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题跋

1.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宋·舜民《村居》)是什么意思

宋 张舜民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这首诗以淡墨写生的手法描绘了一幅静谧清寂的山村晚归图,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水绕陂田竹绕篱”,远处,淙淙溪水环绕着山坡上的层层梯田;近处,摇曳的翠竹环绕着短短的篱笆.由远及近写来,竹、篱之内的茅舍宛然在目.首句写景中已点了“村居”之题.两个“绕”字用得妙,把水、陂田、竹、篱非常和谐地融合在一起.音韵流美,情味悠长.“榆钱落尽槿花稀”,那篱边榆树枝头的串串榆钱早已落光,篱上的木槿花也只残存稀疏的几朵了.笔触由篱外转到篱内,写出山村农家庭院内的风光.这句景物描写中已表现了季节特征.“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夕阳西下,在暮色苍茫中,一头牛缓缓归来.牛背上没有短笛横吹的牧童,只立着两两悠闲自在的寒鸦.“寒”字,点出这是深秋季节.夕阳牛归,这是前人诗中多次出现过的景象.《诗经•王同•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牛羊下来.”王维《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这些诗句都描写了这种田园风光,而且都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以得得的牛蹄声衬出山村的静谧.此诗在牛背上点出两两寒鸦,就更富诗情画意了.同时期的几位诗人都写过这种景象.例如苏迈的断句说:“叶随流水归何处?牛带寒鸦向远村.”(《津逮秘书》本《东坡题跋》卷三《书迈诗》)、贺铸《快哉亭朝暮寓目》诗说:“水牯负鸲鹆”(《庆湖遗老集》).寒鸦本是易惊善飞的,而现在竟然两两悠闲地立于行走中的牛背上,这是内蕴极为丰富的一种境界.苏轼《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一诗说:“野雁见人时,未起意先改.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无乃枯木形,人禽两自在!”鸦立牛背正是写出了“两自在”的“无人态”.画面上虽只出现了牛和鸦,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有一位没有入镜头的“人”——“村居”的诗人.因为牛的怡然自得,牛和鸦的相得无猜,这种“自在”,“无人态”的镜头的拍摄人正是这位“村居”者.牛和鸦的“自在”,恰是看牛和鸦的“村居”者的“自在”,所以,牛背寒鸦这个镜头中融进了村居者——诗人的闲适恬淡的心情,从而构成浑融和谐的动人意境.总起来看,此诗景真情真,给人以恬静的美的享受.诗风疏野冲淡,自然而又自然.孙联奎《诗品臆说》说:“有真性故有真情,有真情故有真诗.”对于此诗,我们也可作如是观.。

2.诗经中疏勒川阴山下是现代何处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开头两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最后三句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

