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演意思

1.木心 诗经演同袍说的是什么意思

《诗经演》

木心最具古朴色彩的诗集。文字是古典的,观念是现代的。就诗而言,木心依据《诗经》创造性地注入现代内容,写成了《诗经演》,每首十四行,整整三百首。本诗集曾被认作“天书”,今由木心研究专家李春阳倾力注解,读者自此可一品其妙。

《同袍》是木心《诗经演》的第一首诗。按照传统,诗集的第一首诗是重中之重。

同袍

与子同袍,与子同裳。与子同泽,与子偕作。坎其击鼓,坎其击缶。泌丘之道,无冬无夏。子之汤兮,洵有情兮。泌丘之上,泌丘之下。握椒婆娑,泌之洋洋。

木心的前四句“与子同袍,与子同裳。与子同泽,与子偕作。”都直接抄自《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袍、矛、仇,属于上古韵幽部。国际音标拟音[u]

泽、戟、作,属于上古韵铎部。国际音标拟音[ak]

裳、兵、行,属于上古韵阳部。国际音标拟音[aŋ]

韵部相同叫作叠韵。

韵尾相同叫作押韵。

韵部相同,韵尾发声部位相同,叫作对转。有阴阳对转,阴入对转,阳入对转。

韵尾相同,韵尾相同,主元音相近,叫旁转。

主元音相同,发声部位相近,叫通转。

旁转而后对转,叫旁对转。旁对转要慎用,最好不用。只有有古书证据的时候,才用。因为滥用的话,到处是旁对转,无处不转。

如果木心将袍跟裳押韵,采取句句押的方式的话,幽部[u]和阳部[aŋ]不押韵、不对转、不旁转、不通转。

如果他将裳与作押韵,采取隔句押韵的方式话,倒是可以,铎阳对转。虽然他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对转。

袍裳根本是不押韵的,那么便假设他采取的是隔句押的方式。

缶,上古韵幽部。国际音标拟音[u]

夏,上古韵鱼部。国际音标拟音[a]

这个是幽鱼旁转。你运气好啊,谁让上古汉语押韵方式方式宽泛呢。

情,上古韵耕部。国际音标拟音[eŋ]

下,上古韵鱼部。国际音标拟音[a]

洋,上古韵阳部。国际音标拟音[aŋ]

情跟下是不押韵的,跟夏也是不押韵的。当然,会有懂行的人,出来说情可以跟汤耕阳旁转。

等等,不是说是隔句押吗?怎么又句句押了?

这说明什么?木心根本不理解诗经的押韵方式,所以,不要说他旧学水平多么高了,他连合格的中文系水平都不到。当然,很多中文系的学生、教授也不到。

其实他哪里知道什么上古韵啊。只不过是抄诗经的句子,还是连着几句几句的抄,而诗经押韵广泛,各种转。并且双句不押,还可以说单句押。所以蒙对的机率多些罢了。

“坎其击鼓,坎其击缶。泌丘之道,无冬无夏。子之汤兮,洵有情兮。”六句直接抄自《宛丘》。

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

“泌丘之上,泌丘之下”改自“宛丘之上兮”“宛丘之下”。

“泌之洋洋”直接抄自《衡门》“泌之洋洋,可以乐饥。”

写诗不是不可以引用化用前人句子,但是将两首诗前后拼合起来,然后说是演。然后一点高妙,都没发现。一首56字的诗,属于作者独创的就6个字,两个泌,一句“握椒婆娑”。握椒婆娑”,一看就不符合《诗经》的表达方式。“握椒”《东门之枌》“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郑玄笺:“女乃遗我一握之椒,交情好也。”本来是一握之花椒的意思。木心此处将握椒用为“握着花椒”。“握椒婆娑”的意思,握着花椒婆娑起舞。虽然意思也算通顺,但是语感很差。

2.有哪些出自《诗经》且有寓意的名字

1、蓁蓁(音真)。

《周南·桃夭》:“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蓁蓁,茂盛貌。

2、燕飞。《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3、淑慎。《邶风·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淑慎,和善谨慎。4、惠然。

