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知道陆游的诗陆游(1125~1210)中国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图片生平 陆游自幼好学不倦,青年时代曾从江西派诗人曾几学诗,又受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等人的诗作影响较大.他20岁时与唐琬结婚,夫妻感情甚笃,但被其母强行拆散.这种感情伤痛终其一生,[钗头凤]、[沈园]等名作即是为此.29岁时,赴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应锁厅试,名列第一,因居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国耻“喜论恢复”,竟在复试时被除名.秦桧死后,孝宗即位,主战派受到重视,陆游方被起用.但由于张浚举兵北伐失败,陆游被加上“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而罢黜还乡.后屡次上书求职,乾道五年(1169)得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小官.乾道八年主战将领四川宣抚使王炎聘他襄理军务.不久,宋朝廷将王炎召回,随即罢免,陆游也改任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他收复中原的希望也就此破灭.此后,陆游又在蜀州、嘉州、荣州代理通判 、知州等职 .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五年春,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得到重用 ,孝宗派他到 福州 、江西 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在江西任上,当地发生水灾,他奏请开仓赈济,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陆游在家闲居 6 年后,又被起用为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州.他赴京受命,写了有名的七律《临安春雨初霁》.十五年,陆游被召赴临安任军器少监.次年,光宗即位,改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于是他连上奏章,谏劝朝廷锐意进取,减轻赋税,结果反遭弹劾,以“嘲咏风月”的罪名再度罢官.此后,陆游长期蛰居农村,计有12年之久,在幽静清贫的生活中度着晚年.在这一时期,陆游曾应韩侂胄之请,为他撰写了《南园记》,希望他“勤劳王事”.嘉泰二年(1202),宋朝因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尚未完成,召陆游入朝修撰,次年修毕,即辞官还乡.此后犹赋诗作文不辍,但身体却逐年衰弱,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85岁的老诗人抱着未见国土收复的遗恨与世长辞.诗歌创作 陆游集中存诗共约9300余首.他的诗大致可以分为三期:第一期是从少年到中年(46岁)入蜀以前.这一时期最长(约 30 年),但集中现存诗却最少,约200首左右,这是因为他将早年那些“但欲工藻绘”的作品尽行删去的结果.第二期是入蜀以后,到他64岁罢官东归,前后近20年,存诗2400余首.这一时期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奠定了他作为一代文宗的地位.第三期是长期蛰居故乡山阴一直到逝世,亦有20 年,现存诗约近 6500 首.这一时期的诗作最多,当是由于晚年未暇删汰的缘故.诗中表现为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在这一时期的诗中 ,也表现出趋向质朴而沉实的创作风格.在陆游 3个时期的诗中,始终贯串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年入蜀以后表现尤为明显,不仅在同时代的诗人中显得很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他的诗“言恢复者十之五六” ,抗敌御侮一直是 最能触发他创作激情 的思想主题 .陆游的“一片丹心”始终得不到报国的机会,不能不常常感到压抑和愤慨,在诗中也就表现为在激昂的基调中又鸣响着悲怆 .如《书愤》、《金错刀行》、《关山月》、《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特别感人的是,陆游在临终前夕,还不忘收复国土,在有名的《示儿》诗中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以上这类诗最能体现陆游创作精神.陆游同时还对腐朽无能 、苟安求和的统治当局发出愤怒的谴责,痛斥那些不恤国难 、唯知奢靡享乐的官僚.如《 感愤 》、《 夜读范至能〈 揽辔录〉》、《追感往事》等诗.对处于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下的人民,陆游也在诗中表现着深切的关怀.并且对被迫反抗的人民怀着不寻常的同情.在《两獐》、《疾小愈纵笔作短章》等诗中,他对“盗贼”的看法已经冲破一般文士的观点,“吏或无佳政,盗贼起齐民”,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总之,忧国、爱民、誓死抗战,是陆诗的最大特色并能传诵千古的原因.