原诗: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补充成语()诗()画

没有“()诗()画”的成语.一、“()诗()()”的成语只有4个:1、能诗会赋néng shī huì fù【解释】赋:古文体.指善于写诗作赋【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3回:“况家中现有几个能诗会赋的姊妹们,何不命他们进去居住.”【结构】联合式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文学功底好2、孟诗韩笔mèng shī hán bǐ【解释】孟郊的诗,韩愈的文笔.指诗文佳作【出处】唐·赵璘《因话录》第三卷:“韩文公与孟东野友善,韩公文至高,孟子长五言,时号孟诗韩笔.”【结构】联合式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称赞文章等3、敦诗说礼dūn shī shuō lǐ【解释】敦:敦厚.诗:《诗经》.诚恳地学《诗》,大力讲《礼》.旧时统治阶级表示要按照《诗经》温柔敦厚的精神和古礼的规定办事.【出处】许地山《在费总理的客厅里》:“假使人来查办,一领他们到这敦诗说礼之堂来看看,捐册、帐本、褒奖状……他们还能指摘什么?”【结构】联合式【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注重精神等【近义词】知书达理【例句】假使人来查办,一领他们到这~之堂来看看,捐册、帐本、褒奖状……他们还能指摘什么?(许地山《在费总理的客厅里》)4、沈诗任笔shěn shī rèn bǐ【解释】①南朝梁沈约以诗着称,任昉以表、奏、书、启诸体散文擅名,时人称为“沈诗任笔”.笔,指无韵之文.②用以泛指诗文.【出处】宋·陆游《亲归书来多问近况以诗答之》:“沈诗任笔俱忘尽,酒户新来却少增.”【结构】联合式成语二、“()()()画”的成语只有13个:1、银钩铁画yín gōu tiě huà【解释】钩:钩勒;画:笔画.形容书法刚键柔美.【出处】唐·欧阳洵《用笔论》:“徘徊俯仰,容与风流,刚则铁画,媚若银钩.”【结构】联合式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法【近义词】铁画银钩【例句】~石经余,想见先唐字学书. ◎清·沈曾植《题北宋本广韵四绝》诗2、眉眼如画méi yǎn rú huà【解释】见“ 眉目如画 ”.【出处】唐·韩愈《殿中少监马君墓志》:“姆抱幼子立侧,眉眼如画,发漆黑,肌肉玉雪可念,殿中君也.”【结构】主谓式【近义词】眉目如画3、眉目如画méi mù rú huà【解释】形容容貌端正秀丽.【出处】《后汉书·马援传》:“援自还京师,数被进见.为人明须发,眉目如画.”【结构】主谓式【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容貌端正秀丽【近义词】眉清目秀、眉眼如画【反义词】其貌不扬【例句】帝姿貌端华,~.(《南史·宋顺帝纪》)4、对景挂画duì jǐng guà huà【解释】比喻本身的举动恰恰和客观情形相应.【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一回:“他们诸位姐姐过谦,都不肯猜,我却打着了,是‘集贤宾’,这才叫对景挂画哩.”【结构】偏正式【用法】偏正式;作谓语;比喻两相切合【例句】他们诸位姐姐过谦,都不肯猜,我却打着了,是“集贤宾”,这才叫~哩.(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一回)5、正点背画zhèng diǎn bèi huà【解释】元代供状文书主管者用朱笔在书首点点,书尾画钩,然后让供状人在书背画押.指民间订立文书契约,有关人看过在背面签字画押【出处】元·秦简夫《东堂老》楔子:“扬州奴你近前来,这纸上你与我正点背画个字者,扬州奴云:‘你着我正点背画,我又无罪过.’”【结构】联合式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6、历历如画lì lì rú huà【解释】历历:分明可数.形容叙述、描写清楚明白,如同将绘画呈现在人眼前一样【出处】《唐宋诗醇》第24卷:“写景历历如画,引人入胜.”【结构】补充式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写作等【近义词】历历如绘7、天开图画tiān kāi tú huà【解释】形容自然景色秀美如画【出处】元·鲜于必仁《折桂令·西山晴雪》:“地展雄藩,天开图画,户削围屏.”【结构】偏正式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8、口讲手画kǒu jiǎng shǒu huà【解释】一面讲一面用手势帮助表达意思.形容详细地解说【出处】宋·黄庭坚《题跋》:“好学者从之请问,口讲手画,终席或至千字.”【结构】联合式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形容详细地解说【近义词】口讲指画、口讲指划、指画口授9、故步自画gù bù zì huà【解释】犹故步自封.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出处】郭沫若《文艺论集·论中德文化书》:“我国自印度思想输入以后,几千年来溺佛者遁世无营,避佛者亦故步自画.”【结构】紧缩式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守旧【近义词】故步自封、因循守旧、故步不离【反义词】标新立异【英译】sit back on ones laurels10、江山如画jiāng shān rú huà【解释】山川、河流美如画卷.形容自然风光美丽如图画.【出处】宋·苏轼《念如娇,赤壁怀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结构】主谓式.【用法】形容自然风景像画一样美丽.多用于形容祖国的大好河山.一般作谓语.【例句】我们的祖国~;让人赞叹不已.【英译】beautiful scenery 11、口讲指画kǒu jiǎng zhǐ huà【解释】一面讲一面用手势帮助表达意思.【出处】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结构】联合式【用法】作谓语、宾语;形容详细地。