《邶风·终风》:“终风且霾,惠然肯来”。惠然,顺从貌。

5、静姝。《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是娴静美丽的意思。6、炜彤。

《邶风·静女》:“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彤:红色。

炜:光彩。7、洵美。

《邶风·静女》:“自牧归荑,洵美且异”。洵美就是很美的意思。

《郑风·叔于田》:“洵美且仁”、“洵美且好”。8、燕婉。

《邶风·新台》:“燕婉之求”。燕婉:安静和顺,也指如意郎君。

字面漂亮,但这一篇《新台》主旨是讽刺卫宣公的**,上下文的意思不是很好,慎用。9、如云。

《鄘风·君子偕老》:“鬒发如云,不屑髢也”。如云:像云一样众多。

《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屈原《湘夫人》:“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10、邦媛。《鄘风·君子偕老》:“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邦:国家。媛:美女。

另有“邦彦”——《郑风·羊裘》:“彼其之子,邦之彦兮”。彦:杰出的人才。

如北宋有词人名周邦彦。

3.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出处】:

中华诗词-唐五代-崔护

【注释】:

这是一首情意真挚的抒情诗。崔护考进士末中,清明节独游长安城郊南庄,走到一处桃花盛开的农家门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来热情出来接待了他,彼此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第二年清明节再来时,院门紧闭,姑娘不知在何处,只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情态增人惆怅。

这首诗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本事:「崔护……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睠盼而归。嗣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唐孟棨《本事诗·情感》)。

是否真有此「本事」,颇可怀疑。也许竟是先有了诗,然后据以敷演成上述「本事」的。但有两点似可肯定:一、这诗是有情节性的;二、上述「本事」对理解这首诗是有帮助的。

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第一个场面:寻春遇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如果我们真的相信有那么一回事,就应该承认诗人确实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通过这最动人的一幕,可以激发起读者对前后情事的许多美丽想象。这一点,孟棨的《本事诗》可能正是这样做的,后来的戏曲(如《人面桃花》)则作了更多的发挥。

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柯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去年今日,伫立桃柯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除了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以外,还能有什么呢?「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尽管这首诗有某种情节性,有富于传奇色彩的「本事」,甚至带有戏剧性,但它并不是一首小叙事诗,而是一首抒情诗。「本事」可能有助于它的广泛流传,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意义却在于抒写了某种人生体验,而不在于叙述了一个人们感兴趣的故事。读者不见得有过类似《本事诗》中所载的遇合故事,但却可能有过这种人生体验:在偶然、不经意的情况下遇到某种美好事物,而当自己去有意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这也许正是这首诗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的原因之一吧。

「寻春遇艳」和「重寻不遇」是可以写成叙事诗的。作者没有这样写,正说明唐人更习惯于以抒情诗人的眼光、感情来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4.诗经,孝经,忠经,易经,大体意思,作者介绍,

1. 诗经 Shījīng

[Shi Jing(Classic of Poetry);The Book of Songs] 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周朝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期(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分“风”、“雅”、“颂”三大类。“风”采自民间乐曲,“雅”是王都附近的乐曲,“颂”是祭祖祀神的乐曲。所有诗歌均可歌唱,但乐谱今已不传。其内容对统治者征战田猎,贵族集团奢侈荒淫的生活,人民的劳动生活和婚姻爱情都有所反映。形式以四言为主,采用了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这些创作手法为后代诗人所继承。汉代将《诗》列入儒家经典,称为《诗经》,为“五经”之一

2. 易经 Yìjīng

[the Book of Changes ] 中国儒家经典之一,分《经》、《传》两部分,《经》据传为周文王所作,由卦、爻两种符号重叠演成64卦、384爻,依据卦象推测吉凶。今本《易经》通过释经表达哲学观点,包含世界观、伦理学说和丰富的朴素辩证法,从而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5.学校艺术节需要表演节目,选定用诗经采薇的剧情来演短剧(是无对话

《小雅·采薇》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这是一首戎卒返乡诗,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首先必须选定音乐,根据采薇这首诗每句描写的情景来编排动作。如果你们班上有有舞蹈功底或者爱好表演的人还好说,没有的话业余演出难度太大。分为几个场景表现这首诗的主题就行,主要音乐,服装,气氛得到位。50个人只选几个主要演员表演前面的内容,朗诵时再一起上。

