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多生孩子的诗经有那些女孩名:每个名字均有出处与解释,取舍请便。 芳华 亦作“芳花”。香花。 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九章·思美人》:“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 芳蕤 盛开而下垂的花。适用于女孩取名字。 出自晋陆机 《文赋》:“播芳蕤之馥馥,从青条之森森。” 芳苓 香草名。 指莲。适用于女孩取名字。 出自《文选·枚乘》:“漃漻薵蓼,蔓草芳苓。” 慧艳 聪明美丽。 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后生一女,稍长,极慧艳。” 慧语 妙语。 适用于女孩取名字。 出自明代程羽《鸳鸯牒》:“步非烟慧语谁聆,娇花不赏,飘香坠粉,亦复何疑。” 芳蔼 芳香而繁盛。 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九辩》:“离芳蔼之方壮兮,余萎约而悲愁。” 芳菲 花草香美的样子。适用于女孩取名字。 出自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浩丽 壮丽。 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唐代司空图 《成均讽》:“江天浩丽,杳春思于龙舟。” 泓浵 水深广。适用于女孩取名字。 出自明代吕坤《序》:“其既放也,泓浵瀇瀁,若千里悬流,四达而不可穷。” 管彤 彤管,古代女史用以记事的杆身漆朱的笔。 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诗经·邶风·静女》“贻我彤管”。 澹雅 淡泊高雅。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 出自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图画》:“夫画者澹雅之事。” 博艺 博通艺文。 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孔子家语·弟子行》:“好学博艺,省物而勤也,是冉求之行也。” 彬蔚 富有文采。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 出自陆机《文赋》“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 博容 度量大。 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后汉书·桥玄传》:“懿德高轨,泛爱博容。” 朋友你好,天下父母心,无一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名字无论如何取,最终皆是蕴含着父母对爱儿爱女的殷切希望与谆谆教诲。以上名字仅供你参考,取舍请便,只当交个朋友,但我对你提出的问题我是认真费心回答的,谢谢。 2.如何进行有趣的古诗启蒙,让孩子爱上古诗步骤/方法教孩子吟诵诗歌入情悟境。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有感情的吟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 还可以更好地使学生领会诗的音乐美。 出声诵读,要力求读得清晰、准确、有节奏,读出思想感情。这种有规律的反复形成的节奏,产生了整齐划一的音乐美感。 做到“一章十遍读,一句十回吟”,便会使静止的画面与声音、形象融为一体,使学生身临其境,与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步入诗的意境。当然,出声诵读要和低声慢吟结合起来。 注重整合提升感悟。教学中,选取相同或相近的古诗进行整合,既能使学生感到耳目一新,又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是同一主题作品的整合。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有不少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 二是同一作者作品的整合。这样教学,既可以增强学生对作者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比如学习陆游的经典古诗《示儿》,就可以带动学生学习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学习古诗固然是要让学生走进传统文化的殿堂,与作者对话,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应鼓励学生在与人对话、演讲、写作文中恰当引用古诗词。 如开展综合实践课,假想有一名沉湎网吧的少年,让学生用古诗词对他进行规劝,“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等诗句就自然而然地被学生运用。尤其要引导在作文中引用或择用,以增强文章的气势、文采和说服力。 诗歌是充溢着生命的情感载体,闲情、乡情、友情、爱国情是诗人反复吟叹歌咏的主题。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如能以情感点燃情感,实现作者、教师、学生三情共振,定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爱上古诗词。 3.如何对孩子进行古文经典启蒙(妈妈自己整理的笔记)一直在思考怎么给tt做古文启蒙,或者说如何学习中国如此丰富灿烂的古代文明——以正确的价值观。 相对来说,英语启蒙的道路已经有很多成熟的经验,素材也丰富很多,基本上按tt现在的情况,按部就班走下去,肯定是可以看到结果(又快乐又好)的。但古文的启蒙,就难很多。 