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中咏秋

1.联系中国古代咏秋诗文谈谈“秋”意象在我国文学中的意义

秋天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季节,秋风萧瑟,草木枯黄,这种悲凉的氛围,正好给多愁善感的中国文人提供了一个抒发内心愁苦的机会。

当他们把这种情感熔入笔端时,中国的古典诗词里便产生了一种延续了数千年的特殊情感--"悲秋"情怀。 可以说,这种"悲秋"情怀是伴随着中国古典诗词的产生而产生的。

在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人把凄清的秋景与伤感的情绪联系起来,构成一种凄迷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例如《秦风.蒹葭》就生动地描绘了三幅深秋清晨的图景,用以烘托作者对意中人可望不可及的无奈和伤感之情。

但是,由于《诗经》的作者绝大部分已不可考,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便成了"千古言秋之祖"。屈原在《湘夫人》中写道:"帝子降兮木北渚,目眇眇兮愁乎,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和叶下"。

诗人巧妙地把主人公惆怅的心境同这一凄凉的秋景融合在一起。诗中流露出来的这种不可抑制的哀愁伤感之情,显然也是诗人长期遭放逐苦闷心情的自然流露。

然而,真正开创"悲秋"这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主题的人,并不是屈原,而是他的传人--宋玉。宋玉的名篇《九辨》一开头便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撩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文章第一次将秋景萧瑟与失意悲伤之情有机地联系起来,创造了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悲伤"形式:采用以秋风、秋物、秋声、秋色为衬托,制造一种萧瑟冷落的气氛,并在这一气氛中抒发幽怨悲哀的情绪。

这或许是宋玉对中国古典诗词的一大贡献吧! 我查阅了大量有关"悲秋"的诗词,发现中国诗词中的"悲秋"情怀有三种是十分明显的。 第一种是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

秋天万物凋零,似乎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这很容易引起那些经历了种种生活艰难或已经年老的诗人内心的共鸣。汉武帝刘彻的《秋风辞》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诗中以"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为开头,描绘了一幅秋风劲吹,白云翻飞,草木黄落,北雁南归的秋景,最终以"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结尾,虽感叹时光易逝,人生苦短,青春不在,但悲伤中仍然带着豪壮。这是英雄人物特有的"悲秋"情怀。

第二种时抒发离别之苦。满目苍凉的秋色常常勾起游子思乡的情思,而秋天所特有的几个节日,如七夕、中秋、重阳等,无疑更是秋天中最易引人伤感,惹动归心的时刻。

在古典诗词中,秋月几乎成了是人们寄托思乡情怀的特定意象,尤其中秋月圆更是举家团圆的象征。然而在这凄冷的季节里,游子们却无法体会到家人团聚的温暖,他们孤身一人,远在异国他乡,只能用手中的笔来倾诉内心的痛苦。

在这月圆之际,李白也许正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发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键在追问:"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而苏东坡只好默默的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思乡之情离别之苦在他们的诗中抒发的淋漓尽致。 重阳佳节,是一个思乡情绪最浓烈的时刻。

王维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道尽了天下离家远行人的共同心声。此时此刻,诗人所在的"异乡"一定也在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庆贺团聚。

然而热闹是他们的,游子只能面对自己的影子独自品尝秋天的冷清寥落。或许诗人此时的一声感叹:"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不经意竟成了千古绝唱。 其实,何止是中秋的圆月和重阳的菊花美酒,秋天的梧桐,雁声乃至夕阳的楼台都是古典诗词中常用来表达离别之苦,思乡之情的意象。

或许在诗人们的眼中,秋思是无处不在的。 游人苦,闺妇更苦。

古典诗词中有大量抒发闺妇受离别之苦的文章。寒夜秋宵,却独守闺房;更深夜半,却无法入眠。

窗外的牛郎织女七夕尚可相会,闺房中人却连丈夫的生死都无从知道,曹丕的《燕歌行》中写道:"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其中愁苦,真令人柔肠寸断。

又如陈玉兰《寄夫》云:"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感人至深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

