天涯 王菲的但愿人长久: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唯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中国著名现代诗歌都有什么1.《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2.《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3.《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4.《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4.《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消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5.《一代人》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4.哪些歌中有诗 急/yanjiuchengguo/2007/0625/1337.html 去看看,还行。了解更多去google上搜,有很多! 梅艳芳演唱的《床前明月光》(李修安词,陈富荣曲)亦为一例: 是你吧,高高挂在穹苍千年啦,看尽了人世离与散,多少功名似尘埃……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虽然用李白诗题,且将李白原诗嵌入歌词,所传达的却非李白诗的原意。思乡之情在歌词中只是一种若有若无的陪衬,歌词侧重表现的,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存状态,一种孤寂感和空虚感。不过,月的意象所负载的内涵与古诗所写倒不乏相通,字里行间隐约可以感受到李白《月下独酌》、苏轼《水调歌头》的意境。 《巴山夜雨》(李进演唱)化用晚唐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什么时候才是我的归期,反反复复的询问却无法回答你,远方是一个梦,明天是一个谜,我只知道他乡没有巴山的雨。 借着烛光把你的脸捧起,隐隐约约的笑容已成千年的古迹。伤心是一壶酒,迷惘是一盘棋,我不知道今夜该不该为我哭泣。 许多年修成的栈道在心中延续,许多年都把家想成一种永远的美丽。推不开的西窗,涨不满的秋池,剪不断的全是你柔情万缕。 在这些歌词中,作者将古典诗词的意境与现代人的情感成功地进行了对接,仍有《枫桥夜泊》的画面,《夜雨寄北》的感伤,但更多的是现代人的离情别恨。昔日旧情的怅惘,意外重逢的感慨,相忆与期待,思念与无奈,在反复的倾诉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又悱恻缠绵。语言是地道的歌词的语言,句式是地道的歌词的句式,虽然某些表述如“渔火温暖双眼”,“钟声敲打无眠”引入了通感手法而与诗颇为接近,但整体而言则是歌而非诗。 …… 采纳哦 5.中国古典名曲中国十大古典名曲“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夕阳箫鼓”、“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广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 以上这些是名曲 你所说的有唱词的,应该查找古典戏曲: 苏小小——《蝶恋花》 邓千江——《望海潮》 苏轼———《念奴娇》 辛弃疾——《摸鱼儿》 晏几道——《鹧鸪天》 柳永———《雨霖铃》 吴激———《青草碧》 朱淑真——《生查子》 蔡伯坚——《石洲慢》 张先———《天仙子》 《西厢记》——元——王实甫 《窦娥冤》——元——关汉卿 《汉宫秋》——元——马致远 《赵氏孤儿》—元——纪君祥 《长生殿》——明———洪升 《精忠旗》——明——冯梦龙 《琵琶记》——明——高则诚 《娇红记》——明——孟称舜 《桃花扇》——清——孔尚任 《清忠谱》——清———李玉 《雷峰塔》——清——方成培 在百度上,选择音乐,输入戏曲名字就可以了 6.中国古代有没有哪首诗词曲是较完整传唱下来的这个有很多啊 比如词里面的有: 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清照《月满西楼》/《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陆游《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岳飞《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巨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乐府的有: 《孔雀东南飞》 诗经有: 《蒹葭》《关雎》 总之有很多啦 就不一一例举了 O(∩_∩)O~ 民歌茉莉花的历史 “茉莉花”小曲(即民歌)曲名为“鲜花调”,有几百种鸣唱法,但大同小异,实际就是一种,音乐界称为“近似音调”。这种曲调广泛流传于明、清,主要流行区在江浙。据已故音乐史论家章鸣(原中国艺术研究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研究员)等专家考证清代的“鲜花调”是在明代已流行于扬州的“鲜花调”基础上的发展。扬州清曲,以及从扬州清曲中汲取丰富营养的扬剧,都有“鲜花调”曲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国音乐源远流长,但最大遗憾是,长期以来大多数只有曲牌名及歌词,很少有曲谱记载。现存最早的“鲜花调”(又名“仙花调”)歌词,见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1年)扬州戏曲演出脚本《缀白裘》丛书中《花鼓》一剧的“仙花调”。现在发现最早的曲谱,国外见于由英国人希特纳于1804年出版的《中国旅行记》中记载的“小调”(有谱无词,后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运用到歌剧《图兰朵》中);国内最早记谱为工尺谱,此工尺谱记载在清道光元年(1821年)刊行的《小蕙集》上,由扬州清曲家王万卿演唱、张中操记谱、武俊达校订,王万卿演唱的“鲜花调”更接近当代流行的“茉莉花”;再次为1840年抄本《张菊田琴谱》之古琴曲。 现代首次以简谱形式面世的“茉莉花”,1957年由前线歌舞团到北京作汇报演出,演唱很成功,后灌制了唱片,在国内外广为流传。 80年代中期,按照文化部的部署,扬州大规模采集民歌,所收录的1000余首民歌中,就有仪征、江都、兴化三种“茉莉花”,词曲大同小异。90年入选《中国民歌集成.江苏卷》的扬州民歌达230余首,“茉莉花”(即“鲜花调”以7种词曲形式列入该书,第一种即为何仿这一首,在其曲最后注有“佚名唱,何仿整理词、记谱”。 默清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