英语说白了就是一工具而已,和学上海话本质上没有区别,但古文绝对不仅是一门语言,而是一个庞大的文明体系,甚至是要在哲学、行为上影响孩子,用一辈子的时间体现它的作用的,重要得多,也难得多了。 古文教育摸索的人少,而且就很多所谓的成功经验来说,我从内心就不认同(比如每天强制读经几个小时等等,这不是《红楼梦》批判的行为么。 而且己所不欲,反正我自己是不希望以这种方式来读书的) 看到一篇颜济宏先生写的亲身体会,觉得这篇文章还是很有价值的。摘抄一些在这里。 文章的名字叫《每个孩子都能读好书——从女儿的变化看经典私塾教育的作用》。 作者的女儿是传统意义上的差生,学习态度认真,但成绩不好,孩子很吃力没自信,家长很心痛。 小学3年级停学三年,进入贺益得老师的私塾。当时的情况是停下所有的功课来读经典。 后来由于效果好,返回学校读书后又停学1年半,共4年半时间在经典私塾学习。(一)、具体方法如下: 1、每天上午两节经典诵读,一节书法。 下午继续两节经典诵读。教材是王财贵的《学庸论语》、《孟子》等。 孩子从《论语》开始,每一段每天读20遍,5天读满100遍,然后到老师那里背5-10遍。然后是小段小段连起来加读加背数遍,最后全书连读连背。 过一段时间又回过来复习,慢慢达到终身记忆。 2、论语花了4个月背完,复习两个月。 接下来的《孟子》用了8个月。然后是《老子》、《唐诗三百首》。 逐步增加了课外阅读的时间。看的书目主要有《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钢铁是怎么炼成的》及她们自己感兴趣的一些书籍。 3、第2次休学(一年半):后来家长让她再停一年学,在三年背诵的基础上,增加课外阅读和讲解,过好古籍阅读这一关。这一年,她背诵的主要任务是复习。 除了增加讲解以外,还大大增加了课外阅读的份量。第一项任务是把《三国演义》看十遍。 情况完全出乎意料,如果说开始看还感觉有点为难的话,后面则是越看越有味了。在她看完第六遍的时候,贺老师安排她看《资治通鉴》(注解本)。 她的古籍阅读之门将由此打开。 4、如何和现行教育体系衔接: 基本上4年半都在读古文经典,其他的课程都以集中补习的方式进行。 孩子重新进入学校后成绩非常好(越来越好)。 (二)、孩子的反应和变化: 看起来很忙,但内心轻松,因为只需要读、背,没有考试。 只要完成规定的遍数,激发了孩子的好胜心和上进心,还有自信。重新进入学校,从第2学期开始成绩就非常好,人很有自信。 对地理、生物、政治、历史的学习都有一种轻松自如的感觉。虽然没学过,老师也没补过,但她还是比较轻松地掌握了。 四年半的熏陶,不仅学习状况好了,其性格、心态、行为规范、品德修养、人生志向等方面也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1、经典私塾教育能够纯净孩子的心灵,有远大志向和健康心态。 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告诉他们如何处理与社会、与其它人的关系,他们小小年纪就能宽容、睿智、豁达的处理问题。 一是有纯静的心灵。 经典私塾教育强调专攻一门,反复吟咏,吟咏的过程就是排除杂念的过程,相当于佛教的“禅定”功夫。在孩子心性未定,辨别力不强的情况下,排除外界污染,增强孩子定力,纯洁他们的心灵,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没有这一环,其它一切都无从谈起。 女儿单纯,从她的眼神,还是她的言行举止都可以看出来。由于单纯,脑子乱七八糟的东西不多,比较于一般孩子,就更容易专注,更容易投入,并且乐在其中。 现在有一个观念要纠正:就是小孩子越早融入社会就越能适应社会。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如果她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就把他放到一个复杂的环境里,很快就会被污染。教育的重点首先就是教孩子怎么做人,使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以后再融入到社会,有利于孩子正确把握自己而不迷失方向。 二是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经典私塾教育激起了女儿崇高的追求,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匡世济民的伟大志向。 她向往一切美好的事物,敬仰一切美好的心灵和行为,希望做一个优秀的人、一流的人。 三是有健康的心态。 女儿本性善良,但以前有点使小性子。经典私塾教育使她学会了时时反思自己的行为,时时进行自我纠正,很多事情,不需要我们提醒,她自己就能把握好。 对别人善于发现优点,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对长辈、对老师、对同学,她总是满怀感恩,对一切弱势者,她都怀着博爱同情的心,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遇到不公平、不合理的事情,她能委婉提出意见,使别人能心情舒畅地接受。她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希望普天下的人都过上幸福的生活,希望长大后能为社会、为人类做贡献,使世界没有贫穷、没有丑恶。她胸怀宽广,从不对人斤斤计较,即使有时讲几句过分的话,过一段时间还能自觉的反思自己,觉得。 4.孩子多大可以开始读论语,诗经,孟子.孩子小学三年级1、孩子一出世,就可以反复播放《论语》等经典的录音给他们听。到他们一开口说话,就能说出经典的一些句子。 2、孩子3岁开始,就可以用每天100字的进度来引导他们读诵《论语》等经典。重点要用愉悦的语气来鼓励他们。 3、孩子小学三年级了,要赶快开始。四年级以后,他们的心就开始散了,比较不容易引导。——或者说,小三以前孩子可以只是专注于朗读并背诵原文,小四以后恐怕还要讲解,读诵的进度就要放慢了,未尝不可。 4、以上是根据我对于台湾王财贵博士的儿童读经理论的理解,以及本身引导女儿读经的经验来分享,希望对您有借鉴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