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词源于诗经

1.最早词来源于诗经

词始于南梁,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阕。”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2.出自诗经的成语

A 【哀鸿遍野】比喻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灾民到处都是。

(《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爱莫能助】虽然同情,但无力相助。

(《诗经·大雅·荡之什》:“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 B 【白驹空谷】比喻贤人在野而不出仕。

后亦比喻贤人出仕而谷空。(《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

) 【暴虎冯河】赤手空拳打老虎,没有渡船要过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蛮干。

(《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 【俾昼作夜】把白昼当作夜晚。

指不分昼夜地寻欢作乐。(《大雅·荡》:“式号式呼,俾昼作夜。”

) 【必恭必敬(毕恭毕敬)】形容态度十分恭敬。(《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 【不敢告劳】努力做事,不诉说自己的劳苦。比喻勤勤恳恳,不辞辛劳(多用在自己表示谦虚)。

(《小雅·十月之交》:“黾勉从事,不敢告劳。”) 【不稼不穑】泛指不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可救药】病重到已无法用药医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诗经·大雅·生民》:“多将熇熇,不可救药。”

) 【不愧屋漏】原谓独处于室时,亦慎守善德,使无愧于心。后转谓心地光明,在幽暗之处也不起邪念、做坏事。

(《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不稂不莠】既不象稂,也不象莠,比喻不成材或没出息。

(《小雅·大田》:“既坚既好,不稂不莠。”) 【不日不月】①没有期限;②不选择时日。

(《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不忮不求】不嫉妒,不贪求。(《邶风·雄雉》:“百尔君子,不知德行。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C 【长舌之妇】常用来指多嘴多舌、喜欢说长道短、搬弄事非的女人。

(《诗经·大雅·瞻卬》:“妇有长舌,维厉之阶。”) 【惩前毖后】惩处以前的过错,戒慎今后再犯。

(《周颂·小毖》:“予其惩,而毖后患。”) 【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

(《诗经·邶风·旄丘》:“叔兮伯兮,袖如充耳。”) 【绰绰有裕】形容非常宽裕,用不完。

(《诗经·小雅·桑扈之什》:“此令兄弟,绰绰有裕。不令兄弟,交相为瘉。”

D 【大发雷霆】①暴怒,发泄出强烈的怒气;②大发脾气,高声训斥。(《小雅·采芑》:“戎车啴啴,啴啴焞焞,如霆如雷。”

) 【丹凤朝阳】喻贤才逢明时。(《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冈。

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德音莫违】别人的好话不要不听。

(《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 【独行踽踽】孤零零地一个人走路。(《唐风·杕杜》:“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

) E 【耳提面命】形容恳切地教导。(《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 【二三其德】形容三心二意。(《诗经·国风·卫风》:“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 F 【风雨漂摇(风雨飘摇)】形容动荡不安,形势很不稳定。(《诗经·国风·豳风》:“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 【风雨凄凄】凄风苦雨,倍觉凄凉。

(《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 【风雨如晦】比喻社会黑暗,局势动荡。(《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肤如凝脂】皮肤像凝固的油脂。

形容皮肤洁白且细嫩。(《诗经·国风·卫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 G 【高高在上】形容领导者脱离群众,不深入实际。(《诗经·颂·闵予小子》:“命不易哉,无曰高高在上。”

) 【高山仰止】崇敬仰慕。(《诗经·小雅·桑扈之什》:“高山仰止,景行行之。”

) H 【翰飞戾天】飞到高空,比喻仕宦的飞黄腾达。(《小雅·小宛》:“宛彼鸣鸠,翰飞戾天。”

《小雅·四月》:“匪鹑匪鸢,翰飞戾天。”) 【鹤鸣九皋】鹤鸣于湖泽的深处,它的声音很远都能听见。

比喻贤士身隐名著。(《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胡天胡帝】①原形容服饰容貌如同天神,后表示极其崇高尊贵;②用于贬义,形容言语荒唐、行为放肆。

(《诗经·国风·墉风》:“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J 【今夕何夕】今夜是何夜?多用作赞叹语。谓此是良辰。