除此以外,陆游还写了很多别具风采的诗.这些诗或抒发生活感情,或描写山川风物,呈现着自然流畅而又清新俊逸的风格;其中还有些作品将诗情和哲理艺术地交融在一起.如《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的诗可谓各体兼备,无论是古体、律诗、绝句都有出色之作,其中尤以七律写得又多又好.如“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黄州》);“万里关河孤枕梦 ,五更风雨四山秋”(《枕上作》);“月色横分窗一半,秋声正在树中间”(《枕上》)等.这些名作名句,或壮阔雄浑,或清新如画,不仅对仗工稳,而且流走生动,不落纤巧.除七律外 ,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当推绝句 ,《 示儿 》、《剑门道中遇微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楚城》、《小雨极凉舟中熟睡至夕》等,都不愧是“视唐殆无愧色”的绝句.陆游的诗虽然呈现着多彩多姿的风格,但从总的创作倾向来看,还是以现实主义为主.他继承了屈原等前代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并立足于自己的时代而作了出色的发挥.所以有人将他和杜甫媲美,誉之为“可称诗史”.陆诗无论在思。 2.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如下: 1、陆游在南宋诗坛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南宋偏安士大夫渐趋消极,诗坛风气也变得萎靡不振,吟风弄月的题材走向和琐细卑弱的风格日益明显。陆游对这种情形痛心疾首 ,他高举起前代旗帜与之对抗,以高扬爱国主题的黄钟大吕振作诗风,对南宋后期诗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陆游的诗歌,对后代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特别是清末以来,每当国势倾危时,人们往往怀念陆游的爱国主义精神,陆诗的爱国情怀也因此成为鼓舞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者的精神力量。陆游写山水景物和书斋生活的诗篇,因描写细腻生动、语言清新优美,也颇受明、清诗人的喜爱。 3、陆游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由早年专以“藻绘”为工变为追求宏肆奔放的风格,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晚年蛰居故乡山阴后,诗风趋向质朴而沉实,表现出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 4、艺术风格上,兼具现实主义特点,又有浪漫主义作风。陆游性格豪放,胸怀壮志,在诗歌风格上追求雄浑豪健而鄙弃纤巧细弱 ,形成了气势奔放、境界壮阔的诗风。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陆游反对雕琢辞藻和追求奇险 ,其诗语言“清空一气,明白如话”。 扩展资料: 陆游的诗歌涵盖面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南宋前期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按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 1、坚持抗金,讨伐投降派。陆游的这类诗歌,以其鲜明的战斗性、针对性,鼓舞了人们的抗金的斗志,得到志士仁人的推许。 2、抒发慷慨激昂的报国热情和壮志未酬的悲愤。陆游年轻时就以慷慨报国为己任,把消灭入侵的敌人、收复沦陷的国土当作人生第一要旨,但是他的抗敌理想屡屡受挫。于是,他的大量诗歌,既表现了昂扬的斗志,也倾诉了深沉的悲愤之情。 3、描写田园风光、日常生活。陆游热爱生活,善于从各种生活情景中发现诗材。《游山西村》一诗,色彩明丽,并在景物的描写中寓含哲理,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成为广泛流传的名句。 4、爱情诗。陆游年轻时曾和前妻有着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经历,他悼念前妻的诗歌,情真意切,令人动容,晚年创作的《沈园二首》,被后人称作“绝等伤心之诗”。是古代爱情诗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3.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1. 陆游的诗既具有现实主义的精神,又具有浪漫主义的色调,是二者的完美结合。他的诗全面深刻地反映了南宋社会的生活面貌,是时代的一面镜子,被称为一代“诗史”,这方面他主要是继承了杜诗的现实精神,但在反映现实的手法上,他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不重情节画面,而是把事实压缩在极其精炼的诗句内,着重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强烈的抒情性。