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默写(诗经*邶风*静女)诗《诗经·邶风·静女》诗经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以为美,美人之贻。 [注释] 1.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一说刺卫宣公纳媳。 2.静:娴雅安详。 3.姝:美好。 4.城隅:城角隐蔽处。 5.爱:隐藏。 6.踟躇:徘徊不定。 7.娈:(luán)年轻美丽。 8.彤管:一说红管的笔,一说和荑应是一物。 9.说怿:喜悦。 10.牧:野外。 11.荑:白茅,茅之始生也。象征婚媾。 12.询:实在,诚然。 [评析] 《诗经》里这一篇仅用短短几句对话,便把情人相戏的情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除了以女性口吻来写的以外,以男性口吻来写的诗也很能体现女性在恋爱中开爱的情趣。如《邶风·静女》这首诗便以男子的口吻写幽期密约的乐趣。 [作品介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 经》。现存的《诗 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2.默写(诗经*秦风*蒹葭)诗《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仿佛就在那河中洲。 这首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讽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郑笺《毛诗序》)或惋惜渴求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但与《诗经》中多数诗内容往往比较具体实在不同,《蒹葭》并没有具体的时间与场景,甚至连“伊人”的性别都难以确指,所以,上面的那些提法因为缺少根据而难以令人信服。《诗经》的历代注家往往是求之愈深,其结果却失之愈远。其实,“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观念》——英国科林武德),对《蒹葭》的阐释也应具有当代性——现代大多数学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情诗。 诗意的空泛虚幻给阐释带来麻烦,但也因而扩展了包容的空间。“在水一方”作为企慕的象征,钱钟书在他的《管锥编》已申说甚详;“溯洄”、“溯游”、“道阻且长”等也不过是反复追寻与追寻的艰难和渺茫的象征。 探索人生深刻体验的作品总能在后代得到不断的回应:“蒹葭之思”(省称“葭思”)、“蒹葭伊人”成为旧时书信中怀人的套语;而曹植的《洛神赋》、李商隐的《无题》也是《蒹葭》主题的回应。把它们互相对照着看,可能使读者对这首诗及其作者的理解更能“心有灵犀一点通”。 3.诗经 芣苢的主题思想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一群人在野外采芣苢,兴高采烈,采而又采,是自然的事情,诗歌就把这欢快表达出来。车前草较荠菜更为平常易得,想必很多年前,它更受老百姓的喜爱吧?如方玉润之说,想必每到春天,就有成群的妇女,在那平原旷野之上,风和日丽之中,欢欢喜喜地采着它的嫩叶,一边唱着那"采采芣苢"的歌儿?那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 生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快乐在这艰难之中。 谢谢,请采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