此外,温子升的《捣衣诗》,沈诠期的《思妇》,李白的《子夜吴歌》等诗,都是描写闺妇伤秋怀人的名篇。 第三种是抒发征人的伤秋之情。

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群体,他们的特殊身份和生活环境,造就了他们独特的"悲秋"情怀。其中既有痛苦、悲愤和无奈的情感,又不失作为军人所特有的英雄豪迈,这是寻常人所无法体会到的。

同时由于他们身份、地位以及性格等各方面的不同,这就使他们的"悲秋"情怀多样化。例如:卢纶"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诉说的是征人生活的艰难困苦;王昌龄"黄昏独坐海风秋,无那金闺万里愁。"表达的是征人怀乡的痛苦。

"塞下秋来风景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边塞风光何等开阔,然而范仲淹看到的却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沙场秋点兵"的场景何等壮观,辛弃疾空怀"了却君王天下事"的壮志,到头来却只能感叹"可怜白发生",从中可以看出,这种"悲秋"情怀不同于简单的感叹。

英雄迟暮,人生苦短;也不像游子思乡。

2.诗经中的“雎鸠”是什么

我们大家都知道春秋时代的《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不但对祖国2700多年来的文学发展有很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研究我国古代农业生态也是一部很好的科学史料。《诗经》中描绘了几百种动物的名称和生存的情况。

研究这些动物对于了解当时农业生态情况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是春秋时期毕竟和现在离得很远了,有许多动物、植物的名称至今人们也没有搞清楚。比如说《关雎》诗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中的“雎鸠”,多年来人们一直遵循东晋大文学家、训古家郭璞的研究。他在注《尔雅》释鸟中说:“雎鸠,雕类,今江东呼之为鹗,好江渚边食鱼。”《禽经》中说:“雎鸠,鱼鹰也。”现代的高亨在《诗经今注》中说:“一种水鸟名,即鱼鹰。”可见古今文学家和考古学家都认为“雎鸠”是“鹗”或者“鱼鹰”。我们今天就谈一谈,“雎鸠”究竟是什么。

先来说一说“雎鸠”是不是鹗。鹗是鹰科动物,在《淮南子》中被称为沸波,在《本草纲目》中叫食鱼鹰,还被叫做雕鸡。明朝的李时珍说:“鹗其状可愕,故谓之鹗。”又说:“雕类也,似鹰而土黄色也,深目好峙,能翱翔水上,捕食鱼,呼为鱼鹰,亦啖蛇。”在后边,还说:“其肉腥恶,不可食。”从这些话中我们能够看出,这是一种食肉的猛禽,不但形态比较吓人,而且生性凶猛,这样一种狼鹰怎么能比拟体态美好的窈窕淑女呢?何况“关关雎鸠”中的“关关”两个字,按愿意来讲是雎鸠的叫声,而鹗却很少叫,有时偶尔叫几声,也是声音怪异,甚至令人毛骨悚然。再者,鹗喜欢栖息在远离人间的深山冷谷间,或者把巢筑在海岸或者是礁石上,只是饥饿的时候才会飞在水面上,捕到鱼后就飞到树林中啄食,从来不在河洲中“关关”地叫,因此,我们就可以搞清楚,“雎鸠”肯定不是鹗。

再来说说“雎鸠”是不是鸬鹚。鸬鹚是鸬鹚科动物。在《尔雅》中它又被叫做“镱”,在《本草纲目拾遗》中称为“水老鸦”,现在的《中国动物图谱》中,它的名字是“鱼鹰”。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按韵书‘卢’与‘兹’并黑也,此鸟颜色深黑,故名。又名“臆”,其声自呼也。”可见它的鸣声也不是“关关,关关”那么动听,而是伸直脖子,像噎着似的。经过我的仔细观察,也向当地渔民请教,发现鸬鹚很少鸣叫,只是在争斗的时候哀鸣几声,有时在夜间也会偶尔鸣叫一声,声音极其凄凉难听,甚至让人不寒而栗。另外,鸬鹚全身乌黑,体型也很丑陋。宋代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陕峡中人称鸬鹚为乌鬼。”杜甫的诗中也写道:“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