同时他又常常通过奇丽的梦境和幻想来表达爱国情思,极力突出诗人的自我形象,情感炽热,神采飞扬,被称为“小太白”,与李白的浪漫气息相当接近,但陆诗的想象和梦幻中的内容,都与抗金复国的理想有关,具有一种悲壮、崇高之美,比李白的诗具有更为坚实的现实基础、更为充实的社会内涵、更为强烈的战斗精神。 2. 陆游广泛师法前人,兼容多样风格,杜甫之沉郁顿挫与李白之飘逸奔放对其影响尤大,他善于把这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有机地熔为一炉,并铸造成自己的独特诗风:既沉郁悲壮,又恢宏雄放。 3. 陆游的诗无体不备,各体皆工,尤其擅长七言诗的创作,七古、七律和七绝的成就都很高。其七古诗内蕴丰富,气象阔大,“看似华藻,实则雅洁;看似奔放,实则谨严”,最能代表陆诗的特色。其七律诗对仗工整,使事熨贴,气格高昂,意境警拔,在南宋当推第一。其七绝诗笔致流转,富于神韵,颇具唐人风味。 4.陆游诗的语言不拘一格,爱国诗多雄壮豪放语,农村诗多平淡古朴语,闲适、田园诗多清新精致语,但这些诗的语言又具有共同的特色,即明朗晓畅,精炼自然。 4.陆游有什么成就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 南宋诗人。 汉族,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 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为南宋四大家诗人之一。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 著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 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气吞残虏”。 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入闽任宁德县主簿.据《宁德县志》卷三《宦绩》中记载:“陆游,字务观,即放翁也┅┅绍兴二十八年任邑薄,有善政,百姓爱戴”。在宁德的南漈山上建有陆游塑像.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六年(1170)入蜀,任夔州通判。 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后官至宝章阁待制。 陆游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要求"赋税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大商",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 《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等篇均为后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亦工词,杨慎谓其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但有些诗词流露出消极情绪。 他初婚唐氏,《钗头凤》等,都真挚动人。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在母亲压迫下离异,其痛苦之情倾吐在部分诗词中,如《沈园》。他的诗歌艺术创作,继承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的优良传统,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卓越诗人 主要著作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放翁词》,《南唐书》,《老学庵笔记》。 陆游书名为诗名所掩,陆游亦工书翰,精行草和楷书。他自称"草书学张颠(张旭),行书学杨风(凝式)。 "他的书法简札,信手拈来,飘逸潇洒,秀润挺拔,晚年笔力遒健奔放。朱熹称其笔札精妙,遒严飘逸,意致高远。 遗留书作不多,书论有《论学二王书》。传世之作有《苦寒帖》、《怀成都诗帖》等。 5.陆游的诗词成就有哪些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 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伟大的爱国 诗人。 一生著述丰富,存诗9000多首, 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陆游具有 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 他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 对敌人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 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 想上和艺术上都取得了卓越成就,有 “小李白”之称。词作量不如诗篇巨 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 主义精神。 杨慎谓其纤丽处似秦观,雄 慨处似苏轼。他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 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一直被广为传 诵。 