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要从作品的整体上去把握,不能只抓住只言片语就乱下结论,对有些作品还要从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中把握作品的言外之意,对作者的观点态度更要站在一个高度,具体客观地进行评价。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所设的考点一般是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对其情感基调的把握,对其社会意义的分析和对其社会价值的评判,一般不单独设题,而往往与形象、语言或表达技巧联系在一起。 2.如何评价古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纲解读】 评价古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在对诗歌内容、情感等把握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能力层级为E级.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评价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评价观点态度,就是对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所体现的作者态度进行评价,也包括对作者所表现的观点态度的消极性与积极性的评价. 【命题规律】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且分值较高,应作为备考的重点.现结合2011年高考试题,从设题角度、试题考查等方面总结该考点的命题规律. 一、从设题角度来看,有的是仅就“诗眼”、关键句、情感、主旨等某一个问题单独考查,有的是将形象、语言、技巧等结合起来综合考查.如2011年北京卷《示秬秸》: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法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该题就是将内容、技巧、情感结合起来综合考查的. 二、从试题形式来看,有的表述为“表现什么思想”“抒发怎样的感情”“体现怎样的人生态度”等,有的表述为“某个词为‘诗眼’,为什么”“某个句子阐释了什么道理”“有人评价这首诗……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这首诗的主旨是……谈谈你的理解”等.如2011年辽宁卷《题郑防画夹五首》: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真题展示】 (2011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解析:第一小题考查“诗歌写了什么内容”,题目有两个要点,一是“哪三个方面”,二是“什么样的高度评价”.因此答题时必须从这两个方面作答.从“诗无敌”可知第一方面和高度评价着眼于“地位”,从“思不群”可知第二方面和高度评价着眼于“思想”,从“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可知第三方面和高度评价着眼于“诗风”.答案可拟为: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清新、俊逸.第二小题要求回答“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关键要掌握标题中对“忆”字思念义的把握.答案可拟为: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突破方法】 一、由“点”及“面”,挖掘诗歌意蕴 作为设题较为规范的高考古诗鉴赏题,一般都会遵循文学鉴赏“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基本规律.因此,由“点”及“面”应是我们鉴赏古诗的可行方法.这里的“面”,指的是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里的“点”,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的“关键点”: 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如2011年天津卷李白的《骤雨》“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中的“卷”“吼”. 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就表明了作者高洁的志向;朱熹《观书有感》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阐述了人们要从书本中汲取营养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道理.这样的诗句在诗中都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说都是诗中的关键句.抓住这些句子,就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类型和内容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送”字,表明该诗属于“送别”诗;《出塞》《从军行》则显示此类诗歌应是“边塞”诗.明确了这一点,我们的答题就有了针对性.再如回答2011年山东卷《咏山泉》的“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这一问题时,我们就可结合咏物诗的内容特点,写出“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之类的答案.相反,如果忽视题目,有时便很有可能因思考失去着落点而盲目答题. 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许多意象常常含有特定的含义.如:松,往往寓含坚贞;梧桐,常常表现凄苦之情;残月,往往暗示离散;柳,表示离别时的难舍之情,也含有挽留之意.平时备考加强这方面知识的积累,考试时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如2011年重庆卷古诗鉴赏第(2)题:“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作答时只要。 3.语文上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作用是指什么表达方式 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是表达方式.它是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表达方式随语言表达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现代写作学研究提出“表达方式”这一概念,延用至今. 1、记叙 2、描写 3、抒情 4、议论5、说明 (1)记叙.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五种表达方式,作为文章的形式要素,一定要为内容表达服务.一定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表达来写作,可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是所谓表达功能. 五种表达方式按功能又分为两大类,即再现客观类和表现主观类. 再现客观类,包括叙述、描写、说明;其共同点在于反映客观物象,这就是说,在某地出现的事,写出来再传告到另一地方的人,一个行业里创造的成果再向其他行业传递.作者在观察、思考与表达时,多取客观态度,力求真实表述客观事物. 表现主观类,包括议论和抒情.特点是表现主观精神.议论表达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见解,抒情表达的是作者主观的情感.