(《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进退维谷】前进和后退均已穷尽而无所适从。

形容处境艰难,无退身之步。(《诗经·大雅·荡》:“人亦有言,进退维谷。”

) 【兢兢业业】形容做事谨慎,勤奋刻苦,认真负责。(《诗经·大雅·荡》:“兢兢业业,如霆如雷。”

) 【赳赳武夫】雄赳赳的武人,亦比喻勇武果敢的人。(《诗经·国风·周南》:“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 K 【孔武有力】非常威武有力。(《诗经·国风·郑风》:“羔裘豹饰,孔武有力。”

) M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做事无不有个好的开端,但很少有坚持到底的。(《大雅·荡》:“天生烝民,其命匪谌。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明哲保身】原义是指明于事理的人善于自保,有褒义;现在则指为了保住个人利益回避原则斗争的庸俗作。

3.【孔子的诗经诗歌来源于哪些国家】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 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北部一些地方(齐、楚、韩、赵、魏、秦),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是“五经”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4.《诗经》来源于哪

下面这段文字可以帮助你了解诗经的编定。

我个人认为这篇文章叙述得条理清晰明朗,但是最后的结论不一定是最准确的,而且现在文学界对这一看法也并未达成共识,我个人还是倾向于采诗说,但具体将其统一的具体某一个关键人物,我看还是无从考证的。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升格为国定经典。

全书共有诗歌三百零五篇,由《风》(十五国风)、《雅》(小雅、大雅)和《颂》(周颂、鲁颂、商颂)三个部分组成,编排井然有序。但是,究竟由谁将这些诗歌编纂成书的呢?迄今仍存在种种不同的说法。

一说孔子删诗。把《诗经》的编纂之功归之于孔子一人。

这种说法起源于汉代。《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于;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翻武雅颂之音。”

《汉书·艺文志》说:“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

都认为是由孔子选定《诗经》篇目的。 但是,、持异议者提出一些反驳的理由:一,《史记》言孔子删诗,在自卫国返回鲁国之后,时年近七十。

在此之前,孔子均称《诗三百》,可见在孔子中青年时期,《诗经》已为三百篇。二,《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观赏周乐,乐工们先奏十五国风,再奏小雅、大雅,最后奏颂,次序和内容基本上与今本《诗经》相同,其时孔子虚龄只有八岁,可见当时《诗经》已定型。

三,周代各诸侯国之间邦交往来,常常赋《诗》言志。如《左传·定公四年》载,吴攻楚,楚败几亡,楚将申包胥到秦国朝廷请求援兵,痛哭七日七夜,秦哀公深为感动,赋《诗经·无衣》,表示决心相救,恢复楚国。

如果当时《诗经》没有统一的篇目,赋《诗》言志就无法进行。那么,究竟由谁来编纂《诗经》的呢? 一说王者采诗。

《诗经》中诗歌的创作时间,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秦穆公时,绵延五个世纪。创作的地点,几乎包括了整个黄河流域,加上长江、汉水一带,纵横上千里。

怎样把众多的诗歌集中起来呢?早在汉代就出现了“王者采诗”的说法。《汉书·食货志》曰:“孟春之月(阴历正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

刘歆《与扬雄书》说:“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迪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都说由天子指派官吏坐车去全国各地采集诗歌,以便“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何休《公羊解诂》)。

一说周朝太师编定。今人朱自精认为,《诗经》的编审权很可能在周王朝的太师之手。

他在《经典常谈》中指出,春秋时各国都养了一班乐工,像后世阔人家的戏班子,老板叫太师。各国使臣来往,宴会时都得奏乐唱歌。

太师们不但要搜集本国乐歌,还要搜集别国乐歌。除了这种搜集来的歌谣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族们为了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诗,这些可以说是典礼的诗。

又有讽诗、颂美等等的献诗,献诗是臣下作了献给君上,准备让乐工唱给君上听的,可以说是政治诗。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附带乐谱、唱词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