陆游的诗词创作,继承了屈原、陶 渊明、杜甫、苏轼等人的优良传统, 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著有 《渭南文集》、《剑南诗稿》、《放翁 词》、《南唐书》等。 6.陆游的生平. 成就. 代表作. 以及 他关于诗歌的趣事陆游(1125.11-1210年1月26日) 南宋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气吞残虏”。 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入闽任宁德县主簿.据《宁德县志》卷三《宦绩》中记载:“陆游,字务观,即放翁也┅┅绍兴二十八年任邑薄,有善政,百姓爱戴”。在宁德的南漈山上建有陆游塑像.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六年(1170)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后官至宝章阁待制。 陆游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要求"赋 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大商",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等篇均为后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亦工词,杨慎谓其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但有些诗词流露出消极情绪。他初婚唐氏,《钗头凤》等,都真挚动人。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在母亲压迫下离异,其痛苦之情倾吐在部分诗词中,如《沈园》。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 中国有一首家喻户晓的古诗《示儿》。诗是这么写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临终遗嘱。诗中表达了一个行将去逝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消息。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感觉到一位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他就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陆游。 陆游是中国南宋诗人,生于公元1125年。陆游生活的时代,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金国频频向宋朝发动战争,积贫积弱的宋朝丧失了大量国土,被迫不断向南迁移,人民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少年时代的陆游就不得不随着家人逃难,饱尝流离失所的痛苦。 陆游从小受到父亲强烈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他特别注意学习兵书。20岁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然而直到四十多岁时,他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一名军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 不到一年的军中生活,在陆游的生活和创作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身着戎装,来往于前线各地,抗敌将士的艰苦生活和爱国热情,极大地开拓了他的诗歌境界,豪迈而悲壮也成为他一生诗歌创作的基调。 作为一名杰出的诗人,陆游一生创作诗歌9300余首。这些诗中大多数都是与抗击侵略者的有关的。或者描写火热的军中生活,"失衣卧枕戈,睡觉身满霜",或者寄托自己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和自己空抱一腔报国热情的愁闷心情。 陆游的诗歌不仅始终贯注着炽烈的爱国热情,而且同情当时人民的疾苦。忧国和忧民的思想在他的作品里交织在一起。他在《太息》、《秋获歌》等诗篇里,揭露了官僚和豪强对下层人民的剥削,同时又真切地写出了下层人民勤劳、善良的优秀品质。 除了诗歌作品,陆游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这些作品有的记生活琐事,有的议论国计民生,有的叙述友人事迹,但都贯穿以爱国情感,有很强的感染力。 7.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1. 陆游的诗既具有现实主义的精神,又具有浪漫主义的色调,是二者的完美结合。 他的诗全面深刻地反映了南宋社会的生活面貌,是时代的一面镜子,被称为一代“诗史”,这方面他主要是继承了杜诗的现实精神,但在反映现实的手法上,他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不重情节画面,而是把事实压缩在极其精炼的诗句内,着重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强烈的抒情性。