4.一本书上的开头都有序言,什么是序言

序、跋在汉语中是一种重要的文体。在我国灿烂的古代

文学遗产中,不少名篇佳作产生于序跋体中,成为人们吟诵和

精读的优秀作品。尽管序跋体不像诗歌、散文、小说等体裁那

样出了许多大手笔光彩夺目的传世珍宝,但有些精品在古典

文化殿堂里也占据着一席之地。

序、跋是写在书或文章前后的特定文字,其主要作用是对

书或文章进行介绍、评述和发表一些感慨、议论。序,也叫作

“叙”,又称“序言”、“前言”、“引”;跋,也称“后序”、“后记”、“书

……后”、“读……后”、“题跋”等等。

序最早见于《诗经》中,即本书所选的《毛诗序》。之所以

被称为“序”,是因为它“次第有序”地概述文或籍的内容,并有

“序作者之意”的功能。古代的序一般都放在书或文的后面,

后来在唐、宋时期出现了跋,逐渐就有了序跋之分,序也就置

于书或文的前面了。序文也有议论文和记述文之分,以清晰

叙述书或文的内容和善于说明事理者为佳。唐代以后又兴起

一种“赠序”体,它有临别赠言的意味,因为和前述序体有明显

不同,因此有的学者将其“另立门户”,但也有学者认为它是序

中的一种。本书采用后者的说法,选了一些“赠序”,以利于读

者对它的了解。

跋在唐宋开始流行,序、跋从此就有了明确的分工,开始

在一前一后“各负其责”了。与早先放在后面的序不同,跋文

一般都比较简短,是简单的后语,无论是考古证今,释疑订谬,

还是褒善贬恶,立法垂戒,内容都较广泛,不过简单明了是其

主要特色。

总的看来,序跋文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色和

追求,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序跋的作者有的是原书

原文的作者,也有同时代人或后人、子弟、朋友、读者。自撰者

大多论述撰著目的、宗旨、内容提要、体例方法、编写过程及其

他需向读者说明的问题,也常常对人、事物、人生等发表一些

议论、感慨;别人写的序跋,有的与原书、文作者的目的相同,

有的则是对某些问题进行考辨或论述心得,对原书、文或作者

事迹进行介绍和评论,以及介绍书的版本、流传情况等。当

然,有些应原书作者之邀或弟子、朋友写的序跋中,有一些过

分的褒奖,直到今天我们仍可看到这种情形,读者应该有自己

的分析。

5.郑板桥的《墨竹图》的资料

郑板桥是清代名士中最有个性的一位,列于“扬州八怪”之首。他的怪,从一幅“墨竹图”和“难得糊涂”的书法即可看出。那一幅“墨竹图”,从构图上看,颇有独到之处。翠竹分两组纵列,上下顶天立地,犹似散乱的篱笆,此是画竹之大忌。满纸竹竿与竹节,仅寥寥几丛竹叶,可他在竹竿的空隙处又穿插了数行题跋,倒使得画面疏密有致,陡现出一派新奇。他的绘画清朗峭拔,苍劲潇洒,虚实得当,有气冲霄汉之感。另一幅“难得糊涂”的书法,可在多处见到。他的书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古拙遒劲,沉雄谲诡,将真、草、隶、篆融于一炉,自称“六分半书”,指的是不足八分,另一分半乃行楷、篆法、画意,有自我解嘲之意。据说,他在街上看到几个小孩子玩耍倒铁钉、抓石子游戏,用铁钉与石子摆玩,郑板桥望之入神,反复玩味,将其意韵化入字体中。他的书法与笔画中间颇有铁钉横斜、乱石铺街的味道,人们又称郑板桥的字是“乱石铺街”体。从郑板桥的字画中可体味出他狂放不羁的姿态,惊世骇俗的精神,愤懑痛苦的内心。