总之,原创的话这个很难排,不知道你是高中大学,最好能有一两个专业的人编排。

6.问几首《诗经》中的诗~100分

1。“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在中国来说,礼仪也是一个“面子”问题,面子和礼仪实际上是分不开的。有了礼仪,才显得有面子。地位愈高的人,也就愈讲究礼仪。

2。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将骨、角、玉、石加工制成器物。在学习或研究问题时彼此商讨,互相吸取长处,改正缺点

3。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你给我一个木瓜,我还你美玉,礼尚往来,知恩图报。

4。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5。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出自《诗经·小雅·伐木》,嘤:鸟叫声。鸟儿在嘤嘤的鸣叫,寻求同伴的应声。比喻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

6。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有云:他山之石,可以为错。错者,磨刀石也。后来又演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引伸的意思是说,学习别人的长处,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7。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解释〗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临:靠近;渊:深水坑。如同处于深渊边缘一般。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履:践、踩在上面。象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

8。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意思是说做人、做事、做官没有人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善终。细细体味此言,觉得其中的确蕴涵了深刻的哲理和警示。

9。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10。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前面的路程遥远而又漫长,我要上天下地到处去寻觅

11。世人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屈原)

世人都被污染,唯独我一人清净;众人都已醉倒,唯独我一人清醒。

7.古代都代表是什么意思

表示全部包括在内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姜夔《扬州慢》都 dū名〉1. (形声。从邑,者声。

从“邑”,表示与城市有关。本义:建有宗庙的城邑)2. 同本义 [capital],周朝时各国把国都叫作国,把有宗庙或先君神主的城叫都,没有的就叫邑都,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

——《说文》距闰王百里为都。——《周礼》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左传·隐公元年》田畴秽,都邑露。

——《荀子·富国》《史记·五帝本纪》:“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3. 又如:都鄙(旧时天子宗亲及公卿大夫的采邑);都家(周王朝分封给子弟及公卿大夫的采邑);都亭(都邑中的传舍);都甸(都邑郊外之地)4. 邦国的都城,国都 [capital]国都曰都,都者,国君所居,人所都会也。

——《释名》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诸葛亮《出师表》秋九月,权迁都建业。

——《三国志·吴主传》都门帐饮无绪。——宋·柳永《雨霖铃》5. 又如:奠都;定都;故都;国都;京都(旧时称国都);旧都(故都);迁都;行都(旧时指临时的首都);都下(京都之下。

即京城);都内(京城内的府库);都邑(首都);都辇(京师);都畿(京都及其附近的地区)。6. 引申为城市 [big city]傅之其人,通邑大都。

——王安石《报任安书》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7. 又如:都道(都城的街道);都阃(都市郭门。

引申为守卫城市的统帅。阃:门坎);都庄(都城的大道)。

8. 周代王室子弟及三公的封地、采地[fief;feud]。凡造都鄙。

——《周礼·大司徒》。注:“都鄙,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其界曰都。

鄙所居也。”邦都之赋。

——《周礼·大宰》。注:“四郊去国百里,邦甸二百里,家削三百里,邦县四百里;邦都五百里。”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9. 又如:都鄙,都家(周公卿、大夫、王子弟的采邑,封地)10. 国家或帝国的行政区域或行政分区。

明、清时基层行政区划是图,图下分十庄,图有地保;图上设都,相当于区或乡 [region;countryside]。族长严振先,乃城中十二都的乡约,平日最怕 严大老官。

——《儒林外史》11. 头目,首领 [head]。如:都老(岭南少数民族的首领之称);都长(唐末帝王侍卫军的首长);都纂(总编纂);都鬼(迷信说法,阴间鬼的头领);都判官(迷信说法,阴间主管生死簿的官)。

12. 唐、五代宋初军队编制单位,以百人或千人为都 [hundred persons]。如:都伯(统领百人的军官);都排(百人长。

都是军队编制名称,唐和五代,都为千人,宋时缩为百人);都司(绿旗兵中的营级武官,正四品);都尉(官名。系汉代辅助郡守掌管军事的官员)13. 吏的俗称 [official]。