同时他又常常通过奇丽的梦境和幻想来表达爱国情思,极力突出诗人的自我形象,情感炽热,神采飞扬,被称为“小太白”,与李白的浪漫气息相当接近,但陆诗的想象和梦幻中的内容,都与抗金复国的理想有关,具有一种悲壮、崇高之美,比李白的诗具有更为坚实的现实基础、更为充实的社会内涵、更为强烈的战斗精神。 2. 陆游广泛师法前人,兼容多样风格,杜甫之沉郁顿挫与李白之飘逸奔放对其影响尤大,他善于把这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有机地熔为一炉,并铸造成自己的独特诗风:既沉郁悲壮,又恢宏雄放。3. 陆游的诗无体不备,各体皆工,尤其擅长七言诗的创作,七古、七律和七绝的成就都很高。 其七古诗内蕴丰富,气象阔大,“看似华藻,实则雅洁;看似奔放,实则谨严”,最能代表陆诗的特色。其七律诗对仗工整,使事熨贴,气格高昂,意境警拔,在南宋当推第一。 其七绝诗笔致流转,富于神韵,颇具唐人风味。4.陆游诗的语言不拘一格,爱国诗多雄壮豪放语,农村诗多平淡古朴语,闲适、田园诗多清新精致语,但这些诗的语言又具有共同的特色,即明朗晓畅,精炼自然。 8.陆游爱国主义题材诗的成就如何陆游的诗词在内容上呈现出丰富多样,在艺术特色上,也呈现多样化,现结合他的诗词就此作些浅显的探讨: (一)、意境雄阔,气象浑成 雄阔浩壮是说诗境的特点,气象浑成才是立足点。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陆游的绝句上。陆游绝句有攀唐人高峰,模仿相同意境的迹象。 此过程中,体现出雄浑的气象,厚实有力,表现而不张扬。作者社会生活丰富,作品内容充实,充满了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深切体验与关注。 语言上表现出精炼、清新流畅和含蓄的特点,并用以概括深刻的思想感情,厚重的感受,形象鲜明,内蕴深沉,呈现出与唐人极为相似的情况。他在凭吊前代历史,诗人结合历史(时间)、地理(空间)、联系自己的社会生活环境,用激宕的情感、敏捷的才思,娓娓抒发,又慷慨激昂。 如《楚城》: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江上荒城”以平坦的江面突出孤城,兴起荒凉、空旷、久远的气氛。他乡远游,功业不成,吊念楚国旧城,悲从中生。 “猿鸟悲”鸣烘托出一片凄凉。第二句直接用口语叙述,简易明了。 前两句描写出城的荒凉,周围环境的凄清,而屈原祠堂就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使人想到贤而被谤,信而见疑的历史伤痛。追古抚今,由城荒、猿鸟悲转到历史的悼念再回到诗人的状况,一层一层,从空间到时间归结于作者。 后二句说一切都在历史的长河中洗涤尽了,唯有不变的仅是涛声而已! (二)、激情满怀,格调高昂 在陆游的优秀作品中,是充满激情的。激情是指诗人本身具有的情愫和作品中表达出来的深情厚意。 中国传统诗歌尤其要求作者情感丰富。作品是作家认识的升华,对自然界和社会的概括和提炼。 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生活积累、感情因素会直接在作品中得以反应。陆游为人赤胆忠心,为文当然气格高昂了。 如其《题海首侠客像》: 赵魏胡尘千丈黄,遗民膏血饱豺狼。 功名不遣斯人了,无奈和戎白面郎! 这首绝句表达的是爱国情绪。 陆游的爱国思想源于三个方面:家庭文化、社会现实、个人遭遇。而政治腐朽、官僚昏庸、功业不成又迫使他把爱国的思想通过感动转换为丰富的情感。 他一生的主要思想是爱国、收复,基于此,格调当然不会低沉。首句的赵、魏是战国时北方二国,代指当时山西,河南等北方金统区。 胡尘:胡人车马飞扬升起的尘埃。千丈:夸张词,言尘厚,黄谓其色。 “千丈与黄”从厚度、颜色写胡尘,意在给读者一种深厚黄尘弥漫之象。虚写胡人马不停蹄,或行军或办差或赋敛的行为,使尘土“千丈”不落,为下句张本。 “遗民”句把遗民的劳动所得比喻为“膏血”,把残忍的剥削者比喻为“豺狼”。遗民辛勤艰苦的劳动,被豺狼一样的金人吮吸,无终无止,无深无浅,情感寄托于两个比喻和一个动词“饱”中,写尽遗民生活的苦难,情调深沉伤痛。 由此可以知道诗人倾心收复至死不减爱国激情的原因。第三句一转,将“斯人”的刺客比成作者。 本句是悲愤的斥责那些不知廉耻者连一个和尚收藏的侠客像都不如!读完之后,可谓发人深思。 (三)、善于记梦、以梦述怀 想象奇特是我国传统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 唐代李白的山水诗都以这方面见长。然而,陆游的此类诗作大多在记梦诗中,念《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等。 现结合《夜游宫》一词来具体谈谈: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候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师伯浑是陆游认为很有本事的人,是他在四川交上的新朋友,够得上是同心同调,所以陆游把这首记梦词寄给他看。 上片写的是梦境。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都是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想像丰富奇特,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的词境里来。 