一般议论文的写作,是作者在观察生活发现有社会意义的问题之后,有题而议才写成文章.作者在体验生活过程中,产生独特的认识和感受,有感而发才写成一篇抒情文.一句话,主观的东西向外转化和传递,即所谓表现. 一、诗歌鉴赏知识储备 诗歌鉴赏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庞杂,如作家的写作背景、常用典故、文化习俗、风格流派、思想内容、常用的表达技巧等,再加上相当多的考生对一些诗词的风格和表达技巧方面的术语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复习起来倍感艰难,所以最好的方法还是对其进行举例归类. 1、语言风格:精炼、含蓄、简朴、清新、明快等. 2 、思想内容:写景抒情、咏物言志、边塞征战、即事感怀、怀古咏史、羁旅生活,惜春伤春、闺怨诗、爱国诗、爱情诗、乡愁诗等.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3、表达技巧: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其中抒情可分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描写可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景结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明暗相衬、粗笔勾勒和工笔细描;描写顺序有:所见,所闻、所感;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的变化;远景、近景、上下;现实和神话相结合等.表现方法有渲染、烘托、映衬、反衬、化用、虚实相生、正侧面相结合、情与理的结合、欲抑先扬、欲扬先抑、铺排、含蓄、幽默、象征、联想、想象.一些常用的修辞格有比喻、讽喻、起兴、借代、拟人、对偶、夸张、排比、反问、设问、衬托、反复、反语、委婉、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 4、诗歌的个人风格: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例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杜牧的清健俊爽、王维的诗画一体、王昌龄的雄建高昂、高适的悲壮苍凉、李商隐的朦胧隐晦、温庭筠的绮丽香艳、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郊寒岛瘦,“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陆游的悲壮爱国等.此外词还有婉约、豪放之分,曲有通俗和幽默之分.总的来说,诗词曲的特征分别是“诗庄”、“词媚”、“曲俗”. 5、篇章结构:常用的术语有层层深入、首尾呼应,有总有分,详细得当,巧妙过渡,伏笔照应、铺垫、卒章显志,以小见大. 二、掌握解题思路 诗词鉴赏的主要内容是:语言、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由于是简答题,受字数限制,因此考生在解答时必须做到审清题目要求,准确概括要点.答题时要注意: 1、紧扣原诗的内容.命题者对这方面的考查目的是看看考生是否真正读懂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赏析, 必须结合原诗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要脱离原诗空泛而谈,否则难以说明考生是读懂了诗歌. 2、点面结合.如考查对诗歌的思想内容或表达技巧进行。 4.如何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要从作品的整体上去把握,不能只抓住只言片语就乱下结论,对有些作品还要从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中把握作品的言外之意,对作者的观点态度更要站在一个高度,具体客观地进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 所设的考点一般是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对其情感基调的把握,对其社会意义的分析和对其社会价值的评判,一般不单独设题,而往往与形象、语言或表达技巧联系在一起。 5.如何评价古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纲解读】 评价古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在对诗歌内容、情感等把握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能力层级为E级。 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评价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评价观点态度,就是对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所体现的作者态度进行评价,也包括对作者所表现的观点态度的消极性与积极性的评价。 【命题规律】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且分值较高,应作为备考的重点。现结合2011年高考试题,从设题角度、试题考查等方面总结该考点的命题规律。 一、从设题角度来看,有的是仅就“诗眼”、关键句、情感、主旨等某一个问题单独考查,有的是将形象、语言、技巧等结合起来综合考查。如2011年北京卷《示秬秸》: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法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该题就是将内容、技巧、情感结合起来综合考查的。 二、从试题形式来看,有的表述为“表现什么思想”“抒发怎样的感情”“体现怎样的人生态度”等,有的表述为“某个词为‘诗眼’,为什么”“某个句子阐释了什么道理”“有人评价这首诗……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这首诗的主旨是……谈谈你的理解”等。 如2011年辽宁卷《题郑防画夹五首》: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真题展示】 (2011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解析:第一小题考查“诗歌写了什么内容”,题目有两个要点,一是“哪三个方面”,二是“什么样的高度评价”。因此答题时必须从这两个方面作答。 从“诗无敌”可知第一方面和高度评价着眼于“地位”,从“思不群”可知第二方面和高度评价着眼于“思想”,从“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可知第三方面和高度评价着眼于“诗风”。答案可拟为: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清新、俊逸。 第二小题要求回答“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关键要掌握标题中对“忆”字思念义的把握。答案可拟为: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 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突破方法】 一、由“点”及“面”,挖掘诗歌意蕴 作为设题较为规范的高考古诗鉴赏题,一般都会遵循文学鉴赏“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基本规律。 因此,由“点”及“面”应是我们鉴赏古诗的可行方法。这里的“面”,指的是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里的“点”,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的“关键点”: 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如2011年天津卷李白的《骤雨》“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中的“卷”“吼”。 