3.诗经中的棠棣到底指的是什么花

棠棣:亦作常棣、唐棣,即郁李,蔷薇科落叶灌木,花粉红色或白色,果实比李小,可食。

棠棣的花朵盛开,花蒂相连,光彩鲜明。诗题为“棠棣”,首句以棠棣花盛开,灿烂鲜明起兴,引起下文中对兄弟友爱的歌颂。

《棠棣》是《诗经》中的名篇杰作,它不仅是中国诗史上最先歌唱兄弟友爱的诗作,也是情理相融富于理趣的明理典范。

4.诗经中(鳲鸠)问题

鸤鸠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鸤鸠在桑,其子在梅。

淑人君子,其带伊丝。

其带伊丝,其弁伊骐。

鸤鸠在桑,其子在棘。

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鸤鸠在桑,其子在榛。

淑人君子,正是国人。

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注释】:

鸤:音尸;鸤鸠,布谷鸟。古代传说布谷鸟饲养小鸟,朝从上而下,暮从下而上,平均如一,因而用以命官名。古代管理水土的官司空,曾称鸤鸠氏。

子:小鸟。

淑人:善人。

君子:尊称,代指有才有德的人,也用指在位的人。

仪:言行举止。

一:平均如一。

结:连结一起,团结不散。

弁:皮帽。

骐:青黑色的马,此代指帽子的颜色、纹饰。

忒:偏差。

【赏析】:

《鸤鸠》是首真正的讽刺诗。以鸤鸠平均如一,饲养小鸟作比,也可以说起兴,讽刺在位的淑人君子应该平均如一对待子民,尽管人处在不同地位,就像鸤鸠的小鸟都分在不同树上,而且诗人劝诫说能够平均如一对待臣民,可以成为周围国家和国内人民的榜样,这样的国家,这样的君子怎么不会长年不哀呢?

5.诗经中风雅颂各是代表什么

对于风,雅,颂的解释有种种说法,一般认为是按照音乐来划分的,因为《诗经》的诗篇当初都是乐歌,由于曲调的特点不同,划分三类,后乐谱失传,仅留歌词,我们今天看到的不过是一部乐曲歌词的底本。

*风,地方乐调,这一部分共选了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乐调,称十五国风,共160篇,内容都是民歌,这十五国风是:周南(今陕西,河南之间),召南(今河南,湖北之间),邺,镛,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 其中周南、召南产生于汉水和长江中游,其余为黄河中下游。十五国风绝大部分是周室东迁以后到春秋中叶的作者,大部分是民歌。

*“雅”诗就是西周王畿的乐调。王畿,都城地区,就是渭水流域地区,雅诗就是这一地区的乐调,之所以如此,有两种解释:1,雅,同“夏”,周称西周的王畿为“夏”雅乐就是“夏乐”,夏乐就是王畿乐调2:雅,正也,雅乐即正乐,当时称诸侯国的地方音乐为俗乐,周天子的都城是全国的中心,出于尊王观念,把王畿之乐称为“正乐”两种解释都可通。“雅”诗分为大雅,小雅,大小雅类于后代的大小曲,大小调,其中小雅较接近于“国风”可能是未被贵族改造的王畿地方音乐。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多数是贵族之作,少数是人民。关于产生年代,“大雅”大部分是西周初的作品,“大雅”小部分、“小雅”大部分是西周末年的作品。

*“颂”,颂是祭祀用的宗教音乐,内容分为赞美神灵,祖先的功德,颂诗中周颂31篇,产生于王畿地区,渭水流域,是西周初年作品。鲁颂4篇,商颂5篇,它们都是东迁以后到春秋中叶的作品,产于鲁国,宋国(宋是商的后代)。

6.《诗经》中的“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什么意

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看那淇水弯弯岸,碧绿竹林片片连。高雅先生是君子,学问切磋更精湛,品德琢磨更良善。

1. 出自《诗经》中的“淇奥”。

2. 原文是: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3. 全文翻译是:

看那淇水弯弯岸,碧绿竹林片片连。高雅先生是君子,学问切磋更精湛,品德琢磨更良善。神态庄重胸怀广,地位显赫很威严。高雅先生真君子,一见难忘记心田。

4. 全诗从内到外,突出了君子形象气质之美好。所以这一句词多用来描写男人。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