让读者一下子把联想融于作者的描绘之中。中间突出一句点明这是梦游所在。 先说是迷离惝恍的梦,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然后才又进一步引出联想—— 是在梦中的联想;这样的关河,必然是雁门、青海一带了。这里,是单举两个地方以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土。 但是,这样苍莽雄伟的关河如今落在谁的手里呢?那就不忍说了。那作者为何有这样的“梦游”呢?只因王师还未北定中原,收复故土。 这是作者的心病,迟迟未能解除。作者深厚的爱国感情,凝聚在短短的九个字中,给人以非恢复河山不可的激励,从而过渡到下片。 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想。一灯荧荧,斜月在窗,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 黑夜因作者的心事变得悲凉,而冷落的环境,又反衬出作者报国雄心的火焰却在熊熊燃烧。自许封候万里之外的信念,是何等地执着。 人老而心不死,自己虽然离开南郑前线回到后方,可是始终不忘要继续参加抗金事业。“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即使是死了,也念念不忘收复故土。 如此爱国热情,是多么伟大!“有谁知”三字,表现了作者对朝廷排斥爱国者的行径的愤怒谴责。梦境和实感,上下片呵成一气,有机地融为一体,使五十七字中的笔调,具有壮阔的境界和教育人们为国献身的思想内涵。 想像力不丰富。 9.陆游在那三方面取得成就文学 陆游以现存诗作9000多首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中国诗歌作品存世量最多的诗人,创造了一项诗歌中国之最。 他的诗歌艺术创作,继承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等人的优良传统,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卓越诗人 。他的主要著作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放翁词》《南唐书》《老学庵笔记》。 他的作品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他的学生称赞他说:“论诗何止高南渡,草檄相看了北征”;一个宋代遗老表扬他说:“前辈评宋渡南后诗,以陆务观拟杜,意在寤寐不忘中原,与拜鹃心事实同”。正是杜甫缺少的境界,所以说陆游“与拜鹃心事实同”还不算很确切,还没有认识他别开生面的地方。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画马,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而且这股热潮冲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这也是在旁人的诗集里找不到的。 书法 陆游书名为诗名所掩,陆游亦工书翰,精行草和楷书。他自称"草书学张颠(张旭),行书学杨风(凝式)。"他的书法简札,信手拈来,飘逸潇洒,秀润挺拔,晚年笔力遒健奔放。朱熹称其笔札精妙,遒严飘逸,意致高远。遗留书作不多,书论有《论学二王书》。传世之作有《苦寒帖》、《怀成都诗帖》等。 陆游《苦寒帖》,纸本,纵31.8厘米,横48.3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帖书于宋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时陆游44岁,适值被贬后居家。信中内容对研究陆游生平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同时又是一件珍贵的书法作出。其用笔方圆兼备,自然流畅。曾经清内府收藏,刻入《三希堂法帖》。 藏书大家 嘉泰二年(1202),以孝宗、光宗两朝及三朝史未修,诏他参与修国史,兼任秘书监之职,主管国家藏书、文翰等,不久即迁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以诗文著名,藏书之富亦见称一时。父陆宰,为越中三大藏书家之一。他承父藏书之志,由蜀归家时,出峡不载一物,尽买蜀书回归。越中藏书三家,石氏、诸葛氏藏书已散,唯独陆氏藏书不衰。有藏书楼曰“高斋”、“书巢”、“双清堂”。作有《书巢记》,载于《渭南文集》中。人问他藏书楼何为“书巢”,他回答说:“吾室之内,书藉或置于架上,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皆书也。饮食起居,病疾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耶?’”又建有“老学庵”,为读书之所。写有“泽笠老翁病苏醒,欣然起理西斋书。十年灯前手自校,行间颠倒黄与朱。区区朴学老自信,要与万卷归林庐”诗句。所作诗文和著述多有题记,记其家藏书、校勘之事。喜刊刻图书,先后刻有《刘宾客集》、《江谏议奏议》、《岑嘉州集》、《世说》、《南史》、《陆氏续集验方》等。著有《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渭南文集》、《放翁词》等。子陆子遹,亦能守先祖和父所遗书,并有增加。刊刻图书有20余种。 回答满意望采纳 点个赞也不错 追问也行 祝愉快 ^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