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诗歌的题

1.关于诗歌的题按要求搜集一些美妙的诗句见到夕阳,我们会想到诗句(

见到夕阳,我们会想到诗句(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填入恰当的表示动物名称的词句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 鹦鹉)洲 校尉传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 )山 根据提供的情景写恰当的诗句 昨晚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山重水复疑无路 )时,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 爷爷七十大寿,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爷爷却叹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霜叶红于二月花’)爷爷,您的身体比年轻人还壮实呢.”爷爷高兴的笑了.我国现代的诗人有( 李白)、(杜甫 ),其他国家的诗人有( 但丁)、(莎士比亚 )、(普希金 ) 安徒生被誉为(世界童话大王 ) 诗佛是( 王维) 连连看 《早春》 谁言寸草心 李白 《赠汪伦》 家祭无忘告乃翁 韩愈 《示儿》 李白乘舟将欲行 孟郊 《游子吟》 绝胜烟柳满皇都 陆游 连绝胜再连韩愈连李白乘舟再连李白连家祭再连陆游连谁言再连孟郊《早春》这首诗 《赠汪伦》这首诗 《示儿》这首诗早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关于诗歌的题目的做题方法如何概括诗的内容

这两天学习了《夜莺的歌声》和《小英雄雨来》,在概括文章内容的时候,孩子们不是概括的太简单就是太罗嗦,以前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孩子们这样的问题也较突出,今天找了些相关内容,希望对孩子们这一方面的学习有所帮助.1. 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飞夺沪定桥》一课的标题适当补充一下:本文写的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夺取泸定桥的经过.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2. 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如《**舍身炸暗堡》一文的四要素:时间是1948年5月25日,地点是隆化中学附近,人物是**,事件是**舍身炸毁暗堡.概括这四要素可得出主要内容: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在紧急关头毅然舍身炸毁了前进途中的暗堡.3. 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连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一课,可分为四段,段意分别是:(1)**所在营接到新的战斗任务;(2)**向指导员请战;(3)**顽强战斗,壮烈牺牲;(4)**所在营攻占了五九七?九高地.根据段意归纳为:在抗美援朝战争时,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在上甘岭战役中,顽强战斗,壮烈牺牲.4. 摘录句段法.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如《养花》一文,可根据结尾段来概括它的大意:课文主要写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5. 取主舍次法.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据主要的来概括它的主要内容.如《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和尝花生几件事.从文章看,“种花生”和“收花生”写得简略,是次要的;“尝花生”写得详细,是主要的.根据课文主次可以这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形.6. 问题回答法.有些问题,只要回答出来也就是概括出了主要内容.如《飞夺泸定桥》提出下面问题:①课文写的是红军在什么情况下飞夺泸定桥的?②他们是怎么“飞”又是怎么“夺”的?③结果怎样?把这些问题的回答归纳起来,就是主要内容.总之,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还很多,不管用哪种方法,都首先要认真阅读. 诗歌赏析文章一般有两种写法: ⑴综合分析法——通过对全诗的整体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这种体式下,较完整的写法是: A.作者简介. B.作品写作背景简介. C. 作品意象分析(诗句的解释或翻译,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诗句表达的意境). D.作品艺术手法分析(通常结合在作品意象分析之中). 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不过,《周易》之象是卦象,是符号,是以阳爻阴爻配合而成的试图概括世间万事万物的六十四种符号,属于哲学范畴.诗学借用并引申之,“立象以尽意”的原则未变,但诗中之“象”已不是卦象,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可感的物象. 诗的意象手法的实际运用,则应该还在意象理论形成之前.相传舜禅位给禹之时,与群臣一起高唱《卿云歌》:“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1)这就是一首纯意象诗,它娴熟地运用着意象,以祥云灿烂,延绵不绝,日月光辉,永驻人间,象征国运昌盛,教化广远而久长,以寄讴歌与祝福之意.诗的意象理论,如果不是从《周易》的卦象理论借鉴而来,也会从诗的意象实践中归纳而来. 诗对意象的推重,是因为“言不尽意”,逻辑语言不能完美地表达诗人心中之意,就只好“立象以尽意”,(2) 用意象诉诸感性来作另一种表达.“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则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3) 意象入诗的目的和所要达成的效果,是以“象”征“意”,是喻示,是象征,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4). 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意”与“象”的关系,亦即“情”与“景”的关系,“心”与“物”的关系,“神”与“形”的关系.这方面的论述很多.如刘勰指出,诗的构思在于“神与物游”;谢榛说“景乃诗之媒”;王夫之说“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参化工之妙.”直至王国维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移情于景,存心于物,凝神于形,寓意于象,实际上只是中国传统诗学关于诗的意象手法的不同表述. 汉字作为象形文字,源于原始的近乎图画的符号,如“日”、“月”、“水”、“火”、“山”、“川”、“马”、“牛”.相对于西方的拼音文字,汉字与诗的意象表达手法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甚至有人据此提出“字思维”.不过,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已逐渐抽象化.在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这六种造字方式中,象形的比重越来越小.现代汉字已经成为一套趋于纯粹的语义符号.于是,诗的意象表达,主要是借助一个个代表物象的词汇,而不是依赖组成词汇的单字本身的形象性.尽管如此,汉字残存的象形特征,对于诗的意象表达,还是不无助益的.对中国古典诗歌推崇备至的美国诗。