郑板桥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他出生于江苏兴化一个穷苦教师家庭,自小丧母,家境清贫,其父取《尚书·洪范》中的“燮友克柔”之意,为郑板桥取此名字是冀望他成为随和的人,谁料到儿子会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为数不多的艺术大师呢。他家仅有茅屋两间,坐落于县城东面的古板桥西。护城河水流清澈,人们用木板铺成一座桥,即称板桥。郑板桥长大后,在朋友们的资助下读了一些书,又刻苦自学,终成奇才。他忘不了这座桥,也忘不了在桥头观赏景色而流连忘返的时刻,便给自己取号为“板桥道人”。他的号流传广远,本名倒不为人知了。他名列“扬州八怪”,除了诗书画中有怪味外,脾气也怪僻;很瞧不起读书人,宣称“世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自道“写字书画是俗事”,讨厌附庸风雅之人,而且公开张贴“笔榜”,标明其书画润金;他还是康乾诗坛的著名诗人,崇拜杜甫与李商隐,贬斥李白和温庭筠,认为后者不该与前者齐名。郑板桥在乾隆元年考中进士后,已是43岁,到河南范县和山东潍县当县官,“在任十二年,囹圄囚空者数次,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传说,由于他一再为灾民请愿,要求上司赈济,使得上司很恼怒,指责他“事先既不预防、准备,事后又不好好赈济,”甚至诬陷他假借赈灾来贪污舞弊。郑板桥愤然去职,以病乞归,寄居扬州,卖画度日。他辞官之日,潍县百姓痛哭挽留,万人空巷,家家户户为感念其政绩,画像以祀。

郑板桥的诗歌亦为一绝,有一些诗词与道情至今仍在民间流传。他63岁时作客如皋,寄居汪氏文园,写的一篇《板桥自序》里谈到,他甚为推崇杜甫的诗歌,“板桥无不细读,”“一首可值千金”。而且,他以为,“忧国忧民,是天地万物之事,”关心民间疾苦应是诗中重要主题。他诗歌中的《逃荒行》、《还家行》、《悍吏》等篇,也确实可以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及白居易的《卖炭翁》相比美,那些诗反映了农民的悲惨命运与痛苦生活,体现了诗人的同情悲悯之心。当时山东各地发生严重灾荒,可繁重的苛捐杂税仍是不见减免,农民们卖儿鬻妻,逃荒要饭,惨不忍睹。郑板桥作为地方官吏,觉得有责任向同僚及上司呼吁,谁想到反而横遭诬陷。这在当时以阿谀逢迎为风气的黑暗官场,郑板桥的性格又成为一“怪”了。

我最喜读郑板桥家书。他的书信据其自称,“共百数十通,”但散佚约有一半以上,“及今搜检,只存55通”了。这些书信,可以说是流露着真性情的精美散文,亲切平易,耐人体味,随手写来,绝不矫饰,颇有自然质朴之美,也是这位文化大师的心灵独白。人们如今常评论他的“难得糊涂”哲学,以为是不执着其中,任其自然。殊不知,这也是一种思想困惑与矛盾。他所处的康乾盛世,实质上接近封建社会末世,已有大厦欲颓之势,郑板桥敏感地看到了这一点。他忧国忧民而又充满无奈,无力挽救时艰,尤其是他的思想难以突破旧的传统道德文化的桎梏,只能在此迷圈中徘徊,就必然造成了痛苦、复杂与分裂的文化人格,这是他怪诞的深刻缘由

笔者……意外得见郑氏《墨竹图》(以下简称衙本墨竹),画中的题诗赫赫有名:"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郑板桥任山东潍县知县的时候,送给巡抚包括的一幅墨竹,断其创作年月,应在1753年之前……

6.关于文学的诗有那些,简单的

你是一张无形的网

我的世界一直灰白

是你为我点缀色彩

我的天空从此变样

我从你身上看到《诗经》的忧伤

我从你身上读到《史记》的浩瀚

我从你身上悟到《周易》的幽深

我从你身上懂得祖国如何成长……

我是一个空白的纸箱

是你将我填满

给我充实

给我梦想

给我希望

-------

赵翼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

苍星降世 龙腾 九天震动

漠冥冥金鼓声 暂掩争锋

怠看事态冷 匿隐雾胧

且待鸿翎送冥风 再出隆中

望烽火迷边城 夷骑如宏

安然若宜梦 抚手笑夷怔

兴亡 胜败 谈笑

世间谁人是英雄

谁是英雄 何为英雄……

掩素卷望长空

暮云散 何处归鸿

可曾念 此生情重

是一往情深 三生等候 五世苦念

七却不悔 九转轮回

念啊 念啊 念啊 相思随风

盼啊 盼啊 盼啊 佳期如梦 皆入万丈红尘中

---

赞美陶渊明的诗句“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苏轼《东坡题跋·评韩柳诗》)朱熹曰:“渊明诗,人皆说平淡,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出这样的言语出来。”清代龚自珍也说:“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

下一篇
菡诗经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