各国的乐工和太师们是搜集-整理《诗经》的功臣,但是要取得编纂整体的统一,就非周王朝的太师莫属。《国语·鲁语下》有“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的记载,正考父是宋国的大夫,献《商颂》于周王朝的太师。

今本《诗经》的《商颂》只有五篇,很可能是太师在十二篇基础上删定的。由此看来,《诗经》应当是周王朝的太师编定。

5.最早词来源于诗经吗

词始于南梁,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阕。”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6.水浒一词来源于《诗经》的哪一首诗

诗经 大雅 绵

绵绵瓜瓞(1)。民之初生,自土沮漆(2)。古公亶父,陶复陶冗(3),未有家室。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4),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5)。

周原膴膴(6),堇荼如饴(7)。爰始爰谋,爰契我龟(8),曰止曰时(9),筑室于兹。

乃慰乃止(10),乃左乃右,乃疆乃理(11),乃宣乃亩(12)。自西徂东(13),周爰执事(14)。

乃召司空(15),乃召司徒(16),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17),作庙翼翼(18)。

捄之陾陾(19),度之薨薨(20),筑之登登,削屡冯冯(21)。百堵皆兴,鼛鼓弗胜(22)。

乃立皋门(23),皋门有伉(24)。乃立应门(25),应门将将(26)。乃立冢土(27),戎丑攸行(28)。

肆不殄厥愠(29),亦不陨厥问。柞棫拔矣(30),行道兑矣(31)。混夷駾矣(32),维其喙矣(33)!

虞芮质厥成(34),文王蹶厥生(35)。予曰有疏附(36),予曰有先后(37)。予曰有奔奏(38),予曰有御侮!

【注释】

(1)緜:同“绵”。瓞(dié):小瓜。

(2)土:居住。沮(jū)漆:古二水名,均在今陕西省境内。

(3)陶:通“掏”,挖掘。复:窑洞。

(4)率:沿着。

(5)聿(yù):发语词。胥:视察。宇:住地。

(6)膴(wǔ)膴:肥沃的样子。

(7)堇(jǐn):旱芹。荼(tú):苦菜。饴:麦芽糖。

(8)契:锲,指刻龟甲占卜。

(9)曰:语助词。时:适宜。

(10)乃(nǎi):同“乃”。《诗经》各篇通用“乃”,惟此篇与《公刘》“乃”、“乃”杂用。慰:安定。

(11)疆:划分疆界。理:治理土地。

(12)宣:疏通沟渠。亩:整治田垄。

(13)徂:往,去。

(14)周:遍。

(15)司空:管工程的官。

(16)司徒:管土地和力役的官。

(17)缩:捆绑。载:通“栽”,筑墙的长板。

(18)翼翼:动作整齐。

(19)捄(jū,也读jīu):盛土于筐。陾(réng)陾:众多貌。

(20)度:填土于筑板内。薨(hōng)薨:填土声。

(21)屡:通“塿(lǒu)”,土墙隆起的部分。冯(píng)冯:削平墙面的声音。

(22)鼛(gāo):大鼓。长一丈二尺。弗胜:指鼓声盖不过人声。

(23)皋门:王都的郭门。

(24)伉:通“亢”。高大貌。

(25)应门:王宫的正门。

(26)将(qiāng)将:庄严雄伟的样子。

(27)冢土:即大社,祭祀社神的地方。冢,大;土,通“社”。

(28)戎:指昆夷,北方的游牧民族,即犬戎。丑:对边远民族的蔑称。攸:所。

(29)肆:于是。殄(tiǎn):断绝。

(30)柞(zuò):栎树。棫(yù):白桵(ruí),与柞皆丛生灌木。

(31)兑(duì):通“达”,通畅。

(32)混夷:即昆夷。駾(tuì):突逃。

(33)喙(huì):疲劳困倦。

(34)虞:古国名,在今山西平陆。芮(ruì):古国名,在今陕西大荔。质:评断。成:平。

(35)蹶(guì):感动。生:通“性”。

(36)疏附:指能使疏者亲之臣。

(37)先后:指君王前后辅佐之臣。

(38)奔奏:指四方奔走宣扬君德之臣。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