3.急求几个关于诗的题

1.在期末写评语时,老师会祝你来年:(“更上一层楼。”

) 2.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4.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朝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5.当我们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6.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来表达对家人的怀念。

7.现在人们常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表达对远别好友的深情厚谊。 8.来到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我不禁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

9.昨晚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10爷爷七十大寿,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爷爷却叹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霜叶红于二月花’)。爷爷,您的身子骨比年轻人还壮实呢。”

爷爷高兴地笑了。 1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2)”出自《汉乐府·长歌行》。

(1)悲伤 (2)伤悲 (3)忧伤 12.晏殊的《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下句是(3)。 (1)似曾相识鸟归来 (2)似曾相识雁归来(3) 似曾相识燕归来 13.《七步诗》的作者是(1)。

(1)曹植 (2)曹丕 (3)曹操 1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1)”。 (1)阴山 (2)边关 (3)燕山 15.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晓看红湿处”的下句是(2)。

(1)花重绵阳城 (2)花重锦州城 (3)花重锦官城 1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自叶绍翁的(1)。 (1)《游园不值》 (2)《春望》 (3)《春夜喜雨》 1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1)的诗句。

(1)王勃 (2)李白 (3)白居易 1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2)”是文天祥的诗句。 (1)汉青 (2)汗青 (3)汗清 19.“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坐”的意思是(1)。

(1)因为 (2)坐下 (3)座位 20杜牧的《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下句是(3)。 (1)多少楼台烟波中 (2)多少楼台风雨中 (3)多少楼台烟雨中 2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1)的诗句。

(1)王维 (2)王之涣 (3)王勃 22.《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作者是元代的(2)。 (1)张养浩 (2)马致远 (3)元好问 2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出自(1)。

(1)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王昌龄《出塞》 (3)杜牧《江南春》 2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3)。 (1)春色 (2)梨花 (3)雪景 2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3)的《无题》。

(1)李贺 (2)李清照 (3)李商隐 2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杜甫的(2)。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登高》 (3)《蜀相》 27.“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2)的词句。

(1)岳飞 (2)辛弃疾 (3)陆游 28.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句中,“红”是指(2)。 (1)红色 (2)花 (3)树叶 29.“海上生明月,(3)共此时”是张九龄的名句。

(1)天地 (2)天下 (3)天涯 30“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出自(1)的《别董大》。 (1)高适 (2)岑参 (3)王昌龄 31.“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君”是指(2)。

(1)李延年 (2)李龟年 (3)崔九 32.“别时容易见时难”“相见时难别亦难”分别是(3)的诗句。 (1)李煜、柳永 (2)柳永、李清照 (3)李煜、李商隐。

4.小学范围内 关于诗、诗歌的题目 (附答案)

1、具有下列称号的的诗人分别是:“诗仙”—— 李白;“诗圣”—— 杜甫

“诗鬼”—— 李贺。

2、《江畔独步寻花》的作者是唐 代 杜甫。

3、在苏轼写的《惠崇春江晚景》这首中,让我们知道了有一种味美但内脏有毒的鱼叫 河豚。

4、“千山鸟飞尽,万径人踪灭。”是唐朝诗人柳宗元 的佳句。

5、堪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 王维。

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中的“佳节”是指 重阳节节 。

7、陆游写的《咏梅》这首词中,它的词牌名是:卜算子 。

8、告诉我们要拥有更的知识,就要不断地努力学习的诗句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9、《七步诗》的作者是 曹植,告诉人们不要手足相残 的道理。

10、“岁寒三友”指 松竹梅 ;描写“岁寒三友”古诗分别是:《松树 》、《 竹石》、《 梅花》。

二、请用你的金睛火眼,判断下面的题目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10分,每小题1分)

1、《渔歌子》是宋代诗人张志和写的一首词。(*)