如:都护(官名);都监(官名);都府(中央所属各部、府的长官);都校(五代时武官名);都将(后魏铸钱官);都统制(官名。南宋建炎元年始置);都察院(明清时最高监察机构);都老爷(清朝对都察院的给事中,御史的口头称呼);都头(州县的捕盗头目;总头目);都知(客店或酒店的管事人员)。

〈动〉1. 建都 [found a capital]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柳宗元《封建论》2. 聚集 [accumulate]都,凡也。

——《广雅·释训》都部者,都统其众也。——《后汉书·齐武王演传》注水泽所聚谓之都。

——《水经注·水文注》顷择其遗文,都为一集。——《文选·与吴质书》3. 又如:都居(水积聚的地方);都场(聚会的地方);都泽(水流汇聚的草泽地带)4. 率领 [command]。

如:都督(统率,率领);都部(统率兵众)〈形〉1. 美好的样子 [elegant]身长八尺,仪貌都雅。——《三国志·孙韶传》不见于子都。

——《诗经·郑风·山有扶苏》。传:“世之美好者也。”

妻子衣服丽都。——《战国策·齐策》2. 又如:都冶(美艳的样子);都雅(优美文雅的样子);都长(指人美貌而性情温厚);都鄙(文雅与卑陋)3. 大 [great]军惊而怀都舍。

——《吕氏春秋·察今》中有都柱,傍行八道。——《后汉书·张衡传》4. 又如:都匠(大匠);都酿(大的酿造作坊);都坑(公共厕所);都灶(蒸炊用的大灶)〈副〉1. 统统,完全 [all]都,凡也。

——《广雅·释训》2. 又如:都齐(完全,统统);都数(总数);都领(总领,总管);都邮(古指邮驿总站);都来(统统;总共;总计);都凡(总共)3. 另见 dōu〈叹〉叹词,表示赞美,相当于“啊”。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