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就表明了作者高洁的志向;朱熹《观书有感》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阐述了人们要从书本中汲取营养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道理。这样的诗句在诗中都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说都是诗中的关键句。 抓住这些句子,就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类型和内容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送”字,表明该诗属于“送别”诗;《出塞》《从军行》则显示此类诗歌应是“边塞”诗。明确了这一点,我们的答题就有了针对性。 再如回答2011年山东卷《咏山泉》的“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这一问题时,我们就可结合咏物诗的内容特点,写出“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之类的答案。相反,如果忽视题目,有时便很有可能因思考失去着落点而盲目答题。 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许多意象常常含有特定的含义。 如:松,往往寓含坚贞;梧桐,常常表现凄苦之情;残月,往往暗示离散;柳,表示离别时的难舍之情,也含有挽留之意。平时备考加强这方面知识的积累,考试时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 6.如何评价古诗词思想内容及作者观点看到这个题目,我想起了我上学的时光。 1、首先要先通读一下作品,有了个初步的理解;2、认真了解下作者的生平,文风;3、扒一下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比如当诗人是漂泊他乡,还是家国破败,还是中第后喜欲狂;4、再次总结你的理解。相信你已经整理了一些评价的模板。 作者运用了XX手法,描写了XXX内容,通过写了XXXX,表达了XXX。套一下你的理解,一篇评价就出来了。 最后附上刘需敏老师的高见。首先,关注题目。 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比如说欧阳修的《晚泊岳阳》,这首诗的题目所传递出来的信息是:诗人在傍晚十分将船停靠在岳阳城,说明诗人出门在外,行船漂泊,那么思想感情就有可能是思乡之情或者是行路的羁旅之愁亦或者是行船的漂泊之感。 如果这首诗是咏物诗的话,比如说《咏梅》,根据这个题目,作者表面上是要赞咏梅花,其实作者是想托此物言志,或表达其高风亮节,或抒发其孤高的精神,或表现其百折不饶、自强不息的坚贞。其次,关注作者。 一般来说,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分为两类:一类由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自己,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总体看,后一类居多。 而无论是由诗人代言还是诗人自己,对诗人生平的了解对于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至关重要。比如,说到李白,就想到他望月思乡;说道杜甫,就想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说到陆游,想到他的爱国情怀。 接着,关注注释。在做题目的时候,有的时候诗歌的内容看不懂,最聪明而最有效的方法是看诗歌的注释,因为有时候注释就已经告诉你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比如,今年的高考题《秋夜纪怀》的注释③散关:即大散关,此注释一出现,学生应该马上会想到陆游的另外一句诗:“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一句曾经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这本书里学过,这是诗人回忆两次抗金胜战,即使已两鬓斑白,扔渴望上战场杀敌,恢复大好河山的爱国情怀。再者,关注关键词或诗眼、词眼。 什么是诗眼?诗眼就是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最生动最传神的一个字或一个词。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孤”……这些字都是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2013年福建卷《送何遁山人归》的颔联:“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一句中的归字就写出了诗人归家的轻松愉悦的心情。而后,关注意象。 诗歌是以抒情言志为目的的,而意象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是诗歌的情感赖以寄托的地方。诗歌的根本是情感,而人的情感是相通的,抓住意象这个切入点,我们就能够与几百年前的诗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因为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而且这两者又常常是一致的。 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往往饱含诗人的情感。如柳的意象饱含依依惜别之情;菊的意象是高洁的品质、淡泊的名利的代名词;满地黄花是愁绪、容颜老去的象征……2007年广东卷林景熙的《溪亭》第一题是:诗人运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的?诗人就是通过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和孤灯这些表示时间的意象来表现他的凄凉孤寂及因国破家亡的飘泊无依之感的。 再有,关注诗中的典故。古代的诗人为表达委婉一些,往往喜欢用典,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为了更理直气壮一些,也会借典故来以古喻今;为了使表达简明一些,会用典故这种较少的文字来传递较多的信息。 一般用典有两层含义:(1)用历史旧事,借古喻今;(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既自明心迹,又丰富诗歌的意蕴,提高诗歌的文化品位,用黄庭坚的话来说就是“脱胎换骨”。正因为如此,它成为古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例如杜甫的《发潭州》的颈联“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诗人用典抒情,诗人以才高招忌而被贬长沙的贾谊以及谏阻立武则天为皇后而被贬潭州的褚遂良自况,抒发了自己忠而见疑、贤而被谤、怀才不遇的感伤。再如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中的两句:“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诗人借祖逖中流击楫和谢玄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这两个劝勉南宋当权者,希望他们坚定信念,利用有利形势,长驱千里,扫清河洛,尽收故土,表达了作者必胜的乐观信念。最后,整体感知。 阅读一首诗,无论你抓住了多少细节,如果诗歌的意思你是不懂的,那么这首诗你也就不懂了。因此,最后你还是要回归诗文,整体感知一下诗歌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