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仿写蒹葭,爱情系列的○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击鼓(《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木瓜(《诗经·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氓 (《诗经·国风·卫风》)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帏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诗经 蒹葭现代文改写河边芦苇长得非常茂盛,晶莹露珠凝成白霜。 我所思慕的那个人啊!在河水的那一方,逆著弯曲的流水追寻她,路途险阻又漫长,顺著水流而下去追寻她,彷佛她就在水中央。 河边芦苇长得非常茂盛,未乾的露珠在晨曦中晶晶闪亮。 我所思慕的那个人啊!在河水的那一边,逆著弯曲的流水追寻她,路途险阻又难以登临,顺著水流而下去追寻她,彷佛她就在水中高地上。 河边芦苇长得非常茂盛,未乾透的露珠还沾在叶片上。 我所思慕的那个人啊!在河水的那一岸,逆著弯曲的流水追寻她,路途险阻又多曲折,顺著水流而下去追寻她,彷佛她就在水中沙洲上。 3.改写《诗经~蒹葭》为一首五言古体诗歌蒹葭白露霜, 伊人水一方。 溯洄长且阻, 宛在水中央。 蒹葭露未晞, 伊人水之湄。 溯洄跻阻道, 宛在水中坻。 蒹葭白露已, 伊人水之涘。 溯洄阻且右, 宛在水中沚。 古体诗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我们所说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唐代以及其后的诗人仍有写古体诗的。 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古体诗分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 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 4.描写诗经兼葭的作文大全我要赏析的是《诗经》中的《蒹葭》。 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伊人”特别迷恋,至于迷恋的程度,“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从这开始,作者便开始追求“伊人”,至于那“伊人”是谁?是男是女?或者是一种形态,或是一种精神,这我们就不知道了。不过,在作者眼中“伊人”是至高无上的至高无上的,是谁也无法替代的一种精神上的物质。 从第一章的“道阻且长”,第二章的“道阻且跻”,第三章的“道阻且右”中不难看出,“伊人”总是站在作者遥不可及的地方,与作者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使作者始终用一种“雾中看花,水中望月”来看待“伊人”。盲目地追求,“伊人”仿佛云端中的花朵,让人捉摸不透。 《蒹葭》以“蒹葭,白鹭”起兴。这“蒹葭”在秋天开花,苍白一片,足见爱之深,情之切。 整首《蒹葭》都是围绕着寻找“伊人”,“伊人”总是变幻不定。 《蒹葭》第一章押ang韵,第二章押i韵,第三章押i韵。整篇文章看起来多而不乱,有条有章,文中的“伊人”又给文章带来一种梦幻的感觉。 我发现《裳裳者华》格式一样,只是章数不一样而已。 《裳裳者华》第一章押i韵,第二章押i韵,第三章很乱,不押韵,第四章押i韵。发现《裳裳者华》大部分押i韵,很整齐。 我还发现《关雎》与《蒹葭》很相似,都是追求一种东西,只不过一种是人罢了。对于里面的“君子”而言,追求的女子也是内心的喜爱。同样,《关雎》和《蒹葭》也都是被一种朦胧的白色所迷住,《关雎》是被白色的沙洲所掩盖,而《蒹葭》是被一种叫“白鹭”的植物所遮盖。 《关雎》中的君子和淑女代表了中国人的品味,东方人总是因为爱才糊涂,而《关雎》却如此简单就表达了出来,从而可见古人的思想是多么简单明了。 |