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中有哪些诗篇描写了民俗节庆1.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诗生动而形象地描绘出古时过年的欢乐景象,也道出了古人过年饮屠苏酒之风俗。 2.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真实地描述了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也表达了诗人渴望重阳节阖家团圆的愿望。 3. 青玉案 元夕(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介绍的是我们传统节日元宵。 2.《诗经》里也有“三俗”,姜昆反不反《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3.诗经·郑风·溱洧》讲了上古时代什么文化习俗《郑风·溱洧》就是以郑国三月上旬的巳日祭土地神"春社"为背景,为我们描绘了郑地"上巳节"赠花草定情、男女相会、临水祓禊求子的风俗及其背后表达的文化内涵。 本文首先即针对“郑风诗说”加以平议,在多角度的分析下,证明此项说法的偏颇;之后以此为前提,进一步探讨郑国的地域背景,其开放性对《郑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透过作品本身的直观,呈现出歌舞欢会,谑词示爱,直言呼告,赞誉赠答等率直情感,极其自然活泼,有异于其他国风,而此一风格反映在文化意涵上,正是女性自我意识的提升及历史精神的变迁。【原文】《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讲义】:和韩国、日本的朋友相处,彼此之间,总免不了要夸耀自己民族的文化优越性,时常说到的是本国国民的情商与浪漫。 韩国的朋友说,每年的初雪,情人之间,无论相隔多远,都要相聚赏雪的,皑皑白雪是纯真情感的最好印证。日本的朋友总是说到樱花节,每年樱花盛开的时候,大公司都放假,男男女女聚到樱花树下,载歌载舞,很多美丽的爱情故事便在这样的季节里悄然生长。 山河不惊,岁月静好,是东方民族温馨的迷梦。我自然无颜对韩、日朋友吹嘘我今日之国民如何如何,但我正告韩、日朋友:这样的情人节,在我们的先人那里也是有的。 对于物候的敏感,以及潜在的天人合一的群体意识,是东方民族共有的特征。与渊源古老的民间习俗相关的篇章,以郑,卫,陈三个地区为典型,其中,又因郑国的社会背景开放(如上章所言),内容也最为活泼生动。 细究《郑风》诗篇,多以男女情爱为主题,其中又以女恋男之情诗为最多,呈现出多种的情感样貌,主要可分为歌舞欢会,谑词示爱,直言呼告,赞誉赠答等四种类型,内容及风格独树一格,读来深深打动人心。 古代的劳动人民自春天到夏历十月为农忙时期,冬天至初春为农闲家居时期,因此,人民的生活节奏在一年十二个月之中,野外生活约占八个月,家庭生活约占四个月,而许多活动,风俗习惯以致凝固为一种典礼,节日,也都由此形成。 在郑国的社会风俗中,上巳节(三月初三)便为一非常重要的节日,《太平御览》引《韩诗章句》云:“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日,于两水上招魂续魄,祓除不祥。故诗人愿与所悦者俱往观也。” 古老的民俗节日,是青年男女能够无拘无束的游玩的时刻,更是他们播种爱情,选择理想伴侣的好机会。上巳节男女欢会的婚俗大多配合社神祭典和临水祓禊来进行。 高禖神为管理结婚与生子的女神,亦即“大母之神”,在最早时期,是各个部族于母系社会期间所想象的“第一位”女祖;古人认为水是至洁之物,一切疾病可以用水洗掉,因而产生洗涤之俗,此外,由于殷神简狄“行浴”生子的传说,祓禊也含有“求子”之义。《周礼·媒氏》中云:“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奔者不禁。” 在春社活动中,人们可以自由择配,甚至媾合,此即管子所说的“合独”,而这种情感的自由解放,充满欢欣喜乐的春日仪式,原来是振奋心魂的仪礼,招魂续魄,希望求得新生的力量。 上巳求子,恋爱风俗还可以在少数民族中得到印证,刘锡藩《岭表纪蛮》中说:“广西凤山县山乡的少数民族,其青年男女,各于正,二,三月之子日,于一定之地点,分为两队,各持红绿色带结成之圆球,互相接抛,……即为配偶。” 其中,“巳”即“子”,在甲骨文及金文中已得到证实,因此三月的子日即为上巳节,其接抛圆球以配对的习俗,正是上巳恋爱的延续;此外,上巳狂欢的风俗在古希腊是祭酒神的狂欢节,在近代日本的很多村落,及现代南太平洋的许多岛屿上,也都曾经或仍然普遍存在着。在《郑风》中,《溱洧》所描写的图景正反映了郑国欢度上巳的民间风情: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吁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吁以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中国同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将春天认定为体现宇宙万物的生命力量的季节,即使是重典的周礼意义上的婚姻结合,一般也选择于春天进行,而民间的男女欢俗也正像春天盛开的鲜花,在两性关系的缔结上获得实现。 由于有这种对春天的认同,风俗获得了一种理念上的保障,婚恋行为具有了自由的内涵。而当时郑卫等地,男女在野外自由结合乃是一种风俗,并非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因此无论男邀女,女邀男,都是自然而大方,绝不会引起莫名的惊讶。 全诗写来极富层次,先写地点,次写景物,再写对话,最后写人物的动作,从而把一群青年男女节日游乐的情景和盘托出,其中姑娘直率天真的话语,更烘托盛会欢乐的气氛,也透露出纯朴率真的情谊;在文章的结构上,通过环境的渲染,将对话穿插到叙事写景之间,使场面活跃,富情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