2、“清明时节雨纷纷”的下一句是“牧童遥指杏花树”。( *)

3、《送元二使西安》《鹿柴》《饮湖上初晴后雨》都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诗。(* )

4、“独怜幽草涧边生”中的“独怜”是“孤单、寂寞”的意思。(* )

5、《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都是表达诗人的爱国之情。(√ )

6、《如梦令》是清代诗人李清照写的一首诗。(* )

7、王昌龄是以写边塞诗而闻名。(√ )

8、“初唐四杰”是指杨炯、王勃、卢照邻、骆宾王。(√ )

9、“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写的是洞庭湖。(* )

10、“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是描写西湖的美景。(* )

三、请用你的细心,给下面的题目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把序号写在括号里。(10分,每小题2分)。

1、《山行》是描绘了( C)的景色。

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出自( B)的名句。

A、李白 B、王维 C、王昌龄 D、杜牧

3、把“春风”比作“剪刀”的是哪首诗?(C )

A、《忆江南》 B、《滁州西涧》 C、《咏柳》 D、《游园不值》

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中写的名胜是( D)。

A、泰山 B、华山 C、黄山 D、庐山

5、“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这首诗写的是(B )。

A、花 B、风 C、竹 D、水

四、请用你的积累,根据要求写出相应的诗词。(70分,每小题2分)

(一)、直接把诗词补写完整。(10分,每小题2分)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

3、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4、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

5、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二)、在横线上填上正确的花名、动物名或色彩名。(8分,每个空格1分)

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 紫千 红总是春。 2、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菊花。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4、柴门闻 犬吠,风雪夜归人。

5、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 丝绦。 6、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三)、根据要求写诗词(各写一句)。(10分,每小题2分)

1、写冬天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写爱国的: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写黄河的: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4、写边塞的: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5、写思乡的: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希望对你有帮助,(*^__^*) ……

5.关于古诗词的题目和回答,10条

一、什么叫诗歌“诗”一词,本是四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中的《诗经》的简称。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原本是配乐来唱的,所以也称“诗歌”,后演变成脱离音乐的一种文学体裁。1、对诗歌的定义:〈1〉《辞海》: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2〉现代汉语词典: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感情2、对诗歌定义的诠释(依《现代汉语词典》说)(1)有节奏、韵律的语言。

旧体诗在节奏、韵律方面有严格要求。尤其是唐代的近体诗和宋代的词,在字数、平仄、对仗、用典、韵脚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①节奏(或称节拍):指声音的轻重缓急与抑扬顿挫,主要表现在语气的间歇停顿上。△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歌可以没有严格的韵律,但必须有鲜明的节奏。

郭沫若说:“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②韵律: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

《辞海》:指诗歌中的声韵和节律。△平仄:汉语古音有平、上、去、入四声(现入声字已在普通话中消失)。

按现代汉语的四声(除轻生)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字在京剧念白中还有:街。平仄声的特点:平声:平缓悠长;仄声:短促急收。

利用文字的平仄,可以使诗歌具有很强的韵律感。唱歌时的拖腔都要落平声上才能延长, 例: 歌词 “十五的月亮” 中的 “亮”, 落在liang声上。

△押韵:指诗歌中某些句子末韵母相同或相近,使音调和谐优美。一般偶句押,首句可押可不押。

新诗有几句押一次韵或不押韵的。例王之涣的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凉洲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2)反映生活①反映劳动生活:△古歌谣:断竹,续竹。

飞土,逐肉。△《诗经·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产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②反映社会 石壕吏 新婚别△杜甫的《三史》 潼关吏 《三别》 垂老别新安吏 无家别△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兵东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诗经·硕鼠》③反映边塞生活△王昌龄《从军行》:(一)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白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哭,古人征战几人回。

④反映爱情生活:△《关雎》△《孔雀东南飞》△李季《王贵与李香香》⑤反映山水田园:△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中句:“采局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王维《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依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贺敬之《桂林山水歌》(3)抒发感情:别林斯基:“感情是诗情天性的最主要的动力因素;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歌。”

诗歌抒发感情是多方面的:喜、怒、哀、乐、惊、恐、思。例:①喜: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塞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②怒: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眼望、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③哀:△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谈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瑛《一月的哀思》:敬爱的**,我不能去医院瞻仰你,只好攥一张冰冷的报纸,静静地,伫立在长安街的暮色里。任一月的风,撩起我的头发,任昏黄的路灯照着冰冷的泪滴……④闺怨妇思:△李清照《点降唇·闺思》:“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李清照《一剪梅·别愁》: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