——《今文尚书·虞书》。

8.诗经 公刘 翻译 谢谢~~~~

[题解] 这是周人叙述历史的诗篇之一,歌咏公刘从邰迁豳的事迹。

第一章写起程之前。第二章写初到豳地,相土安民。

第三章写营建都邑。第四章写宴饮群臣。

第五章写拓垦土田。第六章写继续营建。

[注释] 1、笃:厚。每章以“笃”字起头,赞美公刘厚于过人。

“公刘”,后稷的后裔。公是称号,刘是名。

2、居、康:都训“安”。这句是说公刘在邰不敢安居。

3、埸(易yì)、疆:都是田的界畔。疆是大界,埸是小界。

这句是说修治田亩。 4、积:在露天堆积粮谷。

仓:在屋内堆积粮谷。以上都是叙述在邰地故居的事。

5、糇(喉hóu):干粮。 6、橐(驮tuó)、囊:都是裹粮的用具,就是口袋。

囊有底,橐无底(盛物则结束两端)。 7、辑:和。

用:犹“而”。这句是说公刘要使人心和谐,国族光大。

8、干:盾。戚、扬:都是武器,斧类。

9、爰:犹“于是”。方:始。

启行:开辟道路。 10、胥:相察,和《大雅o绵》(Y-077)篇 “胥宇”的“胥”相同。

斯原:指豳(今陕西邠县)地的原野。 11、庶、繁:言陆续随公刘迁来的人多了。

12、顺:安,和。宣:通“畅”。

这句连下句是说众人情绪和畅,安于新土,没有长叹的人。 13、巘(演yǎn):不连于大山的小山。

这句和下句写公刘上下山原,相察地势。 14、舟:通“周”。

周,环绕,带。这一问句的作用是引起对于公刘身上佩件的描写。

15、鞞(俾bǐ):刀鞘上端的饰物。琫(绷běng):刀鞘下端的装饰。

容刀:佩刀。这句是说用玉、瑶装饰鞞、琫. 16、逝:往。

百泉:众泉。 17、溥(谱pǔ):大。

18、觏(够gòu):见。京:豳之地名。

当在南冈之下。 19、师:都邑之称,如洛邑亦称洛师。

京师就是京邑。京师连称始见于此,后来才成为天子所居城邑的名称。

20、于时:即“于是”。处:居住。

21、庐、旅:二字同义,寄。疑原作“庐庐”或“旅旅”,和上下文一律用叠字。

以上二句是说使常住的人有住处,远来暂居的人有寄托处。以下二句描写众人笑语欢乐。

22、依:言安居。上章“处处”是众民定居。

这里“斯依”是君长定居。 23、跄跄(枪qiāng):行动安适貌。

济济:庄严貌。 24、筵:竹席,铺在地上。

俾筵就是说使众宾就席。几:坐时凭倚的用具。

25、登:谓登席。依:谓凭几。

26、造:犹“比次”。曹:群,指众宾。

席位是按尊卑排定次序的,众宾坐定以后次序就很清楚了。 27、豕(使shǐ):猪。

28、牢:猪圈。 29、酌之:言使众宾饮酒。

匏(刨páo):匏爵。一匏破为二,用来盛酒,叫做“匏爵”。

30、宗:宗主。君之宗之:就是为之君为之宗。

之指众宾,也就是众臣,与上文一致。 31、溥:广。

既溥既长:言土地开垦面积已很大。 32、景:日影。

这里作为动词,言测日影定方向。冈:登冈。

33、阴:山北。阳:山南。

34、其军三单:“单”读为“禅”,更代。言成立三军而用其一军,更番相代。

35、度(夺duó):测量。 36、彻:治。

以上三句似谓使三军轮流度测隰(席xí)原,从事治田。 37、阳:日。

山的西面夕时见日,所以叫夕阳,正如山东叫朝阳。这句是说扩展种植的土地,开辟山的西面。

38、豳(彬bīn):古邑名,也作邠,故城在今陕西旬邑县西。允:实在。

荒:大。这句是说豳人的居地确是很广大了。

39、馆:建房舍。这句是说造宫室。

40、乱:于水的中流横渡。 41、厉:即砺,糙石,用来磨物。

锻:又作“碫(段duàn)”,椎物之石。砺、锻都是营建时需要的东西。

42、止基:言居处的基址。理:治理。

43、有:犹“众”。这句是说来居住的人众多。

44、皇:涧名。这句是说人夹皇涧而居。

45、过:涧名。溯:向。

这句说或面向过涧而居。 46、止、旅:常住者和寄住者。

密:安。这句是说止居的人众多。

47、芮:亦作“汭(锐ruì)”,水流曲处岸凹入为汭,或叫做“隩(遇yù)”,凸出为“鞫(居jū)”。之:犹“是”。

芮鞫之即:就是说就水涯而居。或许有陆续迁来的人,所以再作一番安顿。

[余冠英今译] 好心的公刘,他不敢安居只顾忙。忙着修田界,忙着谷上仓。

干粮收拾好,各种袋子装。他要团结大众争荣光。

大伙儿张开弓,盾牌、长矛、板斧都扛上,迈开脚步向远方。 好心的公刘,看准了这块地。

人民越聚越多,个个都觉满意,没有一个人叹气。他一会儿上山冈,一会儿下平地。

腰里带着啥东西?玉石多么美,装饰刀鞘的头和尾。 好心的公刘,走向众水泉,观看广大的平原。

他登上南冈,发现了叫做京的地方。就在京邑的旷地,长住的安了身,寄居的有了房。

到处有谈笑,到处闹嚷嚷。 好心的公刘,在京邑安家停当。

臣僚们走来严肃安详。叫他们就竹席、就矮几,身靠矮几坐席上,次序分明列成行。

把猪赶出圈。用瓢舀酒浆。

让大家有吃又有喝,做大家的君主和族长。 好心的公刘,开辟土地宽又长,观测日影上高冈,勘察山南和山北,看看流泉去哪方。

成立三军轮班用,洼地平地都丈量,开出田地产食粮。丈量展到山西方,豳人的土地真宽广。

好心的公刘,在豳又把房屋建。横渡渭水河,把磨石采又把碫石搬。

房基墙脚都修筑,人多力众真可观。皇涧两岸都住满,顺着过涧向上展。

定居大众都安顿,一直住到芮水湾。

9.《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怎样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诗经》特别是其中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它推动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而不要把文学看成流连光景,消遣闲情的东西。历代民歌是它的嫡传,从汉魏乐府直到近代歌谣都深刻体现了这种精神,历代进步文人在创作中倡导“比兴”、“风雅”,实质上也就是倡导《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是我国文学发达的标志,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上一篇
诗经联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